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究其理,溯其源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學宮兩側,茂林森森,古柏參天。
不時有身著“奇裝異服”的教師帶著一群學生席地講學,張璁眼尖一眼就認出了其中的幾人,是天工院剛推舉出來的大匠。
郭勳更是目露異彩,“擺弄著木塊的紅發老頭應該是鬼工門的遼化掌門吧,還有那個揮著大刀的應該是燕子幫的二當家。”
他的聲音雖然小,可周遭的大臣們聽得一清二楚。
“學宮這樣莊嚴肅穆的地方,居然請了這麽一群家夥當老師,實在是離經叛道,有辱斯文啊!”有臣子心中呐喊,臉上依舊春風和煦。
當麵頂撞朱厚熜的臣子不是沒有,但如果他們沒有過硬的理由——大明的邊疆歡迎勇敢的征服者。
朱厚熜自然預料到了眾臣的反應,請大明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加盟,也是他計劃中的關鍵一環。
三宮在早期的飛速發展過後,如果隻是追求光彩奪目,後續就會出現問題,甚至後繼乏人。
欲要樹大根深,就必須有優秀的人才不斷加入。
除了大明本土的人才,朱厚熜還打算大力引進“海外人才”。
文明的碰撞,不同思維摩擦出的火花會更加耀眼。
“撲通”
戴著荷葉帽的老師,領著一群學生在北海水引來的太液池中暢遊。
微風拂過,玉蘭花顫。
楊廷和笑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如今春氣未至,然學宮欣欣向榮,頗有古聖先賢之風。”
朱厚熜笑著點頭,“諸位愛卿可自行到學宮觀摩”,他抬頭看了看正懸天中的大日於是說道:“申時三刻,張愛卿於千聖閣講學,諸位莫要遲到。”
眾臣趕忙拱手,隨即三三兩兩,結伴而行。
日晷追逐著太陽的腳步,到了酉時三刻,千聖閣中早已“人潮洶湧”。
三宮的學子屏息凝神,全然沒有了往日的輕鬆與愜意,他們身旁坐著的最少也是正七品。
有學生悄悄用頭往二層的閣樓上瞟去,上邊一圈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員。
他們用眼神交流,迫切地想要找到閣樓上某個明黃的身影,可隨著張楚言緩步上台,他們的心思也就跟著收迴了。
張楚言雙手拉動衣袖,朝著眾人拱手行禮。
“張楚言,千聖閣講學,今日開講——漕運與諸工學。”
他一招手,便有侍從布置台上兩大塊特製的木板,木板上方懸掛著數張大小不一的彩色圖紙。
費宏目光微凝,這數月以來這位的名聲如雷貫耳,他倒要看看此子有何才學。
漕運,就是以人工河道運輸糧食也稱河運。
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開始,水道就成為維係國運的命脈,漕運也與這個民族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談起水道開鑿,有史可考,最早源於大禹,《史記河渠》記載禹治水於吳,通渠貫江湖,而漕運鼎盛在我大明一朝。”
張楚言頓了頓,笑著說道:“漕運總督統管全國漕運,品級為從二品,可見朝廷對漕運之重視。”
二樓平日裏如同隱形人一般的王建明,此刻難得出了一把風頭,眾人目光烈烈盡數朝他而來。
“這老小子是不是買通了張楚言,特意想在陛下麵前出一把風頭。”有人心中暗自腹誹。
王建明則是一臉無辜,雙手一攤表示自己什麽都不知道。
他有什麽錯,他隻不過是送了小張幾張地圖,幾個模型罷了。
“長城在北運河在南,春秋之時,吳王夫差征伐各國,便開始開鑿運河運兵運糧。”張楚言說著,便用手中朱筆在輿圖上畫出一段河道。
朱厚熜翻了翻手中的講稿,注意到這上麵也有一張縮小的與圖,還細心地標注了資料的來源。
(漢.水經總略)
他揮了揮手中的書稿,小聲地對著身後的眾臣說道。
“這才是講學的態度,事事有準備,處處有來源,把你要講的東西掰開來揉碎了讓聽講的看,自己胸中溝壑萬千,任憑他人責問,也屹立不倒。”
他點出了幾名武將的名字,特意囑咐道。
“幾位愛卿曾經多次與韃靼交手,對戰經驗豐富,也是該把這些東西匯編成冊,讓後輩好好學習。”
仇將軍壯著膽子問道,“陛下,這冊子不知幾字恰當?”
