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李寶仁猛然轉過身來,眼睛炯炯有神的盯著覺遠尊者:“尊者,如若其好戰而不願迴頭,該如何。”
覺遠尊者閉著的眼睛在眼皮下陡然一動,然後睜開了眼睛,李寶仁在窗外光影的映射下,身後如佛光乍現,身前因為背光卻麵目混沌:“嗬嗬,嗬嗬……陛下,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如若殺戮之人不可迴頭,可降服於他,終止殺戮。困住他,就能從他手中,救下之後被其屠戮的萬民,後由佛法感化,讓其最終放下屠刀。倘若為了拯救萬民之苦,甘願承受犯戒帶來的業報後果,小僧隻能為其潛心祈禱,減少其業障之苦。”
李寶仁迴過身去,仰頭看著天上隨風飄動的白雲:“尊者,我南宗廟宇數千,這寺院可真的能普度眾生嗎?”
覺遠尊者沉默了,好久沒有說話,他隨後起身,與李寶仁並肩而立:“陛下,我後麵所說的話需要您細細參悟,選擇取舍,不要過早的下結論,一切遵從本心,萬事皆因果,久能不忘初心者,可見大道。”
李寶仁深吸一口氣:“尊者,請明示。“
覺遠尊者也仰頭看向那天空中的白雲:”陛下,你看這天中的白雲,隨風而動,順力而行,無方向,無目的,自在,隨緣,寧靜且平和。正如這佛法,緣起緣滅,因果報應,一切隨心而動,隨緣而終。僧人持戒,皆為修行,傳法布道,普度眾生,本為修心。無奈這世人,久而久之,將傳經布道做成了買賣;研習佛法成為自己向上攀爬的工具;打坐參禪,是為了讓世人看待自己為正統;袈裟之下,三毒俱全;本無心向道,卻想立地成佛,何因……“
李寶仁皺起了眉頭,他能聽出題外之音……
覺遠尊者看向李寶仁:“正所謂物極必反,月圓則缺,修佛者亦是塵擾於心呢。過度的偏愛,讓他們起了貪念;因偏愛的得失而起嗔念;由偏愛的因,造成他們癡念的果。陛下,眾生平等,如此的誘惑,君、臣都過不去的坎,何況幾個僧人。大張旗鼓,盲目擴張,寺廟多了就需要管事之人,就需要僧眾,就需要信徒,和尚不夠了哪裏來,這些修行之人不夠了,就要一些世俗之人去頂替。百姓如若生活勞作所得,還不如剃度為僧,必然入空門而不自立,那都成了僧人,何來信徒,何來布施。寺院的廣闊,讓僧人對寺院的大小過於執著,起攀比之心,越大、越華麗,錢財使用的越多,成為寺院地位的另一個具象化的體現,讓僧人貪心四起。信徒的布施在哪裏,信眾的遊離,讓僧人起了嗔心,而有武僧的打鬥。僧人為了獨樹一幟,對佛法過度解讀,為了辯經而辯經,執著於佛法,而不求佛法廣施的目的,阿彌陀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佛慈悲,達摩祖師麵壁於山洞,我等小僧,如有佛緣,一間陋室足矣。“
李寶仁恍然,心中的鬱結之氣消散了不少,其實他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些極端,但是自己猶如控製不住自己。是對佛家過於執著,越不過的癡心;是拿舉國之力,打造自己冥想中的世界,放不下的貪念,又有若隱若現的危機之感,萌生了嗔心的種子。周圍各國烽火四起,讓他莫名的不安。覺遠尊者的話,句句點在他的痛心而迴避之處,他需要正視嗎,他是需要正視的,但是他原來一直選擇無視,直到因念生怨才不得已而求解?
