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桑絲起伏
紈絝皇子:先創六宮再奪嫡 作者:椒鹽傻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孟傳臣問道:“這是為何?”
王無歲笑道:“因為你是年輕人呀!年輕人就當要有年輕人的銳氣,誰還沒年輕過呢?你越以公事相爭,他越會覺得你並無派係。但你隻要加入一點私人恩怨,那可不是一迴事了!你得知道這裏頭是有心機與無邪的區別的!”
孟傳臣點頭說道:“多謝禪師教誨!”
王無歲接著說:“博得秦相信任,而後賣個破綻給他,那你加入太子黨可就不遠了!你先別抵觸,你一定得加入到太子黨裏去,要不然你在戶部不會有太大的作為!而六爺若是能在太子黨裏安插進一枚棋子,對六爺也是有莫大的好處哩!”
孟傳臣明白了王無歲的意思,連忙坐著對其作揖道:“卻不想禪師有如此高智之見!是小子孟浪了!剛剛總聽到禪師說起當年豫王府之事,還不知您的俗名是……”
劉夢棣解釋道:“這位是大慈恩寺的圓通和尚,在大慈恩寺時他並不坐禪,也就是進了我的五葉莊之後才有時間入定。哦,他俗名叫王無歲。”
“王無歲?呀!是、是那一位王無歲?”孟傳臣一下子驚了起來。
王無歲念了一聲佛號,默認了下來。
孟傳臣吃驚地說道:“難怪有如此大智,原來是當年的豫王謀臣!”
王無歲道:“不敢言智!隻是附議六爺剛剛所言而已。孟侍郎你要做的隻是潛伏下來,把資曆熬上去!和尚我雖不知六爺在布什麽局,但可以肯定,六爺的這個局一定已經開啟了!”
王無歲看了看劉夢棣接著說:“以六爺之智,這張大網要是真的鋪開,等秦相盧相反應過來之時,怕是再也無力能當!到那時,即使六爺人不在朝堂之中,亦能遙控朝中一切!正所謂一人計短,眾人計長。若無相輔,無有成就,你當潛付!”
“是!多謝長者教導!”
王無歲又道:“不過,六爺即是已經開始了,那就沒有後路可言了!功成之時則生,功敗之時則死,無他耳。”
“具體計劃我迴頭再與禪師細聊。”
劉夢棣說完轉而對孟傳臣問道:“你那裏有沒有什麽破綻賣一點給太子黨的?”
孟傳臣想了想說道:“有!”
“哦?那快些說來!”
孟傳臣言道:“我這個郎中可不是白得的,而是做完主事以後調往地方,而後又迴到的戶部才有了郎中這個位置,當時地方上出了一件事情!”
朝官下放地方曆練不是什麽新鮮事,那些翰林們在長安城裏當久了官,很多時候就把百姓的苦痛給忘了。
更或者說,有些人一當官,就將自己變成了“肉食者”。
即也失去了悲天憫人的同理心,也將聖賢教化的取仁生義之心給忘了,更別說當初那立誌報國、不民請命的情懷了。
所以朝廷有時為了曆練年輕官吏往往都會在他們事業的高峰期將其下放一下,然後再調迴到朝中。
隻是很多人下放以後或是因不脈不足迴不到六部,或是自甘墮落而失位。
總之能再迴遷迴來的就沒有幾個。
劉夢棣問道:“麟玉說的是何事?”
孟傳臣認真地迴答道:“桑田款!”
“哦?說說!”
“我在隴南府做知府之時,曾出過一件事情。內閣下發了一道皇上勸農的旨意,戶部發公文讓地方衙門給桑農們每畝地補一百文錢。意思是采桑之時,用這一百文錢請五個人幫忙采一天的桑,或是每畝桑田請一個人采桑五天。”
劉夢棣應道:“一百文不算是多,也算是小小的補助一下而已,算是把旺季頂過去就是了。不過,有總比沒有的好!”
孟傳臣笑道:“六爺,您剛剛還說著那些官府的黑事呢,如何到這裏又忘了?”
“哦?有事?錢沒落入桑農口袋?”
“六爺,官府的補助是按衙門裏的冊子發的,冊子上誰有多少桑田就發多少補助款,沒在冊的是不發的!”
“哦!”劉夢棣一下子反應了過來。
他說道:“不隻是農戶,許多桑農為了免稅即是將桑田掛在了有功名的鄉紳名下!這麽說來……采桑補貼全被鄉紳拿走了?”
“所以當初六爺與我說攤丁入畝之時,我會如此懇切!若不實行鄉紳一體納糧服役,朝廷不管給農戶多少便利,最終也都是落在那些鄉紳的手上,農戶卻是得不到什麽好處!”
