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此刻,台上論道正式開始,一方劉琰率先發表言論,劉琰聲音很低沉,道“天下之事無分人、物,皆生而有道,不可逾越,治國理政亦是如此,若能遵循天道,則可保江山永固。故王道不可變。”
言罷台下響起了一些掌聲,對麵站起以為,手捋胡須,笑道:“正長之言聽之似乎略有道理,但實為大謬。自盤古開天地以來,曆經數百王朝更迭,又有多少明君聖主,誰可曾見國策相同,遠且不談,就說魏蜀吳三國開國之主各個稱得上是明主,所循王道又可曾相同。故治國如行雲流水,必須隨形勢變化而變化。”
此言一出,又有人點頭讚同。雲孟再向剛才那人請教,得知此人乃是謝家族人名叫謝尚,對玄學頗有些見地。雙方就這樣唇槍舌戰、你來我往辯論開來。
“咦!怪哉?”旁邊不知誰感慨了一聲。
聽到又有人問道:“兄台為何如此感慨?”
那人迴道:“賢弟不知你發覺沒有,這素日高談闊論,據理力爭的殷浩遠為何至今不見發聲?”
“就是啊,不知出了什麽狀況”眾人私下議論著。雲孟此時也注意到這位殷浩遠,此人麵如冠玉,五官周正,留著短髯,身材壯實,倒像是個習武之人。此時殷淵正微閉雙目,手搖麈尾,聽著台上眾人論辯,不時嘴角微微翹起。
最後,連那位居中判官也有疑問了,便宣布論道暫且停下,向殷淵拱手道:“浩遠兄為何遲遲不見你發表高論呢?是否有與眾不同之見解?今日所到之人皆是文雅之士,浩遠兄有何高見還請不吝賜教。”
眾人也隨聲附和,殷淵此時才將眼睜開,放下手中麈尾,笑了笑道:“諸位之觀點皆有道理,又皆存謬誤,殷某實在不敢苟同,若說道變與不變隻要將雙方道理相疊,取之共同之處,便可得出結論,說到底今日論戰無人勝亦無人輸。”
“說得好!”雲孟聽的情不自禁,喊了一聲。眾人皆朝著雲孟這個方向看去,這其中自然也有殷淵。最終這場論戰還是草草收場了。
雲孟感慨盡管今日論道有點虎頭蛇尾,但對於自己來說還是收獲很大的,開了眼界,長了見識。正準備隨著人流返迴住處。此時有一小童攔住了雲孟,小童對雲孟深施一禮,道:“公子留步,我家主人想請公子品茶,請公子移步。”
雲孟問道:“我在建康無親無故,不知你家主人尊姓大名,請我何事?”
小童又道:“我家主人姓殷名淵,字浩遠,為何請公子小人卻並不知,還請公子賞光。”雲孟一聽殷淵邀請自己喝茶,心中也是很驚喜,連忙答應,跟隨小童,坐進了路旁的一座茶樓之中。
小童引著雲孟主仆二人上了茶樓的二樓,茶樓東南角一張桌子,殷淵已經到了,見到雲孟,殷淵起身拱手道:“公子,殷淵有禮了,唐突之下請公子前來一敘,還請不要見怪。”
雲孟也連忙還禮:“久聞先生大名,今日得見乃是在下的幸事,求之不得啊。”二人坐定,互通了姓名,年齡,一旁小爐正煎著茶,此時茶香四溢。
雲孟不禁說道:“好茶啊!”
殷淵笑道:“公子也好茶,可否談談茶經?”
