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留之何用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 作者:佰夫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二死
光道死。
叛軍覆滅。
肆虐渭北的民變塵埃落定。
大軍凱旋,聚兵西安。
此時,京中聖旨,連同肅王,慶王,韓王,周王,唐王齊齊赴陝。
西安。
總督府。
得知紀用千裏迢迢來傳旨,劉鴻訓,徐大化,李長庚,陳美揚率領陝西官吏,連同諸王出府聽旨。
府門處,紀用傳旨,四衛軍護衛,百餘候補官吏隨行。
紀用瞥了眼跪地官吏,藩王,掏出聖旨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元載枉法,梁冀橫行,自古貪官遭唾罵,羊續懸魚,包公擲硯,從來廉吏足歌吟。初聞陝西災情,民變,朕痛心疾首,又聞官場貪汙,百官受賄,朕心如刀割,上愧對太祖,下愧對黎民。
即日起,著陝西總督劉鴻訓,陝西左布政使徐大化,肅清貪官,還百姓朗朗乾坤。
又因涉及宗藩,為保證審訊公平,透明,不冤枉好人,不錯抓壞人,肅王,慶王,韓王,周王,唐王,有權了解宗藩罪行,從旁監督審理。欽此。”
“臣接旨。”
劉鴻訓起身,恭恭敬敬接旨。
藩王是百官禁忌,誰碰誰死。
這封聖旨堪稱及時雨,字字不提嚴懲秦藩,句句全是嚴懲秦藩。
諸王赴陝監督,已然表明皇帝態度。
秦藩。
要完蛋了。
周王,慶王等藩王獲悉聖旨內容,心神巨震,難以置信。
大明。
皇帝和藩王明爭暗鬥幾百年。
縱使藩王安分守己,皇帝依然對藩王滿懷戒備。
不犯事。
你好我好大家好。
犯事兒,遇到賢明仁君還能保住爵位,遇到冷酷君王,不削你小削誰。
時下,京中那位分明動真格了。
秦藩,危矣。
百官,諸王起身,紀用掏出封聖旨和兩封書信遞給向劉鴻訓:“都督,雜家出京前,皇爺讓雜家攜帶的聖旨和密信,您收好。”
“公公辛苦了。”
劉鴻訓接過密信,望向紀用問道:“公公,是留陝助我查案,還是即刻迴京複命?”
紀用出身禦馬監,皇帝鐵血獠牙。
有他協助,將來迴京遭遇宗藩彈劾,自己也有挽救之力。
紀用仿佛猜出劉鴻訓擔憂,笑盈盈說:“都督勿憂,縱使麵對驚濤駭浪亦該淡然處之,皇爺是都督堅實而有力的後盾。”
沒錯。
還有什麽比帝王支持更有力。
劉鴻訓欲設宴為紀用為其接風洗塵。紀用道:“都督無需操勞,皇爺京等待雜家消息,雜家要北上巡視各地民情,去趟延綏鎮傳旨,都督還是盡快安排皇爺派遣的百名候補官吏。”
聞言,劉鴻訓送紀用上馬車,悄悄塞給對方一錠金子。
送走紀用,徐大化大步流星走來,火急火燎說:“大人,聖旨已至,諸王齊聚,強軍歸來,萬事俱備,是時候對禍國殃民的賊子最後一擊。”
一旬來,抓捕小魚無數,三司會審,供出好些大魚,陝西,西安府海量官吏下獄。
錦衣衛以永豐倉儲糧郎中陳良知,秦王府承豐張清為突破口,由淺入深,順藤摸瓜,逐步掌握陝西要員犯罪的鐵證。
右布政使李得中,提刑按察白受,按察僉事馮師孔,巡按禦史李應公下獄,條條罪證直指秦藩。
錦衣衛深挖,徹查,掌握秦藩犯罪鐵證。
劉鴻訓持聖旨,攥密信,快速通讀。
兩封書信,一封事關藩王,一封事關商賈。
對藩王,信件內容總結為八個字,一查到底,絕不姑息。
對商賈,信件內容總結為一句話,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
至於聖旨,涉及秦藩。
有皇帝做後盾,劉鴻訓腰杆硬了,直了。
即刻調度,向吳孟明道:“吳指揮,送諸位王爺上馬車,把三司審理案的卷宗呈給諸位王爺。”
“陳指揮,領西安府衛兵奔赴永壽,控製永壽郡王府,邀請永壽王來西安,記住,切勿傷害郡王府家眷,切勿讓郡王自縊。”
