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1 章 移花接木
(接上文……)
原來,盡管李大忠在過去的兩年裏一直被囚禁於天牢之中,但皇帝卻時常會喬裝打扮成獄卒的模樣前來探望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實在是因為李建業的勢力過於龐大,不僅掌控著朝中的諸多權力,甚至還操縱著幾個顯赫的大氏族。麵對這樣錯綜複雜的局麵,皇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暫時無法將李大忠解救出來。但他又不忍心看著這位曾經輔佐自己多年的恩師 受苦受難,所以隻能先讓李大忠在獄中假裝認命,先好好活下去,等待合適的時機到來,他大赦天下,順便赦免李大忠的罪行再做打算。
此外,皇帝和李大忠之間還有一個秘密約定:隻要皇帝本人尚在人世,就絕對不會設立任何攝政大臣。這個約定是李大忠分析形勢後交代皇帝的,也是讓皇帝維護自身統治地位的一種策略手段。如此一來便能避免那幾位野心勃勃的權臣趁虛而入、借機奪權並爭奪皇位,從而對皇族構成巨大威脅。倘若哪天皇帝自己的身體狀況真的每況愈下乃至油盡燈枯,那麽一定要將皇位傳給太子,以確保皇室血脈得以延續、江山社稷穩固如山。
記得當初李建業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出於保障皇帝人身安全的考慮,特意為其尋覓到了數名替身。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皇帝遭遇不測之禍,畢竟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皇帝當時也覺得是好意便應允下來。在這些替身當中,有一人與皇帝本人長得極為相似,而此人後來始終處於李建業的掌控之下。每當皇帝抱恙無法臨朝理政之時,便是由這位替身代替皇帝端坐於朝堂之上,聆聽眾大臣們的奏報商議國事。這麽做主要是為了不讓朝中的諸位臣子知曉皇帝龍體欠安,以防他們心生異誌、圖謀不軌。
正因如此,所以有時當金順臣前往朝堂時,會明顯感覺到所見到的皇帝似乎有所不同,不僅如此,甚至對於某些先前發生過的事情或是曾經呈遞上來的奏折內容感覺皇上都一無所知。如今聽聞賈窮透露出來的這番內情,以及那先前指揮使的陳述,李大忠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斷定,必定是此番突如其來的政變導致皇帝病情加重,以至於令其氣急攻心、口吐鮮血進而生命垂危甚至直接一命嗚唿!其實他心裏很清楚,皇帝早就患有肺癆之症,且病情已然惡化到了相當危急的關頭,這次政變隻不過是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它猶如一道催命符,無情地加速吞噬掉了皇帝本就脆弱不堪的生命。看來現在的鮮國已經完全由李建業控製了,而朝堂上那個稱病不出的皇帝,應該就是那個假皇帝。
熊知沛此時一臉陰鬱,大臣篡權,倭人還在進攻,他們不想著好好抵禦,還搞這一出,難道,他們是想投降。如果說就是想當皇帝或者為了自己能掌握國家的話,這個時候有點微妙。因為他把兵部的人給搞掉了,而前線的作戰又大敗,他能掌控的軍隊和外臣會非常有限,而兵部舊臣一定會遷怒於李建業,而李建業又不是傻子,他一定知道,那他搞這一出十有八九會有後手,可這後手多半是不光彩,以他的身份,去跟倭人談條件,絕對也占不到什麽便宜,人家最多是不殺他,搞給他個傀儡政權而已。費勁扒拉的當個傀儡,還不如把倭人打出去,再奪位不香嗎?