雲孟忙擺手道:“山野之人怎可在先生麵前班門弄斧。”
殷淵道:“無妨,你我隻為閑談,說說又有何不妥。”
雲孟道:“既然如此,在下就談談拙見。關於這茶,當年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疏》便有其特征之描述,曰其生長於山田或沼澤中,經霜之後味甜而脆,具苦澀味。《三國誌?韋曜傳》中有記載曰,吳國皇帝孫皓率群臣飲酒,規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韋曜酒力不勝,隻能喝二升,孫皓便常密賜茶荈以代酒。可見三國時期,飲茶風氣甚盛。《廣雅》中記載了餅茶的製法: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爾雅注》中亦有描述,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到本朝茶又與佛、道、儒結緣,以茶養生,以茶助修行。說道飲茶也是講究頗多,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一番功夫後,此時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鬱,清香馥鬱,滋味更加鮮醇爽口,品上一口簡直是連魂魄也覺得清爽。”
“好一個連魂魄也覺得清爽,雲公子真是博學之人啊,在下沒有看錯,佩服,佩服。公子,你看你我很是投機,我大你幾歲,今後便以兄弟相稱,如何賢弟?”殷淵笑道。
雲孟趕忙起身,對殷淵又拱手道:“多謝兄長抬愛,小弟受寵若驚。”
殷淵也起身雙手拉住雲孟道“好好好,今日真是痛快,景略請坐。”二人又重新坐下。
品過兩杯茶後,雲孟才問道:“殷兄,小弟有一事不明,兄長是如何知道雲孟的?”
殷淵笑道:“為兄又不是神仙,怎能知道賢弟。隻是適才論道之上愚兄發表言論,滿堂皆無應和,唯獨賢弟春雷一吼,為兄這才注意到還有一位知音啊!”
雲孟也笑道:“原來如此,兄長當時所言正與小弟所想不謀而合,故有此感慨,倒是讓兄長笑話了。”
殷淵又道:“此言差矣,賢弟乃是有感而發而已,此乃真性情。倒是愚兄此次邀賢弟前來不僅是要結識賢弟,還要洗耳恭聽賢弟高見。”
雲孟道:“兄長過於自謙了,兄長之才好比皓月當空,小弟怎敢企及,小弟隻不過是讀了幾本聖賢之書,悟了些道理而已,怎能登大雅之堂。”
殷淵道:“賢弟哪裏話,既然你我現今兄弟相稱,就不必在遵循這些繁文縟節,有何見解盡可說來。”
雲孟見殷淵如此率性、直爽便道:“既然兄長要聽,小弟就獻醜了。就論變與不變,與治國理正之道其實關係密切,拋開命題不談,小弟以為治國如治病,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去偽存真,才能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一個軍隊、一個國家如同一座樓宇,每一部分都很重要、都有它的作用,但如不能將其有效組合,積極調動,就會使一盤散沙。至於則是王道不應一成不變,雲孟非常讚同《藩露》中有關變與不變之論,聖明之主常欲仿效前朝明君之法而施政治國此為不變,但這是有條件的,欲天不變道也不變,聖王繼亂世,則‘掃除其跡而悉去之’,聯係當今,首要任務自當是韜光養晦,壯大國力,而後恢複山河,一統江山,再而即可效仿古時聖主治國之道,以求長治久安。”
雲孟發表見解時,殷淵不住的點頭,當雲孟話畢後,殷淵再次起身,激動地拉住雲孟道:“賢弟啊,賢弟,你真乃兄之知音也。但賢弟確實比愚兄高,高就高在賢弟比兄看得更遠,更是治國之道,你那一套之強國之道真是高也、妙哉。”
雲孟拱手道:兄長謬讚實令小弟慚愧,其實兄長的諸多見解,對於強國富民又何嚐不是良策呢?但小弟不明白,以兄長之威名,為何不向當今朝廷獻策?”