李寶仁對佛教的本意是好的,百姓一心向佛,治安和民風達到了一個曆史性的高度。他無為而治的無心插柳之舉讓南宗迎來一個時代的小中興。他將大量的國家之財,用在了建設佛家寺廟,本意是為了給後世留下一些財富。他見得太多舉國之力用於兵戈,然後一場大戰,人財兩空的悲劇,那他為何要去打那場無謂的戰爭呢。他不想讓自己國家的軍隊過於強盛,那樣會致使本國的部分武將目中無人,桀驁不馴,輕易就會發動對外或對內戰爭。覺遠尊者曾經說過,兵強則犯主,武將或地方勢力自身具備了發動大型戰爭或者謀反的前提,他更希望找一個勢均力敵的點,能夠讓外敵懼怕,內部又安定的策略。
覺遠尊者所說的偏愛,李寶仁自己也知道,他對於道教是有偏見的,那群臭道士性格古怪,做事乖張,找他們問個事整天雲裏霧裏的,而且招搖撞騙的正好讓李寶仁撞見,致使他對道家誤會頗深。佛道之爭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致使道家勢微,甚至被官府打壓,部分官員更是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故意拿著道教說事。
李寶仁的偏愛,對佛家也可以說是一場福禍兩依的劫數。因為對其的寬容與大投入,寺院無序的擴張,修行者開始執著於大殿的恢宏,廟宇占地的廣闊,佛像的奢華。因為各寺廟投入的不同,信眾的偏愛,致使互相間各自防備,甚至心生怨恨,各自形成勢力,暗中對抗,官府因為皇家態度的不明確,也不敢管束。也正是因為這份偏愛,他們開始執著於形式,忘記了本心。就像世俗之人,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是福禍雙依一樣。有的人穩不住心神,容易飄飄然,如同陡然乍富後的小人得誌,從此背信棄義,看不起從前的朋友,行事自此乖張,最終眾叛親離。有的人看的明白,一直都藏拙,通過壓抑自己的情緒與反省,慢慢消磨自己的浮躁之心,從而升華脫離過去懵懂的自己,這類人更容易成大事,但少之又少,大都如第一類人,在江湖中碰了釘子後,才迴頭看向自己的身後,已空無一人,後知後覺的才想起挽迴曾經的親朋,覺醒的越晚,他要彌補的事情就越多。
李寶仁的思緒急速的飛轉,此前的人生如過長卷一樣展開,他如果早繼承大統幾年,也許會做出很多荒唐事,真有可能讓全民皆僧。現在想想都害怕,人口怎麽辦,邊防怎麽辦,錢從何來,不能讓和尚們去做生意吧,甚至有敵國入侵,如何說服他們破殺戒?必定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陳國豐城……
豐州刺史姬震,接到一封密函,密函來自於四王爺,淩川王公孫壽。姬震讀完書信後,坐在角落中的椅子上,思想鬥爭了很久。
密函的內容是救公孫宇迴歸之事,並要重新擁立公孫宇為帝,淩川王要與他一起南北起事,清君側。
姬震是看不慣現在的皇帝公孫燁,但是一旦重新擁立公孫宇,梁國必定分裂,內戰在所難免。這南北戰爭,南麵的剛平息,北麵就接茬續上了。信中提及淩川王,將用北方的州郡與薑國達成協議,救公孫宇迴來,這割地之事他有些接受不了,但是迴頭一想,那幾個州郡以現在的情況看,是根本也保不住的。隻不過如果直接割讓出去,兩國會保存軍力,少死大量兵士,而薑國會得到完整的城池和人口,造反的也會少很多,安撫使幾乎不用太費力氣,整治下治安,並減免些賦稅,便不會出什麽亂子。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盤,薑國人攻於算計是真的,每一步都如連環套,逼著淩川王不得不按他給你設計好的路線走,淩川王一定是迫不得已。
李寶仁猛然轉過身來,眼睛炯炯有神的盯著覺遠尊者:“尊者,如若其好戰而不願迴頭,該如何。”
覺遠尊者閉著的眼睛在眼皮下陡然一動,然後睜開了眼睛,李寶仁在窗外光影的映射下,身後如佛光乍現,身前因為背光卻麵目混沌:“嗬嗬,嗬嗬……陛下,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如若殺戮之人不可迴頭,可降服於他,終止殺戮。困住他,就能從他手中,救下之後被其屠戮的萬民,後由佛法感化,讓其最終放下屠刀。倘若為了拯救萬民之苦,甘願承受犯戒帶來的業報後果,小僧隻能為其潛心祈禱,減少其業障之苦。”
李寶仁迴過身去,仰頭看著天上隨風飄動的白雲:“尊者,我南宗廟宇數千,這寺院可真的能普度眾生嗎?”
覺遠尊者沉默了,好久沒有說話,他隨後起身,與李寶仁並肩而立:“陛下,我後麵所說的話需要您細細參悟,選擇取舍,不要過早的下結論,一切遵從本心,萬事皆因果,久能不忘初心者,可見大道。”
李寶仁深吸一口氣:“尊者,請明示。“
覺遠尊者也仰頭看向那天空中的白雲:”陛下,你看這天中的白雲,隨風而動,順力而行,無方向,無目的,自在,隨緣,寧靜且平和。正如這佛法,緣起緣滅,因果報應,一切隨心而動,隨緣而終。僧人持戒,皆為修行,傳法布道,普度眾生,本為修心。無奈這世人,久而久之,將傳經布道做成了買賣;研習佛法成為自己向上攀爬的工具;打坐參禪,是為了讓世人看待自己為正統;袈裟之下,三毒俱全;本無心向道,卻想立地成佛,何因……“
李寶仁皺起了眉頭,他能聽出題外之音……
覺遠尊者看向李寶仁:“正所謂物極必反,月圓則缺,修佛者亦是塵擾於心呢。過度的偏愛,讓他們起了貪念;因偏愛的得失而起嗔念;由偏愛的因,造成他們癡念的果。陛下,眾生平等,如此的誘惑,君、臣都過不去的坎,何況幾個僧人。大張旗鼓,盲目擴張,寺廟多了就需要管事之人,就需要僧眾,就需要信徒,和尚不夠了哪裏來,這些修行之人不夠了,就要一些世俗之人去頂替。百姓如若生活勞作所得,還不如剃度為僧,必然入空門而不自立,那都成了僧人,何來信徒,何來布施。寺院的廣闊,讓僧人對寺院的大小過於執著,起攀比之心,越大、越華麗,錢財使用的越多,成為寺院地位的另一個具象化的體現,讓僧人貪心四起。信徒的布施在哪裏,信眾的遊離,讓僧人起了嗔心,而有武僧的打鬥。僧人為了獨樹一幟,對佛法過度解讀,為了辯經而辯經,執著於佛法,而不求佛法廣施的目的,阿彌陀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佛慈悲,達摩祖師麵壁於山洞,我等小僧,如有佛緣,一間陋室足矣。“
李寶仁恍然,心中的鬱結之氣消散了不少,其實他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些極端,但是自己猶如控製不住自己。是對佛家過於執著,越不過的癡心;是拿舉國之力,打造自己冥想中的世界,放不下的貪念,又有若隱若現的危機之感,萌生了嗔心的種子。周圍各國烽火四起,讓他莫名的不安。覺遠尊者的話,句句點在他的痛心而迴避之處,他需要正視嗎,他是需要正視的,但是他原來一直選擇無視,直到因念生怨才不得已而求解?
