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顧淵深深地歎息一聲,然後伸出手輕輕地摟住了陳庸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師弟啊,如果說太子目前尚不具備成為一名優秀皇帝的條件,他的確仍需要時間去反複磨煉和捶打自己,同時更離不開陛下的悉心引導與教誨。所以這件事的關鍵在於陛下。”
說到這裏,顧淵稍稍停頓了一下,看著愣愣的陳庸,接著繼續分析道:“再看看四殿下吧,曾經的他就如同一個毫無牽掛、赤足行走之人,可以無所顧忌地橫衝直撞。但如今呢,隨著他逐漸嶄露頭角,身邊的羈絆也是越來越多了起來。盡管那些圍繞在他身旁的人們確實為他掙得了不少顏麵,但與此同時,他們所帶來的卻是巨大無比的潛在風險。這種風險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從四麵八方鋪天蓋地般籠罩而來,無論是哪一位皇子,亦或是朝中的諸位大臣,都難以逃脫這般命運的考驗。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旦表現得太過突出和耀眼,便必然會引來無數的嫉妒與敵視目光。就拿那陳國的公孫燁來說吧,倘若他並非如此心胸狹隘,或許也就不至於惹來這麽多人欲將其置於死地的局麵了。而且,也正因為他自身性格上存在這樣明顯的缺陷,才會讓公孫宇能夠如此迅速地重新奪迴原本屬於自己的地位。至於究竟是誰給予了公孫燁那致命的一擊?絕對不是公孫宇,到底是因為薑國人出手相助了公孫宇,還是咱們梁國這邊暗中有所動作就不得而知了。實際上,許多人心底裏都暗自認為,相較於公孫燁而言,公孫宇坐在那個位置上所能構成的威脅顯然要小得多,並且日後可供操作的餘地也要廣闊的多!”,還符合很多權臣的個人利益。於公於私,公孫燁都得死,所以,有些事情看似巧合,其實是必然。至於第二個問題,既然動而無罪,剩下的就得你自己思量了……”
陳庸抿著嘴,他在顧淵麵前還是有些手足無措,就像本能的被壓製一樣,腦子裏一會一片空白,一會又如夢初醒,此時他又好像明白了什麽一樣,重重的點點頭,吐出一口濁氣。他從顧淵隻言片語的話語中,分析到大量的信息,完全打開了他以往看事情的思路,有時候固有的道德與底線在人們心中是一座大山,正因如此,在分析突破這些底線做事的對手之時,必然處處受限,你總是不認為他們能這麽沒底線,做的事可以如此齷齪,但真相就是,他們就是如此做了,而且做的堂而皇之地,他們為自己開脫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成大事不拘小節,這小節其實大到無限大,大到可以奪位弑君。二皇子的事,顧淵隻說了幾個字,但是其背後的意義卻極為深遠,必是有人授意,而授意之人太子根本起不到作用,唯有當今聖上有這個能力。陳庸從震驚中驚醒,他看向遠處的九陽,想緩解下自己心中的壓抑,問道:”你說九陽和孫雲楚還有機會嗎?”
顧淵這次迴應得格外爽快:“世間之事,變幻莫測,一切皆有可能發生。其中,三分需仰仗上天之意,七分則取決於人的作為。倘若雙方都不願去努力爭取,那麽他們之間的緣分恐怕就會走到盡頭。然而,隻要有一方尚存心意,並能夠坦誠地告知對方,說不定兩人便能心有靈犀一點通,從而擁有再次相見的契機。可要是其中一方已然下定決心徹底放棄,那另一方便隻能陷入苦苦的單戀之中,最終受苦受累的唯有自度罷了。要知道,這塵世間,一生受苦受難之人比比皆是,但又有幾人能讓心儀之人知曉自己所承受的苦楚呢?到頭來,無非是落得個‘餘生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無處話淒涼’這般悲慘結局。”
陳庸聽聞此言,不禁深深歎息一聲,搖了搖頭:“師兄,您為何沒有早些安排太子殿下與周國的鄭同昌有所接觸呢?迴想上次銅城遭遇的那場危機,若能提前如此行事,或許就不會出現被孫雲溪包圍的重大失誤了。”
顧淵對於鄭同昌此人顯然並無好感,他麵露不屑之色,冷冷地說道:“那個家夥啊,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罷了!再者說,以當時的實際情形來看,我們原本根本無需向他人求助。之所以那樣做,純粹隻是為了磨礪一下太子殿下而已,後麵的發展也隻不過是我們想要的結果。若非聯軍還需要保留周國的兵力以備後用,我本可讓太子殿下支援三星地的時候晚上半日,這樣再去匯合之時,鄭同昌的兵就快被打光了,我們就可坐收漁翁之利。而且大軍入城,誰死不死的都不好說,對外說鄭同昌戰死,也皆有可能。不過現在不是時候,胡人還得靠他頂著,這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不值得信賴。”
陳庸與顧淵一直聊到九陽領著兩個紅顏往迴走,他們也止住了話題,陳庸轉身看向顧淵:“師哥,為何會如此點撥於我?”