朱厚熜微笑道:“最少六萬字,你們每人分個一萬。”
“是。”
將軍們方才還對張楚言升起欣賞之心,此刻心中又多出了幾分別樣的情緒。
學習是好事,寫那麽多字幹嘛!
張楚言又掀開一張新的與圖,興致勃勃講起了大運河。
“大運河聯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利用他們的支流構建出了巨大的水運網絡。”他手中竹條一指,眾人的目光也跟著變化。
“到了元代,元大都和以往的運河顯得有些遠,因此又挖通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三條河道將大運河連成了一條直線。”
學生中有個總角的孩童格外特別,他拿著炭筆在宣紙冊子上寫寫畫畫。
一筆勾出河道,兩筆畫就堤岸,他的眼睛亮晶晶的,身子也不自覺地往前湊。
講著講著,張楚言話鋒一轉。
“漕運如此重要,那建造他的工程背後有哪些工學?”
工學一個新詞匯,但在一眾大臣耳中已不再陌生。
他們曾經無數次為這個詞頭疼煩惱,甚至連夢裏都擺脫不了這個詞的噩夢。
“京城應建新的地下管道,管道布局工學!”
“火槍改造,工學基本圖。”
“宮殿營造工學基礎。”
大臣們嘴角一彎,頭疼的東西不自覺地往腦袋裏鑽。
“河道建造暫且不提,今日先講河道的疏浚。” 張楚言單手一揚,“何謂疏浚?疏浚擴寬或挖深水域!”
他轉手又拿出一張新的圖紙,這是閘樞紐的圖紙。
“自古水往低處流,此處河道無水而另一側河道有水,顯然前者高後者低,那有何辦法引水入河?”
孩童陷入思考,“水往低流是自古不變的道理,該怎麽把水馴服呢?”
“啪。”一隻手拍了孩童的肩膀一下,“小潘,你聽得懂這麽深奧的東西嗎?”
潘明也就是小潘的堂哥對他擠眉弄眼地說道。
“別打岔,別以為小孩就聽不懂了!你不要小看我。”小潘扭過頭,又開始在宣紙上寫寫畫畫。
“要想達成水往高流,力學,工程學,係統學,缺一不可!”
…………
張楚言興致勃勃地講起了馴服水的方法,就連心不在焉的大臣們也一下子聽得入迷。
他們中有人將思緒發散,水可以這樣馴服,那人呢?
…………
他最後總結道,“力學是魂,工程為體。沒有前者隻憑經驗設計建造就會漫無邊際,無章可循,倘若情況一變,就會出現問題。但若是隻談後者,缺少具體的工程實操,再高深的力學也隻不過是無身可依的飄蕩遊魂。”
他朗聲道:“唯有讓二者結合,才能讓力學有落腳點,讓工程貫通內在的邏輯!”
王陽明若有所思,“漕運背後藏著這麽許多,那麽竹子呢?”,他啞然一笑,“自己當年若是早聽到這一番話,使力的方向就改變了。”
楊廷和更是雙目發出奪人的精光,“窮天地之理,探萬物本真,從小小的河道開鑿談起天地之間的大道,這才是真正的理學呀!”
他此刻產生了一生中最強烈的懊悔,“若我早一步找到張楚言,若他是理學門人該多好!”
