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鴻門宴
明末暴君:從收服錦衣衛開始 作者:佰夫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夕日,宮廷熱鬧非凡。
祭祖結束,女眷齊聚坤寧宮,燃煙花,放炮竹。
朱由校更親自操刀烹製年夜飯,皇後,任容妃在旁協助,王良妃,範慧妃,李成妃,段純妃儼然成為美食評論家。
年夜飯結束,朱由校陪同女眷看戲,聽曲,欣賞雜耍,皮影戲,舞龍舞獅。
各種表演花樣百出,饒是朱由校都覺得驚豔,令人眼花繚亂,女眷更興致高漲,遇到喜歡的節目,或表演到高潮處,大方的賞賜表演者銀錢。
節目結束,朱由校誇讚對方表演出色,對方直言太平盛世人才有活路,人都活不下去的亂世裏雜耍表演再好給誰看。
是啊。
太平盛世人才有活路。
他身為皇帝不說打造太平盛世,亦至少保證太平。
翌日起,朱由校行程安排的滿滿當當。
初一,率領宗室子弟祭祖,祈福。
初二,去探望內閣六部值守的官吏,設宴款待對方。
初三,親自去親衛五軍,與四衛軍,武衛軍,燕山軍,赤甲軍,虎賁軍,君臣兵勇把酒言歡。
初五,又去京營,與五軍營,神機營將士共敘情長。
他選擇鐵律治軍,對三軍將士恩威並施。
不單單京營,親衛五軍能打仗,打勝仗,更希望牢牢抓住兵權。
初七,他出宮溜達,探望京郊百姓,討論春耕事宜。
初八,百官開始陸續迴京,朝廷軍政漸漸恢複正常運行,朱由校的視線轉向諸藩。
年前邀請河南福王為首的進京,祭祖,祈福是其次,削藩,撤藩才是目的。
朝廷財政拮據,國防,藩王俸祿,兩個吞金獸消耗朝廷七成以上錢糧,其中宗室俸祿超過三成。
不說砍掉所有藩王俸祿,至少不能讓藩王俸祿占朝廷財政的三成。
年初八,朱由校專門設宴邀請在京的信王,瑞王,桂王,秦王,周王,唐王,連同慶王,肅王,山西,山東,河南的幾名藩王。
今日進宮,諸藩態度各異。
尚未就藩的信王,瑞王,桂王不願就藩,亦清楚皇帝不會安排他們去就藩,隻把宴會當做尋常家宴。
遭受懲罰,擔任要職的秦王,周王則坦然處之。
韓王,慶王,福王,潞王,趙王,崇王,鄭王均將宴席視作鴻門宴。
皇帝削藩,撤藩,邀請他們進京本身即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所謂宴席搞不好說醉酒釋兵權。
年前,除福王外,潞王,趙王,崇王,鄭王,肅王,慶王陸續拜訪內閣官吏,或慘遭拒絕,或對方迴鄉過年,從零星的信息中諸藩得知皇帝削藩,撤藩的決心。
順應皇命,皇帝厚待,逆勢而行,後果自負。
秦王任北直隸總督,周王任宗正寺大宗正,被內閣官吏請迴京城魯王,德王,衡王,讓錦衣衛抓迴來的晉王,沈王,代王統統沒有這待遇,代王更慘遭囚禁在宗正寺。
所以諸王有想法,卻不敢直白的表現出來。
諸藩謹小慎微進宮赴宴,然而,皇帝身影並未出現,宴席更沒有美酒佳肴,取而代之,托盤,玉盤內,盛放厚厚賬簿,賬冊。
諸王依次落座,秦王望向劉若愚,慎之又慎詢問:“劉公公,陛下邀請大家赴宴,這菜是不是上錯了?”
周王神色狐疑,皇帝素來做事條理清晰,不該犯這麽低級的錯誤啊。
他隨手抓起玉盤內的賬簿翻閱,賬簿內簡單,直觀,即明初至今朝廷的收入,藩王的花銷。
三成。
諸藩俸祿竟超過朝廷財政三成之多。
頃刻,周王合上賬簿,表麵閉目養神,實際思索應對之策。
鴻門宴?
這場宴席早超出鴻門宴的範疇,皇帝要和藩王算賬,參照皇帝以前和百官算賬,要麽官吏遭驅逐,失去參政議政的機會,要麽大殺四方,,今日宴席間怕有藩王要血濺三尺。
劉若愚望了眼秦王,恭恭敬敬向秦王說:“王爺,皇爺請諸位王爺先閱讀賬簿。”
聞之,秦王不語。
諸藩內,他最清楚皇帝手段,否則,焉能失去封地,舉家遷徙京城。
此間,許多藩王如坐針氈,額頭忍不住冒出冷汗。
沙沙翻書聲中,福王拍案而起,出言不遜說:“陛下什麽意思,難道認為諸藩吃垮朝廷財政嗎?”