“李巡撫,領京衛包圍秦王府,隨本官,徐大人,去宣旨拿人。”
密信內,陛下要求他從速從快處理秦藩,爭取避免無端死亡,防止事態擴大。
吳孟明,陳美揚,李長庚得令,各自領兵快速行動。
四乘馬車內,諸王照麵,個個好似驚弓之鳥。
收到赴陝監督審案的聖旨,他們料定此行不順,入陝,聽聞徐大化在陝殺戮,諸王迅速意識到事態嚴重。
封地在陝的慶王率先打破沉默:“諸位,陛下何意,吃了秤砣鐵了心收拾秦藩嗎,秦藩乃天下首藩啊。”
諸王不語,默默翻閱卷宗。
通讀三司審案的卷宗,秦藩犯罪條條明晰,有案可稽,讓諸王不寒而栗。
秦藩所犯之罪,諸藩亦有之。
除秦藩放縱家丁殺害朝廷命官,其他罪行罪不至死,不至於撤藩。
讓秦藩陷進泥潭的張清案,也早在天啟初年不了了之。
今朝廷舊事重提,諸王監督審案,陛下意欲何為。
削藩。
除了削藩,諸王猜不出何事值得皇帝大動幹戈。
此間,周王膽寒。
天下宗藩,尤以周藩、晉藩和代藩,楚藩人丁旺盛。
秦藩堂堂天下首藩,人丁千餘,郡王一級獨剩永壽郡王這顆獨苗。
周藩人丁六七千,尚存四十六位郡王。
秦藩在陝一家獨大,周藩在開封則是國中之國。
陛下劍指秦藩,周藩焉能避禍。
唐王,韓王擔心天子對秦藩的態度,亦是對諸藩的態度。
唯獨肅王老神在在,一副置身之外的樣子。
肅王,就藩西北。
曆來爺爺不疼,姥姥不愛,諸王祿米萬石,唯獨肅王始終祿米千石。
是有點田地,卻不像諸藩祿米萬石,還欲壑難填霸占半城良田,控製半城生意。
聖旨讓他監督審案,他老實監督審案,塵埃落定,乖乖打到迴府。
肅王擲地有聲說:“太祖分封子嗣戍邊,成祖收攏諸藩三衛,頒布律令限製宗藩。諸藩不得入仕,這些年又做了什麽,除了生娃就是搞錢。”
“常言道,食君之祿,分君之憂。宗藩上不為天子分憂,下不為百姓解難,坐擁金山銀山,卻想方設法向朝廷要錢要地,陛下豈能高興。”
“今大災之年,秦藩非但不救災,還敢聯合官吏,糧商哄抬糧價,趁機漁利,官糧入陝,更派儀衛盜走賑濟糧,此舉人神共憤,敢問留之何用?”
光道死。
叛軍覆滅。
肆虐渭北的民變塵埃落定。
大軍凱旋,聚兵西安。
此時,京中聖旨,連同肅王,慶王,韓王,周王,唐王齊齊赴陝。
西安。
總督府。
得知紀用千裏迢迢來傳旨,劉鴻訓,徐大化,李長庚,陳美揚率領陝西官吏,連同諸王出府聽旨。
府門處,紀用傳旨,四衛軍護衛,百餘候補官吏隨行。
紀用瞥了眼跪地官吏,藩王,掏出聖旨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元載枉法,梁冀橫行,自古貪官遭唾罵,羊續懸魚,包公擲硯,從來廉吏足歌吟。初聞陝西災情,民變,朕痛心疾首,又聞官場貪汙,百官受賄,朕心如刀割,上愧對太祖,下愧對黎民。
即日起,著陝西總督劉鴻訓,陝西左布政使徐大化,肅清貪官,還百姓朗朗乾坤。
又因涉及宗藩,為保證審訊公平,透明,不冤枉好人,不錯抓壞人,肅王,慶王,韓王,周王,唐王,有權了解宗藩罪行,從旁監督審理。欽此。”
“臣接旨。”
劉鴻訓起身,恭恭敬敬接旨。
藩王是百官禁忌,誰碰誰死。
這封聖旨堪稱及時雨,字字不提嚴懲秦藩,句句全是嚴懲秦藩。
諸王赴陝監督,已然表明皇帝態度。
秦藩。
要完蛋了。
周王,慶王等藩王獲悉聖旨內容,心神巨震,難以置信。
大明。
皇帝和藩王明爭暗鬥幾百年。
縱使藩王安分守己,皇帝依然對藩王滿懷戒備。
不犯事。
你好我好大家好。
犯事兒,遇到賢明仁君還能保住爵位,遇到冷酷君王,不削你小削誰。
時下,京中那位分明動真格了。
秦藩,危矣。
百官,諸王起身,紀用掏出封聖旨和兩封書信遞給向劉鴻訓:“都督,雜家出京前,皇爺讓雜家攜帶的聖旨和密信,您收好。”
“公公辛苦了。”
劉鴻訓接過密信,望向紀用問道:“公公,是留陝助我查案,還是即刻迴京複命?”
