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徐生其人
紈絝皇子:先創六宮再奪嫡 作者:椒鹽傻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夢棣又問道:“我常聽你提起徐先生,想來他應該也是個智能之士,當有所才華才對,如何隻有秀才功名?隻要有了功名這官位且不是伸手易得,何必那般求人?他是學業不濟考不上舉人麽?”
折尉遲言道:“不是他考不中,也不是他不去考,而是他運氣不好,總錯過!”
“錯過?”
“雖然徐先生三十歲都不到,但光這秀才功名卻是頂了十多年,他十四歲就考中了秀才!”
劉夢棣奇道:“這是高才呀!如何舉業會如此坎坷?”
“因少有才名,徐先生早早地就被征招到衛戍軍裏做事,又因足智多謀而被史帥留用,史帥怕他中了舉人就走,所以在考前將他用蒙汗藥給蒙倒,足睡了一天,使他錯過了那一年的鄉試。”
鄉試與會試一樣,都是一場三天,共考三場。
雖然第一場的成績最為重要,也是是否得中的關鍵所在,但剩下的兩場若是沒有成績,也是不可能會取中的。
劉夢棣聽到這裏,愣了一下,小聲問道:“我舅爺拿蒙汗藥是用來藥他的?”
他話一說完,那折尉遲卻是愣愣地反問道:“怎麽?你知道這事?”
劉夢棣連忙搖頭說道:“不,我怎麽會知道,我都沒見過徐先生!”
“不是!”折尉遲連忙說:“聽你剛剛的口氣,你好像知道那蒙汗藥的事情呀!”
“我這人什麽樣子你該聽的都聽聞過,該見到的也都看到了……這事你別說出去!我是喜歡擺弄這些東西,但我真不知道是用來藥他的!”
“我說麽!他常常一車騎將軍,哪裏來的蒙汗藥呀,原來是你給的!”
“後麵呢?後麵怎麽了?”劉夢棣連忙岔開話題問了下去。
折尉遲說:“後來史帥真誠地道歉,雖然徐先生不再生史帥的氣,但也不想留在衛戍軍中。史帥見得沒辦法再留他,於是便寫了封介紹信,讓徐先生去兵部消役。”
劉夢棣問道:“有我舅爺的介紹信,想來徐先生就可以安心備考下一次鄉試了吧?”
折尉遲輕拍著案子說道:“問題就出在史帥寫的那個推薦信裏了!史帥把徐先生一頓好誇,當時還隻是郎中的兵部侍郎韓良裕覺得史帥這是在說反話,甚至覺得史帥想整這個不識抬舉的秀才,所以一紙公文就把徐先生給送到苦寒的征北將軍府裏受罪去了!”
劉夢棣笑道:“我舅爺不是那等妒賢之人,他對他的那些老部下好著呢,這韓良裕,當官當的把什麽事情都想複雜了!聽你這話,徐先生去了北方以後受了罪了?”
折尉遲連忙說道:“徐先生是拿著史帥的介紹信去的征北將軍府,我父帥自然得給史帥麵子。而且徐先生這人真是不錯,把事事料理得井井有條,父帥是極喜歡他。人又聰明又能幹,且對軍旅極為熟悉。父帥沒多久也與史帥一樣,十分看中徐先生,甚至後來也不願意讓他走!”
“阿?”劉夢棣連忙問道:“他又錯過會試了?”
折尉遲馬上說道:“這次可不能怪我父帥,我父帥可沒像史帥那樣動那種腦筋,是徐先生之父不幸過逝,他在家丁憂這才沒去科考。我父帥甚至給兵部去函,想要奪情留任,兵部那裏不許,等徐先生守完孝,這才又被父帥用人脈給弄到征北將軍府裏來做事。”
“兩次錯過,這一等可就是九年,人生哪有幾次九年呀!聽你剛剛所言,今年的鄉試他好像又錯過了?”
折尉遲喝了口酒,接著說:“今年他本來是要去考鄉試秋闈的,結果胡夏部奔襲靈州,父帥帶兵前去營救。等胡夏部退了兵,那秋闈也正好就錯過了!誰讓七、八月正是馬匹最為肥彪之時呢,胡夏部這個時候用兵……唉,反正徐先生就是個運氣極不好之人!”
劉夢棣搖頭說道:“服了十幾年的役,怎麽說也都對得起朝廷了,完全可以申請一下拿著兵部補助在家好好攻舉,不該去求什麽官位!不過徐先生的想法也有他的道理,萬一胡夏部再起什麽事端,他再被調去征北將軍府,怕是舉業又要給耽擱了。最好的辦法的確是讓吏部將自己從兵部那裏給調出來,去找薛小子的確是個辦法。”
折尉遲說:“我父帥見徐先生心意已絕,也認為徐先生大好的青春不該浪費在征北將軍府,更不能埋沒在父帥的手上,所以我父帥就給禮部沈尚書去了一封信,問一問能不能借一個招賢令的名額給徐先生保薦一個舉人,好參加明年的春闈!”