在人精神全力投入的狀況下,時間總是覺得流逝得飛快。
日晷上的影子被太陽拖得很長,直到張楚言坐下,一場耗時兩個時辰的講演才落下帷幕。
朱厚熜率先鼓起了掌,隨即千聖閣內掌聲轟鳴。
良久之後,朱厚熜開口。
“張愛卿所講,對朕也頗有啟發,索性就此機會與諸君分享。”
不時有身著“奇裝異服”的教師帶著一群學生席地講學,張璁眼尖一眼就認出了其中的幾人,是天工院剛推舉出來的大匠。
郭勳更是目露異彩,“擺弄著木塊的紅發老頭應該是鬼工門的遼化掌門吧,還有那個揮著大刀的應該是燕子幫的二當家。”
他的聲音雖然小,可周遭的大臣們聽得一清二楚。
“學宮這樣莊嚴肅穆的地方,居然請了這麽一群家夥當老師,實在是離經叛道,有辱斯文啊!”有臣子心中呐喊,臉上依舊春風和煦。
當麵頂撞朱厚熜的臣子不是沒有,但如果他們沒有過硬的理由——大明的邊疆歡迎勇敢的征服者。
朱厚熜自然預料到了眾臣的反應,請大明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加盟,也是他計劃中的關鍵一環。
三宮在早期的飛速發展過後,如果隻是追求光彩奪目,後續就會出現問題,甚至後繼乏人。
欲要樹大根深,就必須有優秀的人才不斷加入。
除了大明本土的人才,朱厚熜還打算大力引進“海外人才”。
文明的碰撞,不同思維摩擦出的火花會更加耀眼。
“撲通”
戴著荷葉帽的老師,領著一群學生在北海水引來的太液池中暢遊。
微風拂過,玉蘭花顫。
楊廷和笑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如今春氣未至,然學宮欣欣向榮,頗有古聖先賢之風。”
朱厚熜笑著點頭,“諸位愛卿可自行到學宮觀摩”,他抬頭看了看正懸天中的大日於是說道:“申時三刻,張愛卿於千聖閣講學,諸位莫要遲到。”
眾臣趕忙拱手,隨即三三兩兩,結伴而行。
日晷追逐著太陽的腳步,到了酉時三刻,千聖閣中早已“人潮洶湧”。
三宮的學子屏息凝神,全然沒有了往日的輕鬆與愜意,他們身旁坐著的最少也是正七品。
有學生悄悄用頭往二層的閣樓上瞟去,上邊一圈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員。
他們用眼神交流,迫切地想要找到閣樓上某個明黃的身影,可隨著張楚言緩步上台,他們的心思也就跟著收迴了。
張楚言雙手拉動衣袖,朝著眾人拱手行禮。
“張楚言,千聖閣講學,今日開講——漕運與諸工學。”
他一招手,便有侍從布置台上兩大塊特製的木板,木板上方懸掛著數張大小不一的彩色圖紙。
費宏目光微凝,這數月以來這位的名聲如雷貫耳,他倒要看看此子有何才學。
漕運,就是以人工河道運輸糧食也稱河運。
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開始,水道就成為維係國運的命脈,漕運也與這個民族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談起水道開鑿,有史可考,最早源於大禹,《史記河渠》記載禹治水於吳,通渠貫江湖,而漕運鼎盛在我大明一朝。”
張楚言頓了頓,笑著說道:“漕運總督統管全國漕運,品級為從二品,可見朝廷對漕運之重視。”
二樓平日裏如同隱形人一般的王建明,此刻難得出了一把風頭,眾人目光烈烈盡數朝他而來。
“這老小子是不是買通了張楚言,特意想在陛下麵前出一把風頭。”有人心中暗自腹誹。
王建明則是一臉無辜,雙手一攤表示自己什麽都不知道。
他有什麽錯,他隻不過是送了小張幾張地圖,幾個模型罷了。
“長城在北運河在南,春秋之時,吳王夫差征伐各國,便開始開鑿運河運兵運糧。”張楚言說著,便用手中朱筆在輿圖上畫出一段河道。
朱厚熜翻了翻手中的講稿,注意到這上麵也有一張縮小的與圖,還細心地標注了資料的來源。
(漢.水經總略)
他揮了揮手中的書稿,小聲地對著身後的眾臣說道。
“這才是講學的態度,事事有準備,處處有來源,把你要講的東西掰開來揉碎了讓聽講的看,自己胸中溝壑萬千,任憑他人責問,也屹立不倒。”
他點出了幾名武將的名字,特意囑咐道。
“幾位愛卿曾經多次與韃靼交手,對戰經驗豐富,也是該把這些東西匯編成冊,讓後輩好好學習。”
仇將軍壯著膽子問道,“陛下,這冊子不知幾字恰當?”