殷淵笑道:“賢弟不知,兄長已習於置身世外,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則自然而然,與其殫精竭慮,高談闊論豈不更好。”
雲孟道:“兄長此言,恕小弟不能讚同,兄長可知,空談誤國。”
殷淵苦笑道:“好一個空談誤國,賢弟殊不知當今朝廷盡在王、謝二家掌控,不如此還能怎樣,誰還能另辟蹊徑?不談這些掃興的話題了,來吃茶。”
二人有談了些古文辭賦方麵的話題,見時候不早,雲孟便起身告辭,互留了住處地址,便相互道別。
迴到住處,雲孟對這位殷浩遠的學識、才能和為人甚至敬佩,唯獨對他那般消極避世的態度有些不解,久久迴想今日所遇,心潮澎湃,也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改變國家當前的頹勢,從文風上講就必須徹底改變現今崇尚清談之風,上至君主、下至庶人都須務實起來,把精力放在振興國力上來,不然外敵再來,還能到哪裏偏安。”
一夜無話,第二日雲孟、青遙主仆二人剛剛用罷早飯,雲孟正要讀書,就聽有人叩門,青遙忙去開門,雲孟聽到有人詢問青遙:“你家公子可在?”聽聲音,來人正是殷淵。
雲孟忙放下書,快步出迎,見到殷淵躬身施禮道:“殷兄蒞臨寒舍,有失遠迎。”
殷淵笑道:“賢弟不必多禮,倒是為兄魯莽了,這一早就來打擾賢弟。可為兄就是這般性子,難得遇見賢弟這般知音,一夜未曾睡好,你我兄弟能夠相遇難道不是天意。為兄有一句話,憋悶在胸不吐不快,賢弟可願意與為兄義結金蘭,做個異姓兄弟。”
別看這殷淵對入仕並無興趣,反應消極,但對於結識朋友到像是換了個人一般,隨性的很。雲孟笑道:“此時小弟怎感覺,兄長不是昨日之兄長了,倒像個江湖俠義之人。”
殷淵也覺得自己有些失態,不好意思的笑道:“又讓賢弟笑話了。”
雲孟一把拉住殷淵的手臂,言道:“何來談得笑話?兄之意,弟早已有矣,隻是沒有兄長這般勇氣。能結識兄長這般人物,是小弟之福。擇日不如撞日,就此刻你我兄弟啟天盟誓結為兄弟如何?”
殷淵大笑道:“好,就今日。”
雲孟命青遙到院中準備香案,二人對天盟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結為兄弟,永不相叛。自然是殷淵為兄,雲孟為弟。
禮畢兄弟甚是興奮,殷淵拉住雲孟道:“景略,兄長這麽多年來沒有佩服過什麽人,賢弟你卻是第一人。今日你我結為兄弟,做兄長的必須得有表示。”說著從寬大的衣袖中抽出兩本書,遞給雲孟道:“為兄感覺賢弟是個雅趣之人,那些金銀之物實在太俗,故而尋了這兩本書算作是兄長送給賢弟的見麵禮,賢弟看看喜歡不喜歡。”
雲孟一邊道謝一邊雙手接過書,一看卻是裴頠著的《崇有論》和《辯才論》,言道:“兄長這禮物太貴重了吧?這《崇有論》小弟早有耳聞,其中駁無論有之道,確實很有見解。但這《辯才論》不是傳說裴頠未曾完成就遭不幸了嗎?兄長怎能得到此書?”
殷淵道:“裴頠大才,隻可惜生不逢時,慘遭賊人暗算。說道這本《辯才論》據說隻是後人根據裴頠手稿整理而得的,就此也僅是在民間秘密流傳,少有人知道。裴頠雖屬‘正始之音’,兄也知道賢弟不尚清談,但其文章觀點新穎、獨到,批判辛辣,與賢弟見解有些相似之處,賢弟未嚐不可借鑒一二。要說禮物貴重也談不上,隻要賢弟喜歡就可。”
雲孟忙道:“小弟當然喜歡,恨不得立刻細細研讀一番,小弟感激之情不知如何表達了。”
殷淵一聽大笑道:“賢弟喜歡就好,感謝就不必了,可否今日先不去讀書,陪兄長一日,到秦淮河畔遊曆一番,吃些酒,也好讓為兄盡一盡地主之誼,如何?”