劉夢棣舉起酒杯與折尉遲共飲了一杯,而後說道:“這個主意不錯!他沈同和就是管這個的!我雖與他不太對付,但他在招賢令這事上麵還算是公道,並無派係之念。”
“公道什麽呀!要是真公道,徐先生用得著去吏部求人?”
“這話怎麽說的?“
折尉遲為徐先生抱著不平,生氣地說:“他沈同和嘴上說要先看到檔案後看人,最後才能做決斷,但他也隻是嘴上說說,他根本就不打算給出人家名額!”
劉夢棣疑惑地說:“不至於呀,沈同和不是那等人吧?”
折尉遲生氣地道:“那你得去問他了!徐先生一進長安城就拿著父帥的信去找了沈同和,那沈同和的確是去兵部那裏看了檔,也與衛戍軍史帥見了麵聊過此人,看上去公正吧?我呸!臨了臨了,他把他最後一個招賢名額就給了他未來的女婿了!”
劉夢棣一聽,那眼神就開始閃爍起來。
而坐在對麵的山滔也是低下了頭去,雖然他一直強忍著笑,但那笑聲還是溢了出來。
別人不知道怎麽一迴事,劉夢棣的心腹如何會不知情?
今年最後一個舉人招賢名額即是給的羅翰文。
沈同和對徐先生並不了解,但對羅翰文卻是有所接觸的,且羅翰文還得過案首,這就比徐先生在學曆上優出了一等。
為了給朝廷推薦好的人才,沈同和將羅翰文推上去的確是更為保險一些,也無可厚非。
隻是朝中已經有些人知道“羅翰文”與沈琳琅的關係,沈同和的確是有任親之嫌的。
可問題是沈同和之女沈琳琅是劉夢棣去泡的,這事真不能怪到人家羅翰文的身上去。
可誰又能想得到爭這最後一個名額的是如此優秀的兩個人才呢?
劉夢棣一下子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他連忙岔開話題問道:“你剛剛說徐先生去找了薛小子……哦,就是薛采臣?”
“是呀,說是要從兵部調出來,要是再不調出來,若有戰事,征北將軍府那裏再一征招,他怕是又要錯過了!”
“徐先生與薛小子都說了什麽?”
折尉遲言道:“薛主事說宮裏傳出了一些消息,說是可能要在北方開榷場。他問徐先生這個是不是徐先生向皇帝進言的。徐先生雖然是司馬,但就是一秀才,哪裏有資格上疏,就算是可以上疏,他的奏疏也隻會過在通政司留看,根本到不了皇上跟前去!”
朝官的奏疏通政司那裏不敢攔著,但地方下麵上來的東西,通政司那裏都得攔一道。
比如地方百姓申訴冤情的表文,那都得整合起來交到內閣書省,由專職官吏進行初審,覺得某個案件的確存在疑點再發到大理寺,若是沒有疑點則會下發公文訓斥寫表文的人。
反正一般情況下皇帝是見不到百姓申訴的案子,除非是中書內閣、大理寺或是刑部有朝官願意就此案提出觀點,皇帝才能看到。
比如有些鄉紳會聯名要求朝廷再留任父母官一年,這樣的聯名表文基本上屬於地方上的人情事故。
中書內閣那裏會下道公文敷衍幾句,不僅不會呈到禦案上,也不會真往吏部去發給該官吏一個優等績效。
即使民間出了些什麽人才,給朝廷獻言建策,那也是由通政司發到應職的部門,由該司酌定後再行上報。
所以那位徐先生即使有什麽好的謀略,想要直接傳到皇帝的禦案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並不是通政司真不讓百姓的話傳到皇帝耳中,而是因為有些事情真的過於雞毛蒜皮與瑣碎,甚至是刁鑽。
所以曆朝曆代皇帝想要跨過官吏知道民間到底都發生了什麽事情,除了密探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這也就是唐朝不良人、宋朝皇城司、明朝錦衣衛建立的初衷與真正需求。
隻不過這些密探織組在時間變遷與人心變異之下也慢慢地變了味。
當折尉遲說到榷場之事時,劉夢棣一下子就警覺了起來。
薛采臣知道這件事並不意外,畢竟他的爺爺是翰林院掌院。
翰林院裏官吏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秘書及顧問,且朝廷的各種詔書都得經翰林院一手,薛鐸知道也是正常。
他知道了,薛采臣也就知道了。
可問題是劉夢棣曾與劉瀧說過,這事在做起來之前最好是保密。
折尉遲言道:“不是他考不中,也不是他不去考,而是他運氣不好,總錯過!”
