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界橋
三國:我張角隻玩法術 作者:天馬絕塵O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瞧瞧這是誰,竟然落魄到如此地步。”
顏良見到盧植率領的五百人馬,不屑道。
“廢話少說,黃巾賊拿命來!”
盧植不再是曾經的儒將,反而像是那種勇將,見麵就是衝鋒!
顏良騎馬,挺身而出,大刀直取盧植的腦袋。
僅僅五個迴合,盧植就險象環生,隻見顏良的刀柄狠狠往盧植腹部一敲。
盧植應聲落馬,吃了一嘴土。
還沒等盧植有所反應,顏良一把就抓住盧植,丟到自己陣營裏,讓手下將其綁了。
出發前,大賢良師曾經交代,遇到盧植,能不殺,就不殺。
畢竟盧植乃天下大儒,就算不能為之所用,也能當個老師!
張角已經有想法開書院,培養屬於自己的班底,他可不希望,今後還要重用世家。
而盧植這等大儒,可遇不可求,殺了太可惜。
“士可殺不可辱!”
盧植哪怕被擒,也是昂首挺胸,說實在話,盧植寧可戰死在沙場,也不願被擒住。
“喊這麽大聲幹嘛,跟吾堵住他的嘴!”
顏良不耐煩的吩咐一聲,就繼續縱橫戰場,與那些漢軍廝殺起來。
五百兵馬,很快就被驍勇善戰的顏良,殺得七零八落,而廖化也在此戰中,表現破異,斬首豐厚。
跟隨盧植前來赴死的漢軍,沒有一人逃跑,也沒有一人投降,統統戰死!
“大漢最後的脊梁骨嘛。”
李儒看著這一幕,搖了搖頭道。
盧植的忠誠,值得他敬佩,卻不值得他學習。
這大漢早已沒有救,何必為其白白搭上一條性命!
解決掉盧植大軍,此行暢通無阻,一直到達界橋,顏良大軍才停下腳步。
因為界橋對麵的磐石,公孫瓚已經大軍雲集,貿然過河的話,很有可能遭到襲擊。
於是在李儒的建議下,在此地紮營,等待著其餘兵馬到齊。
“伯圭兄,那顏良軍初來乍到,尚未站穩腳跟,何不趁此機會,衝殺一番,大敗顏良,滅滅黃巾賊的士氣!”
獨臂劉備身處公孫瓚的營寨,提議道。
劉關張,寄住在公孫瓚的麾下,過的並不好,因為公孫瓚心眼極小,稍微一件小事,都能讓公孫瓚不開心。
而劉備不經意間,已經惹怒公孫瓚好幾次,所以公孫瓚並不待見劉備,在幽州,劉備僅僅當了個太守。
這還是公孫瓚看在之前的麵子上,不然都不想給劉備太守職位。
最主要是劉備幹的便不順心,屬下陽奉陰違,各種頂撞,而劉備又不好處置,畢竟都是公孫瓚的人,而他歸根結底隻是外來人。
如今黃巾賊來襲,壓抑許久的劉備積極迎戰,而且他的左臂就是在與黃巾賊作戰中所斷,自然對黃巾賊恨之入骨。
“玄德言之有理,隻不過我方人馬也剛到磐石,貿然出擊,反而落了下乘,不如等雙方主力都到此地,再來堂堂正正的決戰一番!”
公孫瓚拒絕了劉備的提議,公孫瓚不喜歡有人搶走他的風頭,哪怕劉備的提議再好,公孫瓚也不會采納。
無奈的劉備隻好作罷,眼睜睜的放棄這絕佳的好時機!
數日過後,雙方大軍齊聚界橋!
這裏隻有一座狹窄的橋梁,下麵是奔騰不息的河流,如若不從橋梁上通過,硬要穿過河流。
那不僅要要抵禦川流不息的河水,還要抵禦岸邊上的冷箭,所以基本隻能從橋梁上殺過去。
這個作戰地點,顯然是公孫瓚選的,讓已方擁有更多的優勢!
“這橋梁頗為窄小,不適合大軍鋪開。”
陶安易坐在主帥的位置道。
“既然對方將戰場地點定在此處,必然是有備而來,這洶湧的河水,便阻斷我們從其他地方渡河。”
李儒道。
“這座橋梁,看來是要成為絞肉場了。”
龐大的正麵戰場,陰謀詭計很難起到成效,除非在公孫瓚背後地盤上搞小動作,讓公孫瓚分心。
“那公孫瓚調動大軍來襲,背後勢必空虛,不如……”
李儒沒有說透,但很明顯,李儒想要搞個敵後工作,將敵後搞得不安寧。
“對付敵人,什麽辦法都可以用。”
“但是其他計策都是輔佐,如若正麵不能震懾敵軍,再多的陰謀,也無法施展。”
“公孫瓚軍實力不明,還需試探一番,誰願意打這頭陣?”
陶安易詢問道。
“吾願往!”
