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搖搖頭:“地心雷和天雷威力太大,在此處施展,貧道怕把王宮炸了。”
“他日弘揚道法,有機緣者可得授之。”
吐蕃眾人一聽也是。
最小的掌心雷就如此可怕了,那些什麽地心雷、天雷一聽就更加厲害。
自然不能為了看熱鬧,把自己小命給搭進去。
於是,讚普道:“那明日請白道長前來講法,請白道長應肯。”
“自無不可。”
當晚,儒道佛三教之人,就在王宮住下了。
第二日。
眾人匯集,請白玉蟾講道。
白玉蟾一看,昨天那人數最多的底層信徒,今日已經一個不見。
昨天隻是情況特殊,才讓他們進來聽慧圓講佛法。
晚上迴去之後,再想進來,就沒那麽容易了。
白玉蟾不禁有些失望。
沒有底層人民的傳播,傳道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但此時也不法計較,隻得開始傳道。
但與慧圓講經義不同。
白玉蟾知道驟然向吐蕃眾人講道教經義,是沒有多少聽得進去的。
於是,主要講前不久聽到的天地、微塵、人體秘藏等世界觀。
以及一些修行的途徑。
像《小周天功》的前一小部分,三五天就能夠胸口發熱,感受到真氣。
十天半個月就能夠真氣下丹田,能夠嚐到修行之樂。
這對吐蕃貴族極具吸引力。
他們對白玉蟾講到的天地世界觀,雖然震撼,卻半信半疑。
畢竟他們沒有親眼看到“流光術”展現的圖像。
除了腳下大地是個球體有些駭人聽聞之外,其他的感覺這跟佛經上的小千、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的說法差不多。
但《小周天功》的前麵入門的內容,淺顯易懂,極快入門。
不像積累功德,動不動就說下輩子。
在聽了講道之後,許多人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嚐試修行。
結果真的感受到一股暖流在身體裏聚集。
頓時又驚又喜。
十幾天之後,不少人偷偷去拜訪道門,成為他們的信徒。
在此之前,他們的身份畢竟密宗信徒。
要改信中原佛門容易,沒什麽阻礙。
但要改信道教,他們一時間還不敢公開。
白玉蟾也不勉強他們,現在能夠打開局麵已經不錯了。
等後麵信徒積累到一定程度,勢力足以抵抗其他宗教的打壓,再公開不遲。
…………
儒家那邊。
他們上吐蕃的名義是安朝的使團。
除了一些官方的溝通之外,無法像道、佛兩教迅速吸納信徒。
想要成為儒家之人,第一步就是要識字。
字都不識,跟他們講什麽《論語》等聖人學說,有如天書。
但認字這一關,即使中原地區,文盲率都相當之高,更別說這吐蕃高原了。
也隻有貴族階層,認字率才比較高些。
但是,他們都被佛、道兩家吸引過去了,除了一些官方溝通外,對儒家學說,沒有對另外兩家那麽積極。
但是,儒家既然是代表安朝而來,自然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安朝使者等白玉蟾講完道,對當場的讚普和一眾貴族道:“我等受皇上之命前來與吐蕃交流,需要長住於此,準備在吐蕃建一使館。”
“想得讚普及各位允許,能不能購買一些農奴及田地?”
“價錢都好說,若是需要什麽中原之物,亦可托我們走安朝驛道,送上吐蕃。”
吐蕃眾人眼前一亮。
他們地處高原,交通不便,生產力又低下。
雖然頭上頂讚普、宰相,以及各級官員、貴族的頭銜,其實生活並不比中原一些富裕平民好。
手上空有黃金、白銀等貴重物品,也無法買到許多實用的物品。
如果有安朝開通這條官方渠道,那以後想買什麽好東西,那還不方便?
