第234章 擊玉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漁人(羲)高舉“魚叉”,沒有插到魚,反而擊打到了一塊石頭。”
“溪水中這是一塊特別的石頭,格外圓潤,摸起來也格外細膩,當然也比相同的石頭更重。”
“陽光撲向水流,石塊的內部乳白色中泛著綠色,在光下微微有些透明。”
“漁人(羲),將石頭放在光下打量,光穿石而過,他感覺到了一種迷人而柔和的光暈。”
朱厚熜下意識地說道:“光暈?難道就是仙秦的光幕!”
他接著往下看。
“這是一塊神奇的石頭,碰上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石頭在被反複地打磨衝洗之後,表皮被去除,天地的造化顯露於世人之前。”
“羲為他取了個名字”——玉
玉,帶著太陽的光亮和星月的清潤,自此和中國牢牢地綁定在一起。
朱厚熜看到了一個甲骨文,這在《大唐禮樂篇》中很罕見。
禮樂象征秩序,秩序就意味著統一和整齊,更不必說以禮樂篇命名的書籍。
但就是這樣最注重嚴謹的書籍,通篇的唐隸中,出現了一個甲骨文,玉。
著書者仿佛想借此,來表明玉的不凡。
這也更讓朱厚熜肯定,在上古的超凡文明中,玉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朱厚熜閱盡三千道藏,自然知道甲骨文玉字的寫法。
玉,沒有下方的一點,反而與王字相同。
鍾鼎之上的玉字,便象征王權,代表上天。
從漢朝以後,才為其加上這一點,表示王所使用的石頭。
朱厚熜很清楚史料上玉石地位的變遷。
從以玉事神,到以玉崇禮,再到以玉比德,玉從誕生起便貫穿了華夏的曆史。
朱厚熜又查詢了一番仙秦係統,驚奇地發現。
“擊玉”一章,同樣屬於秦人體係。
他想了想,開始不斷查詢這篇文章中的關鍵字詞。
最後。
他發現了一個共同點,羲頻繁出現在山海神話中。
朱厚熜自然地就想到了神話傳說中的伏羲。
可很奇怪。
無論是仙秦係統,還是大唐禮樂,都以人的身份來為羲進行注釋。
先民們似乎不肯賦予神淩駕於人之上的地位,他們甚至認為神是人中的一部分。
朱厚熜沉默了片刻,隨即飛快迴憶起了自己曾經翻閱過的神話典籍。
無論是裏世界,還是表世界,都將神話的出發點定為人而非神!
羲,在山海神話中有多個身份。
他是漁者,穿魚而擊玉。
他是首領,結網畫八卦。
他是智者,仰觀宇宙星辰,俯察山川鳥獸。
伏羲,在神話中處於一個獨特的地位,雖然相較於浩大的神話,他的篇章並不長。
但是,他的出現,昭示了一個深刻而重要的話題。
“何為人?”朱厚熜眼中含光。
他飛快地翻閱著神話,不斷地從中提取需要的信息。
先民相信,真正的智慧來自天地,日月山川給人展示了不同的智慧。
陰陽兩儀是萬物的起源,乾坤八卦是宇宙的哲學。
八卦中,人與自然本就一體,即為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擊玉!我明白了!”朱厚熜粲然一笑。
玉,或者說元玉,可以稱得上是每一個超凡王朝的核心之一。
而想要從普通的玉石變成元玉,那就必須要擊打。
誰來擊!
天!
人!
更準確地說,是掌握了天的力量,天人合一的人!
朱厚熜看懂了神話中的隱喻,也知道了為什麽神在這片土地上不能擁有絕對的權威。
因為,人,是可以成神的。
天,是人造的!