李大忠思量了一下說道:“大將軍,我知道今日您的意思,是想圖謀鮮國吧,說出這兩個消息,是想看看我們這些鮮國人的態度。老夫久居朝堂,見識也算有些,現在的鮮國皇室十有八九已經被軟禁,此後命運也不會比老夫好。如今江山易主,我們眾人也不會追隨李建業那個亂臣賊子,而我們幾個勢單力薄,無力腹壁江山,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都是被鮮國拋棄之人,哪個人來之前不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是您,我們早就死在大牢裏或者戰場上了。故,將軍所想之事盡情去做吧,即使沒有將軍幹預,鮮國也會落入倭人之手,那李建業成不了氣候,早晚也會被人家吞並。既然都是吞並,還不如送與宗主國,至少同宗同源,不會太過難為百姓,那倭人可就不一樣了,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鮮國百姓的死活,就是為了地方上的財富,奴役百姓,年輕人都被他們抓走了,老弱賣兒賣女,能活著都很難,所以您按自己的想法去辦吧。
熊知沛點點頭看向眾人,其他幾人皆一拱手,齊聲道:“大將軍,我們都已李先生馬首是瞻,他的決定,就是我們的決定。”
熊知沛問:“李先生,我還沒想好,您有何高見?”
李大忠想了一想,然後迴答道:“大將軍,如若您不圖鮮國的江山,那李建業之流便不必在乎,這乃是一種移花接木的高明手段,如果我們能夠成功獲取那個替身,亦或是直接將太子掌控在手,那麽到時候就完全可以挾持天子來號令諸侯。如此一來,鮮國的廣袤領土將會大幅減少內部的爭鬥與紛擾。待到最終實現天下一統之後,我們便可頒布全新的律法製度,從而全麵掌控整個鮮國,成為那深藏於幕後的主宰者。
然而,如果對於統治鮮國並無興致,僅僅隻是希望它能迴歸往昔作為陳國附庸的狀態,那操作起來則更為簡便易行。隻需率軍擊潰那些屢屢侵犯邊境的倭寇,然後扶持舊主的皇室宗親重新登上王位即可,最簡單的就是聯合幾個手握重兵的王爺,問他們要不要當皇帝,他們必會義無反顧的出手相助。得了大統之後,不管是誰,想必都會對將軍您感恩戴德,規規矩矩地行事,起碼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都不太可能會生出什麽亂子來。”
(接上文……)
原來,盡管李大忠在過去的兩年裏一直被囚禁於天牢之中,但皇帝卻時常會喬裝打扮成獄卒的模樣前來探望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實在是因為李建業的勢力過於龐大,不僅掌控著朝中的諸多權力,甚至還操縱著幾個顯赫的大氏族。麵對這樣錯綜複雜的局麵,皇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暫時無法將李大忠解救出來。但他又不忍心看著這位曾經輔佐自己多年的恩師 受苦受難,所以隻能先讓李大忠在獄中假裝認命,先好好活下去,等待合適的時機到來,他大赦天下,順便赦免李大忠的罪行再做打算。
此外,皇帝和李大忠之間還有一個秘密約定:隻要皇帝本人尚在人世,就絕對不會設立任何攝政大臣。這個約定是李大忠分析形勢後交代皇帝的,也是讓皇帝維護自身統治地位的一種策略手段。如此一來便能避免那幾位野心勃勃的權臣趁虛而入、借機奪權並爭奪皇位,從而對皇族構成巨大威脅。倘若哪天皇帝自己的身體狀況真的每況愈下乃至油盡燈枯,那麽一定要將皇位傳給太子,以確保皇室血脈得以延續、江山社稷穩固如山。
記得當初李建業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出於保障皇帝人身安全的考慮,特意為其尋覓到了數名替身。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皇帝遭遇不測之禍,畢竟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皇帝當時也覺得是好意便應允下來。在這些替身當中,有一人與皇帝本人長得極為相似,而此人後來始終處於李建業的掌控之下。每當皇帝抱恙無法臨朝理政之時,便是由這位替身代替皇帝端坐於朝堂之上,聆聽眾大臣們的奏報商議國事。這麽做主要是為了不讓朝中的諸位臣子知曉皇帝龍體欠安,以防他們心生異誌、圖謀不軌。