劉夢棣問道:“你當時是怎麽做的?”
孟傳臣笑著說:“還能怎麽做,當然是將名下桑田最多的那幾個人給請出來,給他們每人發一個‘惠民實務’的嘉獎,為他們傳名。隴西亦有不少的羌人,我也沒少派人去羌人聚集之地言說那些人有多富有。並且……嗬嗬,並且還把那些富戶誆出城去,畢竟他們的桑田都是在城外嘛!於是收到消息的羌人就……”
劉夢棣笑道:“行!你行!隻要羌人綁上那麽一兩個人,怕是那些鄉紳們都得自己過來把事情說清楚,將桑田還給桑農!”
“是呀,他們這裏一還,我就把那桑農款給發下去了,至於後麵之事,我便不管了!”
劉夢棣疑問道:“這裏頭好似也沒有什麽把柄吧?隴南的羌人亦是我朝治下的百姓,並無有勾結一說吧?”
坐在一邊許久沒說話的山滔言道:“沒做壞事當然就是我朝治下的百姓了,若是做了,怕就另當別論了。我們可以現寫一封孟侍郎與羌人勾結行兇的信,而後做一場意外,將信交到秦相手中也就是了,這個簡單得很!且記,得是做出來的,而不能是孟侍郎自己寫的!”
孟傳臣問道:“這是為何?”
王無歲也說道:“因為它就不能是真的把柄!太子黨若是真將它拿出來在朝堂上宣揚那又該怎麽辦?當然是直接否認,甚至反將對方一軍,隻說信是對方偽造的!我兒王研乃是此中做假的高手,可讓他幫著寫一封信。潛淵先生是篆刻的高手,讓他造個假印,留下一個瑕疵,一般人絕看不出印是假的來!”
羅翰文也說:“與羌人的書信裏不能用官憑印,得用私印。但私印秦相怕是會看出來是假的……用閑章,且還得是麟玉常用的閑章。即能讓他人注意不到,又能有據可查!”
山滔附議道:“這個好!”
劉夢棣低頭想了想之後應道:“可以,此事就按禪師所言去辦。不過……我現在想的卻不是這個,而是那些桑農!最近長安城裏可聚集了不少流離失所的桑農!要飯都要到我的粥廠裏來了!”
羅翰文說:“怕是工部織造局那裏要撐不下去了!不如……不如讓竇七郎以收生絲熟絲的名義去到周邊鄉縣看一看情況!”
孟傳臣言道:“不必打探,這些我都派心腹查過了!”
孟傳臣說著從懷中拿出了一張大紙出來。
他說:“原本是想呈給皇上看的,不過皇上好似不待見我,沒讓我麵聖,所以我就一直將它帶在身邊,找機會麵呈!這可是民生大事呀!”
其實皇帝劉瀧不是不見孟傳臣,而是想磨一磨他的銳氣。
更或者說,劉瀧想讓孟傳臣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多與上司褚文儒去商議,而不是直接來找自己,隻有這樣將來戶部才能一團和氣。
孟傳臣一邊說,一邊將那張紙給平鋪到桌麵上。
那紙張上畫著的是一份簡易的長安周邊的縣城地圖。
隻不過這張地圖上還有用箭頭標注的路線,表示畫這幅圖的人所行經的道路。
劉夢棣、羅翰文、山滔及孟傳臣好似都知道這件事情,但王無歲卻是不曉得發生了什麽。
他問道:“工部那裏出什麽事情了?”
劉夢棣苦笑一聲說道:“還是桑絲款的事情,但不同於之前所說的那個采桑補貼,而是工部織造局向地方攤派的那個!”
“是捐賦麽?”王無歲好像真的不知情。
羅翰文應道:“不是稅,是借!”
“借?”
“就是工部向地方桑農收絲,而後由織造局紡出綢緞。這些綢緞隻有一小部份供給給了宮中,更多的則是拿到市場上給賣了!”
劉夢棣怕羅翰文說得不清楚,隻得補充道:“由於太子黨把持了戶部,父皇那裏又把銀子往內務府裏巴拉,使得戶部根本沒有銀子往工部去撥。土木、治河、修渠、造械,樣樣都是要花錢的,戶部那裏能給工部找來的錢也就剩餘鹽了。為了餘鹽之事,何溯之都被趕去了河道衙門,不過他是治河的能手,也不算是明珠暗投。”
王無歲眉頭一皺說道:“工部把絲綢賣了,然後把銀子用於支出,那桑農的桑絲款……”
羅翰文答道:“收一擔,隻給半擔錢,另外半擔先欠著。到了第二年,把去年半擔的錢給了,但還是依舊將那一擔收走。桑農虧一半的同時,拿著官府的白條愣是找不著人來兌,至使桑農大量破產。湧入長安城桑農即是他們!”
