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廣陵散曲
紈絝皇子:先創六宮再奪嫡 作者:椒鹽傻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夢棣單手托著那套論語,右手將那個布囊拿了起來。
這隻一拿,那劉夢棣一下子就停下了腳步,愣愣地站在了原地。
漫漫長街,隻有幾戶大戶人家的門外掛著燈籠。
那微光照著劉夢棣有些惶恐的臉上,看起來真有些像是地獄裏跑出來的閻羅。
即使藏春院被查抄、即使在衛戍軍中刀斧手伏於側旁、即使被江有汜那樣的高手圍困於野肆之中劉夢棣都沒有表現出這樣的表情出來。
劉夢棣此時的臉色極為難看,他輕輕地將手中的論語放在了地下,然後微微顫著手,將那小布囊的封口打開,而後用右手抓著布囊輕輕得往左手手心裏倒。
不出意外。
從布囊裏掉出了一塊玉佩。
隻是那玉佩的形製十分古怪,通體粉紅不說,且還是桃心形的。
劉夢棣深吸了一口氣,連忙往自己的身上摸去。
在慌忙地摸了一陣之後,他從衣袖裏的小存袋裏也翻找出了一塊玉佩出來。
左右手的手心裏同時各放著一隻玉佩,一時間他竟是分不清哪一隻是沈琳琅送的,哪一隻又是皇帝劉瀧給的。
因為這兩塊玉佩幾乎一模一樣!
劉夢棣將兩塊玉佩的心尖處朝外,而後輕輕得碰在了一起。
果然,這兩塊玉佩前半部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塊像是梭子的一塊新形玉佩。
這東西就是傳說中的瓦玉!
劉夢棣深吸了口氣,搖著頭說道:“沈琳琅呀沈琳琅,我抱也抱過了,親也親過了,剛剛我若是沒把持住,已經將你抱上床了!你可千萬千萬別與我開這種玩笑呀!這可怎麽辦才好呢 !”
…………………………
天氣好似是隨著劉夢棣的心情在變化一般。
沒等劉夢棣趁夜從粥廠迴到五葉莊,那雪便落了下來。
一夜過去,長安城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五葉莊內外更是銀裝素裹。
換上了漂亮的侍女裝的文卿梅剛走出自己的房間沒多久便被天上的雪花又給覆蓋白了。
她出來走動是因為悠悠之中聽到了一陣琴聲。
那琴聲時而悠揚時而激憤,像是撫琴之人正在與命運作著抗爭。
命運就是想讓人認命、想讓人妥協。
但總有一些人不服命運的安排,毫不畏懼地與命運作著抗爭,不妥協乃至寧死不屈!
突然,一陣亂琴聲傳入文卿梅的耳。
那亂琴的琴音好像不是隨意撥弄的,更像是有人故意一音一符地從琴裏按出來的。
亂琴聲好似在述說著一段十分坎坷且複雜的心裏變化。
文卿梅順著琴音的源處尋去。
隻見得後院的撫琴亭裏坐著一個書生模樣的人正在擺弄著一把古琴。
撫琴之人當然不會是別人,正是劉夢棣。
劉夢棣將這一曲撫完,身邊的落塵姑娘便端著一盞茶走到了劉夢棣的身邊。
文卿梅慢慢地靠近過來,與那落塵姑娘對視了一眼。
二人無聲地壓了壓福表示致敬。
劉夢棣歎息了一聲說道:“這曲子卻是如何也撫不出那等意境出來呀!”
文卿梅對劉夢棣會撫琴感到十分的意外。
她走上前來弱弱地問道:“剛剛是爺您在撫琴麽?我、我還以為是蓮妹妹呢。昨天夜裏聽院裏的人說,蓮姑娘也是住在莊內,且是長安城第一琴師,卻不想竟是爺在撫琴!”
