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大漢北方諸國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挹婁部落位於扶餘國東北千餘裏,東臨大海,南部與沃沮部落接壤。
挹婁部落在各方麵都比較落後,其族人以穴居為主,擅長養殖家豬。
山林中的野獸,海洋中的魚類、種植的農作物以及自己養殖的豬為其食物的主要來源。
自漢朝開始,他們臣服於西部的扶餘國,曾經因為繳納的稅賦比較多,而反叛扶餘國。
扶餘國多次討伐挹婁部落,但是因為對方境內多山地,挹婁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擅長山林作戰,他們箭法精準,扶餘人畏其弓矢,不敢過份逼迫。
因為領土與大漢沒有接壤,故而沒有往來。
高句麗位於扶餘國南方,大漢玄菟郡東部。
高句麗的曆史不但比北方的扶餘國更晚,甚至其政權都是由扶餘人朱蒙建立。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餘人朱蒙因為出身扶餘王室,卻是庶出,爭奪扶餘國大權失敗後,帶領追隨自己的族人離開扶餘國,南下進入漢四郡之一的玄菟郡。
當時正值漢元帝劉奭即位,因體弱多病而難以親政,便將政事無論大小皆委任宦官石顯等人,導致宦官專權。
漢元帝在位期間,皇權勢微,朝政混亂不堪,階級矛盾非常激烈,社會動蕩不安,吏治敗壞、外戚宦官專權、流民四起,西漢王朝也是從漢元帝開始,徹底走向衰落。
不僅如此,漢元帝還放棄珠崖郡(後世海南島)領土,丟失高句麗縣。
朱蒙也是因為大漢丟失高句麗縣後,他在大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建立了新的政權,並修建紇升骨城作為王都。
朱蒙建國後,國號定為“卒本扶餘”,因為當時雖然在大漢的高句麗縣境內建國,但是卻並沒有占領整個高句麗縣。
數年後,朱蒙徹底占據整個高句麗縣時,將國號改為高句麗。
光武帝複國後,高句麗開始不斷兼並周圍小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高句麗此時已經不滿足於偏居一隅,開始覬覦南方富庶的大漢王朝。
隻是當時大漢王朝剛剛在劉秀的領導下,重新複國,正是鼎盛之時,高句麗隻得按下悸動的內心,暫時蟄伏了下來。
這一等待就是近百年的時間。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高句麗認為漢王朝已經不複當年強盛,他們也不想繼續等待下去,開始入侵遼東郡六座縣城。
遼東太守耿夔,親自率領本郡將士,迎戰高句麗的軍隊,大破之,並斬其渠帥。
高句麗全國震恐,此後數年,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大漢王朝,請求修複兩國的關係,並願意每年進獻本國特產,成為大漢的屬國。
漢和帝之後,高句麗時而反叛,時而歸附,搖擺不定。
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大漢王朝對於這個搖擺不定的屬國忍無可忍,玄菟郡太守耿臨率軍入侵高句麗。
煌煌大漢隻憑一郡之兵就攻克高句麗王都,斬首數百級,高句麗王伯固親自乞求投降,漢靈帝便將高句麗領土劃歸東漢遼東郡治下。
數年後,又改屬玄菟郡治下。
東漢末年,高句麗見到漢王朝政治腐敗,外戚宦官幹政,諸侯割據嚴重,地方豪強屯集私兵,百姓生活困苦,一副天下將要大亂的樣子,心思又開始活泛了起來。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在同鄉徐榮的舉薦之下,擔任了遼東太守。
公孫度曾經在擔任玄菟郡佐吏期間,熟知高句麗善於搖擺的曆史。
於是在上任之後沒有多久,向東征伐高句麗,大勝之。
自此之後,高句麗徹底成為遼東的屬國,公孫度擴張海東期間,高句麗國王伯固畏懼公孫度的殺伐果斷,派遣軍隊聽從公孫度的調度。
公孫度治軍有方,迅速平定遼東郡、玄菟郡內的不服勢力後,又將遼東郡一分為二,分別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分設太守之職,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開始不聽大漢朝廷的命令。
公孫度甚至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儼然一副不將漢王朝放在眼裏的態度。