顧淵微微一笑,拍了拍陳庸的肩膀:“家師的叮囑,讓我好好待你。公瑾與臥龍雖各為其主,但不影響他們都是英雄,英雄惜英雄,讓孤獨的人在這亂世,還能尋得故鄉的感覺。”
陳庸對顧淵深施一禮,之後借等九陽之名和顧淵分手,兩人就此告辭,顧淵獨自迴營。
陳庸看著顧淵的背影,心生寒意,不由自主的打了一個冷顫,他這個師兄,最好不要成為敵人,如若反目,必定會腥風血雨,曹峰與子凡會首當其衝……
之後他與沈尚雲說了與顧淵見麵的細節,沈尚雲原來也聽說過顧淵,但是竟一次也沒有見過這個人,他不常跟在太子身邊,卻掌握著太子的一切。沈尚雲對於顧淵說的最後一句話很有興趣,其中未提既生瑜何生亮的矛盾,卻點的其孤獨與慰藉,這是其孤獨求敗時,遇到了勁敵後的欣慰嗎?
顧淵深深地歎息一聲,然後伸出手輕輕地摟住了陳庸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師弟啊,如果說太子目前尚不具備成為一名優秀皇帝的條件,他的確仍需要時間去反複磨煉和捶打自己,同時更離不開陛下的悉心引導與教誨。所以這件事的關鍵在於陛下。”
說到這裏,顧淵稍稍停頓了一下,看著愣愣的陳庸,接著繼續分析道:“再看看四殿下吧,曾經的他就如同一個毫無牽掛、赤足行走之人,可以無所顧忌地橫衝直撞。但如今呢,隨著他逐漸嶄露頭角,身邊的羈絆也是越來越多了起來。盡管那些圍繞在他身旁的人們確實為他掙得了不少顏麵,但與此同時,他們所帶來的卻是巨大無比的潛在風險。這種風險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從四麵八方鋪天蓋地般籠罩而來,無論是哪一位皇子,亦或是朝中的諸位大臣,都難以逃脫這般命運的考驗。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旦表現得太過突出和耀眼,便必然會引來無數的嫉妒與敵視目光。就拿那陳國的公孫燁來說吧,倘若他並非如此心胸狹隘,或許也就不至於惹來這麽多人欲將其置於死地的局麵了。而且,也正因為他自身性格上存在這樣明顯的缺陷,才會讓公孫宇能夠如此迅速地重新奪迴原本屬於自己的地位。至於究竟是誰給予了公孫燁那致命的一擊?絕對不是公孫宇,到底是因為薑國人出手相助了公孫宇,還是咱們梁國這邊暗中有所動作就不得而知了。實際上,許多人心底裏都暗自認為,相較於公孫燁而言,公孫宇坐在那個位置上所能構成的威脅顯然要小得多,並且日後可供操作的餘地也要廣闊的多!”,還符合很多權臣的個人利益。於公於私,公孫燁都得死,所以,有些事情看似巧合,其實是必然。至於第二個問題,既然動而無罪,剩下的就得你自己思量了……”
陳庸抿著嘴,他在顧淵麵前還是有些手足無措,就像本能的被壓製一樣,腦子裏一會一片空白,一會又如夢初醒,此時他又好像明白了什麽一樣,重重的點點頭,吐出一口濁氣。他從顧淵隻言片語的話語中,分析到大量的信息,完全打開了他以往看事情的思路,有時候固有的道德與底線在人們心中是一座大山,正因如此,在分析突破這些底線做事的對手之時,必然處處受限,你總是不認為他們能這麽沒底線,做的事可以如此齷齪,但真相就是,他們就是如此做了,而且做的堂而皇之地,他們為自己開脫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成大事不拘小節,這小節其實大到無限大,大到可以奪位弑君。二皇子的事,顧淵隻說了幾個字,但是其背後的意義卻極為深遠,必是有人授意,而授意之人太子根本起不到作用,唯有當今聖上有這個能力。陳庸從震驚中驚醒,他看向遠處的九陽,想緩解下自己心中的壓抑,問道:”你說九陽和孫雲楚還有機會嗎?”