王無歲笑道:“因為你是年輕人呀!年輕人就當要有年輕人的銳氣,誰還沒年輕過呢?你越以公事相爭,他越會覺得你並無派係。但你隻要加入一點私人恩怨,那可不是一迴事了!你得知道這裏頭是有心機與無邪的區別的!”
孟傳臣點頭說道:“多謝禪師教誨!”
王無歲接著說:“博得秦相信任,而後賣個破綻給他,那你加入太子黨可就不遠了!你先別抵觸,你一定得加入到太子黨裏去,要不然你在戶部不會有太大的作為!而六爺若是能在太子黨裏安插進一枚棋子,對六爺也是有莫大的好處哩!”
孟傳臣明白了王無歲的意思,連忙坐著對其作揖道:“卻不想禪師有如此高智之見!是小子孟浪了!剛剛總聽到禪師說起當年豫王府之事,還不知您的俗名是……”
劉夢棣解釋道:“這位是大慈恩寺的圓通和尚,在大慈恩寺時他並不坐禪,也就是進了我的五葉莊之後才有時間入定。哦,他俗名叫王無歲。”
“王無歲?呀!是、是那一位王無歲?”孟傳臣一下子驚了起來。
王無歲念了一聲佛號,默認了下來。
孟傳臣吃驚地說道:“難怪有如此大智,原來是當年的豫王謀臣!”
王無歲道:“不敢言智!隻是附議六爺剛剛所言而已。孟侍郎你要做的隻是潛伏下來,把資曆熬上去!和尚我雖不知六爺在布什麽局,但可以肯定,六爺的這個局一定已經開啟了!”
王無歲看了看劉夢棣接著說:“以六爺之智,這張大網要是真的鋪開,等秦相盧相反應過來之時,怕是再也無力能當!到那時,即使六爺人不在朝堂之中,亦能遙控朝中一切!正所謂一人計短,眾人計長。若無相輔,無有成就,你當潛付!”
“是!多謝長者教導!”
王無歲又道:“不過,六爺即是已經開始了,那就沒有後路可言了!功成之時則生,功敗之時則死,無他耳。”
“具體計劃我迴頭再與禪師細聊。”
劉夢棣說完轉而對孟傳臣問道:“你那裏有沒有什麽破綻賣一點給太子黨的?”
孟傳臣想了想說道:“有!”
“哦?那快些說來!”
孟傳臣言道:“我這個郎中可不是白得的,而是做完主事以後調往地方,而後又迴到的戶部才有了郎中這個位置,當時地方上出了一件事情!”
朝官下放地方曆練不是什麽新鮮事,那些翰林們在長安城裏當久了官,很多時候就把百姓的苦痛給忘了。
更或者說,有些人一當官,就將自己變成了“肉食者”。
即也失去了悲天憫人的同理心,也將聖賢教化的取仁生義之心給忘了,更別說當初那立誌報國、不民請命的情懷了。
所以朝廷有時為了曆練年輕官吏往往都會在他們事業的高峰期將其下放一下,然後再調迴到朝中。
隻是很多人下放以後或是因不脈不足迴不到六部,或是自甘墮落而失位。
總之能再迴遷迴來的就沒有幾個。
劉夢棣問道:“麟玉說的是何事?”
孟傳臣認真地迴答道:“桑田款!”
“哦?說說!”
“我在隴南府做知府之時,曾出過一件事情。內閣下發了一道皇上勸農的旨意,戶部發公文讓地方衙門給桑農們每畝地補一百文錢。意思是采桑之時,用這一百文錢請五個人幫忙采一天的桑,或是每畝桑田請一個人采桑五天。”
劉夢棣應道:“一百文不算是多,也算是小小的補助一下而已,算是把旺季頂過去就是了。不過,有總比沒有的好!”
孟傳臣笑道:“六爺,您剛剛還說著那些官府的黑事呢,如何到這裏又忘了?”
“哦?有事?錢沒落入桑農口袋?”
“六爺,官府的補助是按衙門裏的冊子發的,冊子上誰有多少桑田就發多少補助款,沒在冊的是不發的!”
“哦!”劉夢棣一下子反應了過來。
他說道:“不隻是農戶,許多桑農為了免稅即是將桑田掛在了有功名的鄉紳名下!這麽說來……采桑補貼全被鄉紳拿走了?”
“所以當初六爺與我說攤丁入畝之時,我會如此懇切!若不實行鄉紳一體納糧服役,朝廷不管給農戶多少便利,最終也都是落在那些鄉紳的手上,農戶卻是得不到什麽好處!”
劉夢棣問道:“你當時是怎麽做的?”
