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上。近衛軍自7月份開始增兵朝鮮後,在7、8兩個月的時間裏不斷的向前推進。最先進入朝鮮的增援部隊是曹錕的第十一師。在十一師到達平壤後,楊勇的第三師立刻向南沿鬆林、沙裏院一直到達青鶴,前鋒第三十一旅的一個團已經推進到金川。
之後集結完畢的第九師和第八師也分別進入朝鮮,兩個師在平壤短暫停留後繼續南下,第八師在度過禮成江後繼續向東搶占了席屯裏,第九師則將部隊部署在金川到席屯裏之間的空曠地帶。到了8月下旬,第十一師也趕到了這裏。
在近衛軍不斷向南推進的同時。日軍也在積極的向北推進。不過,日軍的推進速度相對近衛軍來說要慢得多。
幾乎在整個七月份,日軍隻能依靠商船從釜山、蔚山或者浦項登陸,來向漢城運送兵力和物資。雖然從距離上和中國軍隊相比有一些優勢,但是日軍需要穿過的南朝鮮可並不友好。
五月份開始的東學黨起義,在日軍開始大規模登陸後便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然後這些起義的農民軍開始調轉槍口,襲擊日軍。如果僅僅是烏合之眾的義軍,日軍憑借優勢兵力和良好的戰術訓練可以摧枯拉朽一般的解決朝鮮南部的抵抗力量。但是實際情況是,這些在南朝鮮騷擾日軍的抵抗力量中,還加入了清軍。
五月末,因為全州被東學黨攻克,在朝鮮政府的‘請求’下,袁世凱派遣了一個營的近衛軍和三個營的慶軍共兩千人南下平叛。然而當清軍剛剛抵達全州時,東學黨就同意了議和。所以清軍根本沒有參加任何戰鬥。就當清軍準備返迴漢城時,中日戰爭爆發了。袁世凱逃離漢城,日軍完全控製了京畿道,這也就堵住了清軍迴家的路。
此時返迴的清軍已經行軍至清州,得知漢城已經被日本人占領的消息後,留在清州的清軍有些不知所措。雖然他們有兩千人,但是此時北方的日軍已經迅速增加到了一個旅團,而且還在繼續增加,稍微有些軍事常識的人都不可能選擇這種以卵擊石的‘北伐’行動。
權衡再三,清軍隻能暫時駐留清州,靜觀其變。好在這時候日軍的主要精力是輸送部隊,然後北上占領朝鮮全境,暫時顧不上遠在清州的這一支偏師。
隨後的戰爭形勢對日軍來說隻能用急轉直下來形容。渤海的決戰慘敗,然後是平壤戰役慘敗。這導致日本人隻能在七月份後通過南朝鮮來輸送兵力和物資了。
雖然在清州的清軍不知道外麵到底發生了什麽情況,但是當他們發現在東部忽然出現了日軍的運輸大隊,本能的反映促使清軍開始行動。
好吧,最開始真正開始展開行動的隻是近衛軍的一個營。
日軍的運輸部隊從朝鮮東南沿海到漢城,需要經過慶尚道和忠清道,而在慶尚道和忠清道交界的地方,恰恰有一段地形比較複雜,因此,近衛軍便選擇了在這一片活動,襲擾日軍運輸隊。
近衛軍的襲擾行動很快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支持,朝鮮人不但幫助清軍傳遞情報,甚至還有青壯主動加入清軍,對日軍作戰。由於一開始的時候日軍防備不足,被近衛軍打了幾個漂亮的伏擊,損失了一些補給和裝備,這些被繳獲的裝備立刻被用來武裝朝鮮民兵。隨後,慶軍三個營看到甜頭,也加入了進來,很快,在忠清北道和慶尚北道活動的遊擊武裝就突破了五千人。
正是由於這些遊擊武裝的襲擾,使得在7、8兩個月,漢城的日軍所得到的補給始終處在緊張的狀態下,因此無力向北推進。直到日軍重新獲得海運能力,打通仁川海上通道後,這一情況才得以改善。
