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打掃著戰場,將戰友們的屍體妥善安置,救治著受傷的士兵。易安王看著戰場上的一片狼藉,心中感慨萬千。這場戰鬥雖然暫時取得了勝利,但他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知道,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將麵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而此時,高仙芝帶領著殘兵敗將迴到了自己的軍營。他坐在營帳中,臉色陰沉得可怕。他沒想到,這次精心策劃的進攻竟然會以失敗告終。“易安王,你果然有兩下子。但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我一定會讓你付出代價的!”高仙芝咬牙切齒地說道。
高仙芝開始反思自己這次失敗的原因,他意識到,自己小看了易安王,也低估了他軍隊的戰鬥力。他決定重新調整戰略,加強軍隊的訓練,補充兵力和裝備,等待時機,再次向易安王發起進攻。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雙方暫時進入了對峙狀態。戰場上一片寂靜,隻有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但這種寂靜隻是表麵的平靜,雙方都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著下一場更加激烈的戰鬥。易安王知道,他們必須利用這段時間,盡快恢複實力,同時,還要想辦法解決軍費和裝備的問題。否則,一旦高仙芝再次進攻,他們將很難抵擋。
易安王開始四處籌集資金,他不僅變賣了自己更多的產業,還向一些富商和地方勢力求助。同時,他也加強了與宰府魏征的聯係,希望他能提供更多的支持。而在軍隊方麵,易安王親自督促士兵們進行訓練,提高他們的戰鬥技能和戰術水平。他還組織了一些小規模的偵察和襲擊行動,騷擾高仙芝的軍隊,打亂他們的部署。
高仙芝也沒有閑著,他在軍營中加緊訓練士兵,同時,他還派出使者,向朝廷請求增援。他知道,要想徹底打敗易安王,僅靠自己現有的兵力是不夠的。他必須得到朝廷的支持,才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實力都在不斷地變化。戰場上的局勢也變得更加複雜和微妙。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正在這片充滿硝煙的土地上悄然醞釀著。易安王和高仙芝都明白,下一場戰鬥,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之戰。他們都在為這場戰鬥做著最後的準備,等待著命運的裁決。
多日來,一份份沾染著硝煙氣息的戰報如雪花般不斷被呈送到皇上易歸的龍案之上。易歸坐在那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神色平靜地翻閱著這些戰報,時而微微點頭,時而輕輕皺眉。當看到高仙芝雖進攻受挫,但整體戰局仍在可控範圍之內,且成功給易安王的軍隊造成了沉重打擊時,易歸的臉上不禁浮現出一抹滿意的笑容,龍顏大悅。
“高仙芝不愧是鎮國公朱鎮山的關門弟子,果然有幾分本事。”易歸輕聲自語道,聲音在空曠的宮殿中輕輕迴蕩。在這一次次的戰報中,易歸敏銳地察覺到了鎮國公朱鎮山的意圖,他分明是有意培養高仙芝。自高仙芝出征江南以來,朱鎮山雖在後方為其撐腰,卻很少出謀劃策,更多的是讓高仙芝獨自在戰場上曆練。
易歸心中明白,朱鎮山對這個關門弟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朱鎮山在越國的威望和實力,這位鎮國公為越國的穩定和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軍中更是有著極高的地位。對於朱鎮山培養高仙芝一事,易歸雖未明確表態支持,但一直持默認的態度。在他看來,隻要高仙芝始終忠於越國,給他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又有何妨?不僅如此,易歸為了進一步籠絡高仙芝,彰顯皇恩浩蕩,還特意下旨給高仙芝賜下了厚厚的封賞。
“傳朕旨意,高仙芝雖此次進攻稍有波折,但作戰勇猛,指揮有方,極大地打擊了叛軍勢力,特賜黃金千兩,綢緞百匹,良田千畝,望其再接再厲,早日平定叛亂,凱旋而歸。”易歸對著身旁的太監吩咐道,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太監立刻領命,匆匆下去傳達旨意。
