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關傲說完,旎嘯不禁一聲冷笑,“如此看來,殺穆景明之人,定是與穆景明頗為熟稔。要知道,穆景明一身少林功夫,非同小可,當年我曾與他有過交手,其武功隻怕不弱於你。”
關傲聞之,大驚失色,“倘若真如少莊主所言,那殺穆景明之人,一則與穆景明極為熟稔,二則其武藝遠在穆景明之上,以防萬一,三則其能自由出入錦衣衛衙門,隻怕……”
“正是,此人既對錦衣衛衙門了如指掌,說不定早已潛藏於錦衣衛之中,隻是要查出其身份,絕非易事。”旎嘯頷首應道。
踱步數迴,旎嘯一聲冷笑:“隻怕錦衣衛那幾位大人也不會深入追查。”
“卻是為何?”關門主一臉疑惑。
旎嘯解釋道:“昨夜上半夜,常敏才率眾追捕衛軒,欲布下死局,迫使衛軒認罪畫押,坐實其白蓮教身份,不料半途殺出個穆景明,竟手刃昔日摯友劉宜年,此舉無疑讓錦衣衛那幾位大人顏麵掃地,心中暗自惱怒穆景明。
“然而,因那洪林公公的緣故,他們不敢公然對穆景明如何。如今穆景明已死,他們更是不敢深究,生怕因衛軒之事再添波瀾。
“再者,穆景明不過是請來的江湖高手,若錦衣衛不對外宣稱,又有誰會關心一個穆景明的死活?”
關傲聽罷,微微頷首,隨即說道:“少莊主,屬下以為,穆景明之死不可就此作罷,定要設法引出其同夥。”
旎嘯緩緩點頭,“不錯,我本意便是借衛軒之事,引出那些妖魔鬼怪,卻不料橫生枝節,出了一個穆景明。
“你去散布消息,隻說昨夜上半夜我在那樹林中,至於下半夜之事,暫且不提,那韓文慶自會為我們去說。”
一直靜默立於一旁的妙琴,此時開口道:“少爺,那上半夜之事,韓文慶也是知曉啊。”
旎嘯轉身望向華妙琴,笑道:“韓文慶乃東廠之人,或許對錦衣衛內部之事不甚了了,且他也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何必讓錦衣衛與東廠再生齟齬?
“是以,關門主一旦傳出消息,韓文慶自會心知肚明,他的上峰也能猜出幾分端倪。
“如今,京城之中,各府各衙,尤以東廠、錦衣衛、六扇門為甚,誰人不知我與聖上為駱家之事暗中籌謀,明裏布局?”
妙琴聽畢,嫣然一笑:“故而,韓文慶與其上峰非但不會隱瞞此事,反而會借機將其擴大,如此,錦衣衛那幾位大人便不得不深入追查穆景明之死。
“這一查之下,昨晚那股勢力定會如臨大敵,小心謹慎,生怕留下絲毫線索,定會派人監視查案的大人與錦衣衛,必要時更會抹去痕跡。
“而關門主隻需派人緊盯錦衣衛中負責查案之人,屆時必有斬獲。而後,少爺再故意透露些風聲,昨晚那股勢力定會驚惶失措,露出破綻來。”
旎嘯聞言,向妙琴投去讚許之色,複又望向關傲。
關門主聽罷,大驚失色,怔怔地看著華妙琴,心中對少莊主的侍女敬佩不已。
他領命之後,即刻安排千陽門在京城的潛伏之人,依旎嘯之計,散布消息,並布置人手嚴密監視錦衣衛的一舉一動。
旎嘯此番舉動,雖驚動了昨夜那夥宵小,卻惹得六扇門大當家高穀陽心生不悅。
皆因衛軒之故,高穀陽深知旎嘯已從千陽門探得衛軒與沈莫、石小曼之糾葛,更疑心衛軒身邊的桑曲陽已遭旎嘯毒手。
麵對石小曼之質問,高穀陽一時語塞,恰逢宮中宦官前來宣旨,說陛下召見。
高穀陽心知此事定與昨夜風波有關,遂隨前來宣旨的小太監匆匆入宮。
至殿前,但聞吏部尚書孫丕揚滔滔不絕,為衛家仗義執言,直指禮部右侍郎常敏才為報私仇,蓄意構陷衛軒為白蓮教逆徒。
領路的小太監給高穀陽使了個眼色,示意在此稍候,便悄然離去。
不想沒有多久,常敏才也隨一小太監而至,高穀陽見狀,心中已然明了幾分。
他雖對常敏才心生厭惡,但此刻卻不得不強顏歡笑,點頭示意。
常敏才自是識得高穀陽,卻苦於身份之別,不知該如何行禮問安。高穀陽並非朝臣,以江湖門派掌門的身份出現,卻深得聖心。
最終,常敏才隻得抱拳,向高穀陽微微一笑,點頭致意。
二人便在殿外靜候,不多時,便聞殿內傳來皇帝的怒斥,“孫尚書,朕知你與衛橙盛交情匪淺。雖朕未見衛軒認罪畫押之狀,且暫不論衛軒是否為白蓮教逆賊,然衛橙盛若真心無愧於朕,何必在家中自服劇毒,又令其子衛軒逃逸?