紀用出身禦馬監,皇帝鐵血獠牙。
有他協助,將來迴京遭遇宗藩彈劾,自己也有挽救之力。
紀用仿佛猜出劉鴻訓擔憂,笑盈盈說:“都督勿憂,縱使麵對驚濤駭浪亦該淡然處之,皇爺是都督堅實而有力的後盾。”
沒錯。
還有什麽比帝王支持更有力。
劉鴻訓欲設宴為紀用為其接風洗塵。紀用道:“都督無需操勞,皇爺京等待雜家消息,雜家要北上巡視各地民情,去趟延綏鎮傳旨,都督還是盡快安排皇爺派遣的百名候補官吏。”
聞言,劉鴻訓送紀用上馬車,悄悄塞給對方一錠金子。
送走紀用,徐大化大步流星走來,火急火燎說:“大人,聖旨已至,諸王齊聚,強軍歸來,萬事俱備,是時候對禍國殃民的賊子最後一擊。”
一旬來,抓捕小魚無數,三司會審,供出好些大魚,陝西,西安府海量官吏下獄。
錦衣衛以永豐倉儲糧郎中陳良知,秦王府承豐張清為突破口,由淺入深,順藤摸瓜,逐步掌握陝西要員犯罪的鐵證。
右布政使李得中,提刑按察白受,按察僉事馮師孔,巡按禦史李應公下獄,條條罪證直指秦藩。
錦衣衛深挖,徹查,掌握秦藩犯罪鐵證。
劉鴻訓持聖旨,攥密信,快速通讀。
兩封書信,一封事關藩王,一封事關商賈。
對藩王,信件內容總結為八個字,一查到底,絕不姑息。
對商賈,信件內容總結為一句話,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
至於聖旨,涉及秦藩。
有皇帝做後盾,劉鴻訓腰杆硬了,直了。
即刻調度,向吳孟明道:“吳指揮,送諸位王爺上馬車,把三司審理案的卷宗呈給諸位王爺。”
“陳指揮,領西安府衛兵奔赴永壽,控製永壽郡王府,邀請永壽王來西安,記住,切勿傷害郡王府家眷,切勿讓郡王自縊。”
“李巡撫,領京衛包圍秦王府,隨本官,徐大人,去宣旨拿人。”
密信內,陛下要求他從速從快處理秦藩,爭取避免無端死亡,防止事態擴大。
吳孟明,陳美揚,李長庚得令,各自領兵快速行動。
四乘馬車內,諸王照麵,個個好似驚弓之鳥。
收到赴陝監督審案的聖旨,他們料定此行不順,入陝,聽聞徐大化在陝殺戮,諸王迅速意識到事態嚴重。
封地在陝的慶王率先打破沉默:“諸位,陛下何意,吃了秤砣鐵了心收拾秦藩嗎,秦藩乃天下首藩啊。”
諸王不語,默默翻閱卷宗。
通讀三司審案的卷宗,秦藩犯罪條條明晰,有案可稽,讓諸王不寒而栗。
秦藩所犯之罪,諸藩亦有之。
除秦藩放縱家丁殺害朝廷命官,其他罪行罪不至死,不至於撤藩。
讓秦藩陷進泥潭的張清案,也早在天啟初年不了了之。
今朝廷舊事重提,諸王監督審案,陛下意欲何為。
削藩。
除了削藩,諸王猜不出何事值得皇帝大動幹戈。
此間,周王膽寒。
天下宗藩,尤以周藩、晉藩和代藩,楚藩人丁旺盛。
秦藩堂堂天下首藩,人丁千餘,郡王一級獨剩永壽郡王這顆獨苗。
周藩人丁六七千,尚存四十六位郡王。
秦藩在陝一家獨大,周藩在開封則是國中之國。
陛下劍指秦藩,周藩焉能避禍。
唐王,韓王擔心天子對秦藩的態度,亦是對諸藩的態度。
唯獨肅王老神在在,一副置身之外的樣子。
肅王,就藩西北。
曆來爺爺不疼,姥姥不愛,諸王祿米萬石,唯獨肅王始終祿米千石。
是有點田地,卻不像諸藩祿米萬石,還欲壑難填霸占半城良田,控製半城生意。
聖旨讓他監督審案,他老實監督審案,塵埃落定,乖乖打到迴府。
肅王擲地有聲說:“太祖分封子嗣戍邊,成祖收攏諸藩三衛,頒布律令限製宗藩。諸藩不得入仕,這些年又做了什麽,除了生娃就是搞錢。”
“常言道,食君之祿,分君之憂。宗藩上不為天子分憂,下不為百姓解難,坐擁金山銀山,卻想方設法向朝廷要錢要地,陛下豈能高興。”
“今大災之年,秦藩非但不救災,還敢聯合官吏,糧商哄抬糧價,趁機漁利,官糧入陝,更派儀衛盜走賑濟糧,此舉人神共憤,敢問留之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