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五情書館
紈絝皇子:先創六宮再奪嫡 作者:椒鹽傻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世叔?”劉夢棣疑問道:“我如何不知道潛淵先生還有什麽兄弟?”
王璿璣迴答道:“他哪裏有什麽兄弟,我們石家是前朝之時從河北入關的,祖上做了一任官以後便在長安城定居,根本就沒有繁衍開來。現在石家也就隻剩我義爺一個人了。我哥說,他以後若是成親生了孩子,必須要讓其中一個男丁姓石。”
劉夢棣對王璿璣的話產生了好奇之心。
他問道:“你爹不是入贅石家的麽?”
王璿璣一聽,反問道:“我姓王,我哥也姓王,我爹自然不是入贅呀!我義爺以前倒還真有過一個兒子,隻是後來家中出了點事情……不說那事了,說起來煩人心,你為何要說我爹是入贅的?可傷人心了。”
劉夢棣言道:“若不是入贅,如何會住在石家大院?”
“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爹不是入贅石家的。不過聽我哥說過,我爹當時若是多生一個男丁,也許就姓了石了。不過我娘的身體不是很好,我義爺也沒敢讓她再生,也來不及生了,因為那時候……”
王璿璣好似想起了一些不堪往事。
劉夢棣連忙打斷王璿璣的迴想,馬上問道:“那你那個世叔是誰?”
王璿璣迴過神來答道:“是我義爺的結拜兄弟呀。”
“他還有結拜兄弟呢?”
“有呀!義爺年輕的時候也是放浪不羈,因他們二人都特別喜歡書,後來就結拜成兄弟了。”
“這輩份不對吧?你爹的結拜兄弟才應該叫叔,如何管潛淵先生的結拜兄弟叫叔?”
王璿璣隻得答道:“他那人就那麽乖張,說是會把他叫老,且永遠都不服老,隻讓我管他叫世叔。別人若是問他年齡,他便說自己隻有十八歲!但他的頭發都有些發白了。”
劉夢棣聽得王璿璣的話,嗬嗬笑了起來。
王璿璣不滿得說道:“這裏這般混亂,你還能笑得出來。”
“不不不,我不是笑這裏。夏家之事我定是要管的,我們且先去你世叔那裏看看書目吧,已不著急於這一刻了。”
劉夢棣不著急是因為他覺得這事一定是與蔣宗憲有關。
畢竟之前他與蔣宗憲說到夏無蹤的時候,蔣宗憲曾說若是夏采荷出事,也許能將夏無蹤給引出來。
所以劉夢棣此時覺得這是蔣宗憲施的苦肉計,也就不太擔心夏采荷了。
王璿璣見得在原地也做不了什麽,也就與劉夢棣一起向著那間書鋪而去了。
王璿璣一邊走,一邊還囑托道:“你可定要記得夏家姐弟倆的事情!”
“放心吧,這事對我來說也十分重要,所以一定會做的。”
“你該不會是看上那個夏家的姑娘了吧?你可是有主的人了!”
劉夢棣笑道:“墨玉玩笑了,我與琳兒八字還沒一撇呢。夏家之事其實牽扯甚大,那打死夏無蹤之人即是衛戍軍裏的楊鴻,楊鴻楊光列乃是永壽侯最得意的手下,而永壽侯與六爺之關係非比尋常。故此事六爺也是十分關心的,我更是不敢不管。”
“原來如此。”
“呀。話說迴來了,你那世叔他也開書局的吧?”
“不是書局,是書鋪,專門賣書的。他自己不印書,是從我義爺那裏拿貨,然後在自己的書鋪裏賣。有的時候義爺印出來的書囤積了,也是他幫著去賣掉的。如此,不管是好賣的不好賣的書他也都有一些。”
“所以你才說他那裏一定有關於女子教學之類的書籍?”
