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何不食糜肉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 作者:佰夫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以民為本。
民以食為天。
沿途巡查,荒地連片,唯獨遇到老丈幾家收高粱。
他實地考察,迫切想了解各方麵問題。
聞言,老漢非常確定朱由校是個不懂農務的貴公子,卻不解這貴公子為何關心農業,恭敬的答道:“公子,粟豐年畝產一石,災年不足一石,不能同蜀黍相提並論。”
朱由校揚首望向眼前連片的高粱地,內心狐疑。
既然高粱比穀子畝產高,為何徐光啟,王象晉告訴他,百姓種粟米多於種高粱。
“蜀黍畝產高,為何百姓多種粟?”
老漢搖頭苦笑,無奈的說:“公子,蜀黍味苦澀,辣嗓子,難以下咽,所以地主老爺,富農多耕種,我等幾家人多地少,田地是劣田,唯有多種產量高的蜀黍充饑,蜀黍難吃也好過吃樹皮。”
呃。
朱由校麵紅耳赤,好尷尬,自己上演新版何不食糜肉。
他迅速轉移話題詢問:“近年來,徭役,稅賦幾何,日子還過下去嗎?”
老漢滄桑麵孔無神,目光空洞,長長歎口氣:“湊活過唄,徭役,賦稅比萬曆爺更重,糧食不夠吃,鄉親還要免費給縣老爺,師爺家,地主老爺家服徭役,或者被迫去京城給貴人服徭役,隔三差五有人餓死,累死。”
聞言,朱由校麵色越發滾燙,越發尷尬。
大興縣衙役公然破門闖進百姓家裏奪糧,怎能奢望安肅縣官吏出淤泥而不染。
一路走來,賦稅高,徭役重,缺糧食,生活苦,是北直隸百姓的普遍現象。
不等朱由校追問,老漢好似訴苦說:“安肅縣百姓勉強還能活,去年清苑縣的地主以朝廷增加遼餉為由集體向百姓加稅,很多百姓交完稅沒有糧食吃,前去縣衙告狀,結果告狀需上繳一貫錢,縣令審安需上交一貫錢。
百姓告狀無門,不得不繳稅,有人東倒西借,有人賣兒賣女,交完稅,大量百姓四處逃荒,留下來的老弱病殘挖野菜,啃樹皮,四處乞討,去年冬,清苑縣很多人活生生餓死,乃至上演易子而食的慘象,凍死者,更不計其數。”
“這世道,人不如狗,保不齊那天就沒了。”
此言出,好似尖刀插進朱由校心窩子,他慚愧,愧疚,拳頭嘎吱作響。
讓錦衣衛掏出五百貫錢,分給地裏忙碌的男女老少,向老丈作揖說:“謝老丈解惑,朝廷知道百姓難處會快速處理。”
言畢,朱由校灰溜溜逃離。
觸目驚心。
觸目驚心。
清苑縣。
鄉紳離譜,縣令更離譜。
縣令不為民做主,反而趁著百姓告狀勒索銀子。
朱由校跨上軍馬,依然緊緊攥著拳頭,渾身殺氣凜冽。
不把清苑縣縣衙,鄉紳,地痞惡霸,不法商賈犁幾遍,他就不叫朱由校。
“楊覲光何在?”
“微臣在。”
楊覲光邁步出列,已然察覺皇帝身上迸射的怒火。
朱由校冷若冰霜說:“楊覲光,你同田爾耕親赴清苑縣,直接把清苑縣令抄家,大庭廣眾問斬,錦衣衛徹查縣衙貪汙官員,胥吏,抓捕所有私自攤派稅賦的鄉紳,收沒錢糧,土地。
十六歲以上男丁盡數問斬,把抄家所得錢糧,土地,分配給清苑縣貧苦少地,無地的百姓。”
“將縣內的地痞惡霸盡數下獄,對縣內不法商賈十倍重罰,誰敢阻撓,格殺勿論。”
“遵命。”
楊覲光,田爾耕齊齊作揖領命。
清苑縣官吏,鄉紳做的太過火,逼得百姓逃荒,為求生挖野菜,吃樹皮,四處乞討,任百姓自生自滅。
問斬,下獄,重罰,不足惜。
魏忠賢,徐光啟,畢自嚴,王象晉,崔呈秀見狀,沒有為清苑縣令求情,更沒有勸說皇帝高抬貴手。
當官不為民做主,還變本加厲搜刮民脂民膏,殺之不足惜。
何況,從近日來皇帝言語舉措來看,皇帝劍指官紳一體,欲殺批貪官汙吏,地主鄉紳,在鐵板似的官紳一體上開個口子。
這麽做,興許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礙,甚至皇帝人身安全遭受傷害。
然而,這麽做,若打破官紳一體,連同商賈的崛起,將徹底改變朝廷格局。
何況,皇帝將收繳的錢財,土地,重新分配給窮苦百姓,分明在穩定人心,穩定江山社稷。
此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誰都阻擋不了。
以後,十幾日間。
朱由校始終在北直隸各府各縣視察。
