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彈劾鹽道
紈絝皇子:先創六宮再奪嫡 作者:椒鹽傻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能阻止皇帝劉瀧將這次會試主考官人選安排給隴王黨,那便再好不過了。
劉夢棣在朝中並無派係,即使讓他來做主考官,那些考生也不會成為劉夢棣的門生。
且劉夢棣自己也怕被無端卷入朝政事務之中,所以也在極力地反對。
不管如何,皇帝劉瀧在聽了秦謙的話以後臉上表現出極為滿意的表情來。
劉夢棣卻是不樂意了,他說道:“秦相!你用不著在這裏落井下石吧?”
秦謙馬上應道:“臣並無此想!”
“你這是要陷父皇於不義呀!本王渾號現世閻魔,最是貪財好色。誰知道那些考生裏有多少人是被本王淩辱過的女子之父兄呀?他們若是罷考,到那裏這個鍋該由誰來背?他們是罵本王還是罵父皇?”
秦謙笑道:“不會有這樣的人的。說句在朝堂裏不該說的話,六爺您是貪財好色,但您貪的是以經營之術所賺之財,好的也是以自形魅力而博取之美人垂青之色。再用六爺您自己的話堵您一句嘴,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想當官的人,他們不會自斷前程的!”
劉夢棣氣道:“你別以為本王不知道你在想什麽,你定是算計好了讓考生鬧事,然後嫁禍給本王是不是?”
“六爺玩笑了,考生鬧事自有禮部安撫、兵馬司彈壓,與您卻是無幹係的。除非您將考題給泄露出去,否則是不會出那等事情的!”
“漢國不知有多少人等著這一科考試呢,他們一進考場,發現他們是我的門生,你叫他們怎麽想?那些潔身自好之人真會棄了功名不要的,你這不是讓父皇痛失賢才麽?”
“齊王殿下,任您為主考官是讓您為皇上選才,非是為自己挑選門生吧?您好像也沒有什麽門生可言吧?且會試出身之貢士皆為天子門生,又與您有何幹係呢?”
秦謙好似鐵了心在讓劉夢棣做這一任主考官,讓劉夢棣的疑心更重了起來。
他迴想了一下秦謙剛剛的話中之意,好似是明白了一些什麽。
劉夢棣又道:“秦相您可想好了!朝堂之上要是多出一個六爺黨出來,對您可是大大得不利呀!”
秦謙謙和地笑道:“同朝為官,皆為臣子,皆是為君父分憂,何來派係之別?”
秦謙的話把劉夢棣給堵得死死的,這讓劉夢棣更加確定了心中所想。
他壓著聲音問道:“會試裏頭是不是還有點什麽事情?”
秦謙哪裏會在此時去與劉夢棣“大聲密謀”,他隻是微微一笑,而後衝著劉夢棣拱起了手來。
劉夢棣正尋思著,那皇帝劉瀧嚴肅地說道:“齊王!朕不是在與你商量!此為君命!”