“錯過?”
“雖然徐先生三十歲都不到,但光這秀才功名卻是頂了十多年,他十四歲就考中了秀才!”
劉夢棣奇道:“這是高才呀!如何舉業會如此坎坷?”
“因少有才名,徐先生早早地就被征招到衛戍軍裏做事,又因足智多謀而被史帥留用,史帥怕他中了舉人就走,所以在考前將他用蒙汗藥給蒙倒,足睡了一天,使他錯過了那一年的鄉試。”
鄉試與會試一樣,都是一場三天,共考三場。
雖然第一場的成績最為重要,也是是否得中的關鍵所在,但剩下的兩場若是沒有成績,也是不可能會取中的。
劉夢棣聽到這裏,愣了一下,小聲問道:“我舅爺拿蒙汗藥是用來藥他的?”
他話一說完,那折尉遲卻是愣愣地反問道:“怎麽?你知道這事?”
劉夢棣連忙搖頭說道:“不,我怎麽會知道,我都沒見過徐先生!”
“不是!”折尉遲連忙說:“聽你剛剛的口氣,你好像知道那蒙汗藥的事情呀!”
“我這人什麽樣子你該聽的都聽聞過,該見到的也都看到了……這事你別說出去!我是喜歡擺弄這些東西,但我真不知道是用來藥他的!”
“我說麽!他常常一車騎將軍,哪裏來的蒙汗藥呀,原來是你給的!”
“後麵呢?後麵怎麽了?”劉夢棣連忙岔開話題問了下去。
折尉遲說:“後來史帥真誠地道歉,雖然徐先生不再生史帥的氣,但也不想留在衛戍軍中。史帥見得沒辦法再留他,於是便寫了封介紹信,讓徐先生去兵部消役。”
劉夢棣問道:“有我舅爺的介紹信,想來徐先生就可以安心備考下一次鄉試了吧?”
折尉遲輕拍著案子說道:“問題就出在史帥寫的那個推薦信裏了!史帥把徐先生一頓好誇,當時還隻是郎中的兵部侍郎韓良裕覺得史帥這是在說反話,甚至覺得史帥想整這個不識抬舉的秀才,所以一紙公文就把徐先生給送到苦寒的征北將軍府裏受罪去了!”
劉夢棣笑道:“我舅爺不是那等妒賢之人,他對他的那些老部下好著呢,這韓良裕,當官當的把什麽事情都想複雜了!聽你這話,徐先生去了北方以後受了罪了?”
折尉遲連忙說道:“徐先生是拿著史帥的介紹信去的征北將軍府,我父帥自然得給史帥麵子。而且徐先生這人真是不錯,把事事料理得井井有條,父帥是極喜歡他。人又聰明又能幹,且對軍旅極為熟悉。父帥沒多久也與史帥一樣,十分看中徐先生,甚至後來也不願意讓他走!”
“阿?”劉夢棣連忙問道:“他又錯過會試了?”
折尉遲馬上說道:“這次可不能怪我父帥,我父帥可沒像史帥那樣動那種腦筋,是徐先生之父不幸過逝,他在家丁憂這才沒去科考。我父帥甚至給兵部去函,想要奪情留任,兵部那裏不許,等徐先生守完孝,這才又被父帥用人脈給弄到征北將軍府裏來做事。”
“兩次錯過,這一等可就是九年,人生哪有幾次九年呀!聽你剛剛所言,今年的鄉試他好像又錯過了?”
折尉遲喝了口酒,接著說:“今年他本來是要去考鄉試秋闈的,結果胡夏部奔襲靈州,父帥帶兵前去營救。等胡夏部退了兵,那秋闈也正好就錯過了!誰讓七、八月正是馬匹最為肥彪之時呢,胡夏部這個時候用兵……唉,反正徐先生就是個運氣極不好之人!”
劉夢棣搖頭說道:“服了十幾年的役,怎麽說也都對得起朝廷了,完全可以申請一下拿著兵部補助在家好好攻舉,不該去求什麽官位!不過徐先生的想法也有他的道理,萬一胡夏部再起什麽事端,他再被調去征北將軍府,怕是舉業又要給耽擱了。最好的辦法的確是讓吏部將自己從兵部那裏給調出來,去找薛小子的確是個辦法。”
折尉遲說:“我父帥見徐先生心意已絕,也認為徐先生大好的青春不該浪費在征北將軍府,更不能埋沒在父帥的手上,所以我父帥就給禮部沈尚書去了一封信,問一問能不能借一個招賢令的名額給徐先生保薦一個舉人,好參加明年的春闈!”