劉若愚不敢搭話,選擇閉嘴不語,以免惹惱福王。
福王見劉若愚沉默不語,越發得寸進尺,起身走到大殿中央,義正言辭向諸王道:“諸位,我等身為皇室宗親,身上流淌太祖血脈,藩王俸祿是太祖定下的,曆任皇祖無權更改。
今皇帝欲削藩,撤藩,分明是對太祖的大不敬。
何況,藩王俸祿來自地方財政的存留銀,這部分存留銀負擔官吏俸祿,地方開支,宗室俸祿。
這幾年,朝廷財政越發拮據,除軍事消耗外,還有地方收不上稅,地方收不上稅,宗室俸祿怎會發齊全,宗室俸祿發不全,陛下嫁禍藩王吃垮朝廷財政。
難道不是皇帝缺乏聚財的能力嗎,不是該率先抄沒地方貪官汙吏嗎?”
此言出,殿內靜可羅雀。
福王出言不遜,對皇帝大不敬,諸王不語,實際內心認同福王的話。
沒錯。
俸祿來自地方存留銀,地方官吏對於宗室俸祿頗為消極,諸藩俸祿不少,但宗室俸祿拖欠非常普遍。
何況,似福王所言,朝廷財政匱乏,源頭在於開源,而非節流。
皇帝對藩王開刀,公然違背皇明祖訓,當真不怕藩王聯合嗎?
寂靜中,身為大宗正的周王出聲說:“福王,你說的現象存在,但朝廷財政匱乏乃不爭事實。九邊,遼東年年打仗,朝廷拖欠九邊和遼東將士數百萬兩軍餉,陛下為給三軍將士湊齊軍餉,早已開始吏治,治吏,我等身為宗室子弟,當為陛下分憂解難。”
秦王亦出聲斥責:“福王,你沒資格提皇明祖訓,更輪不到你說陛下對太祖大不敬,若堅持以皇明祖訓治國,試問,你還會是王爺嗎?”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夕日,宮廷熱鬧非凡。
祭祖結束,女眷齊聚坤寧宮,燃煙花,放炮竹。
朱由校更親自操刀烹製年夜飯,皇後,任容妃在旁協助,王良妃,範慧妃,李成妃,段純妃儼然成為美食評論家。
年夜飯結束,朱由校陪同女眷看戲,聽曲,欣賞雜耍,皮影戲,舞龍舞獅。
各種表演花樣百出,饒是朱由校都覺得驚豔,令人眼花繚亂,女眷更興致高漲,遇到喜歡的節目,或表演到高潮處,大方的賞賜表演者銀錢。
節目結束,朱由校誇讚對方表演出色,對方直言太平盛世人才有活路,人都活不下去的亂世裏雜耍表演再好給誰看。
是啊。
太平盛世人才有活路。
他身為皇帝不說打造太平盛世,亦至少保證太平。
翌日起,朱由校行程安排的滿滿當當。
初一,率領宗室子弟祭祖,祈福。
初二,去探望內閣六部值守的官吏,設宴款待對方。
初三,親自去親衛五軍,與四衛軍,武衛軍,燕山軍,赤甲軍,虎賁軍,君臣兵勇把酒言歡。
初五,又去京營,與五軍營,神機營將士共敘情長。
他選擇鐵律治軍,對三軍將士恩威並施。
不單單京營,親衛五軍能打仗,打勝仗,更希望牢牢抓住兵權。
初七,他出宮溜達,探望京郊百姓,討論春耕事宜。
初八,百官開始陸續迴京,朝廷軍政漸漸恢複正常運行,朱由校的視線轉向諸藩。
年前邀請河南福王為首的進京,祭祖,祈福是其次,削藩,撤藩才是目的。
朝廷財政拮據,國防,藩王俸祿,兩個吞金獸消耗朝廷七成以上錢糧,其中宗室俸祿超過三成。
不說砍掉所有藩王俸祿,至少不能讓藩王俸祿占朝廷財政的三成。
年初八,朱由校專門設宴邀請在京的信王,瑞王,桂王,秦王,周王,唐王,連同慶王,肅王,山西,山東,河南的幾名藩王。
今日進宮,諸藩態度各異。
尚未就藩的信王,瑞王,桂王不願就藩,亦清楚皇帝不會安排他們去就藩,隻把宴會當做尋常家宴。
遭受懲罰,擔任要職的秦王,周王則坦然處之。