李寶仁對佛教的本意是好的,百姓一心向佛,治安和民風達到了一個曆史性的高度。他無為而治的無心插柳之舉讓南宗迎來一個時代的小中興。他將大量的國家之財,用在了建設佛家寺廟,本意是為了給後世留下一些財富。他見得太多舉國之力用於兵戈,然後一場大戰,人財兩空的悲劇,那他為何要去打那場無謂的戰爭呢。他不想讓自己國家的軍隊過於強盛,那樣會致使本國的部分武將目中無人,桀驁不馴,輕易就會發動對外或對內戰爭。覺遠尊者曾經說過,兵強則犯主,武將或地方勢力自身具備了發動大型戰爭或者謀反的前提,他更希望找一個勢均力敵的點,能夠讓外敵懼怕,內部又安定的策略。
覺遠尊者所說的偏愛,李寶仁自己也知道,他對於道教是有偏見的,那群臭道士性格古怪,做事乖張,找他們問個事整天雲裏霧裏的,而且招搖撞騙的正好讓李寶仁撞見,致使他對道家誤會頗深。佛道之爭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致使道家勢微,甚至被官府打壓,部分官員更是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故意拿著道教說事。
李寶仁的偏愛,對佛家也可以說是一場福禍兩依的劫數。因為對其的寬容與大投入,寺院無序的擴張,修行者開始執著於大殿的恢宏,廟宇占地的廣闊,佛像的奢華。因為各寺廟投入的不同,信眾的偏愛,致使互相間各自防備,甚至心生怨恨,各自形成勢力,暗中對抗,官府因為皇家態度的不明確,也不敢管束。也正是因為這份偏愛,他們開始執著於形式,忘記了本心。就像世俗之人,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是福禍雙依一樣。有的人穩不住心神,容易飄飄然,如同陡然乍富後的小人得誌,從此背信棄義,看不起從前的朋友,行事自此乖張,最終眾叛親離。有的人看的明白,一直都藏拙,通過壓抑自己的情緒與反省,慢慢消磨自己的浮躁之心,從而升華脫離過去懵懂的自己,這類人更容易成大事,但少之又少,大都如第一類人,在江湖中碰了釘子後,才迴頭看向自己的身後,已空無一人,後知後覺的才想起挽迴曾經的親朋,覺醒的越晚,他要彌補的事情就越多。
李寶仁的思緒急速的飛轉,此前的人生如過長卷一樣展開,他如果早繼承大統幾年,也許會做出很多荒唐事,真有可能讓全民皆僧。現在想想都害怕,人口怎麽辦,邊防怎麽辦,錢從何來,不能讓和尚們去做生意吧,甚至有敵國入侵,如何說服他們破殺戒?必定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陳國豐城……
豐州刺史姬震,接到一封密函,密函來自於四王爺,淩川王公孫壽。姬震讀完書信後,坐在角落中的椅子上,思想鬥爭了很久。
密函的內容是救公孫宇迴歸之事,並要重新擁立公孫宇為帝,淩川王要與他一起南北起事,清君側。
姬震是看不慣現在的皇帝公孫燁,但是一旦重新擁立公孫宇,梁國必定分裂,內戰在所難免。這南北戰爭,南麵的剛平息,北麵就接茬續上了。信中提及淩川王,將用北方的州郡與薑國達成協議,救公孫宇迴來,這割地之事他有些接受不了,但是迴頭一想,那幾個州郡以現在的情況看,是根本也保不住的。隻不過如果直接割讓出去,兩國會保存軍力,少死大量兵士,而薑國會得到完整的城池和人口,造反的也會少很多,安撫使幾乎不用太費力氣,整治下治安,並減免些賦稅,便不會出什麽亂子。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盤,薑國人攻於算計是真的,每一步都如連環套,逼著淩川王不得不按他給你設計好的路線走,淩川王一定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