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城內所有的兵士全軍覆沒。整個區域一片焦土,偶爾一些地方還能看出有些人形的黑炭,天宇城算是破了,但是破的極為慘烈。倭人的將領還是沒有人敢入城,而是派手下去探查,直到又是半日,前去偵查的兵士確定一個敵人也沒有後,才進入了天宇城。在城裏他發表了十分振奮人心的講話,描述這場大戰的慘烈,誇讚自己的兵士的勇敢,並要給自己的兵士邀功,隨後,便命令兵士對火場的邊緣處進行拆除,自己去了沒被大火席卷的幹淨屋舍……
因為上次蟠龍軍在天宇城的這把大火,直接燒的倭人大軍停滯不前了好久,他們也在分析局勢,更是在整頓內部,並大量繼續訓練小鮮兵。天宇城的失利讓倭人本土兵士損失慘重,雖然帶頭的武將極力吹噓當時的戰況,不過紙終究包不住火,被追究責任,但因為其家室的顯赫,最終被高層以指揮不力等罪名,被革職送迴倭國。
數日之後,一封來自金順臣的書信送達了鮮國的朝廷。信中的文字詳細地描述了他從熊知沛那裏所接收到的密函內容,將那場驚心動魄的戰事之大致細節娓娓道來。由於倭人出乎意料地停滯不前,原本逐漸平靜下來的鮮國各派係再度陷入風雲變幻之中。
一時間,朝堂之上黨爭之風如同一股邪惡的旋風般驟然刮起,其一就是直接影響到了剛打完仗迴來的金順臣。這讓剛從天宇城撤迴來的金順臣,還沒到百花城便接到了緊急詔令,要求其速速入宮麵聖。不僅如此,連他麾下的順臣兵也被一同調離,此舉令金順臣不禁連連哀歎。以他對皇帝的了解,此等旨意絕非出自聖上本意。究竟是朝中哪位大臣又在暗地裏興風作浪、弄出這般花樣就不得而知了,但終歸不會是好事。想到此處,金順臣頓感前途未卜,仿佛頭上懸著把刀,不一定砍到他哪裏,他感覺還不如做個貧民百姓,至少不用有伴君如伴虎的危險。然而,潘龍軍將領們現在與他關係匪淺。他們一起經曆過這幾次生死考驗,已然相互熟悉並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信任。聽聞此事後,這些將領通過幾位翻譯大概了解了一下狀況,紛紛勸說金順臣切勿遵命前往皇宮,並且承諾若他不去,大將軍一定為其撐腰。但金順臣身為鮮國臣子,又怎能公然違抗聖旨。縱使心中萬般無奈,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告別眾人,踏上那條通往都城的道路,自此與蟠龍路分道揚鑣,就此別離。
與此同時,鮮國的黎民百姓幾乎在第一時間便得知了天宇城大捷的喜訊。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迅速傳遍大街小巷,人們無不歡欣鼓舞。當地的官員更是毫不猶豫地將這一輝煌戰績直接載入了地方縣誌之中,以供後世子孫銘記這段光輝曆史。
這一切輝煌成果皆是樸德尚的功勞所致啊!熊知沛第一時間傳密函給先行去往百花城的樸德尚,並撥給他一筆不小的數目的銀子,讓他用最快的手法把事情散播出去,叮囑他不惜一切,務必將此消息廣泛傳播開來。之所以如此行事,熊知沛實則有著自己的深謀遠慮——他生怕那反複無常的鮮國朝堂之人會突然間翻臉不認人。若是這些鮮國人膽敢做出背信棄義之事來辜負於他,那麽他定然不會善罷甘休,必定要讓他們領教到什麽叫做自食惡果、悔不當初!
如今的鮮國可謂是一片歡騰,舉國民眾皆對來自陳國的蟠龍大軍尊崇備至,甚至將熊知沛視為高高在上的神明一般頂禮膜拜。而隨著這場大捷的傳頌,就連金順臣這位將領也搖身一變,成為了鮮國人眼中戰無不勝的戰神!
就在金順臣離開後的短短數日之內,熊知沛便獲知了相關的喜訊,也得知了金順臣被鮮國皇帝召見的事。然而,此時此刻的他卻莫名地感到一陣深深的無力感湧上心頭。或許是經曆了一場激戰之後身心俱疲所導致的吧,又或許是這初春時節的絲絲涼意與萬物凋零的景象,令他不禁心生孤寂之感。特別是當麵臨某些關鍵決策的時候,這種孤獨感更是如影隨形般緊緊纏繞著他。
迴想起與金順臣一同並肩作戰的日子,盡管兩人之間主仆之別,但好歹還有個能夠與之共同剖析戰局之人。相比之下,二當家和三當家賈窮,雖說對他忠心耿耿,但無奈在行軍打仗以及戰略謀劃方麵著實難以提供太多實質性的幫助。對於金順臣此番離去後的種種事宜,熊知沛心中始終縈繞著一絲揮之不去的隱憂。為此,他果斷下令讓麾下的兵士們放緩前行的腳步,並派遣崔勝利提前趕赴都城,許給崔勝利些許好處,以便讓他盡心盡力的及時探聽各種關於金順臣最新的消息動態。崔勝利不是傻瓜,他知道抱大腿的時候來了。
最近在陳國留的探子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傳來了第二個消息。為什麽說是第二個呢,是因為路途遙遠,雖然陳國人盡皆知,但是鮮國是真的沒什麽人知道,也不理會,王公大臣知道是應該的,民間沒人關心這些。送一次消息又是過境,又是找人,難上加難,所以不是大事不會單獨派人送信。他們傳給熊知沛的第一個消息猶如一道驚雷,震得他頭暈目眩——公孫宇竟然被俘了!而更讓人震驚的是,公孫燁趁此機會篡位稱帝。得知這一消息後,熊知沛心中頓時五味雜陳。他不禁開始擔憂起自己手下的軍籍和官位來,畢竟如今皇帝已經換人,可公孫燁是否還會承認他呢?