在易歸的心中,從來就沒有將易安王真正當成過對手。在他眼中,易安王不過是個有點野心的梟雄罷了。盡管易安王戎馬一生,有著一定的軍事才能和勢力,但想要站在越國的最高峰,統領整個越國,他還差了太多的火候。易歸深知,自己真正需要關注和警惕的對手,遠在東邊的魯國。
而此時,在越國的江南戰場上,高仙芝收到了易歸的封賞和旨意。他單膝跪地,雙手接過賞賜,心中充滿了感激和鬥誌。“陛下如此厚愛,末將定當竭盡全力,不辜負陛下的期望,早日平定叛亂,為越國的安寧貢獻自己的力量。”高仙芝對著京城的方向,鄭重地說道。
高仙芝深知,想要徹底打敗易安王,他必須更加謹慎地製定戰略。他開始重新審視易安王的軍隊和戰術,分析他們的優勢和劣勢。他還加強了對戰場周邊地形的勘察,尋找可以利用的地理優勢。同時,他積極與手下的將領們商討作戰計劃,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在易安王這邊,他雖然在與高仙芝的戰鬥中暫時取得了勝利,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高仙芝不會善罷甘休,下一次的進攻可能會更加猛烈。他繼續四處籌集資金和物資,擴充軍隊規模,加強軍隊訓練。他還派遣了大量的間諜,深入高仙芝的軍營和後方,收集情報,以便及時了解高仙芝的動向和作戰計劃。
高仙芝和易安王的軍隊都在緊張地籌備著下一場大戰。整個越國,仿佛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表麵平靜,內部卻充滿了緊張和危機。
在京城中,易歸時常會站在宮殿的高台上,望著遠方的天空,心中思考著越國的未來。他知道,無論是平定國內的叛亂,還是應對來自魯國的威脅,都將是一場艱難的挑戰。但他作為越國的國君,肩負著國家和百姓的期望,他必須帶領越國走向繁榮和強大。
“越國的命運,掌握在朕的手中。朕定要讓越國成為這片土地上最強大的國家,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易歸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決心,仿佛已經看到了越國未來的輝煌。
而在越國的邊境線上,魯國的軍隊也在頻繁調動。魯國的國君密切關注著越國的局勢,他看到易歸在國內進行的一係列改革和部署,心中感到了一絲不安。他知道,越國正在逐漸強大起來,這對魯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越國的易歸,果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的這些舉措,無疑是在為與我國的戰爭做準備。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必須采取行動。”魯國國君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焦慮。
魯國的大臣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主張立即對越國發動進攻,趁著越國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先發製人;有的則認為應該先加強魯國自身的實力,等待時機成熟再行動。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魯國國君最終決定,一方麵加強魯國的軍事力量,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另一方麵,派遣使者前往越國,進行外交試探,了解越國的真實意圖和實力。
於是,魯國的使者帶著國書,來到了越國的京城。易歸在宮殿中接見了魯國的使者。使者恭敬地呈上國書,易歸打開國書,仔細閱讀起來。國書中表麵上表達了魯國對越國的友好和問候,但字裏行間卻透露出一種試探和威脅的意味。
易歸麵無表情地讀完魯國國書心中的怒火如洶湧的暗流,在平靜的湖麵下翻湧。魯國,這個世仇之國,多年來的恩怨情仇在這一刻被國書的每一個字重新勾起。盡管臉上不動聲色,可握著國書的手卻微微收緊,指節泛白,泄露了他內心的憤懣。
“貴國國君這問候,倒是別具深意。”易歸將國書緩緩放在案幾上,聲音低沉而平靜,聽不出一絲情緒,“迴去告訴你們國君,越國向來以和為貴,但也絕不怕任何挑釁。”