在陸續得到兵力和裝備物資的補充後,日軍也開始陸續向北推進,到9月初,日軍的兩個師分別到達了汶山和東豆川,其中急於一雪前恥的第三師團已經開始渡過臨津江,向開城運動。同時,後到達的第八、第九師團,也很快完成了整備,開始北上。
中日兩軍先頭部隊的第一場遭遇戰是在開城以北、金川以南的雞井裏進行的。
雞井裏的戰鬥進行的短促而激烈。此時,雖然兩軍都知道對方在向自己的方向推進,但每支部隊具體推進到什麽位置,雙方的指揮官都不清楚。因此,雞井裏的戰鬥是一場純粹的遭遇戰。
9月10日,近衛軍第三十一旅負責進行試探進攻前鋒部隊一個營在剛剛抵達雞井裏外圍,準備休息然後考察當地地形的時候,負責偵查的士兵突然發出信號:另一支軍隊正在村外由南向北行軍,毫無疑問,這支日軍的目標也是雞井裏。
北上的這股日軍是日本第三師團第六步兵聯隊的一個大隊。作為前突的尖刀部隊,該大隊還配屬了一個炮兵小隊,裝備了四門五十七毫米速射炮和一挺加特林機槍。
在偵察兵發現日軍的同時,日軍也發現了不遠處的清軍。此時兩軍都來不及進行戰鬥部署,隻是倉促的拉開隊形,然後就是開火。
從裝備上,清軍雖然裝備了六零迫擊炮,但日軍也同樣裝備了五七速射炮;清軍一個營有六挺輕機槍,但日軍同樣有兩挺哈氣凱斯。而且日軍此時已經得到了新的武器補充,村田單發銃也換成了八發裝彈的連發銃,所以從裝備上來說,兩軍幾乎沒有區別。但日軍勝在人多。
經過補充和整編後的日軍師團,一個大隊的作戰步兵為六百多人,再加上炮兵小隊,一共七百人。而清軍一個步兵營隻有五百人。
戰鬥剛剛開始時,日軍摸不透近衛軍的兵力,沒有發動猛烈進攻。隨著戰鬥的進行,戰線被不斷拉寬,近衛軍的兵力弱勢被暴露出來,於是日軍開始發動猛攻。
因為戰鬥爆發的十分突然,清軍無法修建野戰工事,隻能利用身邊的地形或者建築物簡單阻擊敵軍,再加上失去火力優勢,一個小時後,摸清近衛軍虛實的日軍開始加強進攻,清軍逐漸不敵。隨後清軍在各級軍官的指揮下有層次的交替掩護撤退,日軍則以小隊為單位突擊,層層追擊。直到清軍逃迴金川,考慮到金川可能還有清軍大隊駐紮,日軍指揮官才放棄了進攻。
這一次短暫的交火,清軍死傷兩百餘人,日軍則死傷三百餘人。之所以日軍的死傷人數更多,是因為在後期的追擊過程中,日軍裝備的火炮和重機槍無法跟上步兵的速度,而使前突的步兵小隊頻繁的暴露在清軍的輕機槍火力之下。同時日軍火炮的殺傷威力不足,在麵對散兵線作戰方式的清軍也很難形成有效殺傷。而清軍的迫擊炮使用的高爆榴彈麵對日軍的密集衝鋒時則殺傷力十足。
次日,日軍再次對金川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但被擁有城防工事的清軍擊退,隨後清軍也對日軍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同樣被擊退。於是兩軍各據陣地,開始等待後續部隊的進駐。
13日,中、日兩軍主力分別進駐了金川和開城。巧的是,這兩個師的番號都是第三師。
14日,楊勇師率先開始了進攻。此時第三師的炮兵團還在路上,楊勇隻能依靠下麵部隊的八二、六零迫擊炮轟擊敵軍陣地。
因為擔心迫擊炮的炮管承受能力的問題,近衛軍的炮火準備持續的時間很短,隨後,以三十一旅從左側、三十二旅從右側,同時對日軍雞井裏陣地發起了進攻。
日軍在陣地防禦中所采用的防禦方式為堡壘式防禦法。即在主陣地上修建若幹堡壘,集中兵力在堡壘四周,依托堡壘火力進行防禦。但由於時間緊迫,日軍不可能在三、四天的時間中就修建起永固工事,因此所謂的堡壘,實際上完全沒有起到作用,而雞井裏隻是一個比較大一點的村莊而已,其建築幾乎都是木質的,因此村子上的建築物幾乎都在近衛軍的第一輪炮擊中被擊毀。這樣以來,日軍的步兵主力就完全暴露在近衛軍的機槍和迫擊炮的打擊之下。