要知道,新皇登基,通常都會對前朝官員進行一番調整。而他熊知沛既沒有前往祝賀,也未曾得到任何通知,甚至連自己這支軍隊是否還算得上正規軍都難以確定了。這次來的第二個消息:公孫宇居然又被救迴了!不僅如此,豐州與淩川郡更是同時發布了複舊帝的檄文,宣稱要“清君側”。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謂的“清君側”不過是個借口罷了,這些人無非是想借此機會起兵造反。對於這樣的局麵,熊知沛反倒覺得正合他意。此前,他率領部下將倭人打得落花流水、懷疑人生,使得敵方士氣大挫。與此同時,看到倭人吃癟的鮮國人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他能感覺到,金順臣被召見,就是他們要膨脹的開始,他能聞出些那些鮮國官員不地道的味兒來。
既然如此,倒不如就讓鮮國人繼續膨脹下去,最好能主動將他“請”走。這樣一來,他便能順理成章地借著這個台階返迴陳國。至於迴去之後能否幫助到公孫宇,那就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了。不過在此之前,他決定暫時不表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一切等到達邊境之後再見機行事。因為從現在的情況看,局勢尚未明朗,若是公孫宇當真無力迴天,那麽他也要為自己的前途早做打算才行。打著大軍迴朝保皇公孫燁的旗號也是極好的;如果公孫宇勢大,那必然是要保公孫宇,畢竟他是公孫宇提上來的官員,一旦他登基,必定對自己再次大肆獎賞,況且鮮國的任務完成的差不多了。留個尾巴是為了還要迴來,倭寇現在已經被打急了,以後估計會很兇狠,所以鮮國人萬一自不量力要自己打,那就太好了。
城內所有的兵士全軍覆沒。整個區域一片焦土,偶爾一些地方還能看出有些人形的黑炭,天宇城算是破了,但是破的極為慘烈。倭人的將領還是沒有人敢入城,而是派手下去探查,直到又是半日,前去偵查的兵士確定一個敵人也沒有後,才進入了天宇城。在城裏他發表了十分振奮人心的講話,描述這場大戰的慘烈,誇讚自己的兵士的勇敢,並要給自己的兵士邀功,隨後,便命令兵士對火場的邊緣處進行拆除,自己去了沒被大火席卷的幹淨屋舍……
因為上次蟠龍軍在天宇城的這把大火,直接燒的倭人大軍停滯不前了好久,他們也在分析局勢,更是在整頓內部,並大量繼續訓練小鮮兵。天宇城的失利讓倭人本土兵士損失慘重,雖然帶頭的武將極力吹噓當時的戰況,不過紙終究包不住火,被追究責任,但因為其家室的顯赫,最終被高層以指揮不力等罪名,被革職送迴倭國。
數日之後,一封來自金順臣的書信送達了鮮國的朝廷。信中的文字詳細地描述了他從熊知沛那裏所接收到的密函內容,將那場驚心動魄的戰事之大致細節娓娓道來。由於倭人出乎意料地停滯不前,原本逐漸平靜下來的鮮國各派係再度陷入風雲變幻之中。
一時間,朝堂之上黨爭之風如同一股邪惡的旋風般驟然刮起,其一就是直接影響到了剛打完仗迴來的金順臣。這讓剛從天宇城撤迴來的金順臣,還沒到百花城便接到了緊急詔令,要求其速速入宮麵聖。不僅如此,連他麾下的順臣兵也被一同調離,此舉令金順臣不禁連連哀歎。以他對皇帝的了解,此等旨意絕非出自聖上本意。究竟是朝中哪位大臣又在暗地裏興風作浪、弄出這般花樣就不得而知了,但終歸不會是好事。想到此處,金順臣頓感前途未卜,仿佛頭上懸著把刀,不一定砍到他哪裏,他感覺還不如做個貧民百姓,至少不用有伴君如伴虎的危險。然而,潘龍軍將領們現在與他關係匪淺。他們一起經曆過這幾次生死考驗,已然相互熟悉並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信任。聽聞此事後,這些將領通過幾位翻譯大概了解了一下狀況,紛紛勸說金順臣切勿遵命前往皇宮,並且承諾若他不去,大將軍一定為其撐腰。但金順臣身為鮮國臣子,又怎能公然違抗聖旨。縱使心中萬般無奈,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告別眾人,踏上那條通往都城的道路,自此與蟠龍路分道揚鑣,就此別離。
與此同時,鮮國的黎民百姓幾乎在第一時間便得知了天宇城大捷的喜訊。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迅速傳遍大街小巷,人們無不歡欣鼓舞。當地的官員更是毫不猶豫地將這一輝煌戰績直接載入了地方縣誌之中,以供後世子孫銘記這段光輝曆史。
這一切輝煌成果皆是樸德尚的功勞所致啊!熊知沛第一時間傳密函給先行去往百花城的樸德尚,並撥給他一筆不小的數目的銀子,讓他用最快的手法把事情散播出去,叮囑他不惜一切,務必將此消息廣泛傳播開來。之所以如此行事,熊知沛實則有著自己的深謀遠慮——他生怕那反複無常的鮮國朝堂之人會突然間翻臉不認人。若是這些鮮國人膽敢做出背信棄義之事來辜負於他,那麽他定然不會善罷甘休,必定要讓他們領教到什麽叫做自食惡果、悔不當初!