雲孟也笑道:“兄長發話,小弟那敢推辭,遵命就是。”二人大笑,就連一旁青遙也跟著大笑。於是三人結伴出門,才引來一場風波。
此刻,台上論道正式開始,一方劉琰率先發表言論,劉琰聲音很低沉,道“天下之事無分人、物,皆生而有道,不可逾越,治國理政亦是如此,若能遵循天道,則可保江山永固。故王道不可變。”
言罷台下響起了一些掌聲,對麵站起以為,手捋胡須,笑道:“正長之言聽之似乎略有道理,但實為大謬。自盤古開天地以來,曆經數百王朝更迭,又有多少明君聖主,誰可曾見國策相同,遠且不談,就說魏蜀吳三國開國之主各個稱得上是明主,所循王道又可曾相同。故治國如行雲流水,必須隨形勢變化而變化。”
此言一出,又有人點頭讚同。雲孟再向剛才那人請教,得知此人乃是謝家族人名叫謝尚,對玄學頗有些見地。雙方就這樣唇槍舌戰、你來我往辯論開來。
“咦!怪哉?”旁邊不知誰感慨了一聲。
聽到又有人問道:“兄台為何如此感慨?”
那人迴道:“賢弟不知你發覺沒有,這素日高談闊論,據理力爭的殷浩遠為何至今不見發聲?”
“就是啊,不知出了什麽狀況”眾人私下議論著。雲孟此時也注意到這位殷浩遠,此人麵如冠玉,五官周正,留著短髯,身材壯實,倒像是個習武之人。此時殷淵正微閉雙目,手搖麈尾,聽著台上眾人論辯,不時嘴角微微翹起。
最後,連那位居中判官也有疑問了,便宣布論道暫且停下,向殷淵拱手道:“浩遠兄為何遲遲不見你發表高論呢?是否有與眾不同之見解?今日所到之人皆是文雅之士,浩遠兄有何高見還請不吝賜教。”
眾人也隨聲附和,殷淵此時才將眼睜開,放下手中麈尾,笑了笑道:“諸位之觀點皆有道理,又皆存謬誤,殷某實在不敢苟同,若說道變與不變隻要將雙方道理相疊,取之共同之處,便可得出結論,說到底今日論戰無人勝亦無人輸。”
“說得好!”雲孟聽的情不自禁,喊了一聲。眾人皆朝著雲孟這個方向看去,這其中自然也有殷淵。最終這場論戰還是草草收場了。
雲孟感慨盡管今日論道有點虎頭蛇尾,但對於自己來說還是收獲很大的,開了眼界,長了見識。正準備隨著人流返迴住處。此時有一小童攔住了雲孟,小童對雲孟深施一禮,道:“公子留步,我家主人想請公子品茶,請公子移步。”
雲孟問道:“我在建康無親無故,不知你家主人尊姓大名,請我何事?”
小童又道:“我家主人姓殷名淵,字浩遠,為何請公子小人卻並不知,還請公子賞光。”雲孟一聽殷淵邀請自己喝茶,心中也是很驚喜,連忙答應,跟隨小童,坐進了路旁的一座茶樓之中。
小童引著雲孟主仆二人上了茶樓的二樓,茶樓東南角一張桌子,殷淵已經到了,見到雲孟,殷淵起身拱手道:“公子,殷淵有禮了,唐突之下請公子前來一敘,還請不要見怪。”
雲孟也連忙還禮:“久聞先生大名,今日得見乃是在下的幸事,求之不得啊。”二人坐定,互通了姓名,年齡,一旁小爐正煎著茶,此時茶香四溢。
雲孟不禁說道:“好茶啊!”
殷淵笑道:“公子也好茶,可否談談茶經?”