魯國使者恭敬地低下頭,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謙卑,“陛下明鑒,我國國君對越國的誠意,皆在這國書中。此次派遣臣前來,也是希望能增進兩國的交流與了解,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易歸冷笑一聲,“交流與了解?魯國頻繁調動軍隊,這便是你們增進了解的方式?”使者微微一怔,旋即鎮定地迴答:“邊境局勢複雜,軍隊調動不過是常規操練,還望陛下勿要誤會。”
易歸沒有再理會使者,目光望向宮殿外的天空,思緒飄迴到多年前,越國祖訓“滅掉魯國”那鏗鏘有力的誓言仿佛還在耳邊迴響。如今魯國主動派來使者試探,背後定有深意。他深知,此刻的越國,國內叛亂未平,江南戰場與易安王的對峙正膠著,實在不宜再與魯國輕易開啟戰端。
“你先退下吧,待朕看過國書,自會給魯國國君答複。”易歸揮了揮手,使者行禮後,緩緩退下。
待使者離開,易歸喚來貼身太監,“去,傳宰府魏征與兵部尚書竇章即刻進宮,朕有要事相商。”太監領命匆匆而去。
不多時,宰府魏征與兵部尚書竇章匆匆趕來。兩人行過禮後,易歸將魯國國書遞給他們,“二位愛卿,看看這魯國的來意。”
魏征接過國書,與竇章一同仔細閱讀。看完後,魏征微微皺眉,“陛下,魯國此舉,看似友好,實則試探。如今我國江南戰事未平,他們怕是想趁火打劫。”
竇章也點頭道:“臣讚同丞相所言。魯國軍隊在邊境頻繁調動,絕非簡單的操練。若我們此時應對不當,恐腹背受敵。”
易歸靠在龍椅上,閉目沉思片刻,“朕何嚐不知。但如今國內局勢微妙,江南戰場又不能鬆懈。與魯國貿然開戰,對我們不利。”
魏征思索片刻,道:“陛下,臣以為可先穩住魯國。一方麵,給他們迴一封言辭懇切的國書,表達我國求和的意願;另一方麵,暗中加強邊境防禦,以防萬一。”
魏征補充道:“同時,催促朱鎮山盡快平定江南叛亂。隻要國內局勢穩定,我們便有底氣應對魯國。”
易歸睜開眼睛,目光中閃過一絲銳利,“就依二位愛卿所言。魏征,國書一事,你去安排,務必措辭得當,既不示弱,也不激怒魯國。竇章,邊境防禦就交由你負責,增派兵力,加強巡邏,不可有絲毫懈怠。”
兩人領命而去。易歸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歎息。越國的未來,此刻就像一團迷霧,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在江南戰場上,高仙芝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備戰之中。他深入研究易安王的軍隊戰術,每日與將領們商討作戰計劃。這天,他正在營帳中與幾位將領分析戰場形勢,一名士兵匆匆進來,“報!將軍,朝廷使者到!”
高仙芝連忙起身迎接。使者宣讀了易歸的旨意和賞賜,高仙芝單膝跪地,接過賞賜,心中充滿了感激與使命感。“陛下如此厚愛,末將定當竭盡全力,早日平定叛亂。”
使者離開後,高仙芝對將領們說:“陛下的賞賜是對我們的激勵,也是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必須盡快製定出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一舉擊敗易安王。”
一位將領起身道:“將軍,易安王最近四處籌集資金和物資,擴充軍隊規模,還派遣了大量間諜到我們軍營附近。我們必須加強防範。”
高仙芝點頭,“我已有所察覺。從今日起,加強軍營戒備,嚴格盤查進出人員。同時,我們也派出偵察兵,密切關注易安王的動向。另外,我打算從側翼突襲易安王的糧草補給線,斷其糧草,逼他主動出擊。”
眾將領紛紛表示讚同。高仙芝又詳細部署了各項任務,整個軍營開始忙碌起來,士兵們加緊訓練,籌備物資,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著最後的準備。
易安王這邊,同樣在緊張地籌備著。他得知高仙芝得到了朝廷的賞賜和旨意,明白高仙芝必然會加快進攻的步伐。“高仙芝此人,不可小覷。他既然敢再次進攻,必定有了新的戰略。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易安王對麾下將領們說道。
一名將領建議:“王爺,我們可以利用地形優勢,在山穀設下埋伏。高仙芝若來進攻,必經此處,我們可打他個措手不及。”
易安王沉思片刻,“此計雖好,但高仙芝也不是傻子,他定會有所防備。我們不妨將計就計,在山穀佯裝設伏,引他主力前來,然後從後方突襲他的軍營。”
眾將領紛紛稱妙。易安王又安排了間諜繼續深入高仙芝軍營,收集情報,確保計劃萬無一失。
