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財政改革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 作者:佰夫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校穿越明末小半年。
對朝廷財政製度的不合理深有體會。
複雜,奇葩,弊端多。
若非花費心思理清頭緒,他身為皇帝都搞不懂裏麵的彎彎繞繞。
其一,與曆朝財政製度不同,大明財政製度實施攤派製。
即朝廷官吏年前製定出來年的財政預算,將來年所需稅收攤派到各省,這使的百姓繳納的賦稅忽高忽低非固定值。
若朝廷遇到突然戰事或遇到災情,臨時急需用錢時,則要臨時額外加征賦稅,如三餉。
其二,即他在陝西提到的起運存留製度。
曆朝稅收正常運行方式是各省稅收歸朝廷,然後,朝廷設有專門財政衙門和轉運衙門,依照各省需求發下去。
然而,大明沒有統一的財政衙門和轉運衙門,其稅收直接從縣級開始分流。
以京郊大興縣為例,假如天啟七年稅賦折合兩萬兩白銀,這筆銀錢將在大興縣開始進行分派。
縣衙辦公,衛所協餉,驛站維護,修繕河堤,藩王俸祿,軍費攤牌...等等,稅銀尚未離開縣城便隻剩五成。
然後,剩餘這五成銀錢並非全送去戶部,而是送去戶部,工部,禮部,內庫、太仆寺,太常寺各衙門。
表麵誰都管理財政,其實誰都不管理財政。
明清財政對比,清朝稅賦要進戶部的賬,缺錢時,戶部尚書或內務府內大臣能拆東牆補西牆。
而大明部分稅賦不進戶部的賬,沒錢時就真的沒錢,想拆東牆補西牆都拆不成。
最關鍵,便是戶部。
起初,他以為戶部類似後世的財政部,理清頭緒赫然兩者相差甚遠,大明戶部基本不管理後世財政部的核心工作。
戶部尚書日常充當皇帝私人財務顧問,領十三清吏將十三省賬算明白。
兩名戶部侍郎則不搭理戶部事務,無它,一名戶部侍郎就負責全國糧儲和戶部太倉庫兩件事。
他有單獨的辦公衙門,並直接對皇帝負責。名為戶部官吏,卻做糧食局的活。
另一個戶部侍郎更野,通常是外派,或擔任管理漕運,河運特使,或去九邊管理糧草補給,經常外派在外。
名為戶部侍郎,卻做著總後勤部的活。
最坑的是戶部財政和內帑聯係緊密,皇帝更像戶部尚書。
雖說崇禎皇帝問題挺多,但崇禎為強化朝廷財政權力,建立朝廷直接管理各省倉儲,各省財政匯集到布政使和巡撫,由他們集中對戶部和皇帝進行奏銷。
這種做法,儼然類似後世的垂直管理體係,比較於大明現有的財政體係更便捷,更直觀。
以前,時機不成熟,沒法改變朝廷財政體係,今日,朱由校決定革除弊端,既要分清皇室和朝廷的財政,亦要建立大戶部,形成朝廷對地方財權的垂直管理體係。
朱由校揉了揉鬢角,依然頭疼的說:“各衙門都收稅,朝廷財政體係過於混亂,這弊病得改。”
聞言,準備匯報稅賦的劉一燝,蘇茂相,畢自嚴,郭允厚愣住了。
內閣,各部官吏亦神色錯愕。
財政是混亂。
乾清宮官吏人盡皆知。
然而,更改財政體係,涉及方方麵麵,皇帝怎麽說改就改,事先沒有和任何通氣呢。
畢竟,這觸及各方利益,百官未必支持。
不過,皇帝素來非無的放矢之人,既然說改自然有計劃,怕是吃了秤砣鐵了心。
工部尚書王徵快步出列,挺身站在劉一燝身旁,急聲說:“陛下,朝廷財政混亂,多處衙門都負責收稅,的確是要更改,但臣不建議現在更改。”
頃刻,禮部、太仆寺,太常寺官吏都計劃出來勸說,聽皇帝的意思,這是要將各部財權盡歸戶部啊。
時機不成熟?
朱由校內心暗笑,目前內帑,戶部銀錢充裕,沒有什麽時候比現在財政改革更合適,即使出現大錯,朝廷以現有的銀錢還能扛過去。
所謂借口,全是利益使然。
朱由校端起茶杯輕吮,潤了潤嗓子斬釘截鐵說:“大明立國,財政上推行攤派製度,提前預估來年財政征稅。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些年來,各地災害平叛,導致朝廷財政摳摳搜搜,打仗沒錢,治理河道沒錢,賑災亦沒錢。
更無需說修繕宮殿,國家慶典,官員獎勵了。
今日不改,更待何時?”