這時候,輕機槍和迫擊炮這兩種步兵攜行支援火力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在大約三公裏長的正麵戰線上,近衛軍以連隊為單位進行階次進攻,兩挺輕機槍交替掩護,對日軍步兵造成很大殺傷。因為每當近衛軍士兵進攻到距離日軍防線二十米左右時,日軍總是習慣性的‘挺身而出’,於是就被輕機槍‘點了’。
但是日軍即使不‘挺身而出’也難逃戰死的命運,因為近衛軍還裝備了一種‘進攻武器’——手榴彈。是的,劉少卿始終將這種武器定位為‘進攻性武器’,這是因為當士兵們攻擊到敵人堡壘或者戰壕、掩體附近時,一排手榴彈扔過去,往往就能實現大量殺傷敵軍的目的,然後士兵們就可以從容的占領陣地。
當然,刺刀肉搏也是絕對免不了的。
日軍的刺殺技術是師從‘歐洲拚刺第一’的法國人的——筆者實在不知道這個響亮的外號是怎麽來的,難道是拿破侖時期?但是近衛軍的首席指揮官劉匹夫同誌,可是在越南和法國人的真身拚過刺殺技術的。正是因為在越南吃了拚刺的虧,所以在到了京師之後,劉少卿力主在士官學校和近衛軍單獨設立的拚刺課程,並征召了向李書文這樣的高手研發拚刺刀技巧。現在的近衛軍刺殺技術可想而知。
戰鬥進行了不到四個小時,近衛軍便占領了日軍雞井裏前沿陣地,並開始建立防禦工事。隨後,日軍開始反撲。
近衛軍的防禦工事是通過交通壕將簡單改造過的彈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防禦網。同時,因為日軍缺少迫擊炮這樣的高曲度支援炮火,因此難以對深藏在彈坑中的近衛軍機槍形成有效威脅,這樣一來,日軍的反擊變得極為艱難,即使是付出巨大犧牲後靠上來的士兵,因為得不到後繼有力的支援,很快就被消滅。
之後集結完畢的第九師和第八師也分別進入朝鮮,兩個師在平壤短暫停留後繼續南下,第八師在度過禮成江後繼續向東搶占了席屯裏,第九師則將部隊部署在金川到席屯裏之間的空曠地帶。到了8月下旬,第十一師也趕到了這裏。
在近衛軍不斷向南推進的同時。日軍也在積極的向北推進。不過,日軍的推進速度相對近衛軍來說要慢得多。
幾乎在整個七月份,日軍隻能依靠商船從釜山、蔚山或者浦項登陸,來向漢城運送兵力和物資。雖然從距離上和中國軍隊相比有一些優勢,但是日軍需要穿過的南朝鮮可並不友好。
五月份開始的東學黨起義,在日軍開始大規模登陸後便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然後這些起義的農民軍開始調轉槍口,襲擊日軍。如果僅僅是烏合之眾的義軍,日軍憑借優勢兵力和良好的戰術訓練可以摧枯拉朽一般的解決朝鮮南部的抵抗力量。但是實際情況是,這些在南朝鮮騷擾日軍的抵抗力量中,還加入了清軍。
五月末,因為全州被東學黨攻克,在朝鮮政府的‘請求’下,袁世凱派遣了一個營的近衛軍和三個營的慶軍共兩千人南下平叛。然而當清軍剛剛抵達全州時,東學黨就同意了議和。所以清軍根本沒有參加任何戰鬥。就當清軍準備返迴漢城時,中日戰爭爆發了。袁世凱逃離漢城,日軍完全控製了京畿道,這也就堵住了清軍迴家的路。
此時返迴的清軍已經行軍至清州,得知漢城已經被日本人占領的消息後,留在清州的清軍有些不知所措。雖然他們有兩千人,但是此時北方的日軍已經迅速增加到了一個旅團,而且還在繼續增加,稍微有些軍事常識的人都不可能選擇這種以卵擊石的‘北伐’行動。