日子一天天過去,越國國內的局勢愈發緊張。易歸密切關注著江南戰場和邊境的動靜,每日都要聽取各方的戰報和情報。他深知,此刻越國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任何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命運。
而此時,高仙芝帶領著殘兵敗將迴到了自己的軍營。他坐在營帳中,臉色陰沉得可怕。他沒想到,這次精心策劃的進攻竟然會以失敗告終。“易安王,你果然有兩下子。但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我一定會讓你付出代價的!”高仙芝咬牙切齒地說道。
高仙芝開始反思自己這次失敗的原因,他意識到,自己小看了易安王,也低估了他軍隊的戰鬥力。他決定重新調整戰略,加強軍隊的訓練,補充兵力和裝備,等待時機,再次向易安王發起進攻。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雙方暫時進入了對峙狀態。戰場上一片寂靜,隻有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但這種寂靜隻是表麵的平靜,雙方都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著下一場更加激烈的戰鬥。易安王知道,他們必須利用這段時間,盡快恢複實力,同時,還要想辦法解決軍費和裝備的問題。否則,一旦高仙芝再次進攻,他們將很難抵擋。
易安王開始四處籌集資金,他不僅變賣了自己更多的產業,還向一些富商和地方勢力求助。同時,他也加強了與宰府魏征的聯係,希望他能提供更多的支持。而在軍隊方麵,易安王親自督促士兵們進行訓練,提高他們的戰鬥技能和戰術水平。他還組織了一些小規模的偵察和襲擊行動,騷擾高仙芝的軍隊,打亂他們的部署。
高仙芝也沒有閑著,他在軍營中加緊訓練士兵,同時,他還派出使者,向朝廷請求增援。他知道,要想徹底打敗易安王,僅靠自己現有的兵力是不夠的。他必須得到朝廷的支持,才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實力都在不斷地變化。戰場上的局勢也變得更加複雜和微妙。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正在這片充滿硝煙的土地上悄然醞釀著。易安王和高仙芝都明白,下一場戰鬥,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之戰。他們都在為這場戰鬥做著最後的準備,等待著命運的裁決。
多日來,一份份沾染著硝煙氣息的戰報如雪花般不斷被呈送到皇上易歸的龍案之上。易歸坐在那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神色平靜地翻閱著這些戰報,時而微微點頭,時而輕輕皺眉。當看到高仙芝雖進攻受挫,但整體戰局仍在可控範圍之內,且成功給易安王的軍隊造成了沉重打擊時,易歸的臉上不禁浮現出一抹滿意的笑容,龍顏大悅。
“高仙芝不愧是鎮國公朱鎮山的關門弟子,果然有幾分本事。”易歸輕聲自語道,聲音在空曠的宮殿中輕輕迴蕩。在這一次次的戰報中,易歸敏銳地察覺到了鎮國公朱鎮山的意圖,他分明是有意培養高仙芝。自高仙芝出征江南以來,朱鎮山雖在後方為其撐腰,卻很少出謀劃策,更多的是讓高仙芝獨自在戰場上曆練。
易歸心中明白,朱鎮山對這個關門弟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朱鎮山在越國的威望和實力,這位鎮國公為越國的穩定和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軍中更是有著極高的地位。對於朱鎮山培養高仙芝一事,易歸雖未明確表態支持,但一直持默認的態度。在他看來,隻要高仙芝始終忠於越國,給他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又有何妨?不僅如此,易歸為了進一步籠絡高仙芝,彰顯皇恩浩蕩,還特意下旨給高仙芝賜下了厚厚的封賞。
“傳朕旨意,高仙芝雖此次進攻稍有波折,但作戰勇猛,指揮有方,極大地打擊了叛軍勢力,特賜黃金千兩,綢緞百匹,良田千畝,望其再接再厲,早日平定叛亂,凱旋而歸。”易歸對著身旁的太監吩咐道,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太監立刻領命,匆匆下去傳達旨意。
在易歸的心中,從來就沒有將易安王真正當成過對手。在他眼中,易安王不過是個有點野心的梟雄罷了。盡管易安王戎馬一生,有著一定的軍事才能和勢力,但想要站在越國的最高峰,統領整個越國,他還差了太多的火候。易歸深知,自己真正需要關注和警惕的對手,遠在東邊的魯國。