因為是臨時起意,又是悄悄微服私訪,沿途朱由校刻意避開縣城,故而親眼目睹百姓悲慘生活。
對於不平事,朱由校重罰嚴懲,殺之而後快。
第二十日,偶然在徐光啟口中得知順德府下設的邢台縣內有大量鹽礦。
一行人策馬南下。
這哪是鹽礦。
這是白花花的銀子。
按照徐光啟所言,大明食鹽多來自海鹽,池鹽,井鹽,京城食鹽來自河北和天津長蘆鹽場的海鹽。
窮苦百姓食用土鹽,崖鹽,砂石鹽,據徐光啟所言,邢台縣的鹽礦為礦鹽,目前尚未開發。
朱由校親赴,興致勃勃視察,發現邢台縣的鹽礦開采鹽礦難度非常大,他精通食鹽過濾,但大規模采集鹽礦製鹽,無疑是給他出難題。
不過,朱由校仍然發現商機,確切說,在調查中得知販鹽利潤多豐厚。
何況按徐光啟所說,五口之家年吃鹽五十斤。
聽到這個數字,朱由校暗自吃驚。
其一,人均吃鹽量有點高啊。
即使大代一斤等於六百克,五十斤,也折算後世三十斤呢。
這點,他不懷疑,徐光啟,《明實錄》記載:“大口歲食鹽十二斤,小口半之。
其二,五口之家吃鹽五十斤,目前,大明賬麵上人口為五千多萬,即朝廷黃冊上記錄的人口。
具體人口幾何卻難以估量,但肯定存在海量黑戶。
依稀記得《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指出,明朝人口最遲在1600年可能達到 1.5 億至 1.75 億。
不說1.75億人,以1.5億算,若朝廷的官鹽覆蓋五千萬人口。
依照每斤五到十文錢的市價,以最低的五文錢計算,五口之家每年買鹽花費二百五十文錢,每年朝廷多收益一千二百五十萬兩紋銀。
這還屬於基本保底的收益。
現在他陸續改變售鹽模式,雖然從商賈手裏搶奪部分利益,卻也僅限於陝西商幫,尚未全國統一。
另外,海量的海鹽,池鹽,井鹽集中在百姓手裏,平常鹽商需要向百姓購買食鹽。
若搞到鹽礦,朝廷自己產鹽,將更容易控製鹽業,給朝廷帶來不菲的財富。
心裏這麽想,朱由校決定這麽幹。
十一月中旬,天氣漸漸寒冷,朱由校他馬不停蹄折返迴京,欲落實自己的計劃。
【除夕快樂】
民以食為天。
沿途巡查,荒地連片,唯獨遇到老丈幾家收高粱。
他實地考察,迫切想了解各方麵問題。
聞言,老漢非常確定朱由校是個不懂農務的貴公子,卻不解這貴公子為何關心農業,恭敬的答道:“公子,粟豐年畝產一石,災年不足一石,不能同蜀黍相提並論。”
朱由校揚首望向眼前連片的高粱地,內心狐疑。
既然高粱比穀子畝產高,為何徐光啟,王象晉告訴他,百姓種粟米多於種高粱。
“蜀黍畝產高,為何百姓多種粟?”
老漢搖頭苦笑,無奈的說:“公子,蜀黍味苦澀,辣嗓子,難以下咽,所以地主老爺,富農多耕種,我等幾家人多地少,田地是劣田,唯有多種產量高的蜀黍充饑,蜀黍難吃也好過吃樹皮。”
呃。
朱由校麵紅耳赤,好尷尬,自己上演新版何不食糜肉。
他迅速轉移話題詢問:“近年來,徭役,稅賦幾何,日子還過下去嗎?”
老漢滄桑麵孔無神,目光空洞,長長歎口氣:“湊活過唄,徭役,賦稅比萬曆爺更重,糧食不夠吃,鄉親還要免費給縣老爺,師爺家,地主老爺家服徭役,或者被迫去京城給貴人服徭役,隔三差五有人餓死,累死。”
聞言,朱由校麵色越發滾燙,越發尷尬。
大興縣衙役公然破門闖進百姓家裏奪糧,怎能奢望安肅縣官吏出淤泥而不染。
一路走來,賦稅高,徭役重,缺糧食,生活苦,是北直隸百姓的普遍現象。
不等朱由校追問,老漢好似訴苦說:“安肅縣百姓勉強還能活,去年清苑縣的地主以朝廷增加遼餉為由集體向百姓加稅,很多百姓交完稅沒有糧食吃,前去縣衙告狀,結果告狀需上繳一貫錢,縣令審安需上交一貫錢。
百姓告狀無門,不得不繳稅,有人東倒西借,有人賣兒賣女,交完稅,大量百姓四處逃荒,留下來的老弱病殘挖野菜,啃樹皮,四處乞討,去年冬,清苑縣很多人活生生餓死,乃至上演易子而食的慘象,凍死者,更不計其數。”
“這世道,人不如狗,保不齊那天就沒了。”
此言出,好似尖刀插進朱由校心窩子,他慚愧,愧疚,拳頭嘎吱作響。
讓錦衣衛掏出五百貫錢,分給地裏忙碌的男女老少,向老丈作揖說:“謝老丈解惑,朝廷知道百姓難處會快速處理。”
言畢,朱由校灰溜溜逃離。
觸目驚心。
觸目驚心。
清苑縣。
鄉紳離譜,縣令更離譜。
縣令不為民做主,反而趁著百姓告狀勒索銀子。
朱由校跨上軍馬,依然緊緊攥著拳頭,渾身殺氣凜冽。
不把清苑縣縣衙,鄉紳,地痞惡霸,不法商賈犁幾遍,他就不叫朱由校。
“楊覲光何在?”