落塵姑娘長得比文卿梅要成熟一些,那是因為她接觸的各色人等繁多。
實際上落塵姑娘過了年也才十八歲,要比文卿梅還小上一歲,所以才稱落塵姑娘為妹妹。
落塵姑娘輕聲答道:“我的本事全是爺教的,算不得什麽長安城第一琴師,其實爺才是此中高手。若是……若是大琴師朝海先生有所不幸,爺便就是天下第一大琴師了!”
劉夢棣笑道:“蓮兒今日如何這般謙虛了?”
落塵姑娘應道:“梅姑娘入莊,我今日才見到真人,那書香秀氣之姿歎為觀止,奴婢不用與其比試便已甘拜了下風。”
落塵姑娘這麽說其實是怕自己說話做事做得過了,使得劉夢棣喜歡這個書香氣的梅姑娘而不喜歡自己。
劉夢棣嗬嗬笑了幾聲出來:“你這麽說話便讓爺我有些不習慣了。”
文卿梅此時卻是說道:“爺剛剛撫的這首曲了好似屈大夫心懷亡國憤慨之恨,又有不屈抵禦之聲。我還聽出了那一陣陣的山河 浩然之氣勢、天罡正氣之內蕩,甚至是看到了星漢燦爛,橫槊吟悲,頗有魏晉歌風之意境。初聽之下還以為是嵇康廣陵散之遺樂呢。爺,這首曲子叫什麽名?”
劉夢棣看著文卿梅弱弱地問道:“你也學過琴?”
“沒有,隻是初聽之下有所而感。”
落塵姑娘有些幽怨地說道:“爺從朝海先生那裏學來的曲子我是從爺那裏會了不少,但、但唯有這一首爺卻不肯教我,我至今也不知這首曲子叫什麽……”
劉夢棣笑道:“不是我不教你,正如梅兒所說,這首曲子內懷悲憤之氣,戾氣頗大,不適合你撫。而且你若是學會了,必定要去外麵賣弄。最後會弄得天下人皆知,使你不好解釋此曲來源呀!”
“天下人皆知?有這般嚴重麽?”落塵姑娘低聲埋怨了一句。
劉夢棣笑道:“當然有了。怕是朝海先生聽說長安城有人會撫這首曲子,怕是不管身在天涯海角都會跑迴來問一問此曲來曆呢!”
落塵姑娘好奇地問道:“這首曲子到底叫什麽?剛剛爺又為何歎氣呢?”
劉夢棣看了一眼文卿梅言道:“梅兒說對了,這一首便即是廣陵散呀!此曲一響,誰人皆為之哀歎,何況是爺我自己呢。”
“阿!”落塵姑娘與文卿梅同時驚了一聲。
文卿梅上前一步問道:“廣陵散不是失傳了嗎?魏晉時的名士嵇康秘不授人,臨刑彈之,自此此曲絕跡於人間了呀!”
劉夢棣搖了搖頭說道:“廣陵散雖有不全,但此曲仍有所傳呀!”
文卿梅連忙問道:“有何傳承?”
劉夢棣道:“晉書記載‘袁孝尼嚐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從這一句裏就可以看得出來,袁準當年一定是求著嵇康教授此曲,隻是嵇康不肯傳授罷了!”
袁準是嵇康的外甥,字孝尼,在晉朝時任給事中。
落塵姑娘也問道:“即是不肯傳授那不就絕跡了麽?爺您如何會的?”
劉夢棣笑道:“袁準如果不會撫琴,他如何又會請求嵇康教他廣陵散呢?”
“什麽?”
“他如果會撫琴,平日試撫他曲之時又如何不會去向嵇康請教一二呢?他可是嵇康的外甥呀,家裏放著這麽一位撫琴大家不去請教,反正自己悶在房中閉門造車?你們覺得合 理麽?若是他請教過嵇康,那他到底聽沒聽過嵇康撫此廣陵散呢?就沒偷聽一二?凡是精於聲樂者,聽到歌樂之後,多少都能仿學一二的!”