一開始,朱厚熜用仿製的傳國玉璽啟靈之後的玉印去嚐試,沒有成功。
後來又用普通的玉石去嚐試,又以失敗而告終。
現在他終於明白,不是材料不對,而是最重要的靈性,需要由天賦予。
看似簡單的光幕投屏,背後牽扯到的是整個世界運轉的規則。
想要憑借小小的玉石撬動天地,那是不可能的。
隻能借助天道的力量,才能完成這樣的偉業。
不過,朱厚熜又陷入了沉思。
過往的天,屬於超凡,借助他的力量談不上簡單但也不至於絕無可能。
可現在。
他抬頭望天,久久不語。
炎天,能借到隻的力量嗎?
或者說,朱厚熜要等到新天建立之後,才能給玉印升級。
朱厚熜不想在的,也沒有時間等下去。
他大腦高速運轉,甚至不惜燃燒氣運來捕捉靈光一現。
忽然,他目光落在桌案上的一封奏報。
這是楚言寫的——《大明五年,工業化計劃》
朱厚熜一下子想到,科技時代。
炎天不屬於科技時代,但天網的誕生絕對離不開炎天。
那麽借助科技手段,是否能達到擊玉的目的?
引雷針接引天雷,毫無疑問,這是屬於天與自然的力量。
而引雷針,這是自然界本沒有的東西,是人的智慧。
二者相結合,不也是另類的天人合一。
思維發散,朱厚熜隱約想到了未來科技世界的一條基本規則。
玉石貫穿曆史,顯然科技世界也不能免俗。
隻不過“玉”從實體化的石頭,演變為了人靈魂的一部分。
擊玉——雕琢玉石。
教育——雕琢靈魂。
朱厚熜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嚐試,他腦海中出現天衍曆,開始計算北京最近雷雨的日子。
片刻之後,他得出結論。
天衍二年,元旦,北京會有一場雷雨。
朱厚熜將一切收拾規整,又繼續在夜色中盤坐在蒲團上。
“咚”玉馨輕鳴。
乾清宮內沒有沉香升騰,但氣運卻無火自燃。
在熊熊火焰中,他見到了大道之痕。
雪夜,嚴嵩三人還在暢談。
後來,方獻夫,夏言,張璁也到了。
私人小會,變成了一場大論辯。
也不知何時,他們就談到了唐伯虎。
“竊以為,文學大才並非政治大才”嚴嵩言簡意賅地說道:“文學搞得好的人通常搞不好政治,唐伯虎有知府氣量但絕非宰輔之才!”
看到方獻夫眉頭微整,嚴嵩繼續說道。
“在座的都熟讀史書,翻遍史書幾萬冊,能找得到幾個二者兼顧的大才!”
“從鬱鬱不得誌跳江殉國的屈原,到大唐亂世中詩劍雙絕的李白。”
“你能說離騷不雅,詩仙不仙嗎?但同樣能說他們二者是治世之能臣嗎?”
“杜甫,王維,乃至南唐後主李煜,這些人無不證明了一個事實,文才越高與政治的隔閡其實越深”嚴嵩侃侃而談。
“嚴兄,孔子不還做過魯國的大祭酒,屈原也是楚國的上大夫,隻有把人放到了位置上去鍛煉,才能夠鍛煉出想要的人才。”
張璁打趣道:“莫非想讓科舉成功的學生,也擁有三年為官的經驗?”
“哈哈哈”眾人狂笑不止。
嚴嵩也笑了。
“非也非也,羅峰兄理解錯了我的意思,我想說的是性格決定命運,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吃這碗飯的,強按牛喝水能行但不妥。”
“況且因此鬱悶還是小事,因此而丟掉性命的曆史上比比皆是!”
他剝開一個橘子,在嘴中咂巴兩下說道。
“我並不是想就此否認文學之才,就好比之前說的屈原,忠貞愛國之心,青史難尋其二,但他投身政治卻是一路坎坷,羈絆難行。”
“再比如唐伯虎,才氣縱橫,詩畫雙絕,名聲傳遍江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灑脫風流浪子一個。”
“讓他端坐公堂判判案還行,要想在曲曲折折的鬥爭中達到自己的目的”嚴嵩下了結論。
“難!”