如今的鮮國可謂是一片歡騰,舉國民眾皆對來自陳國的蟠龍大軍尊崇備至,甚至將熊知沛視為高高在上的神明一般頂禮膜拜。而隨著這場大捷的傳頌,就連金順臣這位將領也搖身一變,成為了鮮國人眼中戰無不勝的戰神!
就在金順臣離開後的短短數日之內,熊知沛便獲知了相關的喜訊,也得知了金順臣被鮮國皇帝召見的事。然而,此時此刻的他卻莫名地感到一陣深深的無力感湧上心頭。或許是經曆了一場激戰之後身心俱疲所導致的吧,又或許是這初春時節的絲絲涼意與萬物凋零的景象,令他不禁心生孤寂之感。特別是當麵臨某些關鍵決策的時候,這種孤獨感更是如影隨形般緊緊纏繞著他。
迴想起與金順臣一同並肩作戰的日子,盡管兩人之間主仆之別,但好歹還有個能夠與之共同剖析戰局之人。相比之下,二當家和三當家賈窮,雖說對他忠心耿耿,但無奈在行軍打仗以及戰略謀劃方麵著實難以提供太多實質性的幫助。對於金順臣此番離去後的種種事宜,熊知沛心中始終縈繞著一絲揮之不去的隱憂。為此,他果斷下令讓麾下的兵士們放緩前行的腳步,並派遣崔勝利提前趕赴都城,許給崔勝利些許好處,以便讓他盡心盡力的及時探聽各種關於金順臣最新的消息動態。崔勝利不是傻瓜,他知道抱大腿的時候來了。
最近在陳國留的探子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傳來了第二個消息。為什麽說是第二個呢,是因為路途遙遠,雖然陳國人盡皆知,但是鮮國是真的沒什麽人知道,也不理會,王公大臣知道是應該的,民間沒人關心這些。送一次消息又是過境,又是找人,難上加難,所以不是大事不會單獨派人送信。他們傳給熊知沛的第一個消息猶如一道驚雷,震得他頭暈目眩——公孫宇竟然被俘了!而更讓人震驚的是,公孫燁趁此機會篡位稱帝。得知這一消息後,熊知沛心中頓時五味雜陳。他不禁開始擔憂起自己手下的軍籍和官位來,畢竟如今皇帝已經換人,可公孫燁是否還會承認他呢?
要知道,新皇登基,通常都會對前朝官員進行一番調整。而他熊知沛既沒有前往祝賀,也未曾得到任何通知,甚至連自己這支軍隊是否還算得上正規軍都難以確定了。這次來的第二個消息:公孫宇居然又被救迴了!不僅如此,豐州與淩川郡更是同時發布了複舊帝的檄文,宣稱要“清君側”。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謂的“清君側”不過是個借口罷了,這些人無非是想借此機會起兵造反。對於這樣的局麵,熊知沛反倒覺得正合他意。此前,他率領部下將倭人打得落花流水、懷疑人生,使得敵方士氣大挫。與此同時,看到倭人吃癟的鮮國人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他能感覺到,金順臣被召見,就是他們要膨脹的開始,他能聞出些那些鮮國官員不地道的味兒來。
既然如此,倒不如就讓鮮國人繼續膨脹下去,最好能主動將他“請”走。這樣一來,他便能順理成章地借著這個台階返迴陳國。至於迴去之後能否幫助到公孫宇,那就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了。不過在此之前,他決定暫時不表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一切等到達邊境之後再見機行事。因為從現在的情況看,局勢尚未明朗,若是公孫宇當真無力迴天,那麽他也要為自己的前途早做打算才行。打著大軍迴朝保皇公孫燁的旗號也是極好的;如果公孫宇勢大,那必然是要保公孫宇,畢竟他是公孫宇提上來的官員,一旦他登基,必定對自己再次大肆獎賞,況且鮮國的任務完成的差不多了。留個尾巴是為了還要迴來,倭寇現在已經被打急了,以後估計會很兇狠,所以鮮國人萬一自不量力要自己打,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