顏良率先出列,出聲道。
呂布隻是冷哼一聲,沒有說話,畢竟他率領的乃並州狼騎,肯定不能在橋梁上與其肉搏戰,完全不能施展並州狼騎的機動性。
“吾也願打頭陣!”
裴元紹也出列,跟顏良搶這活。
裴元紹一直練兵,都快淡出鳥了,好不容易有仗打,自然不能少的了他。
“主帥,吾願往!”
太史慈也忍不住了,想要搶一功!
看到如此多將領躍躍欲試,陶安易反而有些頭疼,能用的將領實在是太多,讓誰去,好像都會冷落其他將領,頗為難抉擇。
“太史慈明日你率領本部兵馬,衝殺界橋!”
陶安易想了想,下令道。
裴元紹和顏良都是師長,兩人去打頭陣的話,感覺會讓公孫瓚覺得己方無人,太史慈的地位,便剛剛好,於是陶安易將這個任務交給太史慈。
“末將領命!”
太史慈很是興奮,初次征戰,就能建功立業,這種感覺實在是太棒了。
翌日,太史慈率領他麾下千餘兵馬,整裝待發,在陶安易的注視下,殺向界橋!
剛踏上橋梁,就見岸對麵冒出大量弓箭手,無數箭雨落下,沒有心理準備的黃巾軍,被射倒一大片!
太史慈靠著高超的武藝,將射過來的箭矢全部擊落之後,大喝道:“不要慌亂,保持陣型!\\\"
盾牌的造價太高,黃巾軍也不是人人都會配盾牌,比如太史慈率領的千餘兵馬,全都沒有盾牌,連甲胄都是那種防禦力極其低下的。
在麵對箭雨的時候,太史慈毫無辦法,對岸射了幾輪箭雨,一名將領便率領佩戴刀的士兵殺出。
“吾乃嚴綱,來將通名!”
顯然公孫瓚的箭矢也不是很多,最後還是得和太史慈率領的黃巾軍肉搏。
“東萊太史慈!”
太史慈看向嚴綱,戰意頓起。
兩支洪流,很快就在界橋上匯合在一起,將對將,兵對兵,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太史慈麵對嚴綱根本不帶慫的,手中的長槍,宛如遊龍,直逼嚴綱的喉嚨。
嚴綱招架了上十迴合,便發現太史慈的武藝實在是太高超,有點招架不住。
隻不過太史慈率領的黃巾軍由於被幾輪箭雨洗禮的原因,戰意低落到極致,已經開始顯露敗像。
顏良見到盧植率領的五百人馬,不屑道。
“廢話少說,黃巾賊拿命來!”
盧植不再是曾經的儒將,反而像是那種勇將,見麵就是衝鋒!
顏良騎馬,挺身而出,大刀直取盧植的腦袋。
僅僅五個迴合,盧植就險象環生,隻見顏良的刀柄狠狠往盧植腹部一敲。
盧植應聲落馬,吃了一嘴土。
還沒等盧植有所反應,顏良一把就抓住盧植,丟到自己陣營裏,讓手下將其綁了。
出發前,大賢良師曾經交代,遇到盧植,能不殺,就不殺。
畢竟盧植乃天下大儒,就算不能為之所用,也能當個老師!
張角已經有想法開書院,培養屬於自己的班底,他可不希望,今後還要重用世家。
而盧植這等大儒,可遇不可求,殺了太可惜。
“士可殺不可辱!”
盧植哪怕被擒,也是昂首挺胸,說實在話,盧植寧可戰死在沙場,也不願被擒住。
“喊這麽大聲幹嘛,跟吾堵住他的嘴!”
顏良不耐煩的吩咐一聲,就繼續縱橫戰場,與那些漢軍廝殺起來。
五百兵馬,很快就被驍勇善戰的顏良,殺得七零八落,而廖化也在此戰中,表現破異,斬首豐厚。
跟隨盧植前來赴死的漢軍,沒有一人逃跑,也沒有一人投降,統統戰死!
“大漢最後的脊梁骨嘛。”
李儒看著這一幕,搖了搖頭道。
盧植的忠誠,值得他敬佩,卻不值得他學習。
這大漢早已沒有救,何必為其白白搭上一條性命!
解決掉盧植大軍,此行暢通無阻,一直到達界橋,顏良大軍才停下腳步。
因為界橋對麵的磐石,公孫瓚已經大軍雲集,貿然過河的話,很有可能遭到襲擊。
於是在李儒的建議下,在此地紮營,等待著其餘兵馬到齊。
“伯圭兄,那顏良軍初來乍到,尚未站穩腳跟,何不趁此機會,衝殺一番,大敗顏良,滅滅黃巾賊的士氣!”
