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玉喚萬靈印撼天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飛升 作者:寒廬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厚熜從千聖閣的構造講起,將建築背後的力學知識娓娓道來,並且不時穿插如趙州橋,應縣木塔之類的建築傑作。
一座千聖閣講完,高崇台上便一字排開列出了十三張墨板,三十六幅畫。
他把建築畫作繪於墨板上,不隻是為了讓學子們更好地理解建築與結構,更是想為後麵引出“真理與美具有一致性”的觀點作出鋪墊。
“建築背後的力學是如此美妙,和諧而又統一,千聖閣的美是結構賦予的,還是千聖閣讓這些結構出彩?”他頓了頓,指著身後逐次排開的畫作,“這些畫作是因為所畫的東西美,還是畫本身美。”朱厚熜拋出了問題,隨即觀察眾人的反應。
張楚言臉上露出認真的神色,他喃喃自語道:“建築是空間的藝術,圖畫是平麵的傑作,藝術和美又有著什麽樣的關係?”
他的大腦飛快思索,片刻後給出了一個答案。
“真正的藝術,以美的形式表達真理的內容!”
與張楚言的想法相比,其他學生的想法就簡單多了。
“我是因為千聖閣的宏偉才去想探究它內部的結構,顯然是千聖閣這個整體更重要一些。”潘明不假思索地對著自己的堂弟說道。
小孩臉一皺,“這麽說的話,哥哥下次吃肉包把肉餡全給我吧,我喜歡吃。”
潘明起初有些不解,後來想清楚了臉色羞紅,拍了拍堂弟咬牙切齒地說道:“家裏不讓你多吃,下一迴我要當著你的麵一口吃三個肉包。”
小孩哼了一聲,轉過頭去。
不止學子們陷入思考,朝廷的百官也都在思索這個問題,他們還主動為這個問題增加了許多內涵。
張璁心想:“變法本是為民謀福祉,卻難免傷及民心,名與實哪個更重要?”
王陽明也在思索,“人解放天性是為了自由,但達成自由不能解放人所有的天性,界限該在哪裏?”
朱厚熜看到了想要的結果,這次講學目的不在於他所講的內容,而在於啟發眾人的思考。
人的最強利器,就是思維!
“這個問題的答案,諸君不必急著此時迴答,多年以後可能你們就有了答案,朕想把這個問題說開去。”
楊廷和正襟危坐,田鋒更是緊握炭筆嚴陣以待。
他們敏銳的政治嗅覺提醒自己,接下來朱厚熜要講的話無比重要。
“民風民俗者,約定俗成也。婚喪嫁娶,買賣采辦,上至公卿王侯,下到升鬥小民,或依禮而行,或順德而為。”
“千樣米養百種人,大明地緣遼闊,曆史悠久,自然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但朕以為俱是大明人,俱遵大明禮!”
朱厚熜手指墨板,接迴了之前的問題。
“朕以為道與美具有一致性,名實相符,情景相生,禮與實也有一致性,與實不符。”——他龍袍一揮,以手指天道“正禮,易俗!”
田鋒幹脆利落地在他的小冊子上寫下,“與實不符,正禮易俗!”