正因如此,所以有時當金順臣前往朝堂時,會明顯感覺到所見到的皇帝似乎有所不同,不僅如此,甚至對於某些先前發生過的事情或是曾經呈遞上來的奏折內容感覺皇上都一無所知。如今聽聞賈窮透露出來的這番內情,以及那先前指揮使的陳述,李大忠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斷定,必定是此番突如其來的政變導致皇帝病情加重,以至於令其氣急攻心、口吐鮮血進而生命垂危甚至直接一命嗚唿!其實他心裏很清楚,皇帝早就患有肺癆之症,且病情已然惡化到了相當危急的關頭,這次政變隻不過是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它猶如一道催命符,無情地加速吞噬掉了皇帝本就脆弱不堪的生命。看來現在的鮮國已經完全由李建業控製了,而朝堂上那個稱病不出的皇帝,應該就是那個假皇帝。
熊知沛此時一臉陰鬱,大臣篡權,倭人還在進攻,他們不想著好好抵禦,還搞這一出,難道,他們是想投降。如果說就是想當皇帝或者為了自己能掌握國家的話,這個時候有點微妙。因為他把兵部的人給搞掉了,而前線的作戰又大敗,他能掌控的軍隊和外臣會非常有限,而兵部舊臣一定會遷怒於李建業,而李建業又不是傻子,他一定知道,那他搞這一出十有八九會有後手,可這後手多半是不光彩,以他的身份,去跟倭人談條件,絕對也占不到什麽便宜,人家最多是不殺他,搞給他個傀儡政權而已。費勁扒拉的當個傀儡,還不如把倭人打出去,再奪位不香嗎?
李大忠思量了一下說道:“大將軍,我知道今日您的意思,是想圖謀鮮國吧,說出這兩個消息,是想看看我們這些鮮國人的態度。老夫久居朝堂,見識也算有些,現在的鮮國皇室十有八九已經被軟禁,此後命運也不會比老夫好。如今江山易主,我們眾人也不會追隨李建業那個亂臣賊子,而我們幾個勢單力薄,無力腹壁江山,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都是被鮮國拋棄之人,哪個人來之前不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是您,我們早就死在大牢裏或者戰場上了。故,將軍所想之事盡情去做吧,即使沒有將軍幹預,鮮國也會落入倭人之手,那李建業成不了氣候,早晚也會被人家吞並。既然都是吞並,還不如送與宗主國,至少同宗同源,不會太過難為百姓,那倭人可就不一樣了,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鮮國百姓的死活,就是為了地方上的財富,奴役百姓,年輕人都被他們抓走了,老弱賣兒賣女,能活著都很難,所以您按自己的想法去辦吧。
熊知沛點點頭看向眾人,其他幾人皆一拱手,齊聲道:“大將軍,我們都已李先生馬首是瞻,他的決定,就是我們的決定。”
熊知沛問:“李先生,我還沒想好,您有何高見?”
李大忠想了一想,然後迴答道:“大將軍,如若您不圖鮮國的江山,那李建業之流便不必在乎,這乃是一種移花接木的高明手段,如果我們能夠成功獲取那個替身,亦或是直接將太子掌控在手,那麽到時候就完全可以挾持天子來號令諸侯。如此一來,鮮國的廣袤領土將會大幅減少內部的爭鬥與紛擾。待到最終實現天下一統之後,我們便可頒布全新的律法製度,從而全麵掌控整個鮮國,成為那深藏於幕後的主宰者。
然而,如果對於統治鮮國並無興致,僅僅隻是希望它能迴歸往昔作為陳國附庸的狀態,那操作起來則更為簡便易行。隻需率軍擊潰那些屢屢侵犯邊境的倭寇,然後扶持舊主的皇室宗親重新登上王位即可,最簡單的就是聯合幾個手握重兵的王爺,問他們要不要當皇帝,他們必會義無反顧的出手相助。得了大統之後,不管是誰,想必都會對將軍您感恩戴德,規規矩矩地行事,起碼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都不太可能會生出什麽亂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