文卿梅疑問道:“爺的意思是……這曲子是袁孝尼留下的?可是……可是史書有載,嵇康不肯相授呀!”
劉夢棣輕點了一下頭說道:“確實是他留下的,嵇康也的確是沒教他。也因此,袁準當時隻記下了三十三品,最後八品真的就失傳了呀!。
“阿?三十三品?最後八品?如何還是奇數?”
劉夢棣笑道:“天下哪有十全十美之事,天地且還不全呢,何況是琴曲唿?嵇康死後,司馬昭亦覺此曲失傳甚為可惜,於是命那袁準將此典默寫而出,袁準隻寫出三十三品殘典,且已經失真,後司馬昭又尋了一些琴師,與袁準一道將最後八品給臆想了出來!”
文卿梅問道:“就是剛剛爺撫的這一曲?可數百年來為何不見史書記載其傳承呢?”
“並非是一曲,多少與原曲是有些出入的,畢竟袁孝尼也記得不清呀。”
“我是想說……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劉夢棣笑道:“這典譜就不是紙製的,當然就能流傳下來了!”
“什麽?”
“它是刻在了兩片銅片上的!”
文卿梅感歎道:“長安多戰火,卻未曾遺失,真是慶幸呀!”
“正是因為它是刻在兩張銅皮之上,一般的火也燒不毀它,這才留存下來的。”
“銅皮?”
“是呀,司馬昭將這曲子刻錄於銅片之上,存於宮庫,後被人當作廢銅與宮器一起轉運到了洛陽。隋大業年間,隋煬帝收抬宮庫遊幸江都之時又將它給翻了出來,但有些字跡實在是看不清了,於是便命宮廷樂師按意境又給補了上去。當時又作了一套新的銅版,舊版則是被帶去了江都。”
“那現在舊版呢?”
“不知所蹤。新版雖留在了關中,但因時局動亂,沒人再去理會於它。安史之亂以後唐肅宗收拾宮庫,這才又將它翻找了出來。也慶幸那些賊兵對這銅皮不感興趣,要不然也給毀了。”
這隻一拿,那劉夢棣一下子就停下了腳步,愣愣地站在了原地。
漫漫長街,隻有幾戶大戶人家的門外掛著燈籠。
那微光照著劉夢棣有些惶恐的臉上,看起來真有些像是地獄裏跑出來的閻羅。
即使藏春院被查抄、即使在衛戍軍中刀斧手伏於側旁、即使被江有汜那樣的高手圍困於野肆之中劉夢棣都沒有表現出這樣的表情出來。
劉夢棣此時的臉色極為難看,他輕輕地將手中的論語放在了地下,然後微微顫著手,將那小布囊的封口打開,而後用右手抓著布囊輕輕得往左手手心裏倒。
不出意外。
從布囊裏掉出了一塊玉佩。
隻是那玉佩的形製十分古怪,通體粉紅不說,且還是桃心形的。
劉夢棣深吸了一口氣,連忙往自己的身上摸去。
在慌忙地摸了一陣之後,他從衣袖裏的小存袋裏也翻找出了一塊玉佩出來。
左右手的手心裏同時各放著一隻玉佩,一時間他竟是分不清哪一隻是沈琳琅送的,哪一隻又是皇帝劉瀧給的。
因為這兩塊玉佩幾乎一模一樣!
劉夢棣將兩塊玉佩的心尖處朝外,而後輕輕得碰在了一起。
果然,這兩塊玉佩前半部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塊像是梭子的一塊新形玉佩。
這東西就是傳說中的瓦玉!
劉夢棣深吸了口氣,搖著頭說道:“沈琳琅呀沈琳琅,我抱也抱過了,親也親過了,剛剛我若是沒把持住,已經將你抱上床了!你可千萬千萬別與我開這種玩笑呀!這可怎麽辦才好呢 !”