劉夢棣看著劉瀧嚴肅的表情,隻得下拜領旨:“兒臣遵旨。”
劉夢棣在劉瀧的“平字”二字之下默默地站了起來,而後與秦相及一眾朝臣一起退迴到了班列之中。
此時劉夢棣才注意到那盧檢正低著頭一字不發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他還注意到好一些隴王黨也看向了盧檢,很希望盧檢能站出來說句話。
但盧檢就是沉默不語,即不搶這次會試的主考官之權,也不反對劉夢棣來當。
劉夢棣此時已完全明白了這裏頭一定有什麽事情發生,且秦謙與盧檢二人都解決不了,非要讓自己來。
劉夢棣正想著出神,從班列之中走出了一個人來。
那人挺拔著背脊,闊步來到宣政殿的正中間,噗通一聲便跪倒在了石板磚之上。
大部分朝代上朝時是不會動不動就下跪的。
秦漢之時有“席”位,後世也大多有椅子坐,但從明朝開始朝臣們就習慣站著了。
動不動就跪下的那是清朝。
在這個大漢國裏,沒開始說話就跪倒在大殿上一般隻有兩種情況。
一個是請罪,求皇帝原諒自己。
另一個是求皇帝同意自己的奏疏,皇帝不同意自己就不起來,甚至是一頭撞死在柱子上。
這有一個說法,叫作死諫。
雖然之前也發生過直臣文延貞死於大理寺之事,但皇帝劉瀧並不是那種真會讓臣子直諫而令其死的皇帝。
劉夢棣見此情況趕忙看了過去。
跪在大殿正中間的不是別人,正是右都禦史卓不凡。
禦史的主要職責就是糾察百官、彈劾不臣。
那卓不凡鎮了鎮心神,從衣袖裏拿出了一道奏疏,而後用雙手捧著,高高地抬過了頭頂。
他用十分洪亮的聲音大聲地說道:“臣右都禦史卓不凡有事啟奏!”
奏疏沒先投通政司這是不合章程的,卓不凡怎麽會不知這麽做的後果。
隻是他要奏的事情太過於重要,不敢先發通政司被他人所知。
即是準備好了承擔後果,可見他真是奔著死諫來的。
卓不凡的架勢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包括皇帝劉瀧。
劉瀧端正著坐姿嚴肅地問道:“卓愛卿所奏何事?”
那卓不凡跪在原地,大聲地說道:“臣右都禦史卓不凡彈劾榆林府鹽道轉運使李茸賺賄貪賂、褻職瀆務、損公利己,持官鹽而私售,少鹽課而自惠,外謙內詐,心存奸險、吞國庫之財、侵百姓之利、蒙蔽主恩、至朝廷無公、使官家無信,臣共列其罪一十二條,呈皇上禦覽!”
那天在藍輿閣,劉瀧聽了李茂的話以後,本就想將那李茸拿下治罪。
現在由卓不凡來說這事,倒還讓劉瀧省了些事情。
內宮總管石原從禦階上下來,拿過卓不凡手上拿了奏疏,又迴到了劉瀧的身邊,將那奏疏放在了禦案之上。
劉瀧輕輕打開奏疏隻看了一眼,便生氣地說道:“罪不容誅!該死!該死!”
李茸與李蕘一樣也都是太子黨,麵對太子黨卓不凡的彈劾,盧檢怎麽可能坐以待葬。
他從班列裏走出來,躬身說道:“臣有所議!”
劉瀧說:“講來。”
盧檢說道:“卓右都彈劾之言乃為一家之述,自古查案當證據確鑿而拿獲人犯,證供雙全方可明正典刑。李茸是否有其罪,當命禦史台再查之,有據而刑方是治國之道!”
劉瀧那天是真真切切地聽到了李茂的犯罪事實,且還是李茂自己把李茸給出供出來的,此時他哪裏容得別人再來狡辯。
但劉瀧還是將火氣給壓了下去。
劉夢棣從現在這個情形就可以看出來李蕘與隴王黨之間微妙的變化。
他料定李蕘並沒有與盧檢通過氣。
但凡李蕘將得到率濱先生書信之事告訴盧檢,盧檢得知那天劉瀧其實是在場的,盧檢絕不會站出來說話。
盧檢其實也不是想為李茸去開脫。
他也知道這事一定是躲不掉了,現在能做的就是將牽連壓到最低。
或者說,拖延一下辦案的時間,讓榆林那裏把該抹的給抹掉,該平的都平上,不要再牽扯出別的事情來了。
卓不凡聽了盧檢的辯詞,連忙說道:“我有漕工老板之口供二十七份,榆林府犯吏口供四份,查得涉案之鹽貨三十餘萬擔,計稅九十餘萬兩!”