顧淵這次迴應得格外爽快:“世間之事,變幻莫測,一切皆有可能發生。其中,三分需仰仗上天之意,七分則取決於人的作為。倘若雙方都不願去努力爭取,那麽他們之間的緣分恐怕就會走到盡頭。然而,隻要有一方尚存心意,並能夠坦誠地告知對方,說不定兩人便能心有靈犀一點通,從而擁有再次相見的契機。可要是其中一方已然下定決心徹底放棄,那另一方便隻能陷入苦苦的單戀之中,最終受苦受累的唯有自度罷了。要知道,這塵世間,一生受苦受難之人比比皆是,但又有幾人能讓心儀之人知曉自己所承受的苦楚呢?到頭來,無非是落得個‘餘生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無處話淒涼’這般悲慘結局。”
陳庸聽聞此言,不禁深深歎息一聲,搖了搖頭:“師兄,您為何沒有早些安排太子殿下與周國的鄭同昌有所接觸呢?迴想上次銅城遭遇的那場危機,若能提前如此行事,或許就不會出現被孫雲溪包圍的重大失誤了。”
顧淵對於鄭同昌此人顯然並無好感,他麵露不屑之色,冷冷地說道:“那個家夥啊,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罷了!再者說,以當時的實際情形來看,我們原本根本無需向他人求助。之所以那樣做,純粹隻是為了磨礪一下太子殿下而已,後麵的發展也隻不過是我們想要的結果。若非聯軍還需要保留周國的兵力以備後用,我本可讓太子殿下支援三星地的時候晚上半日,這樣再去匯合之時,鄭同昌的兵就快被打光了,我們就可坐收漁翁之利。而且大軍入城,誰死不死的都不好說,對外說鄭同昌戰死,也皆有可能。不過現在不是時候,胡人還得靠他頂著,這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不值得信賴。”
陳庸與顧淵一直聊到九陽領著兩個紅顏往迴走,他們也止住了話題,陳庸轉身看向顧淵:“師哥,為何會如此點撥於我?”
顧淵微微一笑,拍了拍陳庸的肩膀:“家師的叮囑,讓我好好待你。公瑾與臥龍雖各為其主,但不影響他們都是英雄,英雄惜英雄,讓孤獨的人在這亂世,還能尋得故鄉的感覺。”
陳庸對顧淵深施一禮,之後借等九陽之名和顧淵分手,兩人就此告辭,顧淵獨自迴營。
陳庸看著顧淵的背影,心生寒意,不由自主的打了一個冷顫,他這個師兄,最好不要成為敵人,如若反目,必定會腥風血雨,曹峰與子凡會首當其衝……
之後他與沈尚雲說了與顧淵見麵的細節,沈尚雲原來也聽說過顧淵,但是竟一次也沒有見過這個人,他不常跟在太子身邊,卻掌握著太子的一切。沈尚雲對於顧淵說的最後一句話很有興趣,其中未提既生瑜何生亮的矛盾,卻點的其孤獨與慰藉,這是其孤獨求敗時,遇到了勁敵後的欣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