…………………………
天氣好似是隨著劉夢棣的心情在變化一般。
沒等劉夢棣趁夜從粥廠迴到五葉莊,那雪便落了下來。
一夜過去,長安城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五葉莊內外更是銀裝素裹。
換上了漂亮的侍女裝的文卿梅剛走出自己的房間沒多久便被天上的雪花又給覆蓋白了。
她出來走動是因為悠悠之中聽到了一陣琴聲。
那琴聲時而悠揚時而激憤,像是撫琴之人正在與命運作著抗爭。
命運就是想讓人認命、想讓人妥協。
但總有一些人不服命運的安排,毫不畏懼地與命運作著抗爭,不妥協乃至寧死不屈!
突然,一陣亂琴聲傳入文卿梅的耳。
那亂琴的琴音好像不是隨意撥弄的,更像是有人故意一音一符地從琴裏按出來的。
亂琴聲好似在述說著一段十分坎坷且複雜的心裏變化。
文卿梅順著琴音的源處尋去。
隻見得後院的撫琴亭裏坐著一個書生模樣的人正在擺弄著一把古琴。
撫琴之人當然不會是別人,正是劉夢棣。
劉夢棣將這一曲撫完,身邊的落塵姑娘便端著一盞茶走到了劉夢棣的身邊。
文卿梅慢慢地靠近過來,與那落塵姑娘對視了一眼。
二人無聲地壓了壓福表示致敬。
劉夢棣歎息了一聲說道:“這曲子卻是如何也撫不出那等意境出來呀!”
文卿梅對劉夢棣會撫琴感到十分的意外。
她走上前來弱弱地問道:“剛剛是爺您在撫琴麽?我、我還以為是蓮妹妹呢。昨天夜裏聽院裏的人說,蓮姑娘也是住在莊內,且是長安城第一琴師,卻不想竟是爺在撫琴!”
落塵姑娘長得比文卿梅要成熟一些,那是因為她接觸的各色人等繁多。
實際上落塵姑娘過了年也才十八歲,要比文卿梅還小上一歲,所以才稱落塵姑娘為妹妹。
落塵姑娘輕聲答道:“我的本事全是爺教的,算不得什麽長安城第一琴師,其實爺才是此中高手。若是……若是大琴師朝海先生有所不幸,爺便就是天下第一大琴師了!”
劉夢棣笑道:“蓮兒今日如何這般謙虛了?”
落塵姑娘應道:“梅姑娘入莊,我今日才見到真人,那書香秀氣之姿歎為觀止,奴婢不用與其比試便已甘拜了下風。”
落塵姑娘這麽說其實是怕自己說話做事做得過了,使得劉夢棣喜歡這個書香氣的梅姑娘而不喜歡自己。
劉夢棣嗬嗬笑了幾聲出來:“你這麽說話便讓爺我有些不習慣了。”
文卿梅此時卻是說道:“爺剛剛撫的這首曲了好似屈大夫心懷亡國憤慨之恨,又有不屈抵禦之聲。我還聽出了那一陣陣的山河 浩然之氣勢、天罡正氣之內蕩,甚至是看到了星漢燦爛,橫槊吟悲,頗有魏晉歌風之意境。初聽之下還以為是嵇康廣陵散之遺樂呢。爺,這首曲子叫什麽名?”
劉夢棣看著文卿梅弱弱地問道:“你也學過琴?”
“沒有,隻是初聽之下有所而感。”
落塵姑娘有些幽怨地說道:“爺從朝海先生那裏學來的曲子我是從爺那裏會了不少,但、但唯有這一首爺卻不肯教我,我至今也不知這首曲子叫什麽……”
劉夢棣笑道:“不是我不教你,正如梅兒所說,這首曲子內懷悲憤之氣,戾氣頗大,不適合你撫。而且你若是學會了,必定要去外麵賣弄。最後會弄得天下人皆知,使你不好解釋此曲來源呀!”