此言出,乾清宮靜可羅雀,果然,皇帝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進行財政改革。
少頃,劉一燝仰起頭,狐疑的詢問:“陛下,改革財政體係迫在眉睫,臣全權支持改革,然而,更改財政體係牽扯各方麵,陛下是否有良策?”
頃刻,殿內百官齊齊望向朱由校,要是有合適的新體係,財政體係不是不更改。
朱由校起身走到玉階前,扶著龍案斬釘截鐵說:“朝廷年年攤派,年年數量不同,既容易滋生貪汙腐敗,亦讓百姓拎不清納稅數額。
今年年前無需提前預估來年的花銷,以後朝廷更不能施行攤派製度。當製定清晰而固定的稅收,各行各業該繳納多少稅,朝廷心裏有數,百姓心裏亦有數。
另外,內帑對戶部影響過大,經常是內帑補貼戶部,即日起,兩者徹底剝離,各省賦稅歸戶部,皇室設內務府,以七司三院掌宮廷事務,諸如皇家日膳、庫貯、工程、皇莊、畜牧、山澤采捕,皇室鹽政、皇室作坊、礦場,收受貢品等。
鑒於各衙門收稅,既混亂又難以分清職責,今後工部,禮部、太仆寺,太常寺等衙門不得插手財政事務,天下財權盡歸戶部。
同時,戶部侍郎郭允厚不在管理全國糧儲,將權力交給十三清吏司,各清吏司負責各省倉儲,管理各省糧食局,其次,各省財政集中到布政使和巡撫,由他們集中對戶部和朕進行奏報。
戶部侍郎畢自嚴無需擔任管理運河的特使,或去九邊管理軍事補給,因廢除徭役,運送錢糧之事要朝廷親自處理,故設在戶部下設轉運使司,轉運使負責一省或數省錢財貨物的運輸和監管。負責將朝廷所需稅糧財從各省糧食局征收上來,並將其轉運迴朝廷,代表朝廷對各省和九邊進行調撥補缺,對各省財政進行監督,確保地方財政合規。”
對朝廷財政製度的不合理深有體會。
複雜,奇葩,弊端多。
若非花費心思理清頭緒,他身為皇帝都搞不懂裏麵的彎彎繞繞。
其一,與曆朝財政製度不同,大明財政製度實施攤派製。
即朝廷官吏年前製定出來年的財政預算,將來年所需稅收攤派到各省,這使的百姓繳納的賦稅忽高忽低非固定值。
若朝廷遇到突然戰事或遇到災情,臨時急需用錢時,則要臨時額外加征賦稅,如三餉。
其二,即他在陝西提到的起運存留製度。
曆朝稅收正常運行方式是各省稅收歸朝廷,然後,朝廷設有專門財政衙門和轉運衙門,依照各省需求發下去。
然而,大明沒有統一的財政衙門和轉運衙門,其稅收直接從縣級開始分流。
以京郊大興縣為例,假如天啟七年稅賦折合兩萬兩白銀,這筆銀錢將在大興縣開始進行分派。
縣衙辦公,衛所協餉,驛站維護,修繕河堤,藩王俸祿,軍費攤牌...等等,稅銀尚未離開縣城便隻剩五成。
然後,剩餘這五成銀錢並非全送去戶部,而是送去戶部,工部,禮部,內庫、太仆寺,太常寺各衙門。
表麵誰都管理財政,其實誰都不管理財政。
明清財政對比,清朝稅賦要進戶部的賬,缺錢時,戶部尚書或內務府內大臣能拆東牆補西牆。
而大明部分稅賦不進戶部的賬,沒錢時就真的沒錢,想拆東牆補西牆都拆不成。
最關鍵,便是戶部。
起初,他以為戶部類似後世的財政部,理清頭緒赫然兩者相差甚遠,大明戶部基本不管理後世財政部的核心工作。
戶部尚書日常充當皇帝私人財務顧問,領十三清吏將十三省賬算明白。
兩名戶部侍郎則不搭理戶部事務,無它,一名戶部侍郎就負責全國糧儲和戶部太倉庫兩件事。
他有單獨的辦公衙門,並直接對皇帝負責。名為戶部官吏,卻做糧食局的活。
另一個戶部侍郎更野,通常是外派,或擔任管理漕運,河運特使,或去九邊管理糧草補給,經常外派在外。
名為戶部侍郎,卻做著總後勤部的活。
最坑的是戶部財政和內帑聯係緊密,皇帝更像戶部尚書。