…………
康居國位於烏孫國西部,康居人與大月氏人屬於同種。
在西漢宣帝年間,匈奴爆發內亂,五單於並立爭奪霸主之位。
郅支單於看到唿韓邪單於在漢朝的支持下實力大增,於是謀求向西發展,當時康居正和烏孫爆發戰爭。
康居王立刻迎接郅支單於的部隊來到康居國,將他們安置於康居與烏孫國的邊界處,然後聯合郅支單於對付烏孫國。
一度打得烏孫國的軍隊節節敗退,搞得烏孫國西部千裏空無人煙。
郅支單於向東攻打烏孫國,又逼迫康居國支援錢糧,向南又勒索大宛國,甚至還斬殺漢朝的使者。
郅支單於的所作所為徹底激怒大漢王朝,漢王朝立刻讓西域都護派兵攻打郅支單於。
這些年西域諸國都被郅支單於壓迫太狠,紛紛出兵或是支援錢糧聲援大漢的部隊,烏孫國甚至借道讓漢軍通過。
大漢的軍隊經過烏孫國進入康居後,大破郅支單於的匈奴軍,並斬殺郅支單於。
郅支單於被漢朝剿滅後,康居國在西域的勢力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為沒有郅支單於匈奴部隊的掣肘,他們的勢力大增,一度向西擴大到了中亞地區。
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漢王朝的軍隊擊潰,鮮卑人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北匈奴被迫西遷至康居,與郅支單於的殘部會合。
在北匈奴西遷浪潮的衝擊下,康居人不是對方的敵手,隻能南遷到錫爾河附近,以此來躲避匈奴人。
漢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西遷康居的北匈奴不甘被大漢所迫,向東攻陷了西域都護府所在的伊吾縣,殺死了漢將索班。
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漢朝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城。
班勇抵達柳中城後,發步騎萬餘人,向西攻打北匈奴唿衍王。
北匈奴大敗,兩萬餘北匈奴投降,唿衍王帶領殘部繼續西遷到了西亞與東歐地區。
北匈奴徹底在西域除名後,康居人返迴自己昔日故地開始重建家園。
因為康居國與大漢王朝中間隔了烏孫國與一些西域小國,基本上與漢王朝沒有爆發過衝突。
挹婁部落在各方麵都比較落後,其族人以穴居為主,擅長養殖家豬。
山林中的野獸,海洋中的魚類、種植的農作物以及自己養殖的豬為其食物的主要來源。
自漢朝開始,他們臣服於西部的扶餘國,曾經因為繳納的稅賦比較多,而反叛扶餘國。
扶餘國多次討伐挹婁部落,但是因為對方境內多山地,挹婁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擅長山林作戰,他們箭法精準,扶餘人畏其弓矢,不敢過份逼迫。
因為領土與大漢沒有接壤,故而沒有往來。
高句麗位於扶餘國南方,大漢玄菟郡東部。
高句麗的曆史不但比北方的扶餘國更晚,甚至其政權都是由扶餘人朱蒙建立。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餘人朱蒙因為出身扶餘王室,卻是庶出,爭奪扶餘國大權失敗後,帶領追隨自己的族人離開扶餘國,南下進入漢四郡之一的玄菟郡。
當時正值漢元帝劉奭即位,因體弱多病而難以親政,便將政事無論大小皆委任宦官石顯等人,導致宦官專權。
漢元帝在位期間,皇權勢微,朝政混亂不堪,階級矛盾非常激烈,社會動蕩不安,吏治敗壞、外戚宦官專權、流民四起,西漢王朝也是從漢元帝開始,徹底走向衰落。
不僅如此,漢元帝還放棄珠崖郡(後世海南島)領土,丟失高句麗縣。
朱蒙也是因為大漢丟失高句麗縣後,他在大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建立了新的政權,並修建紇升骨城作為王都。
朱蒙建國後,國號定為“卒本扶餘”,因為當時雖然在大漢的高句麗縣境內建國,但是卻並沒有占領整個高句麗縣。
數年後,朱蒙徹底占據整個高句麗縣時,將國號改為高句麗。
光武帝複國後,高句麗開始不斷兼並周圍小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高句麗此時已經不滿足於偏居一隅,開始覬覦南方富庶的大漢王朝。
隻是當時大漢王朝剛剛在劉秀的領導下,重新複國,正是鼎盛之時,高句麗隻得按下悸動的內心,暫時蟄伏了下來。