“微臣在。”
楊覲光邁步出列,已然察覺皇帝身上迸射的怒火。
朱由校冷若冰霜說:“楊覲光,你同田爾耕親赴清苑縣,直接把清苑縣令抄家,大庭廣眾問斬,錦衣衛徹查縣衙貪汙官員,胥吏,抓捕所有私自攤派稅賦的鄉紳,收沒錢糧,土地。
十六歲以上男丁盡數問斬,把抄家所得錢糧,土地,分配給清苑縣貧苦少地,無地的百姓。”
“將縣內的地痞惡霸盡數下獄,對縣內不法商賈十倍重罰,誰敢阻撓,格殺勿論。”
“遵命。”
楊覲光,田爾耕齊齊作揖領命。
清苑縣官吏,鄉紳做的太過火,逼得百姓逃荒,為求生挖野菜,吃樹皮,四處乞討,任百姓自生自滅。
問斬,下獄,重罰,不足惜。
魏忠賢,徐光啟,畢自嚴,王象晉,崔呈秀見狀,沒有為清苑縣令求情,更沒有勸說皇帝高抬貴手。
當官不為民做主,還變本加厲搜刮民脂民膏,殺之不足惜。
何況,從近日來皇帝言語舉措來看,皇帝劍指官紳一體,欲殺批貪官汙吏,地主鄉紳,在鐵板似的官紳一體上開個口子。
這麽做,興許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礙,甚至皇帝人身安全遭受傷害。
然而,這麽做,若打破官紳一體,連同商賈的崛起,將徹底改變朝廷格局。
何況,皇帝將收繳的錢財,土地,重新分配給窮苦百姓,分明在穩定人心,穩定江山社稷。
此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誰都阻擋不了。
以後,十幾日間。
朱由校始終在北直隸各府各縣視察。
因為是臨時起意,又是悄悄微服私訪,沿途朱由校刻意避開縣城,故而親眼目睹百姓悲慘生活。
對於不平事,朱由校重罰嚴懲,殺之而後快。
第二十日,偶然在徐光啟口中得知順德府下設的邢台縣內有大量鹽礦。
一行人策馬南下。
這哪是鹽礦。
這是白花花的銀子。
按照徐光啟所言,大明食鹽多來自海鹽,池鹽,井鹽,京城食鹽來自河北和天津長蘆鹽場的海鹽。
窮苦百姓食用土鹽,崖鹽,砂石鹽,據徐光啟所言,邢台縣的鹽礦為礦鹽,目前尚未開發。
朱由校親赴,興致勃勃視察,發現邢台縣的鹽礦開采鹽礦難度非常大,他精通食鹽過濾,但大規模采集鹽礦製鹽,無疑是給他出難題。
不過,朱由校仍然發現商機,確切說,在調查中得知販鹽利潤多豐厚。
何況按徐光啟所說,五口之家年吃鹽五十斤。
聽到這個數字,朱由校暗自吃驚。
其一,人均吃鹽量有點高啊。
即使大代一斤等於六百克,五十斤,也折算後世三十斤呢。
這點,他不懷疑,徐光啟,《明實錄》記載:“大口歲食鹽十二斤,小口半之。
其二,五口之家吃鹽五十斤,目前,大明賬麵上人口為五千多萬,即朝廷黃冊上記錄的人口。
具體人口幾何卻難以估量,但肯定存在海量黑戶。
依稀記得《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指出,明朝人口最遲在1600年可能達到 1.5 億至 1.75 億。
不說1.75億人,以1.5億算,若朝廷的官鹽覆蓋五千萬人口。
依照每斤五到十文錢的市價,以最低的五文錢計算,五口之家每年買鹽花費二百五十文錢,每年朝廷多收益一千二百五十萬兩紋銀。
這還屬於基本保底的收益。
現在他陸續改變售鹽模式,雖然從商賈手裏搶奪部分利益,卻也僅限於陝西商幫,尚未全國統一。
另外,海量的海鹽,池鹽,井鹽集中在百姓手裏,平常鹽商需要向百姓購買食鹽。
若搞到鹽礦,朝廷自己產鹽,將更容易控製鹽業,給朝廷帶來不菲的財富。
心裏這麽想,朱由校決定這麽幹。
十一月中旬,天氣漸漸寒冷,朱由校他馬不停蹄折返迴京,欲落實自己的計劃。
【除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