王璿璣說道:“其實我家也有,但那是藏書,要印出來還不知要到猴年馬月去了,他那裏有成批的書我們也就不用四處尋了,直接在他那裏買了用於教學即是。那女書院若是開起來,想來一開始也不會有那麽多人來讀。購個五十卷應該也就夠了。我們快走吧,要不然怕是連飯都剩不下一口讓我們吃了。”
王璿璣說著便又要去拉劉夢棣。
可這一次她卻是直接碰到了劉夢棣的手。
那王璿璣的臉色突然一紅,連忙將手收了迴來。
劉夢棣其實並不介意,倒是那王璿璣的樣子越看越有些奇怪,像是情竇初開正在暗戀著誰的小女生一般。
王璿璣想著那女書院的事情,而劉夢棣想著夏采荷之事,二人一路沒太多的話便來到了那書鋪的麵前。
可他們到了書鋪之時,卻是愣住了。
書鋪何止是關了門,那一張張的門板上貼著白色的祭條與黃色的符紙,甚至簷下還吊著兩隻白色的大燈籠,掛起了一條一丈來長的白綾。
這哪裏是書鋪,分明都快成靈堂了。
但這“靈堂”卻詭異得很,連一道門也不開,好似裏頭有見不得人的東西。
辦喪事不開門是一件極為忌諱的事情。
古人的房屋一般有正堂與後堂之分。
正麵廳堂用於平日會客與節應祭祖,而後堂則是平日吃飯所用。
正堂與後堂中間是兩一道木牆,木牆兩邊是左右過道門。
若遇喪事,除了外麵的大門不能關閉之外,這正堂與後堂之間的木牆也得拆了,用一道白簾代替,而且還得放上一個竹架紙糊的小牌坊。
在逝者入葬以後,這道木牆才會重新被立起來。
如果逝者沒有後人,或是有心願沒有完成,木牆在新重修起來以後還會貼上一張“永閉不開”的白條字樣。
明朝詩人何荊玉的一首詩裏說“是日將軍猶出塞,何年天子再登台。憑君莫羨空庭績,願閉關門永不開。”
這裏的關門指的是關隘,永不開則即是喪事裏那心願未了,不能再開的意思。
而現在,別說是那道牆門了,就連大門都沒開!
王璿璣有些愣神在原處,看了好似也沒想明白出了什麽事情。
劉夢棣疑問道:“墨玉,你世叔家裏是怎麽了?”
“不知道呀!”
“阿?這不是你世叔麽?若是家中有喪事想來會送一張訃告去你家裏吧?”
王璿璣搖頭說道:“不知道呀,沒收到任何消息,我義爺也沒說……不過他最近好似真的不太正常……”
劉夢棣想將那潛淵先生的不對勁與這間書鋪的事情聯係起來想之時,一抬頭卻好似看到了十分了不得的東西,猛吸了口氣。
店門口是有一段白綾的。
那白綾的作用可不是用於告訴別人這裏在辦喪事,而是用那白綾將店鋪的招牌臨時給遮起來。
劉夢棣站在店門口,順著那被風吹起來的白綾看了進去,一眼就看到了招牌上的字。
那招牌上是潛淵先生的筆跡,用極為有勁的筆力書寫著“五情館”三個字!
潛淵先生即是以書法篆刻聞名於世的,這字跡劉夢棣是不可能認錯的。
再加上之前王璿璣說石奇川與這間書鋪的主人是結拜兄弟,那更能說明這三個字定是出身潛淵先生無疑了。
劉夢棣心疑地說道:“五情館……我在此來往了這麽多次,卻是一次都沒認真注意過這家書鋪的招牌!”
王璿璣此時卻是反問道:“這招牌怎麽了?有什麽問題麽?”
“招牌沒問題,就是這五情……”
“五情即是喜、怒、哀、樂、怨呀,你也是個讀書人,怎能不知五情是什麽?”
“我知道是知道,就是……”
“不明白這招牌何意?”
“是有點不明白。”
劉夢棣其實不是不明白,而是不知道為什麽要用這個作為店名。
王璿璣解釋道:“人皆有五情,平日裏皆以五情示之於人。若是讀書時侵入情感,亦是能從書中讀出喜怒哀樂怨來,這便是書中五情。你如何連這都不懂?你還是那位街頭案著麽?這可是我義爺給起的,他稱你為小友,你當能理解者。”
劉夢棣看著那關著的店門,摸著鼻子想起了事情來。
王璿璣疑問道:“你怎麽了?”
劉夢棣應道:“沒什麽,隻是……我隻是想問一問,你這位世叔該不會是姓程吧?”
王璿璣馬上反問道:“你怎麽知道的?你以前見過他?”
劉夢棣沒有迴答,而是又問道:“原長安知縣後又升調為長安知府的程古賢與你世叔是什麽關係?”
王璿璣不解地問道:“你這人好生奇怪,好似是猜出了些什麽,怎麽又這不知那不曉的。”
“你便與我說嘛!”
王璿璣隻得答道:“說是叔侄,其實是義父子!”
“什麽?”
“具體的情況我也知不太多,那還是前朝時候的事情了,我所知曉的也是義爺及旁人與我說的。”
“還請墨玉相告。”
王璿璣想了想答道:“前朝之時,本朝的太祖皇帝與那位異人及一位也姓程的首輔不是在爭權麽,他們鬧得朝野不安,最後那程首輔也全家被人在家中確殺,程知府家中好似與那程首輔有什麽親戚關係,也受到了什麽牽連,最後也身亡了。”
“哦?那後來呢?”