獨臂劉備身處公孫瓚的營寨,提議道。
劉關張,寄住在公孫瓚的麾下,過的並不好,因為公孫瓚心眼極小,稍微一件小事,都能讓公孫瓚不開心。
而劉備不經意間,已經惹怒公孫瓚好幾次,所以公孫瓚並不待見劉備,在幽州,劉備僅僅當了個太守。
這還是公孫瓚看在之前的麵子上,不然都不想給劉備太守職位。
最主要是劉備幹的便不順心,屬下陽奉陰違,各種頂撞,而劉備又不好處置,畢竟都是公孫瓚的人,而他歸根結底隻是外來人。
如今黃巾賊來襲,壓抑許久的劉備積極迎戰,而且他的左臂就是在與黃巾賊作戰中所斷,自然對黃巾賊恨之入骨。
“玄德言之有理,隻不過我方人馬也剛到磐石,貿然出擊,反而落了下乘,不如等雙方主力都到此地,再來堂堂正正的決戰一番!”
公孫瓚拒絕了劉備的提議,公孫瓚不喜歡有人搶走他的風頭,哪怕劉備的提議再好,公孫瓚也不會采納。
無奈的劉備隻好作罷,眼睜睜的放棄這絕佳的好時機!
數日過後,雙方大軍齊聚界橋!
這裏隻有一座狹窄的橋梁,下麵是奔騰不息的河流,如若不從橋梁上通過,硬要穿過河流。
那不僅要要抵禦川流不息的河水,還要抵禦岸邊上的冷箭,所以基本隻能從橋梁上殺過去。
這個作戰地點,顯然是公孫瓚選的,讓已方擁有更多的優勢!
“這橋梁頗為窄小,不適合大軍鋪開。”
陶安易坐在主帥的位置道。
“既然對方將戰場地點定在此處,必然是有備而來,這洶湧的河水,便阻斷我們從其他地方渡河。”
李儒道。
“這座橋梁,看來是要成為絞肉場了。”
龐大的正麵戰場,陰謀詭計很難起到成效,除非在公孫瓚背後地盤上搞小動作,讓公孫瓚分心。
“那公孫瓚調動大軍來襲,背後勢必空虛,不如……”
李儒沒有說透,但很明顯,李儒想要搞個敵後工作,將敵後搞得不安寧。
“對付敵人,什麽辦法都可以用。”
“但是其他計策都是輔佐,如若正麵不能震懾敵軍,再多的陰謀,也無法施展。”
“公孫瓚軍實力不明,還需試探一番,誰願意打這頭陣?”
陶安易詢問道。
“吾願往!”
顏良率先出列,出聲道。
呂布隻是冷哼一聲,沒有說話,畢竟他率領的乃並州狼騎,肯定不能在橋梁上與其肉搏戰,完全不能施展並州狼騎的機動性。
“吾也願打頭陣!”
裴元紹也出列,跟顏良搶這活。
裴元紹一直練兵,都快淡出鳥了,好不容易有仗打,自然不能少的了他。
“主帥,吾願往!”
太史慈也忍不住了,想要搶一功!
看到如此多將領躍躍欲試,陶安易反而有些頭疼,能用的將領實在是太多,讓誰去,好像都會冷落其他將領,頗為難抉擇。
“太史慈明日你率領本部兵馬,衝殺界橋!”
陶安易想了想,下令道。
裴元紹和顏良都是師長,兩人去打頭陣的話,感覺會讓公孫瓚覺得己方無人,太史慈的地位,便剛剛好,於是陶安易將這個任務交給太史慈。
“末將領命!”
太史慈很是興奮,初次征戰,就能建功立業,這種感覺實在是太棒了。
翌日,太史慈率領他麾下千餘兵馬,整裝待發,在陶安易的注視下,殺向界橋!
剛踏上橋梁,就見岸對麵冒出大量弓箭手,無數箭雨落下,沒有心理準備的黃巾軍,被射倒一大片!
太史慈靠著高超的武藝,將射過來的箭矢全部擊落之後,大喝道:“不要慌亂,保持陣型!\\\"
盾牌的造價太高,黃巾軍也不是人人都會配盾牌,比如太史慈率領的千餘兵馬,全都沒有盾牌,連甲胄都是那種防禦力極其低下的。
在麵對箭雨的時候,太史慈毫無辦法,對岸射了幾輪箭雨,一名將領便率領佩戴刀的士兵殺出。
“吾乃嚴綱,來將通名!”
顯然公孫瓚的箭矢也不是很多,最後還是得和太史慈率領的黃巾軍肉搏。
“東萊太史慈!”
太史慈看向嚴綱,戰意頓起。
兩支洪流,很快就在界橋上匯合在一起,將對將,兵對兵,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太史慈麵對嚴綱根本不帶慫的,手中的長槍,宛如遊龍,直逼嚴綱的喉嚨。
嚴綱招架了上十迴合,便發現太史慈的武藝實在是太高超,有點招架不住。
隻不過太史慈率領的黃巾軍由於被幾輪箭雨洗禮的原因,戰意低落到極致,已經開始顯露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