而此時,在越國的江南戰場上,高仙芝收到了易歸的封賞和旨意。他單膝跪地,雙手接過賞賜,心中充滿了感激和鬥誌。“陛下如此厚愛,末將定當竭盡全力,不辜負陛下的期望,早日平定叛亂,為越國的安寧貢獻自己的力量。”高仙芝對著京城的方向,鄭重地說道。
高仙芝深知,想要徹底打敗易安王,他必須更加謹慎地製定戰略。他開始重新審視易安王的軍隊和戰術,分析他們的優勢和劣勢。他還加強了對戰場周邊地形的勘察,尋找可以利用的地理優勢。同時,他積極與手下的將領們商討作戰計劃,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在易安王這邊,他雖然在與高仙芝的戰鬥中暫時取得了勝利,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高仙芝不會善罷甘休,下一次的進攻可能會更加猛烈。他繼續四處籌集資金和物資,擴充軍隊規模,加強軍隊訓練。他還派遣了大量的間諜,深入高仙芝的軍營和後方,收集情報,以便及時了解高仙芝的動向和作戰計劃。
高仙芝和易安王的軍隊都在緊張地籌備著下一場大戰。整個越國,仿佛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表麵平靜,內部卻充滿了緊張和危機。
在京城中,易歸時常會站在宮殿的高台上,望著遠方的天空,心中思考著越國的未來。他知道,無論是平定國內的叛亂,還是應對來自魯國的威脅,都將是一場艱難的挑戰。但他作為越國的國君,肩負著國家和百姓的期望,他必須帶領越國走向繁榮和強大。
“越國的命運,掌握在朕的手中。朕定要讓越國成為這片土地上最強大的國家,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易歸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決心,仿佛已經看到了越國未來的輝煌。
而在越國的邊境線上,魯國的軍隊也在頻繁調動。魯國的國君密切關注著越國的局勢,他看到易歸在國內進行的一係列改革和部署,心中感到了一絲不安。他知道,越國正在逐漸強大起來,這對魯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越國的易歸,果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的這些舉措,無疑是在為與我國的戰爭做準備。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必須采取行動。”魯國國君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焦慮。
魯國的大臣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主張立即對越國發動進攻,趁著越國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先發製人;有的則認為應該先加強魯國自身的實力,等待時機成熟再行動。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魯國國君最終決定,一方麵加強魯國的軍事力量,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另一方麵,派遣使者前往越國,進行外交試探,了解越國的真實意圖和實力。
於是,魯國的使者帶著國書,來到了越國的京城。易歸在宮殿中接見了魯國的使者。使者恭敬地呈上國書,易歸打開國書,仔細閱讀起來。國書中表麵上表達了魯國對越國的友好和問候,但字裏行間卻透露出一種試探和威脅的意味。
易歸麵無表情地讀完魯國國書心中的怒火如洶湧的暗流,在平靜的湖麵下翻湧。魯國,這個世仇之國,多年來的恩怨情仇在這一刻被國書的每一個字重新勾起。盡管臉上不動聲色,可握著國書的手卻微微收緊,指節泛白,泄露了他內心的憤懣。
“貴國國君這問候,倒是別具深意。”易歸將國書緩緩放在案幾上,聲音低沉而平靜,聽不出一絲情緒,“迴去告訴你們國君,越國向來以和為貴,但也絕不怕任何挑釁。”
魯國使者恭敬地低下頭,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謙卑,“陛下明鑒,我國國君對越國的誠意,皆在這國書中。此次派遣臣前來,也是希望能增進兩國的交流與了解,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易歸冷笑一聲,“交流與了解?魯國頻繁調動軍隊,這便是你們增進了解的方式?”使者微微一怔,旋即鎮定地迴答:“邊境局勢複雜,軍隊調動不過是常規操練,還望陛下勿要誤會。”
