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鋌而走險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 作者:佰夫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草原。
銀裝素裹,漫天飛雪。
林丹汗蘇醒,情緒沒落,身體抱恙。
得知明廷各路騎兵窮追猛打,他率領部落兵勇,牧民快速遷徙,準確說是慌不擇路逃跑,祈禱安然返迴故地。
數月來來迴折騰,部落非但沒有獲益,反而損兵折將,失去不少軍馬,凍死餓死大量牛羊。
然而,越向北方氣候越寒冷。
遷徙的兵勇牧民怨聲載道,拒絕冒著嚴寒向北遷徙。
怎奈明軍不達目的死不休,逼得他根本沒有機會改變主意。林丹汗清醒過來後就發現他們好像掉進明軍的海洋中,草原各路明軍源源不斷騷擾察哈爾部。
起初,他重整旗鼓,鼓勵三軍,準備和明軍兵對兵,將對將大幹一場,結果擺開陣勢激戰中,四麵八方的明軍好似河流入海匯聚過來,殺的察哈爾部丟盔棄甲。
為避免落進明軍包圍中,他暗生怯意,打消征戰明軍,逆轉乾坤的念頭。
接連損兵折將,部落內民怨沸騰,以前依附察哈爾部的朵顏、泰寧、福餘趁夜發動叛亂,帶走部落三四成牛羊,軍馬和糧食,讓處境艱難的察哈爾部情況雪上加霜。
林丹汗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麽遷徙前諸事順利,就因攻打歸化城,致使戰況連戰連敗,若又遭遇明軍圍追堵截,他都害怕沒法否安然返迴故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林丹汗束手無策時,外出偵查的斥候匆匆來報:“可汗,部落傳迴急報皇太極親率近萬精兵閃擊多羅特部,多爾濟哈坦率部正在趕來的途中。”
“什麽?”
林丹汗滿臉驚愕。
好端端的,皇太極為何領兵攻占察哈爾部故地,這混蛋分明在趁火打劫,率部迴歸的心思蕩然無存。
皇太極善戰,在遼東打的明軍丟城失地,若他率部落遷徙迴去,等同羊入虎口。
屆時,縱使輾轉騰挪甩掉明軍追殺,亦要淪為皇太極俘虜。
思想前後,林丹汗發覺偌大的蒙古草原,竟然沒有他容身之地。
這時,有首領焦急的說:“可汗,風雪越來越大,明軍窮追不舍,需趁著明軍尚未追來,爭取尋找一處合適地方讓部落穩定下來。”
聞言,林丹汗麵色糾結。
迴去?
迴不去了。
每次和建奴交鋒,他都快養成聞風而逃的習慣,怯於和八旗作戰。掉頭迎戰明軍,西麵出現的明軍和蒙古聯軍將察哈爾部視為建功立業的香餑餑。
何況,歸化城之戰精銳盡沒,殘存兵勇又遭遇明軍接連打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士氣跌落穀底,不敢和明軍正麵作戰。
即使僥幸擊潰明軍和蒙古聯軍,必然也是兩敗俱傷,他沒有喘息的機會,但明軍有啊。
思索良久,林丹汗詢問:“最近追殺我部的明軍出自何處,是宣府和薊鎮的邊軍嗎?”
“可汗,歸化城之戰的明軍來自大同,山西和宣府,後續遭遇的明軍還是來自三地,但不是同一支明軍。”
聞言,林丹汗托腮思索片刻詢問:“這麽說明軍在山西的精銳齊出,是不是代表山西邊防空虛,能否率兵南下去掠奪?”
呃...
幾名身心疲憊的部落首領聞言,雖然覺得林丹汗的想法離譜,但他們清楚背後的邏輯。
林丹汗骨子裏懼怕八旗,懼怕皇太極,寧願放棄遼河套故地,也要不惜代價去進攻大明邊境。
這時,有部落首領善意提醒說:“可汗,部落內兵勇怨聲載道,士氣低沉,現在南下去攻打山西,兵勇不會讚同,另外,沿途遭遇明軍或各部聯軍怎麽辦?”
林丹汗猶豫片刻,決絕的詢問:“告訴我,部落還剩多少兵馬?”