權衡再三,清軍隻能暫時駐留清州,靜觀其變。好在這時候日軍的主要精力是輸送部隊,然後北上占領朝鮮全境,暫時顧不上遠在清州的這一支偏師。
隨後的戰爭形勢對日軍來說隻能用急轉直下來形容。渤海的決戰慘敗,然後是平壤戰役慘敗。這導致日本人隻能在七月份後通過南朝鮮來輸送兵力和物資了。
雖然在清州的清軍不知道外麵到底發生了什麽情況,但是當他們發現在東部忽然出現了日軍的運輸大隊,本能的反映促使清軍開始行動。
好吧,最開始真正開始展開行動的隻是近衛軍的一個營。
日軍的運輸部隊從朝鮮東南沿海到漢城,需要經過慶尚道和忠清道,而在慶尚道和忠清道交界的地方,恰恰有一段地形比較複雜,因此,近衛軍便選擇了在這一片活動,襲擾日軍運輸隊。
近衛軍的襲擾行動很快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支持,朝鮮人不但幫助清軍傳遞情報,甚至還有青壯主動加入清軍,對日軍作戰。由於一開始的時候日軍防備不足,被近衛軍打了幾個漂亮的伏擊,損失了一些補給和裝備,這些被繳獲的裝備立刻被用來武裝朝鮮民兵。隨後,慶軍三個營看到甜頭,也加入了進來,很快,在忠清北道和慶尚北道活動的遊擊武裝就突破了五千人。
正是由於這些遊擊武裝的襲擾,使得在7、8兩個月,漢城的日軍所得到的補給始終處在緊張的狀態下,因此無力向北推進。直到日軍重新獲得海運能力,打通仁川海上通道後,這一情況才得以改善。
在陸續得到兵力和裝備物資的補充後,日軍也開始陸續向北推進,到9月初,日軍的兩個師分別到達了汶山和東豆川,其中急於一雪前恥的第三師團已經開始渡過臨津江,向開城運動。同時,後到達的第八、第九師團,也很快完成了整備,開始北上。
中日兩軍先頭部隊的第一場遭遇戰是在開城以北、金川以南的雞井裏進行的。
雞井裏的戰鬥進行的短促而激烈。此時,雖然兩軍都知道對方在向自己的方向推進,但每支部隊具體推進到什麽位置,雙方的指揮官都不清楚。因此,雞井裏的戰鬥是一場純粹的遭遇戰。
9月10日,近衛軍第三十一旅負責進行試探進攻前鋒部隊一個營在剛剛抵達雞井裏外圍,準備休息然後考察當地地形的時候,負責偵查的士兵突然發出信號:另一支軍隊正在村外由南向北行軍,毫無疑問,這支日軍的目標也是雞井裏。
北上的這股日軍是日本第三師團第六步兵聯隊的一個大隊。作為前突的尖刀部隊,該大隊還配屬了一個炮兵小隊,裝備了四門五十七毫米速射炮和一挺加特林機槍。
在偵察兵發現日軍的同時,日軍也發現了不遠處的清軍。此時兩軍都來不及進行戰鬥部署,隻是倉促的拉開隊形,然後就是開火。
從裝備上,清軍雖然裝備了六零迫擊炮,但日軍也同樣裝備了五七速射炮;清軍一個營有六挺輕機槍,但日軍同樣有兩挺哈氣凱斯。而且日軍此時已經得到了新的武器補充,村田單發銃也換成了八發裝彈的連發銃,所以從裝備上來說,兩軍幾乎沒有區別。但日軍勝在人多。
經過補充和整編後的日軍師團,一個大隊的作戰步兵為六百多人,再加上炮兵小隊,一共七百人。而清軍一個步兵營隻有五百人。
戰鬥剛剛開始時,日軍摸不透近衛軍的兵力,沒有發動猛烈進攻。隨著戰鬥的進行,戰線被不斷拉寬,近衛軍的兵力弱勢被暴露出來,於是日軍開始發動猛攻。
因為戰鬥爆發的十分突然,清軍無法修建野戰工事,隻能利用身邊的地形或者建築物簡單阻擊敵軍,再加上失去火力優勢,一個小時後,摸清近衛軍虛實的日軍開始加強進攻,清軍逐漸不敵。隨後清軍在各級軍官的指揮下有層次的交替掩護撤退,日軍則以小隊為單位突擊,層層追擊。直到清軍逃迴金川,考慮到金川可能還有清軍大隊駐紮,日軍指揮官才放棄了進攻。