孟傳臣笑著說:“還能怎麽做,當然是將名下桑田最多的那幾個人給請出來,給他們每人發一個‘惠民實務’的嘉獎,為他們傳名。隴西亦有不少的羌人,我也沒少派人去羌人聚集之地言說那些人有多富有。並且……嗬嗬,並且還把那些富戶誆出城去,畢竟他們的桑田都是在城外嘛!於是收到消息的羌人就……”
劉夢棣笑道:“行!你行!隻要羌人綁上那麽一兩個人,怕是那些鄉紳們都得自己過來把事情說清楚,將桑田還給桑農!”
“是呀,他們這裏一還,我就把那桑農款給發下去了,至於後麵之事,我便不管了!”
劉夢棣疑問道:“這裏頭好似也沒有什麽把柄吧?隴南的羌人亦是我朝治下的百姓,並無有勾結一說吧?”
坐在一邊許久沒說話的山滔言道:“沒做壞事當然就是我朝治下的百姓了,若是做了,怕就另當別論了。我們可以現寫一封孟侍郎與羌人勾結行兇的信,而後做一場意外,將信交到秦相手中也就是了,這個簡單得很!且記,得是做出來的,而不能是孟侍郎自己寫的!”
孟傳臣問道:“這是為何?”
王無歲也說道:“因為它就不能是真的把柄!太子黨若是真將它拿出來在朝堂上宣揚那又該怎麽辦?當然是直接否認,甚至反將對方一軍,隻說信是對方偽造的!我兒王研乃是此中做假的高手,可讓他幫著寫一封信。潛淵先生是篆刻的高手,讓他造個假印,留下一個瑕疵,一般人絕看不出印是假的來!”
羅翰文也說:“與羌人的書信裏不能用官憑印,得用私印。但私印秦相怕是會看出來是假的……用閑章,且還得是麟玉常用的閑章。即能讓他人注意不到,又能有據可查!”
山滔附議道:“這個好!”
劉夢棣低頭想了想之後應道:“可以,此事就按禪師所言去辦。不過……我現在想的卻不是這個,而是那些桑農!最近長安城裏可聚集了不少流離失所的桑農!要飯都要到我的粥廠裏來了!”
羅翰文說:“怕是工部織造局那裏要撐不下去了!不如……不如讓竇七郎以收生絲熟絲的名義去到周邊鄉縣看一看情況!”
孟傳臣言道:“不必打探,這些我都派心腹查過了!”
孟傳臣說著從懷中拿出了一張大紙出來。
他說:“原本是想呈給皇上看的,不過皇上好似不待見我,沒讓我麵聖,所以我就一直將它帶在身邊,找機會麵呈!這可是民生大事呀!”
其實皇帝劉瀧不是不見孟傳臣,而是想磨一磨他的銳氣。
更或者說,劉瀧想讓孟傳臣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多與上司褚文儒去商議,而不是直接來找自己,隻有這樣將來戶部才能一團和氣。
孟傳臣一邊說,一邊將那張紙給平鋪到桌麵上。
那紙張上畫著的是一份簡易的長安周邊的縣城地圖。
隻不過這張地圖上還有用箭頭標注的路線,表示畫這幅圖的人所行經的道路。
劉夢棣、羅翰文、山滔及孟傳臣好似都知道這件事情,但王無歲卻是不曉得發生了什麽。
他問道:“工部那裏出什麽事情了?”
劉夢棣苦笑一聲說道:“還是桑絲款的事情,但不同於之前所說的那個采桑補貼,而是工部織造局向地方攤派的那個!”
“是捐賦麽?”王無歲好像真的不知情。
羅翰文應道:“不是稅,是借!”
“借?”
“就是工部向地方桑農收絲,而後由織造局紡出綢緞。這些綢緞隻有一小部份供給給了宮中,更多的則是拿到市場上給賣了!”
劉夢棣怕羅翰文說得不清楚,隻得補充道:“由於太子黨把持了戶部,父皇那裏又把銀子往內務府裏巴拉,使得戶部根本沒有銀子往工部去撥。土木、治河、修渠、造械,樣樣都是要花錢的,戶部那裏能給工部找來的錢也就剩餘鹽了。為了餘鹽之事,何溯之都被趕去了河道衙門,不過他是治河的能手,也不算是明珠暗投。”
王無歲眉頭一皺說道:“工部把絲綢賣了,然後把銀子用於支出,那桑農的桑絲款……”
羅翰文答道:“收一擔,隻給半擔錢,另外半擔先欠著。到了第二年,把去年半擔的錢給了,但還是依舊將那一擔收走。桑農虧一半的同時,拿著官府的白條愣是找不著人來兌,至使桑農大量破產。湧入長安城桑農即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