“天下人皆知?有這般嚴重麽?”落塵姑娘低聲埋怨了一句。
劉夢棣笑道:“當然有了。怕是朝海先生聽說長安城有人會撫這首曲子,怕是不管身在天涯海角都會跑迴來問一問此曲來曆呢!”
落塵姑娘好奇地問道:“這首曲子到底叫什麽?剛剛爺又為何歎氣呢?”
劉夢棣看了一眼文卿梅言道:“梅兒說對了,這一首便即是廣陵散呀!此曲一響,誰人皆為之哀歎,何況是爺我自己呢。”
“阿!”落塵姑娘與文卿梅同時驚了一聲。
文卿梅上前一步問道:“廣陵散不是失傳了嗎?魏晉時的名士嵇康秘不授人,臨刑彈之,自此此曲絕跡於人間了呀!”
劉夢棣搖了搖頭說道:“廣陵散雖有不全,但此曲仍有所傳呀!”
文卿梅連忙問道:“有何傳承?”
劉夢棣道:“晉書記載‘袁孝尼嚐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從這一句裏就可以看得出來,袁準當年一定是求著嵇康教授此曲,隻是嵇康不肯傳授罷了!”
袁準是嵇康的外甥,字孝尼,在晉朝時任給事中。
落塵姑娘也問道:“即是不肯傳授那不就絕跡了麽?爺您如何會的?”
劉夢棣笑道:“袁準如果不會撫琴,他如何又會請求嵇康教他廣陵散呢?”
“什麽?”
“他如果會撫琴,平日試撫他曲之時又如何不會去向嵇康請教一二呢?他可是嵇康的外甥呀,家裏放著這麽一位撫琴大家不去請教,反正自己悶在房中閉門造車?你們覺得合 理麽?若是他請教過嵇康,那他到底聽沒聽過嵇康撫此廣陵散呢?就沒偷聽一二?凡是精於聲樂者,聽到歌樂之後,多少都能仿學一二的!”
文卿梅疑問道:“爺的意思是……這曲子是袁孝尼留下的?可是……可是史書有載,嵇康不肯相授呀!”
劉夢棣輕點了一下頭說道:“確實是他留下的,嵇康也的確是沒教他。也因此,袁準當時隻記下了三十三品,最後八品真的就失傳了呀!。
“阿?三十三品?最後八品?如何還是奇數?”
劉夢棣笑道:“天下哪有十全十美之事,天地且還不全呢,何況是琴曲唿?嵇康死後,司馬昭亦覺此曲失傳甚為可惜,於是命那袁準將此典默寫而出,袁準隻寫出三十三品殘典,且已經失真,後司馬昭又尋了一些琴師,與袁準一道將最後八品給臆想了出來!”
文卿梅問道:“就是剛剛爺撫的這一曲?可數百年來為何不見史書記載其傳承呢?”
“並非是一曲,多少與原曲是有些出入的,畢竟袁孝尼也記得不清呀。”
“我是想說……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劉夢棣笑道:“這典譜就不是紙製的,當然就能流傳下來了!”
“什麽?”
“它是刻在了兩片銅片上的!”
文卿梅感歎道:“長安多戰火,卻未曾遺失,真是慶幸呀!”
“正是因為它是刻在兩張銅皮之上,一般的火也燒不毀它,這才留存下來的。”
“銅皮?”
“是呀,司馬昭將這曲子刻錄於銅片之上,存於宮庫,後被人當作廢銅與宮器一起轉運到了洛陽。隋大業年間,隋煬帝收抬宮庫遊幸江都之時又將它給翻了出來,但有些字跡實在是看不清了,於是便命宮廷樂師按意境又給補了上去。當時又作了一套新的銅版,舊版則是被帶去了江都。”
“那現在舊版呢?”
“不知所蹤。新版雖留在了關中,但因時局動亂,沒人再去理會於它。安史之亂以後唐肅宗收拾宮庫,這才又將它翻找了出來。也慶幸那些賊兵對這銅皮不感興趣,要不然也給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