“倘若衛家果真與白蓮教無涉,那與衛橙盛交往甚密的幾位大臣,又為何紛紛自絕於家中?朕是否可以視此為畏罪自殺之舉?”
隨即,隻聽殿內傳來跪地磕頭之聲,想必是孫丕揚聞訊驚恐,連連向皇帝請罪。
高穀陽立於殿外,耳聞聖上之語,心中五味雜陳,對常敏才更是麵色陰沉。
他駐足原地,心知肚明,此乃聖上故意讓他聽聞,以免稍後入內,步孫丕揚後塵,為衛家鳴不平。
他更是洞悉聖意,皇帝實則並不掛心衛家的榮辱興衰,人死如燈滅,皇帝所關注者,乃是昨夜之事,恰有一股勢力被驚動,而旎嘯恰在現場,此等功績,自然歸於旎嘯名下。
高穀陽更可揣測,昨夜常敏才定是又往鄭貴妃心腹洪公公處走動,而鄭貴妃必在聖上麵前借機稱讚常敏才。
念及此,他不禁心生酸楚,為何事態竟會如此演變?
他心中怒火中燒,卻無處發泄,僅僅一夜之間,旎嘯便與常敏才、洪林走近許多,而他與旎嘯之間卻生出嫌隙,往昔因屠公公之故而親近,如今卻落得如此境地。
終於,孫丕揚麵帶悲戚,弓腰駝背步出殿外,見高穀陽在此,微微頷首,又見常敏才,孫丕揚怒從心生,怒目圓睜,揮袖而去。
常敏才臉皮之厚,猶如城牆,佯裝不知殿中方才之事,更似未見孫尚書的怒容,對著孫丕揚之背影深深一揖。
不多時,一小太監前來宣他們二人入殿,高穀陽對常敏才做了個請的手勢,常敏才也是彬彬有禮,迴以敬意。
二人踏入大殿,跪拜參見萬曆皇帝畢,皇帝即刻命太監宣讀聖旨。
旨意大概意思是,常敏才遣人捉拿酒樓行兇之徒,於城外偶破逆賊交易,致使一名奸賊穆景明現身錦衣衛,且已斃命。常敏才功居首位,由禮部右侍郎擢升為戶部左侍郎。
常敏才聞旨大喜,雖仍為正三品,卻由禮部轉至戶部,且由右侍郎晉升為左侍郎。他心知,此番晉升皆因鄭貴妃之力。
旨意宣畢,皇帝對常敏才說道:“常愛卿,戶部事務繁冗,遠勝於禮部。如今大明用錢之處甚多,卿需盡心竭力。至於卿令郎之死,朕看就此作罷。那衛家死的死,傷的傷,且已賠付卿不少,卿便不必再糾纏不放。”
常敏才躬身行禮:“臣遵旨。”
他深知,自己與衛家之糾葛已了,且未將衛家定罪,衛軒也未被定為白蓮教餘孽。
他心中不免惋惜,原欲借衛軒之事扳倒幾位反對鄭貴妃的重臣,此乃洪公公與方成哲共謀之策,也是鄭貴妃之意。
關傲聞之,大驚失色,“倘若真如少莊主所言,那殺穆景明之人,一則與穆景明極為熟稔,二則其武藝遠在穆景明之上,以防萬一,三則其能自由出入錦衣衛衙門,隻怕……”
“正是,此人既對錦衣衛衙門了如指掌,說不定早已潛藏於錦衣衛之中,隻是要查出其身份,絕非易事。”旎嘯頷首應道。
踱步數迴,旎嘯一聲冷笑:“隻怕錦衣衛那幾位大人也不會深入追查。”
“卻是為何?”關門主一臉疑惑。
旎嘯解釋道:“昨夜上半夜,常敏才率眾追捕衛軒,欲布下死局,迫使衛軒認罪畫押,坐實其白蓮教身份,不料半途殺出個穆景明,竟手刃昔日摯友劉宜年,此舉無疑讓錦衣衛那幾位大人顏麵掃地,心中暗自惱怒穆景明。
“然而,因那洪林公公的緣故,他們不敢公然對穆景明如何。如今穆景明已死,他們更是不敢深究,生怕因衛軒之事再添波瀾。