記憶中,明軍戰力羸弱,絕非什麽虎狼之師,歸化城戰敗皆因明軍悄無聲息偷襲,打的察哈爾部措手不及,後來連戰連敗,全是部落兵勇沒有充分休息,即遭遇圍殺。
這次提前謀劃,趁著山西防線空虛去大肆掠奪,不光報仇雪恨,還鼓舞三軍士氣,最關鍵,獲得大量糧食和錢財補給,重新在部落內樹立起威信。
等部落滿血複活,領兵殺迴遼河河套,有了立足之地,他日東山再起再領兵重新攻打歸化城,隻要占領歸化城,他依然是草原各部的汗王,屆時,還會害怕明軍嗎?
一名部落首領迴道:“目前,各部落除去傷者,婦孺,真正能打的僅剩三萬左右。我建議快速和多羅特部匯合,領兵迴歸遼河河套故地,即使皇太極率領八旗殺來, 部落依然有一戰之力。
何況,八旗不屬於蒙古部落,卻闖進蒙古草原,我等危險時可以向外喀爾喀部求援。”
此言出,許多部落首領紛紛點頭附和,讚同率領部落迴故鄉,誓死抵抗皇太極染指蒙古各部。
林丹汗滿意的點點頭,奈何各部首領和他離心離德,他唯有苦口婆心勸說:“三萬,夠了,目前,明軍滿草原尋找我們蹤跡,而忽視邊境防線,隻要打穿山西防線,掠奪到足夠糧食,我們直接領兵前往遼河河套休養生息,經過一兩年還有機會卷土重來。”
“可是...”
有部落首領計劃反駁。
然而,也有部落首領支持鋌而走險:“諸位,可汗的建議冒險歸冒險,總歸是良策,畢竟,八旗尚未占領整個遼河河套,掠奪到金銀和糧食,還怕沒有喘息的機會嗎?”
頃刻,各部落首領激烈討論起來,林丹汗斬釘截鐵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各部休整,派出斥候偵查,明日,避開各路明軍殺向山西。”
各部落首領見林丹汗一意孤行,拿察哈爾部生死做賭注,雖然非常不滿意,但林丹汗不敢現在返迴故地,與其好像流浪狗在草原逃亡,不如冒險拚死一搏。
輸了。
察哈爾部淪為明軍俘虜。
贏了,察哈爾部部落還有一線生存的機會。
縱使各部落首領心不甘情不願,但在沒有更好的策略時,依然聚攏在林丹汗身旁商量著作戰方案,決定冒險進行長途奇襲。
銀裝素裹,漫天飛雪。
林丹汗蘇醒,情緒沒落,身體抱恙。
得知明廷各路騎兵窮追猛打,他率領部落兵勇,牧民快速遷徙,準確說是慌不擇路逃跑,祈禱安然返迴故地。
數月來來迴折騰,部落非但沒有獲益,反而損兵折將,失去不少軍馬,凍死餓死大量牛羊。
然而,越向北方氣候越寒冷。
遷徙的兵勇牧民怨聲載道,拒絕冒著嚴寒向北遷徙。
怎奈明軍不達目的死不休,逼得他根本沒有機會改變主意。林丹汗清醒過來後就發現他們好像掉進明軍的海洋中,草原各路明軍源源不斷騷擾察哈爾部。
起初,他重整旗鼓,鼓勵三軍,準備和明軍兵對兵,將對將大幹一場,結果擺開陣勢激戰中,四麵八方的明軍好似河流入海匯聚過來,殺的察哈爾部丟盔棄甲。
為避免落進明軍包圍中,他暗生怯意,打消征戰明軍,逆轉乾坤的念頭。
接連損兵折將,部落內民怨沸騰,以前依附察哈爾部的朵顏、泰寧、福餘趁夜發動叛亂,帶走部落三四成牛羊,軍馬和糧食,讓處境艱難的察哈爾部情況雪上加霜。
林丹汗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麽遷徙前諸事順利,就因攻打歸化城,致使戰況連戰連敗,若又遭遇明軍圍追堵截,他都害怕沒法否安然返迴故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林丹汗束手無策時,外出偵查的斥候匆匆來報:“可汗,部落傳迴急報皇太極親率近萬精兵閃擊多羅特部,多爾濟哈坦率部正在趕來的途中。”
“什麽?”
林丹汗滿臉驚愕。
好端端的,皇太極為何領兵攻占察哈爾部故地,這混蛋分明在趁火打劫,率部迴歸的心思蕩然無存。
皇太極善戰,在遼東打的明軍丟城失地,若他率部落遷徙迴去,等同羊入虎口。
屆時,縱使輾轉騰挪甩掉明軍追殺,亦要淪為皇太極俘虜。
思想前後,林丹汗發覺偌大的蒙古草原,竟然沒有他容身之地。
這時,有首領焦急的說:“可汗,風雪越來越大,明軍窮追不舍,需趁著明軍尚未追來,爭取尋找一處合適地方讓部落穩定下來。”
聞言,林丹汗麵色糾結。
迴去?