這種與事實作比較,實事求是的觀點,讓在場眾人著實有些震撼。
小孩哥,用碳筆潦草地寫道:“我要親自到黃河看一看,如果他還想發怒淹落農田,我就讓他改道,迴到他原來的位置去。”
潘明興奮地搖著小孩哥的肩膀,“季馴,你聽到陛下說的了嗎?與實不符,正之!下一次我爹再拿有的沒的祖宗家法壓我,我就拿陛下壓他,看他還能動不動讓我跪祠堂。”
朱厚熜繼續闡述自己對於禮法更新的構想。
“尊古據實,與時俱進,錯則改之對則加勉。”他明白大明多民族,多宗教的複雜狀況,也清楚各地由於地理格局和文化隔離造成的迥異傳統,法律可以讓天下遵一令,但傳統卻是要求同存異。
大一統王朝不追求普世價值,而要強調共同價值。
他說道:“華夏民族崇尚和平,勤奮勞動,其他民族也具有類似的特質,這是應該共同追求且維護的,北方喜歡吃麵,南方喜歡吃米,這是差異不能強行要求統一。”
他目光淩厲地說道,“但諸如溺死嬰兒,尊奉邪神一類惡俗,必須以強力破殺之”。
朱厚熜以大義凜然的語氣鄭重承諾:“尊重異俗,追求共俗,消滅惡俗,大明是所有大明人的大明。”
他說話時身體自然而然地運行唿吸法,說的是正韻,談的是新禮。
再加上修道之人氣質的加持和千聖閣獨特的迴音構造,一時間讓眾人心潮澎湃,恨不能現在就加入移風易俗的大軍。
朱厚熜語氣變緩,轉而談起了朝廷推行新禮的工作。
他說話很有技巧,將枯燥無味的排查填表,下鄉宣傳的新禮推行說得壯烈激蕩,熱血澎湃。
百官們城府深沉,但也不自覺地憶起往日青春,更何況血氣方剛的學子。
學子們自然而然將自己帶入了情景之中,暢想著自己為禮法正名而戰。
一直忙著擦汗的趙榆錢也一張臉憋得通紅,想立刻飛到鄉野村鎮——腰懸玉印,筆正誅邪。
朱厚熜察覺到了眾人激動的情緒,若有所思地想道:“一篇小演講就有如此效果,將來可以寫些小說進行宣傳,正氣凜然,懲惡揚善的主角想必會得到許多人的歡迎。”
他彎腰解下腰間懸著的方形玉印,這是一枚和田玉印下方篆書—厚德
玉印在光下熠熠生輝,通身溫潤圓融。
楊廷和看到朱厚熜手中的玉印不由出神,從袖子中掏出了兩指粗的“飛翼三代”——一件經過精雕細琢之後的通訊產品,無懼火燒水侵,且小巧輕便。
當初新禮能夠贏得朝堂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枚小小的玉印。
大明上層見到這枚玉印的都會由衷為之讚歎,他們能察覺玉印帶給大明和天下的巨大改變。
語言是無形的利刃,溝通是團結的橋梁,他以玉印為繩索,將整個大明串成一體也借此將所有的大明人冠以共同的身份。
和而不同,語言將會成為明人身上最鮮明的符號之一。
他看著手中的玉印,金科玉律隨意而動,言道:“印者,署名之器也。玉印,名映於天地,聲傳於萬裏,以微末之軀撬動天地道機,當名為‘萬靈’!”
朱厚熜冥冥之中有感,於是就在千聖閣為玉印啟名。
喚之為萬靈,一是想玉印為天下生靈所用,二則包含了他對玉印未來的期望,“萬應萬靈。”
萬靈二字一出,手中玉印光華閃爍,大明所有雕刻的玉印或是掛於腰間或是握於掌中,此刻都猛然一顫。
朱厚熜龍袍微拂,真靈境隨之出現。
真靈境中世界宏大,此時點點光亮閃爍,猶如萬星齊墜。
他眼含笑意,破境之機已至。
城東有間酒館,張三豐正在大快朵頤,突然心有所感朝天望去。
鐵冠道人更是猛然迴頭,眼神中滿是不可思議。
二樓廊道王陽明眼含驚訝之色,隨即淡然,微微一笑,將桌上茶水一飲而盡。
大明天下,漠北草原,迷蒙霧海,異國他鄉,所有踏上這一境界的大能都紛紛睜開眼睛。
“是誰?在這渾濁惡世,登臨玄境!”江容止口誦大咒,手中掐算,卻隻發現天機茫然,一片混沌。
巨石堆砌的教堂,白發的神父背著聖光十字祈禱,“新的聖天使誕生了,祂在東方。”
鐵冠道人絞盡腦汁也想不到誰能夠避開炎天耳目登臨小天地,成就玄境。
多年前,王陽明以天縱之姿,三日入玄境,一日登辟道。
他至今記得那一輪,朗照大千的皓月。
可王陽明能登頂成功,一是他天縱奇才,二是有張三豐護法,三是諸聖隔空迴望。
天下之大,誰能湊齊這三種條件。
當然小陛下不算,這家夥應該是在極道秘境中登階,沒有神映大千!