“程知府當時還是小孩,不知被誰所救逃過了一劫,就被我世叔所救。世叔因為沒有生養孩子,所以便認了程知府作兒子,養在了身邊。”
王璿璣迴答道:“他哪裏有什麽兄弟,我們石家是前朝之時從河北入關的,祖上做了一任官以後便在長安城定居,根本就沒有繁衍開來。現在石家也就隻剩我義爺一個人了。我哥說,他以後若是成親生了孩子,必須要讓其中一個男丁姓石。”
劉夢棣對王璿璣的話產生了好奇之心。
他問道:“你爹不是入贅石家的麽?”
王璿璣一聽,反問道:“我姓王,我哥也姓王,我爹自然不是入贅呀!我義爺以前倒還真有過一個兒子,隻是後來家中出了點事情……不說那事了,說起來煩人心,你為何要說我爹是入贅的?可傷人心了。”
劉夢棣言道:“若不是入贅,如何會住在石家大院?”
“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爹不是入贅石家的。不過聽我哥說過,我爹當時若是多生一個男丁,也許就姓了石了。不過我娘的身體不是很好,我義爺也沒敢讓她再生,也來不及生了,因為那時候……”
王璿璣好似想起了一些不堪往事。
劉夢棣連忙打斷王璿璣的迴想,馬上問道:“那你那個世叔是誰?”
王璿璣迴過神來答道:“是我義爺的結拜兄弟呀。”
“他還有結拜兄弟呢?”
“有呀!義爺年輕的時候也是放浪不羈,因他們二人都特別喜歡書,後來就結拜成兄弟了。”
“這輩份不對吧?你爹的結拜兄弟才應該叫叔,如何管潛淵先生的結拜兄弟叫叔?”
王璿璣隻得答道:“他那人就那麽乖張,說是會把他叫老,且永遠都不服老,隻讓我管他叫世叔。別人若是問他年齡,他便說自己隻有十八歲!但他的頭發都有些發白了。”
劉夢棣聽得王璿璣的話,嗬嗬笑了起來。
王璿璣不滿得說道:“這裏這般混亂,你還能笑得出來。”
“不不不,我不是笑這裏。夏家之事我定是要管的,我們且先去你世叔那裏看看書目吧,已不著急於這一刻了。”
劉夢棣不著急是因為他覺得這事一定是與蔣宗憲有關。
畢竟之前他與蔣宗憲說到夏無蹤的時候,蔣宗憲曾說若是夏采荷出事,也許能將夏無蹤給引出來。
所以劉夢棣此時覺得這是蔣宗憲施的苦肉計,也就不太擔心夏采荷了。
王璿璣見得在原地也做不了什麽,也就與劉夢棣一起向著那間書鋪而去了。
王璿璣一邊走,一邊還囑托道:“你可定要記得夏家姐弟倆的事情!”
“放心吧,這事對我來說也十分重要,所以一定會做的。”
“你該不會是看上那個夏家的姑娘了吧?你可是有主的人了!”
劉夢棣笑道:“墨玉玩笑了,我與琳兒八字還沒一撇呢。夏家之事其實牽扯甚大,那打死夏無蹤之人即是衛戍軍裏的楊鴻,楊鴻楊光列乃是永壽侯最得意的手下,而永壽侯與六爺之關係非比尋常。故此事六爺也是十分關心的,我更是不敢不管。”
“原來如此。”
“呀。話說迴來了,你那世叔他也開書局的吧?”
“不是書局,是書鋪,專門賣書的。他自己不印書,是從我義爺那裏拿貨,然後在自己的書鋪裏賣。有的時候義爺印出來的書囤積了,也是他幫著去賣掉的。如此,不管是好賣的不好賣的書他也都有一些。”
“所以你才說他那裏一定有關於女子教學之類的書籍?”