迴不去了。
每次和建奴交鋒,他都快養成聞風而逃的習慣,怯於和八旗作戰。掉頭迎戰明軍,西麵出現的明軍和蒙古聯軍將察哈爾部視為建功立業的香餑餑。
何況,歸化城之戰精銳盡沒,殘存兵勇又遭遇明軍接連打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士氣跌落穀底,不敢和明軍正麵作戰。
即使僥幸擊潰明軍和蒙古聯軍,必然也是兩敗俱傷,他沒有喘息的機會,但明軍有啊。
思索良久,林丹汗詢問:“最近追殺我部的明軍出自何處,是宣府和薊鎮的邊軍嗎?”
“可汗,歸化城之戰的明軍來自大同,山西和宣府,後續遭遇的明軍還是來自三地,但不是同一支明軍。”
聞言,林丹汗托腮思索片刻詢問:“這麽說明軍在山西的精銳齊出,是不是代表山西邊防空虛,能否率兵南下去掠奪?”
呃...
幾名身心疲憊的部落首領聞言,雖然覺得林丹汗的想法離譜,但他們清楚背後的邏輯。
林丹汗骨子裏懼怕八旗,懼怕皇太極,寧願放棄遼河套故地,也要不惜代價去進攻大明邊境。
這時,有部落首領善意提醒說:“可汗,部落內兵勇怨聲載道,士氣低沉,現在南下去攻打山西,兵勇不會讚同,另外,沿途遭遇明軍或各部聯軍怎麽辦?”
林丹汗猶豫片刻,決絕的詢問:“告訴我,部落還剩多少兵馬?”
記憶中,明軍戰力羸弱,絕非什麽虎狼之師,歸化城戰敗皆因明軍悄無聲息偷襲,打的察哈爾部措手不及,後來連戰連敗,全是部落兵勇沒有充分休息,即遭遇圍殺。
這次提前謀劃,趁著山西防線空虛去大肆掠奪,不光報仇雪恨,還鼓舞三軍士氣,最關鍵,獲得大量糧食和錢財補給,重新在部落內樹立起威信。
等部落滿血複活,領兵殺迴遼河河套,有了立足之地,他日東山再起再領兵重新攻打歸化城,隻要占領歸化城,他依然是草原各部的汗王,屆時,還會害怕明軍嗎?
一名部落首領迴道:“目前,各部落除去傷者,婦孺,真正能打的僅剩三萬左右。我建議快速和多羅特部匯合,領兵迴歸遼河河套故地,即使皇太極率領八旗殺來, 部落依然有一戰之力。
何況,八旗不屬於蒙古部落,卻闖進蒙古草原,我等危險時可以向外喀爾喀部求援。”
此言出,許多部落首領紛紛點頭附和,讚同率領部落迴故鄉,誓死抵抗皇太極染指蒙古各部。
林丹汗滿意的點點頭,奈何各部首領和他離心離德,他唯有苦口婆心勸說:“三萬,夠了,目前,明軍滿草原尋找我們蹤跡,而忽視邊境防線,隻要打穿山西防線,掠奪到足夠糧食,我們直接領兵前往遼河河套休養生息,經過一兩年還有機會卷土重來。”
“可是...”
有部落首領計劃反駁。
然而,也有部落首領支持鋌而走險:“諸位,可汗的建議冒險歸冒險,總歸是良策,畢竟,八旗尚未占領整個遼河河套,掠奪到金銀和糧食,還怕沒有喘息的機會嗎?”
頃刻,各部落首領激烈討論起來,林丹汗斬釘截鐵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各部休整,派出斥候偵查,明日,避開各路明軍殺向山西。”
各部落首領見林丹汗一意孤行,拿察哈爾部生死做賭注,雖然非常不滿意,但林丹汗不敢現在返迴故地,與其好像流浪狗在草原逃亡,不如冒險拚死一搏。
輸了。
察哈爾部淪為明軍俘虜。
贏了,察哈爾部部落還有一線生存的機會。
縱使各部落首領心不甘情不願,但在沒有更好的策略時,依然聚攏在林丹汗身旁商量著作戰方案,決定冒險進行長途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