方獻夫想起這幾日看到的見聞,心中默默加上了一句。
“難如上青天!”
“溪水中這是一塊特別的石頭,格外圓潤,摸起來也格外細膩,當然也比相同的石頭更重。”
“陽光撲向水流,石塊的內部乳白色中泛著綠色,在光下微微有些透明。”
“漁人(羲),將石頭放在光下打量,光穿石而過,他感覺到了一種迷人而柔和的光暈。”
朱厚熜下意識地說道:“光暈?難道就是仙秦的光幕!”
他接著往下看。
“這是一塊神奇的石頭,碰上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石頭在被反複地打磨衝洗之後,表皮被去除,天地的造化顯露於世人之前。”
“羲為他取了個名字”——玉
玉,帶著太陽的光亮和星月的清潤,自此和中國牢牢地綁定在一起。
朱厚熜看到了一個甲骨文,這在《大唐禮樂篇》中很罕見。
禮樂象征秩序,秩序就意味著統一和整齊,更不必說以禮樂篇命名的書籍。
但就是這樣最注重嚴謹的書籍,通篇的唐隸中,出現了一個甲骨文,玉。
著書者仿佛想借此,來表明玉的不凡。
這也更讓朱厚熜肯定,在上古的超凡文明中,玉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朱厚熜閱盡三千道藏,自然知道甲骨文玉字的寫法。
玉,沒有下方的一點,反而與王字相同。
鍾鼎之上的玉字,便象征王權,代表上天。
從漢朝以後,才為其加上這一點,表示王所使用的石頭。
朱厚熜很清楚史料上玉石地位的變遷。
從以玉事神,到以玉崇禮,再到以玉比德,玉從誕生起便貫穿了華夏的曆史。
朱厚熜又查詢了一番仙秦係統,驚奇地發現。
“擊玉”一章,同樣屬於秦人體係。
他想了想,開始不斷查詢這篇文章中的關鍵字詞。
最後。
他發現了一個共同點,羲頻繁出現在山海神話中。
朱厚熜自然地就想到了神話傳說中的伏羲。
可很奇怪。
無論是仙秦係統,還是大唐禮樂,都以人的身份來為羲進行注釋。
先民們似乎不肯賦予神淩駕於人之上的地位,他們甚至認為神是人中的一部分。
朱厚熜沉默了片刻,隨即飛快迴憶起了自己曾經翻閱過的神話典籍。
無論是裏世界,還是表世界,都將神話的出發點定為人而非神!
羲,在山海神話中有多個身份。
他是漁者,穿魚而擊玉。
他是首領,結網畫八卦。
他是智者,仰觀宇宙星辰,俯察山川鳥獸。
伏羲,在神話中處於一個獨特的地位,雖然相較於浩大的神話,他的篇章並不長。
但是,他的出現,昭示了一個深刻而重要的話題。
“何為人?”朱厚熜眼中含光。
他飛快地翻閱著神話,不斷地從中提取需要的信息。
先民相信,真正的智慧來自天地,日月山川給人展示了不同的智慧。
陰陽兩儀是萬物的起源,乾坤八卦是宇宙的哲學。
八卦中,人與自然本就一體,即為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擊玉!我明白了!”朱厚熜粲然一笑。
玉,或者說元玉,可以稱得上是每一個超凡王朝的核心之一。
而想要從普通的玉石變成元玉,那就必須要擊打。
誰來擊!
天!
人!
更準確地說,是掌握了天的力量,天人合一的人!
朱厚熜看懂了神話中的隱喻,也知道了為什麽神在這片土地上不能擁有絕對的權威。
因為,人,是可以成神的。
天,是人造的!