朱厚熜微笑道:“最少六萬字,你們每人分個一萬。”
“是。”
將軍們方才還對張楚言升起欣賞之心,此刻心中又多出了幾分別樣的情緒。
學習是好事,寫那麽多字幹嘛!
張楚言又掀開一張新的與圖,興致勃勃講起了大運河。
“大運河聯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利用他們的支流構建出了巨大的水運網絡。”他手中竹條一指,眾人的目光也跟著變化。
“到了元代,元大都和以往的運河顯得有些遠,因此又挖通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三條河道將大運河連成了一條直線。”
學生中有個總角的孩童格外特別,他拿著炭筆在宣紙冊子上寫寫畫畫。
一筆勾出河道,兩筆畫就堤岸,他的眼睛亮晶晶的,身子也不自覺地往前湊。
講著講著,張楚言話鋒一轉。
“漕運如此重要,那建造他的工程背後有哪些工學?”
工學一個新詞匯,但在一眾大臣耳中已不再陌生。
他們曾經無數次為這個詞頭疼煩惱,甚至連夢裏都擺脫不了這個詞的噩夢。
“京城應建新的地下管道,管道布局工學!”
“火槍改造,工學基本圖。”
“宮殿營造工學基礎。”
大臣們嘴角一彎,頭疼的東西不自覺地往腦袋裏鑽。
“河道建造暫且不提,今日先講河道的疏浚。” 張楚言單手一揚,“何謂疏浚?疏浚擴寬或挖深水域!”
他轉手又拿出一張新的圖紙,這是閘樞紐的圖紙。
“自古水往低處流,此處河道無水而另一側河道有水,顯然前者高後者低,那有何辦法引水入河?”
孩童陷入思考,“水往低流是自古不變的道理,該怎麽把水馴服呢?”
“啪。”一隻手拍了孩童的肩膀一下,“小潘,你聽得懂這麽深奧的東西嗎?”
潘明也就是小潘的堂哥對他擠眉弄眼地說道。
“別打岔,別以為小孩就聽不懂了!你不要小看我。”小潘扭過頭,又開始在宣紙上寫寫畫畫。
“要想達成水往高流,力學,工程學,係統學,缺一不可!”
…………
張楚言興致勃勃地講起了馴服水的方法,就連心不在焉的大臣們也一下子聽得入迷。
他們中有人將思緒發散,水可以這樣馴服,那人呢?
…………
他最後總結道,“力學是魂,工程為體。沒有前者隻憑經驗設計建造就會漫無邊際,無章可循,倘若情況一變,就會出現問題。但若是隻談後者,缺少具體的工程實操,再高深的力學也隻不過是無身可依的飄蕩遊魂。”
他朗聲道:“唯有讓二者結合,才能讓力學有落腳點,讓工程貫通內在的邏輯!”
王陽明若有所思,“漕運背後藏著這麽許多,那麽竹子呢?”,他啞然一笑,“自己當年若是早聽到這一番話,使力的方向就改變了。”
楊廷和更是雙目發出奪人的精光,“窮天地之理,探萬物本真,從小小的河道開鑿談起天地之間的大道,這才是真正的理學呀!”
他此刻產生了一生中最強烈的懊悔,“若我早一步找到張楚言,若他是理學門人該多好!”
在人精神全力投入的狀況下,時間總是覺得流逝得飛快。
日晷上的影子被太陽拖得很長,直到張楚言坐下,一場耗時兩個時辰的講演才落下帷幕。
朱厚熜率先鼓起了掌,隨即千聖閣內掌聲轟鳴。
良久之後,朱厚熜開口。
“張愛卿所講,對朕也頗有啟發,索性就此機會與諸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