劉夢棣舉起酒杯與折尉遲共飲了一杯,而後說道:“這個主意不錯!他沈同和就是管這個的!我雖與他不太對付,但他在招賢令這事上麵還算是公道,並無派係之念。”
“公道什麽呀!要是真公道,徐先生用得著去吏部求人?”
“這話怎麽說的?“
折尉遲為徐先生抱著不平,生氣地說:“他沈同和嘴上說要先看到檔案後看人,最後才能做決斷,但他也隻是嘴上說說,他根本就不打算給出人家名額!”
劉夢棣疑惑地說:“不至於呀,沈同和不是那等人吧?”
折尉遲生氣地道:“那你得去問他了!徐先生一進長安城就拿著父帥的信去找了沈同和,那沈同和的確是去兵部那裏看了檔,也與衛戍軍史帥見了麵聊過此人,看上去公正吧?我呸!臨了臨了,他把他最後一個招賢名額就給了他未來的女婿了!”
劉夢棣一聽,那眼神就開始閃爍起來。
而坐在對麵的山滔也是低下了頭去,雖然他一直強忍著笑,但那笑聲還是溢了出來。
別人不知道怎麽一迴事,劉夢棣的心腹如何會不知情?
今年最後一個舉人招賢名額即是給的羅翰文。
沈同和對徐先生並不了解,但對羅翰文卻是有所接觸的,且羅翰文還得過案首,這就比徐先生在學曆上優出了一等。
為了給朝廷推薦好的人才,沈同和將羅翰文推上去的確是更為保險一些,也無可厚非。
隻是朝中已經有些人知道“羅翰文”與沈琳琅的關係,沈同和的確是有任親之嫌的。
可問題是沈同和之女沈琳琅是劉夢棣去泡的,這事真不能怪到人家羅翰文的身上去。
可誰又能想得到爭這最後一個名額的是如此優秀的兩個人才呢?
劉夢棣一下子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他連忙岔開話題問道:“你剛剛說徐先生去找了薛小子……哦,就是薛采臣?”
“是呀,說是要從兵部調出來,要是再不調出來,若有戰事,征北將軍府那裏再一征招,他怕是又要錯過了!”
“徐先生與薛小子都說了什麽?”
折尉遲言道:“薛主事說宮裏傳出了一些消息,說是可能要在北方開榷場。他問徐先生這個是不是徐先生向皇帝進言的。徐先生雖然是司馬,但就是一秀才,哪裏有資格上疏,就算是可以上疏,他的奏疏也隻會過在通政司留看,根本到不了皇上跟前去!”
朝官的奏疏通政司那裏不敢攔著,但地方下麵上來的東西,通政司那裏都得攔一道。
比如地方百姓申訴冤情的表文,那都得整合起來交到內閣書省,由專職官吏進行初審,覺得某個案件的確存在疑點再發到大理寺,若是沒有疑點則會下發公文訓斥寫表文的人。
反正一般情況下皇帝是見不到百姓申訴的案子,除非是中書內閣、大理寺或是刑部有朝官願意就此案提出觀點,皇帝才能看到。
比如有些鄉紳會聯名要求朝廷再留任父母官一年,這樣的聯名表文基本上屬於地方上的人情事故。
中書內閣那裏會下道公文敷衍幾句,不僅不會呈到禦案上,也不會真往吏部去發給該官吏一個優等績效。
即使民間出了些什麽人才,給朝廷獻言建策,那也是由通政司發到應職的部門,由該司酌定後再行上報。
所以那位徐先生即使有什麽好的謀略,想要直接傳到皇帝的禦案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並不是通政司真不讓百姓的話傳到皇帝耳中,而是因為有些事情真的過於雞毛蒜皮與瑣碎,甚至是刁鑽。
所以曆朝曆代皇帝想要跨過官吏知道民間到底都發生了什麽事情,除了密探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這也就是唐朝不良人、宋朝皇城司、明朝錦衣衛建立的初衷與真正需求。
隻不過這些密探織組在時間變遷與人心變異之下也慢慢地變了味。
當折尉遲說到榷場之事時,劉夢棣一下子就警覺了起來。
薛采臣知道這件事並不意外,畢竟他的爺爺是翰林院掌院。
翰林院裏官吏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秘書及顧問,且朝廷的各種詔書都得經翰林院一手,薛鐸知道也是正常。
他知道了,薛采臣也就知道了。
可問題是劉夢棣曾與劉瀧說過,這事在做起來之前最好是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