韓王,慶王,福王,潞王,趙王,崇王,鄭王均將宴席視作鴻門宴。
皇帝削藩,撤藩,邀請他們進京本身即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所謂宴席搞不好說醉酒釋兵權。
年前,除福王外,潞王,趙王,崇王,鄭王,肅王,慶王陸續拜訪內閣官吏,或慘遭拒絕,或對方迴鄉過年,從零星的信息中諸藩得知皇帝削藩,撤藩的決心。
順應皇命,皇帝厚待,逆勢而行,後果自負。
秦王任北直隸總督,周王任宗正寺大宗正,被內閣官吏請迴京城魯王,德王,衡王,讓錦衣衛抓迴來的晉王,沈王,代王統統沒有這待遇,代王更慘遭囚禁在宗正寺。
所以諸王有想法,卻不敢直白的表現出來。
諸藩謹小慎微進宮赴宴,然而,皇帝身影並未出現,宴席更沒有美酒佳肴,取而代之,托盤,玉盤內,盛放厚厚賬簿,賬冊。
諸王依次落座,秦王望向劉若愚,慎之又慎詢問:“劉公公,陛下邀請大家赴宴,這菜是不是上錯了?”
周王神色狐疑,皇帝素來做事條理清晰,不該犯這麽低級的錯誤啊。
他隨手抓起玉盤內的賬簿翻閱,賬簿內簡單,直觀,即明初至今朝廷的收入,藩王的花銷。
三成。
諸藩俸祿竟超過朝廷財政三成之多。
頃刻,周王合上賬簿,表麵閉目養神,實際思索應對之策。
鴻門宴?
這場宴席早超出鴻門宴的範疇,皇帝要和藩王算賬,參照皇帝以前和百官算賬,要麽官吏遭驅逐,失去參政議政的機會,要麽大殺四方,,今日宴席間怕有藩王要血濺三尺。
劉若愚望了眼秦王,恭恭敬敬向秦王說:“王爺,皇爺請諸位王爺先閱讀賬簿。”
聞之,秦王不語。
諸藩內,他最清楚皇帝手段,否則,焉能失去封地,舉家遷徙京城。
此間,許多藩王如坐針氈,額頭忍不住冒出冷汗。
沙沙翻書聲中,福王拍案而起,出言不遜說:“陛下什麽意思,難道認為諸藩吃垮朝廷財政嗎?”
劉若愚不敢搭話,選擇閉嘴不語,以免惹惱福王。
福王見劉若愚沉默不語,越發得寸進尺,起身走到大殿中央,義正言辭向諸王道:“諸位,我等身為皇室宗親,身上流淌太祖血脈,藩王俸祿是太祖定下的,曆任皇祖無權更改。
今皇帝欲削藩,撤藩,分明是對太祖的大不敬。
何況,藩王俸祿來自地方財政的存留銀,這部分存留銀負擔官吏俸祿,地方開支,宗室俸祿。
這幾年,朝廷財政越發拮據,除軍事消耗外,還有地方收不上稅,地方收不上稅,宗室俸祿怎會發齊全,宗室俸祿發不全,陛下嫁禍藩王吃垮朝廷財政。
難道不是皇帝缺乏聚財的能力嗎,不是該率先抄沒地方貪官汙吏嗎?”
此言出,殿內靜可羅雀。
福王出言不遜,對皇帝大不敬,諸王不語,實際內心認同福王的話。
沒錯。
俸祿來自地方存留銀,地方官吏對於宗室俸祿頗為消極,諸藩俸祿不少,但宗室俸祿拖欠非常普遍。
何況,似福王所言,朝廷財政匱乏,源頭在於開源,而非節流。
皇帝對藩王開刀,公然違背皇明祖訓,當真不怕藩王聯合嗎?
寂靜中,身為大宗正的周王出聲說:“福王,你說的現象存在,但朝廷財政匱乏乃不爭事實。九邊,遼東年年打仗,朝廷拖欠九邊和遼東將士數百萬兩軍餉,陛下為給三軍將士湊齊軍餉,早已開始吏治,治吏,我等身為宗室子弟,當為陛下分憂解難。”
秦王亦出聲斥責:“福王,你沒資格提皇明祖訓,更輪不到你說陛下對太祖大不敬,若堅持以皇明祖訓治國,試問,你還會是王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