“再者,穆景明不過是請來的江湖高手,若錦衣衛不對外宣稱,又有誰會關心一個穆景明的死活?”
關傲聽罷,微微頷首,隨即說道:“少莊主,屬下以為,穆景明之死不可就此作罷,定要設法引出其同夥。”
旎嘯緩緩點頭,“不錯,我本意便是借衛軒之事,引出那些妖魔鬼怪,卻不料橫生枝節,出了一個穆景明。
“你去散布消息,隻說昨夜上半夜我在那樹林中,至於下半夜之事,暫且不提,那韓文慶自會為我們去說。”
一直靜默立於一旁的妙琴,此時開口道:“少爺,那上半夜之事,韓文慶也是知曉啊。”
旎嘯轉身望向華妙琴,笑道:“韓文慶乃東廠之人,或許對錦衣衛內部之事不甚了了,且他也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何必讓錦衣衛與東廠再生齟齬?
“是以,關門主一旦傳出消息,韓文慶自會心知肚明,他的上峰也能猜出幾分端倪。
“如今,京城之中,各府各衙,尤以東廠、錦衣衛、六扇門為甚,誰人不知我與聖上為駱家之事暗中籌謀,明裏布局?”
妙琴聽畢,嫣然一笑:“故而,韓文慶與其上峰非但不會隱瞞此事,反而會借機將其擴大,如此,錦衣衛那幾位大人便不得不深入追查穆景明之死。
“這一查之下,昨晚那股勢力定會如臨大敵,小心謹慎,生怕留下絲毫線索,定會派人監視查案的大人與錦衣衛,必要時更會抹去痕跡。
“而關門主隻需派人緊盯錦衣衛中負責查案之人,屆時必有斬獲。而後,少爺再故意透露些風聲,昨晚那股勢力定會驚惶失措,露出破綻來。”
旎嘯聞言,向妙琴投去讚許之色,複又望向關傲。
關門主聽罷,大驚失色,怔怔地看著華妙琴,心中對少莊主的侍女敬佩不已。
他領命之後,即刻安排千陽門在京城的潛伏之人,依旎嘯之計,散布消息,並布置人手嚴密監視錦衣衛的一舉一動。
旎嘯此番舉動,雖驚動了昨夜那夥宵小,卻惹得六扇門大當家高穀陽心生不悅。
皆因衛軒之故,高穀陽深知旎嘯已從千陽門探得衛軒與沈莫、石小曼之糾葛,更疑心衛軒身邊的桑曲陽已遭旎嘯毒手。
麵對石小曼之質問,高穀陽一時語塞,恰逢宮中宦官前來宣旨,說陛下召見。
高穀陽心知此事定與昨夜風波有關,遂隨前來宣旨的小太監匆匆入宮。
至殿前,但聞吏部尚書孫丕揚滔滔不絕,為衛家仗義執言,直指禮部右侍郎常敏才為報私仇,蓄意構陷衛軒為白蓮教逆徒。
領路的小太監給高穀陽使了個眼色,示意在此稍候,便悄然離去。
不想沒有多久,常敏才也隨一小太監而至,高穀陽見狀,心中已然明了幾分。
他雖對常敏才心生厭惡,但此刻卻不得不強顏歡笑,點頭示意。
常敏才自是識得高穀陽,卻苦於身份之別,不知該如何行禮問安。高穀陽並非朝臣,以江湖門派掌門的身份出現,卻深得聖心。
最終,常敏才隻得抱拳,向高穀陽微微一笑,點頭致意。
二人便在殿外靜候,不多時,便聞殿內傳來皇帝的怒斥,“孫尚書,朕知你與衛橙盛交情匪淺。雖朕未見衛軒認罪畫押之狀,且暫不論衛軒是否為白蓮教逆賊,然衛橙盛若真心無愧於朕,何必在家中自服劇毒,又令其子衛軒逃逸?