雲孟忙擺手道:“山野之人怎可在先生麵前班門弄斧。”
殷淵道:“無妨,你我隻為閑談,說說又有何不妥。”
雲孟道:“既然如此,在下就談談拙見。關於這茶,當年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疏》便有其特征之描述,曰其生長於山田或沼澤中,經霜之後味甜而脆,具苦澀味。《三國誌?韋曜傳》中有記載曰,吳國皇帝孫皓率群臣飲酒,規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韋曜酒力不勝,隻能喝二升,孫皓便常密賜茶荈以代酒。可見三國時期,飲茶風氣甚盛。《廣雅》中記載了餅茶的製法: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爾雅注》中亦有描述,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到本朝茶又與佛、道、儒結緣,以茶養生,以茶助修行。說道飲茶也是講究頗多,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一番功夫後,此時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鬱,清香馥鬱,滋味更加鮮醇爽口,品上一口簡直是連魂魄也覺得清爽。”
“好一個連魂魄也覺得清爽,雲公子真是博學之人啊,在下沒有看錯,佩服,佩服。公子,你看你我很是投機,我大你幾歲,今後便以兄弟相稱,如何賢弟?”殷淵笑道。
雲孟趕忙起身,對殷淵又拱手道:“多謝兄長抬愛,小弟受寵若驚。”
殷淵也起身雙手拉住雲孟道“好好好,今日真是痛快,景略請坐。”二人又重新坐下。
品過兩杯茶後,雲孟才問道:“殷兄,小弟有一事不明,兄長是如何知道雲孟的?”
殷淵笑道:“為兄又不是神仙,怎能知道賢弟。隻是適才論道之上愚兄發表言論,滿堂皆無應和,唯獨賢弟春雷一吼,為兄這才注意到還有一位知音啊!”
雲孟也笑道:“原來如此,兄長當時所言正與小弟所想不謀而合,故有此感慨,倒是讓兄長笑話了。”
殷淵又道:“此言差矣,賢弟乃是有感而發而已,此乃真性情。倒是愚兄此次邀賢弟前來不僅是要結識賢弟,還要洗耳恭聽賢弟高見。”
雲孟道:“兄長過於自謙了,兄長之才好比皓月當空,小弟怎敢企及,小弟隻不過是讀了幾本聖賢之書,悟了些道理而已,怎能登大雅之堂。”
殷淵道:“賢弟哪裏話,既然你我現今兄弟相稱,就不必在遵循這些繁文縟節,有何見解盡可說來。”
雲孟見殷淵如此率性、直爽便道:“既然兄長要聽,小弟就獻醜了。就論變與不變,與治國理正之道其實關係密切,拋開命題不談,小弟以為治國如治病,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去偽存真,才能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一個軍隊、一個國家如同一座樓宇,每一部分都很重要、都有它的作用,但如不能將其有效組合,積極調動,就會使一盤散沙。至於則是王道不應一成不變,雲孟非常讚同《藩露》中有關變與不變之論,聖明之主常欲仿效前朝明君之法而施政治國此為不變,但這是有條件的,欲天不變道也不變,聖王繼亂世,則‘掃除其跡而悉去之’,聯係當今,首要任務自當是韜光養晦,壯大國力,而後恢複山河,一統江山,再而即可效仿古時聖主治國之道,以求長治久安。”
雲孟發表見解時,殷淵不住的點頭,當雲孟話畢後,殷淵再次起身,激動地拉住雲孟道:“賢弟啊,賢弟,你真乃兄之知音也。但賢弟確實比愚兄高,高就高在賢弟比兄看得更遠,更是治國之道,你那一套之強國之道真是高也、妙哉。”
雲孟拱手道:兄長謬讚實令小弟慚愧,其實兄長的諸多見解,對於強國富民又何嚐不是良策呢?但小弟不明白,以兄長之威名,為何不向當今朝廷獻策?”