一開始,朱厚熜用仿製的傳國玉璽啟靈之後的玉印去嚐試,沒有成功。
後來又用普通的玉石去嚐試,又以失敗而告終。
現在他終於明白,不是材料不對,而是最重要的靈性,需要由天賦予。
看似簡單的光幕投屏,背後牽扯到的是整個世界運轉的規則。
想要憑借小小的玉石撬動天地,那是不可能的。
隻能借助天道的力量,才能完成這樣的偉業。
不過,朱厚熜又陷入了沉思。
過往的天,屬於超凡,借助他的力量談不上簡單但也不至於絕無可能。
可現在。
他抬頭望天,久久不語。
炎天,能借到隻的力量嗎?
或者說,朱厚熜要等到新天建立之後,才能給玉印升級。
朱厚熜不想在的,也沒有時間等下去。
他大腦高速運轉,甚至不惜燃燒氣運來捕捉靈光一現。
忽然,他目光落在桌案上的一封奏報。
這是楚言寫的——《大明五年,工業化計劃》
朱厚熜一下子想到,科技時代。
炎天不屬於科技時代,但天網的誕生絕對離不開炎天。
那麽借助科技手段,是否能達到擊玉的目的?
引雷針接引天雷,毫無疑問,這是屬於天與自然的力量。
而引雷針,這是自然界本沒有的東西,是人的智慧。
二者相結合,不也是另類的天人合一。
思維發散,朱厚熜隱約想到了未來科技世界的一條基本規則。
玉石貫穿曆史,顯然科技世界也不能免俗。
隻不過“玉”從實體化的石頭,演變為了人靈魂的一部分。
擊玉——雕琢玉石。
教育——雕琢靈魂。
朱厚熜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嚐試,他腦海中出現天衍曆,開始計算北京最近雷雨的日子。
片刻之後,他得出結論。
天衍二年,元旦,北京會有一場雷雨。
朱厚熜將一切收拾規整,又繼續在夜色中盤坐在蒲團上。
“咚”玉馨輕鳴。
乾清宮內沒有沉香升騰,但氣運卻無火自燃。
在熊熊火焰中,他見到了大道之痕。
雪夜,嚴嵩三人還在暢談。
後來,方獻夫,夏言,張璁也到了。
私人小會,變成了一場大論辯。
也不知何時,他們就談到了唐伯虎。
“竊以為,文學大才並非政治大才”嚴嵩言簡意賅地說道:“文學搞得好的人通常搞不好政治,唐伯虎有知府氣量但絕非宰輔之才!”
看到方獻夫眉頭微整,嚴嵩繼續說道。
“在座的都熟讀史書,翻遍史書幾萬冊,能找得到幾個二者兼顧的大才!”
“從鬱鬱不得誌跳江殉國的屈原,到大唐亂世中詩劍雙絕的李白。”
“你能說離騷不雅,詩仙不仙嗎?但同樣能說他們二者是治世之能臣嗎?”
“杜甫,王維,乃至南唐後主李煜,這些人無不證明了一個事實,文才越高與政治的隔閡其實越深”嚴嵩侃侃而談。
“嚴兄,孔子不還做過魯國的大祭酒,屈原也是楚國的上大夫,隻有把人放到了位置上去鍛煉,才能夠鍛煉出想要的人才。”
張璁打趣道:“莫非想讓科舉成功的學生,也擁有三年為官的經驗?”
“哈哈哈”眾人狂笑不止。
嚴嵩也笑了。
“非也非也,羅峰兄理解錯了我的意思,我想說的是性格決定命運,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吃這碗飯的,強按牛喝水能行但不妥。”
“況且因此鬱悶還是小事,因此而丟掉性命的曆史上比比皆是!”
他剝開一個橘子,在嘴中咂巴兩下說道。
“我並不是想就此否認文學之才,就好比之前說的屈原,忠貞愛國之心,青史難尋其二,但他投身政治卻是一路坎坷,羈絆難行。”
“再比如唐伯虎,才氣縱橫,詩畫雙絕,名聲傳遍江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灑脫風流浪子一個。”
“讓他端坐公堂判判案還行,要想在曲曲折折的鬥爭中達到自己的目的”嚴嵩下了結論。
“難!”
方獻夫想起這幾日看到的見聞,心中默默加上了一句。
“難如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