“倘若衛家果真與白蓮教無涉,那與衛橙盛交往甚密的幾位大臣,又為何紛紛自絕於家中?朕是否可以視此為畏罪自殺之舉?”
隨即,隻聽殿內傳來跪地磕頭之聲,想必是孫丕揚聞訊驚恐,連連向皇帝請罪。
高穀陽立於殿外,耳聞聖上之語,心中五味雜陳,對常敏才更是麵色陰沉。
他駐足原地,心知肚明,此乃聖上故意讓他聽聞,以免稍後入內,步孫丕揚後塵,為衛家鳴不平。
他更是洞悉聖意,皇帝實則並不掛心衛家的榮辱興衰,人死如燈滅,皇帝所關注者,乃是昨夜之事,恰有一股勢力被驚動,而旎嘯恰在現場,此等功績,自然歸於旎嘯名下。
高穀陽更可揣測,昨夜常敏才定是又往鄭貴妃心腹洪公公處走動,而鄭貴妃必在聖上麵前借機稱讚常敏才。
念及此,他不禁心生酸楚,為何事態竟會如此演變?
他心中怒火中燒,卻無處發泄,僅僅一夜之間,旎嘯便與常敏才、洪林走近許多,而他與旎嘯之間卻生出嫌隙,往昔因屠公公之故而親近,如今卻落得如此境地。
終於,孫丕揚麵帶悲戚,弓腰駝背步出殿外,見高穀陽在此,微微頷首,又見常敏才,孫丕揚怒從心生,怒目圓睜,揮袖而去。
常敏才臉皮之厚,猶如城牆,佯裝不知殿中方才之事,更似未見孫尚書的怒容,對著孫丕揚之背影深深一揖。
不多時,一小太監前來宣他們二人入殿,高穀陽對常敏才做了個請的手勢,常敏才也是彬彬有禮,迴以敬意。
二人踏入大殿,跪拜參見萬曆皇帝畢,皇帝即刻命太監宣讀聖旨。
旨意大概意思是,常敏才遣人捉拿酒樓行兇之徒,於城外偶破逆賊交易,致使一名奸賊穆景明現身錦衣衛,且已斃命。常敏才功居首位,由禮部右侍郎擢升為戶部左侍郎。
常敏才聞旨大喜,雖仍為正三品,卻由禮部轉至戶部,且由右侍郎晉升為左侍郎。他心知,此番晉升皆因鄭貴妃之力。
旨意宣畢,皇帝對常敏才說道:“常愛卿,戶部事務繁冗,遠勝於禮部。如今大明用錢之處甚多,卿需盡心竭力。至於卿令郎之死,朕看就此作罷。那衛家死的死,傷的傷,且已賠付卿不少,卿便不必再糾纏不放。”
常敏才躬身行禮:“臣遵旨。”
他深知,自己與衛家之糾葛已了,且未將衛家定罪,衛軒也未被定為白蓮教餘孽。
他心中不免惋惜,原欲借衛軒之事扳倒幾位反對鄭貴妃的重臣,此乃洪公公與方成哲共謀之策,也是鄭貴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