至於農奴和土地,那都不叫事。
法典上規定,打死別人的一個農奴,往往隻要賠一根草繩即可。
賤價到如此地步,有人買高興還來不及。
至於土地,高原上地廣人稀,隻要不是買自己的核心肥沃之地,隨便對方買。
用那些沒人要的地方換來安朝的銀子、物品,那是怎麽算怎麽賺。
沒過多久。
安朝使團就憑借著龐大的財力,購買了幾千名農奴。
並且在宰相赤傑拔的協助下,購買了大量的土地。
這些土地雖然貧瘠,但用來養活農奴自己也勉強足夠了。
農奴脫離了吐蕃貴族的盤剝,自主生產,能夠吃飯、穿暖,仿佛做夢一般的幸福。
有些農奴天賦高的孩子,還可以跟著安朝來的人讀書識字,學到了以前想都不想的貴族老爺的知識。
金珠的意思是拯救苦難的菩薩,
此事一傳開。
許多不堪折磨的農奴,紛紛逃難來到安朝使者的駐紮地。
一些運氣不好的,半路就被貴族、喇嘛的追兵打死。
一些逃到了安朝使團駐紮地的,則全都被安朝使者保護了下來。
但安朝使團暫時還不想跟當地貴族、喇嘛正麵對抗,都是花錢了事。
那些農奴的貴族、喇嘛一看給錢給物,表麵裝作罵罵咧咧,實則心裏樂開了花。
甚至有些貴族、喇嘛,沒錢花了,還專門抽打自己手上的農奴。
跟他們說:隻要有本事逃到安朝駐所,就饒他們一命。
以此來“強賣強買”。
安朝使團來者不拒,畢竟買一個農奴,跟買一件中原普通物品差不多的價格。
如果允許,憑安朝的財力,買下高原上所有農奴都可以。
久而久之,安朝使團的駐所,在農奴中慢慢傳來。
有了一個“金珠紮倉”稱唿。
金珠的意思,是拯救苦難的菩薩。
紮倉,則是吐蕃本地人對寺廟的稱唿。
合起來就是拯救苦難的菩薩寺廟。
安朝使團駐所的農奴越來越多,又通過各種手段,加上吐蕃宰相赤傑拔的配合,駐地不斷擴大,吐蕃上層才漸漸察覺到不對勁。
可惜,為時已晚。
安朝使團手裏掌握的,是占據吐蕃人口九成的農奴之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發動則罷,一旦發動,就會改天換日。
…………
在儒、道、佛三家各顯神通之下,吐蕃當地的密宗,以及一些殘忍的貴族,遭受到了聯合打壓。
各地寺廟紛紛辯經失敗,被迫讓出寺廟甚至自殺。
勢力一縮再縮,把密宗逼到了牆角。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密宗勢力仍然不可小覷,正在準備一場大風暴,準備一舉摧毀儒道佛三家的勢力。
“他日弘揚道法,有機緣者可得授之。”
吐蕃眾人一聽也是。
最小的掌心雷就如此可怕了,那些什麽地心雷、天雷一聽就更加厲害。
自然不能為了看熱鬧,把自己小命給搭進去。
於是,讚普道:“那明日請白道長前來講法,請白道長應肯。”
“自無不可。”
當晚,儒道佛三教之人,就在王宮住下了。
第二日。
眾人匯集,請白玉蟾講道。
白玉蟾一看,昨天那人數最多的底層信徒,今日已經一個不見。
昨天隻是情況特殊,才讓他們進來聽慧圓講佛法。
晚上迴去之後,再想進來,就沒那麽容易了。
白玉蟾不禁有些失望。
沒有底層人民的傳播,傳道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但此時也不法計較,隻得開始傳道。
但與慧圓講經義不同。
白玉蟾知道驟然向吐蕃眾人講道教經義,是沒有多少聽得進去的。
於是,主要講前不久聽到的天地、微塵、人體秘藏等世界觀。
以及一些修行的途徑。
像《小周天功》的前一小部分,三五天就能夠胸口發熱,感受到真氣。
十天半個月就能夠真氣下丹田,能夠嚐到修行之樂。
這對吐蕃貴族極具吸引力。
他們對白玉蟾講到的天地世界觀,雖然震撼,卻半信半疑。
畢竟他們沒有親眼看到“流光術”展現的圖像。
除了腳下大地是個球體有些駭人聽聞之外,其他的感覺這跟佛經上的小千、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的說法差不多。
但《小周天功》的前麵入門的內容,淺顯易懂,極快入門。
不像積累功德,動不動就說下輩子。
在聽了講道之後,許多人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嚐試修行。
結果真的感受到一股暖流在身體裏聚集。
頓時又驚又喜。
十幾天之後,不少人偷偷去拜訪道門,成為他們的信徒。
在此之前,他們的身份畢竟密宗信徒。
要改信中原佛門容易,沒什麽阻礙。
但要改信道教,他們一時間還不敢公開。
白玉蟾也不勉強他們,現在能夠打開局麵已經不錯了。
等後麵信徒積累到一定程度,勢力足以抵抗其他宗教的打壓,再公開不遲。
…………
儒家那邊。
他們上吐蕃的名義是安朝的使團。
除了一些官方的溝通之外,無法像道、佛兩教迅速吸納信徒。
想要成為儒家之人,第一步就是要識字。
字都不識,跟他們講什麽《論語》等聖人學說,有如天書。
但認字這一關,即使中原地區,文盲率都相當之高,更別說這吐蕃高原了。
也隻有貴族階層,認字率才比較高些。
但是,他們都被佛、道兩家吸引過去了,除了一些官方溝通外,對儒家學說,沒有對另外兩家那麽積極。
但是,儒家既然是代表安朝而來,自然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安朝使者等白玉蟾講完道,對當場的讚普和一眾貴族道:“我等受皇上之命前來與吐蕃交流,需要長住於此,準備在吐蕃建一使館。”
“想得讚普及各位允許,能不能購買一些農奴及田地?”