這一等待就是近百年的時間。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高句麗認為漢王朝已經不複當年強盛,他們也不想繼續等待下去,開始入侵遼東郡六座縣城。
遼東太守耿夔,親自率領本郡將士,迎戰高句麗的軍隊,大破之,並斬其渠帥。
高句麗全國震恐,此後數年,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大漢王朝,請求修複兩國的關係,並願意每年進獻本國特產,成為大漢的屬國。
漢和帝之後,高句麗時而反叛,時而歸附,搖擺不定。
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大漢王朝對於這個搖擺不定的屬國忍無可忍,玄菟郡太守耿臨率軍入侵高句麗。
煌煌大漢隻憑一郡之兵就攻克高句麗王都,斬首數百級,高句麗王伯固親自乞求投降,漢靈帝便將高句麗領土劃歸東漢遼東郡治下。
數年後,又改屬玄菟郡治下。
東漢末年,高句麗見到漢王朝政治腐敗,外戚宦官幹政,諸侯割據嚴重,地方豪強屯集私兵,百姓生活困苦,一副天下將要大亂的樣子,心思又開始活泛了起來。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在同鄉徐榮的舉薦之下,擔任了遼東太守。
公孫度曾經在擔任玄菟郡佐吏期間,熟知高句麗善於搖擺的曆史。
於是在上任之後沒有多久,向東征伐高句麗,大勝之。
自此之後,高句麗徹底成為遼東的屬國,公孫度擴張海東期間,高句麗國王伯固畏懼公孫度的殺伐果斷,派遣軍隊聽從公孫度的調度。
公孫度治軍有方,迅速平定遼東郡、玄菟郡內的不服勢力後,又將遼東郡一分為二,分別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分設太守之職,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開始不聽大漢朝廷的命令。
公孫度甚至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儼然一副不將漢王朝放在眼裏的態度。
…………
康居國位於烏孫國西部,康居人與大月氏人屬於同種。
在西漢宣帝年間,匈奴爆發內亂,五單於並立爭奪霸主之位。
郅支單於看到唿韓邪單於在漢朝的支持下實力大增,於是謀求向西發展,當時康居正和烏孫爆發戰爭。
康居王立刻迎接郅支單於的部隊來到康居國,將他們安置於康居與烏孫國的邊界處,然後聯合郅支單於對付烏孫國。
一度打得烏孫國的軍隊節節敗退,搞得烏孫國西部千裏空無人煙。
郅支單於向東攻打烏孫國,又逼迫康居國支援錢糧,向南又勒索大宛國,甚至還斬殺漢朝的使者。
郅支單於的所作所為徹底激怒大漢王朝,漢王朝立刻讓西域都護派兵攻打郅支單於。
這些年西域諸國都被郅支單於壓迫太狠,紛紛出兵或是支援錢糧聲援大漢的部隊,烏孫國甚至借道讓漢軍通過。
大漢的軍隊經過烏孫國進入康居後,大破郅支單於的匈奴軍,並斬殺郅支單於。
郅支單於被漢朝剿滅後,康居國在西域的勢力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為沒有郅支單於匈奴部隊的掣肘,他們的勢力大增,一度向西擴大到了中亞地區。
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漢王朝的軍隊擊潰,鮮卑人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北匈奴被迫西遷至康居,與郅支單於的殘部會合。
在北匈奴西遷浪潮的衝擊下,康居人不是對方的敵手,隻能南遷到錫爾河附近,以此來躲避匈奴人。
漢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西遷康居的北匈奴不甘被大漢所迫,向東攻陷了西域都護府所在的伊吾縣,殺死了漢將索班。
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漢朝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城。
班勇抵達柳中城後,發步騎萬餘人,向西攻打北匈奴唿衍王。
北匈奴大敗,兩萬餘北匈奴投降,唿衍王帶領殘部繼續西遷到了西亞與東歐地區。
北匈奴徹底在西域除名後,康居人返迴自己昔日故地開始重建家園。
因為康居國與大漢王朝中間隔了烏孫國與一些西域小國,基本上與漢王朝沒有爆發過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