這一次短暫的交火,清軍死傷兩百餘人,日軍則死傷三百餘人。之所以日軍的死傷人數更多,是因為在後期的追擊過程中,日軍裝備的火炮和重機槍無法跟上步兵的速度,而使前突的步兵小隊頻繁的暴露在清軍的輕機槍火力之下。同時日軍火炮的殺傷威力不足,在麵對散兵線作戰方式的清軍也很難形成有效殺傷。而清軍的迫擊炮使用的高爆榴彈麵對日軍的密集衝鋒時則殺傷力十足。
次日,日軍再次對金川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但被擁有城防工事的清軍擊退,隨後清軍也對日軍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同樣被擊退。於是兩軍各據陣地,開始等待後續部隊的進駐。
13日,中、日兩軍主力分別進駐了金川和開城。巧的是,這兩個師的番號都是第三師。
14日,楊勇師率先開始了進攻。此時第三師的炮兵團還在路上,楊勇隻能依靠下麵部隊的八二、六零迫擊炮轟擊敵軍陣地。
因為擔心迫擊炮的炮管承受能力的問題,近衛軍的炮火準備持續的時間很短,隨後,以三十一旅從左側、三十二旅從右側,同時對日軍雞井裏陣地發起了進攻。
日軍在陣地防禦中所采用的防禦方式為堡壘式防禦法。即在主陣地上修建若幹堡壘,集中兵力在堡壘四周,依托堡壘火力進行防禦。但由於時間緊迫,日軍不可能在三、四天的時間中就修建起永固工事,因此所謂的堡壘,實際上完全沒有起到作用,而雞井裏隻是一個比較大一點的村莊而已,其建築幾乎都是木質的,因此村子上的建築物幾乎都在近衛軍的第一輪炮擊中被擊毀。這樣以來,日軍的步兵主力就完全暴露在近衛軍的機槍和迫擊炮的打擊之下。
這時候,輕機槍和迫擊炮這兩種步兵攜行支援火力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在大約三公裏長的正麵戰線上,近衛軍以連隊為單位進行階次進攻,兩挺輕機槍交替掩護,對日軍步兵造成很大殺傷。因為每當近衛軍士兵進攻到距離日軍防線二十米左右時,日軍總是習慣性的‘挺身而出’,於是就被輕機槍‘點了’。
但是日軍即使不‘挺身而出’也難逃戰死的命運,因為近衛軍還裝備了一種‘進攻武器’——手榴彈。是的,劉少卿始終將這種武器定位為‘進攻性武器’,這是因為當士兵們攻擊到敵人堡壘或者戰壕、掩體附近時,一排手榴彈扔過去,往往就能實現大量殺傷敵軍的目的,然後士兵們就可以從容的占領陣地。
當然,刺刀肉搏也是絕對免不了的。
日軍的刺殺技術是師從‘歐洲拚刺第一’的法國人的——筆者實在不知道這個響亮的外號是怎麽來的,難道是拿破侖時期?但是近衛軍的首席指揮官劉匹夫同誌,可是在越南和法國人的真身拚過刺殺技術的。正是因為在越南吃了拚刺的虧,所以在到了京師之後,劉少卿力主在士官學校和近衛軍單獨設立的拚刺課程,並征召了向李書文這樣的高手研發拚刺刀技巧。現在的近衛軍刺殺技術可想而知。
戰鬥進行了不到四個小時,近衛軍便占領了日軍雞井裏前沿陣地,並開始建立防禦工事。隨後,日軍開始反撲。
近衛軍的防禦工事是通過交通壕將簡單改造過的彈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防禦網。同時,因為日軍缺少迫擊炮這樣的高曲度支援炮火,因此難以對深藏在彈坑中的近衛軍機槍形成有效威脅,這樣一來,日軍的反擊變得極為艱難,即使是付出巨大犧牲後靠上來的士兵,因為得不到後繼有力的支援,很快就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