王璿璣說道:“其實我家也有,但那是藏書,要印出來還不知要到猴年馬月去了,他那裏有成批的書我們也就不用四處尋了,直接在他那裏買了用於教學即是。那女書院若是開起來,想來一開始也不會有那麽多人來讀。購個五十卷應該也就夠了。我們快走吧,要不然怕是連飯都剩不下一口讓我們吃了。”
王璿璣說著便又要去拉劉夢棣。
可這一次她卻是直接碰到了劉夢棣的手。
那王璿璣的臉色突然一紅,連忙將手收了迴來。
劉夢棣其實並不介意,倒是那王璿璣的樣子越看越有些奇怪,像是情竇初開正在暗戀著誰的小女生一般。
王璿璣想著那女書院的事情,而劉夢棣想著夏采荷之事,二人一路沒太多的話便來到了那書鋪的麵前。
可他們到了書鋪之時,卻是愣住了。
書鋪何止是關了門,那一張張的門板上貼著白色的祭條與黃色的符紙,甚至簷下還吊著兩隻白色的大燈籠,掛起了一條一丈來長的白綾。
這哪裏是書鋪,分明都快成靈堂了。
但這“靈堂”卻詭異得很,連一道門也不開,好似裏頭有見不得人的東西。
辦喪事不開門是一件極為忌諱的事情。
古人的房屋一般有正堂與後堂之分。
正麵廳堂用於平日會客與節應祭祖,而後堂則是平日吃飯所用。
正堂與後堂中間是兩一道木牆,木牆兩邊是左右過道門。
若遇喪事,除了外麵的大門不能關閉之外,這正堂與後堂之間的木牆也得拆了,用一道白簾代替,而且還得放上一個竹架紙糊的小牌坊。
在逝者入葬以後,這道木牆才會重新被立起來。
如果逝者沒有後人,或是有心願沒有完成,木牆在新重修起來以後還會貼上一張“永閉不開”的白條字樣。
明朝詩人何荊玉的一首詩裏說“是日將軍猶出塞,何年天子再登台。憑君莫羨空庭績,願閉關門永不開。”
這裏的關門指的是關隘,永不開則即是喪事裏那心願未了,不能再開的意思。
而現在,別說是那道牆門了,就連大門都沒開!
王璿璣有些愣神在原處,看了好似也沒想明白出了什麽事情。
劉夢棣疑問道:“墨玉,你世叔家裏是怎麽了?”
“不知道呀!”
“阿?這不是你世叔麽?若是家中有喪事想來會送一張訃告去你家裏吧?”
王璿璣搖頭說道:“不知道呀,沒收到任何消息,我義爺也沒說……不過他最近好似真的不太正常……”
劉夢棣想將那潛淵先生的不對勁與這間書鋪的事情聯係起來想之時,一抬頭卻好似看到了十分了不得的東西,猛吸了口氣。
店門口是有一段白綾的。
那白綾的作用可不是用於告訴別人這裏在辦喪事,而是用那白綾將店鋪的招牌臨時給遮起來。
劉夢棣站在店門口,順著那被風吹起來的白綾看了進去,一眼就看到了招牌上的字。
那招牌上是潛淵先生的筆跡,用極為有勁的筆力書寫著“五情館”三個字!
潛淵先生即是以書法篆刻聞名於世的,這字跡劉夢棣是不可能認錯的。
再加上之前王璿璣說石奇川與這間書鋪的主人是結拜兄弟,那更能說明這三個字定是出身潛淵先生無疑了。
劉夢棣心疑地說道:“五情館……我在此來往了這麽多次,卻是一次都沒認真注意過這家書鋪的招牌!”
王璿璣此時卻是反問道:“這招牌怎麽了?有什麽問題麽?”
“招牌沒問題,就是這五情……”
“五情即是喜、怒、哀、樂、怨呀,你也是個讀書人,怎能不知五情是什麽?”
“我知道是知道,就是……”
“不明白這招牌何意?”
“是有點不明白。”
劉夢棣其實不是不明白,而是不知道為什麽要用這個作為店名。
王璿璣解釋道:“人皆有五情,平日裏皆以五情示之於人。若是讀書時侵入情感,亦是能從書中讀出喜怒哀樂怨來,這便是書中五情。你如何連這都不懂?你還是那位街頭案著麽?這可是我義爺給起的,他稱你為小友,你當能理解者。”
劉夢棣看著那關著的店門,摸著鼻子想起了事情來。
王璿璣疑問道:“你怎麽了?”
劉夢棣應道:“沒什麽,隻是……我隻是想問一問,你這位世叔該不會是姓程吧?”
王璿璣馬上反問道:“你怎麽知道的?你以前見過他?”
劉夢棣沒有迴答,而是又問道:“原長安知縣後又升調為長安知府的程古賢與你世叔是什麽關係?”
王璿璣不解地問道:“你這人好生奇怪,好似是猜出了些什麽,怎麽又這不知那不曉的。”
“你便與我說嘛!”
王璿璣隻得答道:“說是叔侄,其實是義父子!”
“什麽?”
“具體的情況我也知不太多,那還是前朝時候的事情了,我所知曉的也是義爺及旁人與我說的。”
“還請墨玉相告。”
王璿璣想了想答道:“前朝之時,本朝的太祖皇帝與那位異人及一位也姓程的首輔不是在爭權麽,他們鬧得朝野不安,最後那程首輔也全家被人在家中確殺,程知府家中好似與那程首輔有什麽親戚關係,也受到了什麽牽連,最後也身亡了。”
“哦?那後來呢?”
“程知府當時還是小孩,不知被誰所救逃過了一劫,就被我世叔所救。世叔因為沒有生養孩子,所以便認了程知府作兒子,養在了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