“價錢都好說,若是需要什麽中原之物,亦可托我們走安朝驛道,送上吐蕃。”
吐蕃眾人眼前一亮。
他們地處高原,交通不便,生產力又低下。
雖然頭上頂讚普、宰相,以及各級官員、貴族的頭銜,其實生活並不比中原一些富裕平民好。
手上空有黃金、白銀等貴重物品,也無法買到許多實用的物品。
如果有安朝開通這條官方渠道,那以後想買什麽好東西,那還不方便?
至於農奴和土地,那都不叫事。
法典上規定,打死別人的一個農奴,往往隻要賠一根草繩即可。
賤價到如此地步,有人買高興還來不及。
至於土地,高原上地廣人稀,隻要不是買自己的核心肥沃之地,隨便對方買。
用那些沒人要的地方換來安朝的銀子、物品,那是怎麽算怎麽賺。
沒過多久。
安朝使團就憑借著龐大的財力,購買了幾千名農奴。
並且在宰相赤傑拔的協助下,購買了大量的土地。
這些土地雖然貧瘠,但用來養活農奴自己也勉強足夠了。
農奴脫離了吐蕃貴族的盤剝,自主生產,能夠吃飯、穿暖,仿佛做夢一般的幸福。
有些農奴天賦高的孩子,還可以跟著安朝來的人讀書識字,學到了以前想都不想的貴族老爺的知識。
金珠的意思是拯救苦難的菩薩,
此事一傳開。
許多不堪折磨的農奴,紛紛逃難來到安朝使者的駐紮地。
一些運氣不好的,半路就被貴族、喇嘛的追兵打死。
一些逃到了安朝使團駐紮地的,則全都被安朝使者保護了下來。
但安朝使團暫時還不想跟當地貴族、喇嘛正麵對抗,都是花錢了事。
那些農奴的貴族、喇嘛一看給錢給物,表麵裝作罵罵咧咧,實則心裏樂開了花。
甚至有些貴族、喇嘛,沒錢花了,還專門抽打自己手上的農奴。
跟他們說:隻要有本事逃到安朝駐所,就饒他們一命。
以此來“強賣強買”。
安朝使團來者不拒,畢竟買一個農奴,跟買一件中原普通物品差不多的價格。
如果允許,憑安朝的財力,買下高原上所有農奴都可以。
久而久之,安朝使團的駐所,在農奴中慢慢傳來。
有了一個“金珠紮倉”稱唿。
金珠的意思,是拯救苦難的菩薩。
紮倉,則是吐蕃本地人對寺廟的稱唿。
合起來就是拯救苦難的菩薩寺廟。
安朝使團駐所的農奴越來越多,又通過各種手段,加上吐蕃宰相赤傑拔的配合,駐地不斷擴大,吐蕃上層才漸漸察覺到不對勁。
可惜,為時已晚。
安朝使團手裏掌握的,是占據吐蕃人口九成的農奴之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發動則罷,一旦發動,就會改天換日。
…………
在儒、道、佛三家各顯神通之下,吐蕃當地的密宗,以及一些殘忍的貴族,遭受到了聯合打壓。
各地寺廟紛紛辯經失敗,被迫讓出寺廟甚至自殺。
勢力一縮再縮,把密宗逼到了牆角。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密宗勢力仍然不可小覷,正在準備一場大風暴,準備一舉摧毀儒道佛三家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