易歸沒有再理會使者,目光望向宮殿外的天空,思緒飄迴到多年前,越國祖訓“滅掉魯國”那鏗鏘有力的誓言仿佛還在耳邊迴響。如今魯國主動派來使者試探,背後定有深意。他深知,此刻的越國,國內叛亂未平,江南戰場與易安王的對峙正膠著,實在不宜再與魯國輕易開啟戰端。
“你先退下吧,待朕看過國書,自會給魯國國君答複。”易歸揮了揮手,使者行禮後,緩緩退下。
待使者離開,易歸喚來貼身太監,“去,傳宰府魏征與兵部尚書竇章即刻進宮,朕有要事相商。”太監領命匆匆而去。
不多時,宰府魏征與兵部尚書竇章匆匆趕來。兩人行過禮後,易歸將魯國國書遞給他們,“二位愛卿,看看這魯國的來意。”
魏征接過國書,與竇章一同仔細閱讀。看完後,魏征微微皺眉,“陛下,魯國此舉,看似友好,實則試探。如今我國江南戰事未平,他們怕是想趁火打劫。”
竇章也點頭道:“臣讚同丞相所言。魯國軍隊在邊境頻繁調動,絕非簡單的操練。若我們此時應對不當,恐腹背受敵。”
易歸靠在龍椅上,閉目沉思片刻,“朕何嚐不知。但如今國內局勢微妙,江南戰場又不能鬆懈。與魯國貿然開戰,對我們不利。”
魏征思索片刻,道:“陛下,臣以為可先穩住魯國。一方麵,給他們迴一封言辭懇切的國書,表達我國求和的意願;另一方麵,暗中加強邊境防禦,以防萬一。”
魏征補充道:“同時,催促朱鎮山盡快平定江南叛亂。隻要國內局勢穩定,我們便有底氣應對魯國。”
易歸睜開眼睛,目光中閃過一絲銳利,“就依二位愛卿所言。魏征,國書一事,你去安排,務必措辭得當,既不示弱,也不激怒魯國。竇章,邊境防禦就交由你負責,增派兵力,加強巡邏,不可有絲毫懈怠。”
兩人領命而去。易歸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歎息。越國的未來,此刻就像一團迷霧,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在江南戰場上,高仙芝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備戰之中。他深入研究易安王的軍隊戰術,每日與將領們商討作戰計劃。這天,他正在營帳中與幾位將領分析戰場形勢,一名士兵匆匆進來,“報!將軍,朝廷使者到!”
高仙芝連忙起身迎接。使者宣讀了易歸的旨意和賞賜,高仙芝單膝跪地,接過賞賜,心中充滿了感激與使命感。“陛下如此厚愛,末將定當竭盡全力,早日平定叛亂。”
使者離開後,高仙芝對將領們說:“陛下的賞賜是對我們的激勵,也是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必須盡快製定出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一舉擊敗易安王。”
一位將領起身道:“將軍,易安王最近四處籌集資金和物資,擴充軍隊規模,還派遣了大量間諜到我們軍營附近。我們必須加強防範。”
高仙芝點頭,“我已有所察覺。從今日起,加強軍營戒備,嚴格盤查進出人員。同時,我們也派出偵察兵,密切關注易安王的動向。另外,我打算從側翼突襲易安王的糧草補給線,斷其糧草,逼他主動出擊。”
眾將領紛紛表示讚同。高仙芝又詳細部署了各項任務,整個軍營開始忙碌起來,士兵們加緊訓練,籌備物資,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著最後的準備。
易安王這邊,同樣在緊張地籌備著。他得知高仙芝得到了朝廷的賞賜和旨意,明白高仙芝必然會加快進攻的步伐。“高仙芝此人,不可小覷。他既然敢再次進攻,必定有了新的戰略。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易安王對麾下將領們說道。
一名將領建議:“王爺,我們可以利用地形優勢,在山穀設下埋伏。高仙芝若來進攻,必經此處,我們可打他個措手不及。”
易安王沉思片刻,“此計雖好,但高仙芝也不是傻子,他定會有所防備。我們不妨將計就計,在山穀佯裝設伏,引他主力前來,然後從後方突襲他的軍營。”
眾將領紛紛稱妙。易安王又安排了間諜繼續深入高仙芝軍營,收集情報,確保計劃萬無一失。
日子一天天過去,越國國內的局勢愈發緊張。易歸密切關注著江南戰場和邊境的動靜,每日都要聽取各方的戰報和情報。他深知,此刻越國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任何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