卓不凡與漕幫有著說不清楚的關係,能從漕工工頭那裏得到口供並不令人意外。
且他本就是禦史台的禦史,抓幾個小吏得到四份供詞也不是什麽怪事。
盧檢聽了卓不凡的話心中便覺得不太妙了。
從李茂被抓到現在可不是幾個月,而是隻有幾天,但他卻已經獲取了這麽多的口供,還不知有多少實證呢。
可見卓不凡從很早之前就已經在查鹽道的事情了!
或者說,他以前去榆林治災之時便已知曉此事,隻是當時手上沒有充分的證據。
如果沒有皇權加持,想來卓不凡想獲取到這麽多的口供與證據也是極為困難的。
從這一點也就可以看得出來,卓不凡不太可能隻是一個人在查此案,他去榆林救災怕也不是單純的救災。
如果說藍輿閣那裏是劉夢棣耍了花樣引得劉瀧到場而使李茂案爆發的話,倒不如說是後幸福劉瀧想要將鹽道的事情給弄個清楚明白,借了劉夢棣的話頭而牽引爆發出來的。
即使劉瀧一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但他還是對鹽道上的事情感覺到十分生氣。
劉瀧畢竟是劉瀧,他沒被怒火衝昏頭。
在尋思過後,他才說道:“盧愛卿所言在理。欲罪之則必有所審,蓋其罪責而明律典條,以後刑以國法。諸賞分明,五刑辯律,故古賢以正義為名,不以親賢而欺,不以恕惡而徇,此所諫之實也。”
劉瀧在說完這些以後,又說道:“命禁軍武威營武衛將軍戚如意領上諭將使李茸迴京述職,刑部杜愛卿、大理寺鄭愛卿、禦史台卓愛卿共詢其事,待問明其罪三司共審,擬定罪名,再報於朕前。”
劉夢棣說完話,那刑部尚書杜明倫、大理寺卿鄭廷文從班列裏走了出來,齊聲領旨。
隴王黨一眾見得盧檢不再言語,便與其一同齊唿“皇上英明。”
而後,先前站出來的眾朝臣又紛紛退了下去。
一時間宣政殿中間又隻剩了卓不凡一個人。
劉夢棣在朝中並無派係,即使讓他來做主考官,那些考生也不會成為劉夢棣的門生。
且劉夢棣自己也怕被無端卷入朝政事務之中,所以也在極力地反對。
不管如何,皇帝劉瀧在聽了秦謙的話以後臉上表現出極為滿意的表情來。
劉夢棣卻是不樂意了,他說道:“秦相!你用不著在這裏落井下石吧?”
秦謙馬上應道:“臣並無此想!”
“你這是要陷父皇於不義呀!本王渾號現世閻魔,最是貪財好色。誰知道那些考生裏有多少人是被本王淩辱過的女子之父兄呀?他們若是罷考,到那裏這個鍋該由誰來背?他們是罵本王還是罵父皇?”
秦謙笑道:“不會有這樣的人的。說句在朝堂裏不該說的話,六爺您是貪財好色,但您貪的是以經營之術所賺之財,好的也是以自形魅力而博取之美人垂青之色。再用六爺您自己的話堵您一句嘴,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想當官的人,他們不會自斷前程的!”
劉夢棣氣道:“你別以為本王不知道你在想什麽,你定是算計好了讓考生鬧事,然後嫁禍給本王是不是?”
“六爺玩笑了,考生鬧事自有禮部安撫、兵馬司彈壓,與您卻是無幹係的。除非您將考題給泄露出去,否則是不會出那等事情的!”
“漢國不知有多少人等著這一科考試呢,他們一進考場,發現他們是我的門生,你叫他們怎麽想?那些潔身自好之人真會棄了功名不要的,你這不是讓父皇痛失賢才麽?”
“齊王殿下,任您為主考官是讓您為皇上選才,非是為自己挑選門生吧?您好像也沒有什麽門生可言吧?且會試出身之貢士皆為天子門生,又與您有何幹係呢?”