殷淵笑道:“賢弟不知,兄長已習於置身世外,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則自然而然,與其殫精竭慮,高談闊論豈不更好。”
雲孟道:“兄長此言,恕小弟不能讚同,兄長可知,空談誤國。”
殷淵苦笑道:“好一個空談誤國,賢弟殊不知當今朝廷盡在王、謝二家掌控,不如此還能怎樣,誰還能另辟蹊徑?不談這些掃興的話題了,來吃茶。”
二人有談了些古文辭賦方麵的話題,見時候不早,雲孟便起身告辭,互留了住處地址,便相互道別。
迴到住處,雲孟對這位殷浩遠的學識、才能和為人甚至敬佩,唯獨對他那般消極避世的態度有些不解,久久迴想今日所遇,心潮澎湃,也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改變國家當前的頹勢,從文風上講就必須徹底改變現今崇尚清談之風,上至君主、下至庶人都須務實起來,把精力放在振興國力上來,不然外敵再來,還能到哪裏偏安。”
一夜無話,第二日雲孟、青遙主仆二人剛剛用罷早飯,雲孟正要讀書,就聽有人叩門,青遙忙去開門,雲孟聽到有人詢問青遙:“你家公子可在?”聽聲音,來人正是殷淵。
雲孟忙放下書,快步出迎,見到殷淵躬身施禮道:“殷兄蒞臨寒舍,有失遠迎。”
殷淵笑道:“賢弟不必多禮,倒是為兄魯莽了,這一早就來打擾賢弟。可為兄就是這般性子,難得遇見賢弟這般知音,一夜未曾睡好,你我兄弟能夠相遇難道不是天意。為兄有一句話,憋悶在胸不吐不快,賢弟可願意與為兄義結金蘭,做個異姓兄弟。”
別看這殷淵對入仕並無興趣,反應消極,但對於結識朋友到像是換了個人一般,隨性的很。雲孟笑道:“此時小弟怎感覺,兄長不是昨日之兄長了,倒像個江湖俠義之人。”
殷淵也覺得自己有些失態,不好意思的笑道:“又讓賢弟笑話了。”
雲孟一把拉住殷淵的手臂,言道:“何來談得笑話?兄之意,弟早已有矣,隻是沒有兄長這般勇氣。能結識兄長這般人物,是小弟之福。擇日不如撞日,就此刻你我兄弟啟天盟誓結為兄弟如何?”
殷淵大笑道:“好,就今日。”
雲孟命青遙到院中準備香案,二人對天盟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結為兄弟,永不相叛。自然是殷淵為兄,雲孟為弟。
禮畢兄弟甚是興奮,殷淵拉住雲孟道:“景略,兄長這麽多年來沒有佩服過什麽人,賢弟你卻是第一人。今日你我結為兄弟,做兄長的必須得有表示。”說著從寬大的衣袖中抽出兩本書,遞給雲孟道:“為兄感覺賢弟是個雅趣之人,那些金銀之物實在太俗,故而尋了這兩本書算作是兄長送給賢弟的見麵禮,賢弟看看喜歡不喜歡。”
雲孟一邊道謝一邊雙手接過書,一看卻是裴頠著的《崇有論》和《辯才論》,言道:“兄長這禮物太貴重了吧?這《崇有論》小弟早有耳聞,其中駁無論有之道,確實很有見解。但這《辯才論》不是傳說裴頠未曾完成就遭不幸了嗎?兄長怎能得到此書?”
殷淵道:“裴頠大才,隻可惜生不逢時,慘遭賊人暗算。說道這本《辯才論》據說隻是後人根據裴頠手稿整理而得的,就此也僅是在民間秘密流傳,少有人知道。裴頠雖屬‘正始之音’,兄也知道賢弟不尚清談,但其文章觀點新穎、獨到,批判辛辣,與賢弟見解有些相似之處,賢弟未嚐不可借鑒一二。要說禮物貴重也談不上,隻要賢弟喜歡就可。”
雲孟忙道:“小弟當然喜歡,恨不得立刻細細研讀一番,小弟感激之情不知如何表達了。”
殷淵一聽大笑道:“賢弟喜歡就好,感謝就不必了,可否今日先不去讀書,陪兄長一日,到秦淮河畔遊曆一番,吃些酒,也好讓為兄盡一盡地主之誼,如何?”
雲孟也笑道:“兄長發話,小弟那敢推辭,遵命就是。”二人大笑,就連一旁青遙也跟著大笑。於是三人結伴出門,才引來一場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