鐵冠道人還在苦苦思索,即將破境之人的來曆。
張三豐卻笑了,“不要費那個腦筋,等他玄感諸天,法塑天地,我們自然就能知道他的來曆。”
鐵冠道人點點頭,“畢竟天下沒有第二個極道秘境。”
一座千聖閣講完,高崇台上便一字排開列出了十三張墨板,三十六幅畫。
他把建築畫作繪於墨板上,不隻是為了讓學子們更好地理解建築與結構,更是想為後麵引出“真理與美具有一致性”的觀點作出鋪墊。
“建築背後的力學是如此美妙,和諧而又統一,千聖閣的美是結構賦予的,還是千聖閣讓這些結構出彩?”他頓了頓,指著身後逐次排開的畫作,“這些畫作是因為所畫的東西美,還是畫本身美。”朱厚熜拋出了問題,隨即觀察眾人的反應。
張楚言臉上露出認真的神色,他喃喃自語道:“建築是空間的藝術,圖畫是平麵的傑作,藝術和美又有著什麽樣的關係?”
他的大腦飛快思索,片刻後給出了一個答案。
“真正的藝術,以美的形式表達真理的內容!”
與張楚言的想法相比,其他學生的想法就簡單多了。
“我是因為千聖閣的宏偉才去想探究它內部的結構,顯然是千聖閣這個整體更重要一些。”潘明不假思索地對著自己的堂弟說道。
小孩臉一皺,“這麽說的話,哥哥下次吃肉包把肉餡全給我吧,我喜歡吃。”
潘明起初有些不解,後來想清楚了臉色羞紅,拍了拍堂弟咬牙切齒地說道:“家裏不讓你多吃,下一迴我要當著你的麵一口吃三個肉包。”
小孩哼了一聲,轉過頭去。
不止學子們陷入思考,朝廷的百官也都在思索這個問題,他們還主動為這個問題增加了許多內涵。
張璁心想:“變法本是為民謀福祉,卻難免傷及民心,名與實哪個更重要?”
王陽明也在思索,“人解放天性是為了自由,但達成自由不能解放人所有的天性,界限該在哪裏?”
朱厚熜看到了想要的結果,這次講學目的不在於他所講的內容,而在於啟發眾人的思考。
人的最強利器,就是思維!
“這個問題的答案,諸君不必急著此時迴答,多年以後可能你們就有了答案,朕想把這個問題說開去。”
楊廷和正襟危坐,田鋒更是緊握炭筆嚴陣以待。
他們敏銳的政治嗅覺提醒自己,接下來朱厚熜要講的話無比重要。
“民風民俗者,約定俗成也。婚喪嫁娶,買賣采辦,上至公卿王侯,下到升鬥小民,或依禮而行,或順德而為。”
“千樣米養百種人,大明地緣遼闊,曆史悠久,自然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但朕以為俱是大明人,俱遵大明禮!”
朱厚熜手指墨板,接迴了之前的問題。
“朕以為道與美具有一致性,名實相符,情景相生,禮與實也有一致性,與實不符。”——他龍袍一揮,以手指天道“正禮,易俗!”
田鋒幹脆利落地在他的小冊子上寫下,“與實不符,正禮易俗!”