秦謙好似鐵了心在讓劉夢棣做這一任主考官,讓劉夢棣的疑心更重了起來。
他迴想了一下秦謙剛剛的話中之意,好似是明白了一些什麽。
劉夢棣又道:“秦相您可想好了!朝堂之上要是多出一個六爺黨出來,對您可是大大得不利呀!”
秦謙謙和地笑道:“同朝為官,皆為臣子,皆是為君父分憂,何來派係之別?”
秦謙的話把劉夢棣給堵得死死的,這讓劉夢棣更加確定了心中所想。
他壓著聲音問道:“會試裏頭是不是還有點什麽事情?”
秦謙哪裏會在此時去與劉夢棣“大聲密謀”,他隻是微微一笑,而後衝著劉夢棣拱起了手來。
劉夢棣正尋思著,那皇帝劉瀧嚴肅地說道:“齊王!朕不是在與你商量!此為君命!”
劉夢棣看著劉瀧嚴肅的表情,隻得下拜領旨:“兒臣遵旨。”
劉夢棣在劉瀧的“平字”二字之下默默地站了起來,而後與秦相及一眾朝臣一起退迴到了班列之中。
此時劉夢棣才注意到那盧檢正低著頭一字不發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他還注意到好一些隴王黨也看向了盧檢,很希望盧檢能站出來說句話。
但盧檢就是沉默不語,即不搶這次會試的主考官之權,也不反對劉夢棣來當。
劉夢棣此時已完全明白了這裏頭一定有什麽事情發生,且秦謙與盧檢二人都解決不了,非要讓自己來。
劉夢棣正想著出神,從班列之中走出了一個人來。
那人挺拔著背脊,闊步來到宣政殿的正中間,噗通一聲便跪倒在了石板磚之上。
大部分朝代上朝時是不會動不動就下跪的。
秦漢之時有“席”位,後世也大多有椅子坐,但從明朝開始朝臣們就習慣站著了。
動不動就跪下的那是清朝。
在這個大漢國裏,沒開始說話就跪倒在大殿上一般隻有兩種情況。
一個是請罪,求皇帝原諒自己。
另一個是求皇帝同意自己的奏疏,皇帝不同意自己就不起來,甚至是一頭撞死在柱子上。
這有一個說法,叫作死諫。
雖然之前也發生過直臣文延貞死於大理寺之事,但皇帝劉瀧並不是那種真會讓臣子直諫而令其死的皇帝。
劉夢棣見此情況趕忙看了過去。
跪在大殿正中間的不是別人,正是右都禦史卓不凡。
禦史的主要職責就是糾察百官、彈劾不臣。
那卓不凡鎮了鎮心神,從衣袖裏拿出了一道奏疏,而後用雙手捧著,高高地抬過了頭頂。
他用十分洪亮的聲音大聲地說道:“臣右都禦史卓不凡有事啟奏!”
奏疏沒先投通政司這是不合章程的,卓不凡怎麽會不知這麽做的後果。
隻是他要奏的事情太過於重要,不敢先發通政司被他人所知。
即是準備好了承擔後果,可見他真是奔著死諫來的。
卓不凡的架勢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包括皇帝劉瀧。
劉瀧端正著坐姿嚴肅地問道:“卓愛卿所奏何事?”
那卓不凡跪在原地,大聲地說道:“臣右都禦史卓不凡彈劾榆林府鹽道轉運使李茸賺賄貪賂、褻職瀆務、損公利己,持官鹽而私售,少鹽課而自惠,外謙內詐,心存奸險、吞國庫之財、侵百姓之利、蒙蔽主恩、至朝廷無公、使官家無信,臣共列其罪一十二條,呈皇上禦覽!”