雖說崇禎皇帝問題挺多,但崇禎為強化朝廷財政權力,建立朝廷直接管理各省倉儲,各省財政匯集到布政使和巡撫,由他們集中對戶部和皇帝進行奏銷。
這種做法,儼然類似後世的垂直管理體係,比較於大明現有的財政體係更便捷,更直觀。
以前,時機不成熟,沒法改變朝廷財政體係,今日,朱由校決定革除弊端,既要分清皇室和朝廷的財政,亦要建立大戶部,形成朝廷對地方財權的垂直管理體係。
朱由校揉了揉鬢角,依然頭疼的說:“各衙門都收稅,朝廷財政體係過於混亂,這弊病得改。”
聞言,準備匯報稅賦的劉一燝,蘇茂相,畢自嚴,郭允厚愣住了。
內閣,各部官吏亦神色錯愕。
財政是混亂。
乾清宮官吏人盡皆知。
然而,更改財政體係,涉及方方麵麵,皇帝怎麽說改就改,事先沒有和任何通氣呢。
畢竟,這觸及各方利益,百官未必支持。
不過,皇帝素來非無的放矢之人,既然說改自然有計劃,怕是吃了秤砣鐵了心。
工部尚書王徵快步出列,挺身站在劉一燝身旁,急聲說:“陛下,朝廷財政混亂,多處衙門都負責收稅,的確是要更改,但臣不建議現在更改。”
頃刻,禮部、太仆寺,太常寺官吏都計劃出來勸說,聽皇帝的意思,這是要將各部財權盡歸戶部啊。
時機不成熟?
朱由校內心暗笑,目前內帑,戶部銀錢充裕,沒有什麽時候比現在財政改革更合適,即使出現大錯,朝廷以現有的銀錢還能扛過去。
所謂借口,全是利益使然。
朱由校端起茶杯輕吮,潤了潤嗓子斬釘截鐵說:“大明立國,財政上推行攤派製度,提前預估來年財政征稅。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些年來,各地災害平叛,導致朝廷財政摳摳搜搜,打仗沒錢,治理河道沒錢,賑災亦沒錢。
更無需說修繕宮殿,國家慶典,官員獎勵了。
今日不改,更待何時?”
此言出,乾清宮靜可羅雀,果然,皇帝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進行財政改革。
少頃,劉一燝仰起頭,狐疑的詢問:“陛下,改革財政體係迫在眉睫,臣全權支持改革,然而,更改財政體係牽扯各方麵,陛下是否有良策?”
頃刻,殿內百官齊齊望向朱由校,要是有合適的新體係,財政體係不是不更改。
朱由校起身走到玉階前,扶著龍案斬釘截鐵說:“朝廷年年攤派,年年數量不同,既容易滋生貪汙腐敗,亦讓百姓拎不清納稅數額。
今年年前無需提前預估來年的花銷,以後朝廷更不能施行攤派製度。當製定清晰而固定的稅收,各行各業該繳納多少稅,朝廷心裏有數,百姓心裏亦有數。
另外,內帑對戶部影響過大,經常是內帑補貼戶部,即日起,兩者徹底剝離,各省賦稅歸戶部,皇室設內務府,以七司三院掌宮廷事務,諸如皇家日膳、庫貯、工程、皇莊、畜牧、山澤采捕,皇室鹽政、皇室作坊、礦場,收受貢品等。
鑒於各衙門收稅,既混亂又難以分清職責,今後工部,禮部、太仆寺,太常寺等衙門不得插手財政事務,天下財權盡歸戶部。
同時,戶部侍郎郭允厚不在管理全國糧儲,將權力交給十三清吏司,各清吏司負責各省倉儲,管理各省糧食局,其次,各省財政集中到布政使和巡撫,由他們集中對戶部和朕進行奏報。
戶部侍郎畢自嚴無需擔任管理運河的特使,或去九邊管理軍事補給,因廢除徭役,運送錢糧之事要朝廷親自處理,故設在戶部下設轉運使司,轉運使負責一省或數省錢財貨物的運輸和監管。負責將朝廷所需稅糧財從各省糧食局征收上來,並將其轉運迴朝廷,代表朝廷對各省和九邊進行調撥補缺,對各省財政進行監督,確保地方財政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