這種與事實作比較,實事求是的觀點,讓在場眾人著實有些震撼。
小孩哥,用碳筆潦草地寫道:“我要親自到黃河看一看,如果他還想發怒淹落農田,我就讓他改道,迴到他原來的位置去。”
潘明興奮地搖著小孩哥的肩膀,“季馴,你聽到陛下說的了嗎?與實不符,正之!下一次我爹再拿有的沒的祖宗家法壓我,我就拿陛下壓他,看他還能動不動讓我跪祠堂。”
朱厚熜繼續闡述自己對於禮法更新的構想。
“尊古據實,與時俱進,錯則改之對則加勉。”他明白大明多民族,多宗教的複雜狀況,也清楚各地由於地理格局和文化隔離造成的迥異傳統,法律可以讓天下遵一令,但傳統卻是要求同存異。
大一統王朝不追求普世價值,而要強調共同價值。
他說道:“華夏民族崇尚和平,勤奮勞動,其他民族也具有類似的特質,這是應該共同追求且維護的,北方喜歡吃麵,南方喜歡吃米,這是差異不能強行要求統一。”
他目光淩厲地說道,“但諸如溺死嬰兒,尊奉邪神一類惡俗,必須以強力破殺之”。
朱厚熜以大義凜然的語氣鄭重承諾:“尊重異俗,追求共俗,消滅惡俗,大明是所有大明人的大明。”
他說話時身體自然而然地運行唿吸法,說的是正韻,談的是新禮。
再加上修道之人氣質的加持和千聖閣獨特的迴音構造,一時間讓眾人心潮澎湃,恨不能現在就加入移風易俗的大軍。
朱厚熜語氣變緩,轉而談起了朝廷推行新禮的工作。
他說話很有技巧,將枯燥無味的排查填表,下鄉宣傳的新禮推行說得壯烈激蕩,熱血澎湃。
百官們城府深沉,但也不自覺地憶起往日青春,更何況血氣方剛的學子。
學子們自然而然將自己帶入了情景之中,暢想著自己為禮法正名而戰。
一直忙著擦汗的趙榆錢也一張臉憋得通紅,想立刻飛到鄉野村鎮——腰懸玉印,筆正誅邪。
朱厚熜察覺到了眾人激動的情緒,若有所思地想道:“一篇小演講就有如此效果,將來可以寫些小說進行宣傳,正氣凜然,懲惡揚善的主角想必會得到許多人的歡迎。”
他彎腰解下腰間懸著的方形玉印,這是一枚和田玉印下方篆書—厚德
玉印在光下熠熠生輝,通身溫潤圓融。
楊廷和看到朱厚熜手中的玉印不由出神,從袖子中掏出了兩指粗的“飛翼三代”——一件經過精雕細琢之後的通訊產品,無懼火燒水侵,且小巧輕便。
當初新禮能夠贏得朝堂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枚小小的玉印。
大明上層見到這枚玉印的都會由衷為之讚歎,他們能察覺玉印帶給大明和天下的巨大改變。
語言是無形的利刃,溝通是團結的橋梁,他以玉印為繩索,將整個大明串成一體也借此將所有的大明人冠以共同的身份。
和而不同,語言將會成為明人身上最鮮明的符號之一。
他看著手中的玉印,金科玉律隨意而動,言道:“印者,署名之器也。玉印,名映於天地,聲傳於萬裏,以微末之軀撬動天地道機,當名為‘萬靈’!”
朱厚熜冥冥之中有感,於是就在千聖閣為玉印啟名。
喚之為萬靈,一是想玉印為天下生靈所用,二則包含了他對玉印未來的期望,“萬應萬靈。”
萬靈二字一出,手中玉印光華閃爍,大明所有雕刻的玉印或是掛於腰間或是握於掌中,此刻都猛然一顫。
朱厚熜龍袍微拂,真靈境隨之出現。
真靈境中世界宏大,此時點點光亮閃爍,猶如萬星齊墜。
他眼含笑意,破境之機已至。
城東有間酒館,張三豐正在大快朵頤,突然心有所感朝天望去。
鐵冠道人更是猛然迴頭,眼神中滿是不可思議。
二樓廊道王陽明眼含驚訝之色,隨即淡然,微微一笑,將桌上茶水一飲而盡。
大明天下,漠北草原,迷蒙霧海,異國他鄉,所有踏上這一境界的大能都紛紛睜開眼睛。
“是誰?在這渾濁惡世,登臨玄境!”江容止口誦大咒,手中掐算,卻隻發現天機茫然,一片混沌。
巨石堆砌的教堂,白發的神父背著聖光十字祈禱,“新的聖天使誕生了,祂在東方。”
鐵冠道人絞盡腦汁也想不到誰能夠避開炎天耳目登臨小天地,成就玄境。
多年前,王陽明以天縱之姿,三日入玄境,一日登辟道。
他至今記得那一輪,朗照大千的皓月。
可王陽明能登頂成功,一是他天縱奇才,二是有張三豐護法,三是諸聖隔空迴望。
天下之大,誰能湊齊這三種條件。
當然小陛下不算,這家夥應該是在極道秘境中登階,沒有神映大千!
鐵冠道人還在苦苦思索,即將破境之人的來曆。
張三豐卻笑了,“不要費那個腦筋,等他玄感諸天,法塑天地,我們自然就能知道他的來曆。”
鐵冠道人點點頭,“畢竟天下沒有第二個極道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