那天在藍輿閣,劉瀧聽了李茂的話以後,本就想將那李茸拿下治罪。
現在由卓不凡來說這事,倒還讓劉瀧省了些事情。
內宮總管石原從禦階上下來,拿過卓不凡手上拿了奏疏,又迴到了劉瀧的身邊,將那奏疏放在了禦案之上。
劉瀧輕輕打開奏疏隻看了一眼,便生氣地說道:“罪不容誅!該死!該死!”
李茸與李蕘一樣也都是太子黨,麵對太子黨卓不凡的彈劾,盧檢怎麽可能坐以待葬。
他從班列裏走出來,躬身說道:“臣有所議!”
劉瀧說:“講來。”
盧檢說道:“卓右都彈劾之言乃為一家之述,自古查案當證據確鑿而拿獲人犯,證供雙全方可明正典刑。李茸是否有其罪,當命禦史台再查之,有據而刑方是治國之道!”
劉瀧那天是真真切切地聽到了李茂的犯罪事實,且還是李茂自己把李茸給出供出來的,此時他哪裏容得別人再來狡辯。
但劉瀧還是將火氣給壓了下去。
劉夢棣從現在這個情形就可以看出來李蕘與隴王黨之間微妙的變化。
他料定李蕘並沒有與盧檢通過氣。
但凡李蕘將得到率濱先生書信之事告訴盧檢,盧檢得知那天劉瀧其實是在場的,盧檢絕不會站出來說話。
盧檢其實也不是想為李茸去開脫。
他也知道這事一定是躲不掉了,現在能做的就是將牽連壓到最低。
或者說,拖延一下辦案的時間,讓榆林那裏把該抹的給抹掉,該平的都平上,不要再牽扯出別的事情來了。
卓不凡聽了盧檢的辯詞,連忙說道:“我有漕工老板之口供二十七份,榆林府犯吏口供四份,查得涉案之鹽貨三十餘萬擔,計稅九十餘萬兩!”
卓不凡與漕幫有著說不清楚的關係,能從漕工工頭那裏得到口供並不令人意外。
且他本就是禦史台的禦史,抓幾個小吏得到四份供詞也不是什麽怪事。
盧檢聽了卓不凡的話心中便覺得不太妙了。
從李茂被抓到現在可不是幾個月,而是隻有幾天,但他卻已經獲取了這麽多的口供,還不知有多少實證呢。
可見卓不凡從很早之前就已經在查鹽道的事情了!
或者說,他以前去榆林治災之時便已知曉此事,隻是當時手上沒有充分的證據。
如果沒有皇權加持,想來卓不凡想獲取到這麽多的口供與證據也是極為困難的。
從這一點也就可以看得出來,卓不凡不太可能隻是一個人在查此案,他去榆林救災怕也不是單純的救災。
如果說藍輿閣那裏是劉夢棣耍了花樣引得劉瀧到場而使李茂案爆發的話,倒不如說是後幸福劉瀧想要將鹽道的事情給弄個清楚明白,借了劉夢棣的話頭而牽引爆發出來的。
即使劉瀧一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但他還是對鹽道上的事情感覺到十分生氣。
劉瀧畢竟是劉瀧,他沒被怒火衝昏頭。
在尋思過後,他才說道:“盧愛卿所言在理。欲罪之則必有所審,蓋其罪責而明律典條,以後刑以國法。諸賞分明,五刑辯律,故古賢以正義為名,不以親賢而欺,不以恕惡而徇,此所諫之實也。”
劉瀧在說完這些以後,又說道:“命禁軍武威營武衛將軍戚如意領上諭將使李茸迴京述職,刑部杜愛卿、大理寺鄭愛卿、禦史台卓愛卿共詢其事,待問明其罪三司共審,擬定罪名,再報於朕前。”
劉夢棣說完話,那刑部尚書杜明倫、大理寺卿鄭廷文從班列裏走了出來,齊聲領旨。
隴王黨一眾見得盧檢不再言語,便與其一同齊唿“皇上英明。”
而後,先前站出來的眾朝臣又紛紛退了下去。
一時間宣政殿中間又隻剩了卓不凡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