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至尊紅顏》完
諸天之開局讓江玉燕去搬磚 作者:鹿鳴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讓人把天子儀仗立在城中最顯眼的地方,遊洛自己則是把衣服一撩就準備和人一起去廢墟救人去。
“阿洛,你別去!”
看到遊洛要去冒險,武媚娘馬上去攔住了遊洛。
雖然她現在也很擔憂目前的安危,但是她知道急不來。
而且現在遊洛貴為秦王,如果有個萬一,後果不堪設想。
“沒事的,我相信大唐的百姓不會害我的。”遊洛握住武媚娘的手安慰道。
而那兩名禦林軍當做沒看見。
他們都知道武媚娘是皇帝的才人。
而小多則道:“阿……殿下,我和你一起去。”
“我也去。”
徐盈盈也跟著說道。
遊洛搖搖頭,“不用了,你們等守著儀仗。”
其實遊洛話剛剛說的冠冕堂皇,其實是因為自己有把握自保,就算等會有想不開的要來對付自己,遊洛也有把握全身而退。
但是武媚娘和小多以及徐盈盈一起來的話,那就沒有把握了。
隻不過別人不知道啊,所以被遊洛這話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這也是因為遊洛的地位所產生的效果。
這要是遊洛以前的身份說這話,可感動不了幾個人。
反而覺得你這個乞丐的命有什麽大不了的。
不過效果這麽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遊洛這個身份的人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太少了,哪怕是作秀都不願意。
遊洛安撫了幾句,然後就卷起袖子帶著人去尋找廢墟下的幸存者了。
領導者帶頭做事的榜樣是巨大的,越來越多的百姓紛紛加入了救援的隊伍。
大家齊心協力從廢墟中救出一個又一個的幸存者。
至於遇難的,也隻能暫時先抬到一邊,到時候集中處理。
“這是我家的糧食!你們不能拿走!”
就在遊洛帶著大家一起救援的時候,突然聽到旁邊有人吵了起來。
兩撥人吵著吵著就互相拉扯到了遊洛麵前。
現在的遊洛才是現場的主心骨。
“殿下,我們按照您的命令搜尋物資,好不容易清理出了一堆糧食,這個人突然跑過來說這些是他的糧食,讓我們還給他。”
其中一個人憤憤不平的說道。
“殿下,這些糧食本來就是我們的,這是我們家的地契和房契,請您過目。”
另一個人也是早有準備,直接把地契和房契拿出來,證明自己不是來強取豪奪。
遊洛拿過看了一下,其實也就是裝模作樣。
他哪裏知道大唐的地契和房契長啥樣啊,真假都認不出來。
不過他敢理直氣壯,還敢鬧到自己麵前,多半是真的。
可是就算是真的,現在糧食最要緊,想要就這麽還給他也是不可能的。
“那為什麽他們在清理的時候你不說?清理完了你才說是你的?你要是早說這下麵的糧食是你的,不讓他們動,他們肯定就先去清理別的地方。
你知不知道現在多少人都在餓著肚子?你浪費我們的時間就是在阻礙救援,孤全權負責救災事宜,你信不信我現在就定你個阻礙救援,當場格殺了你?”
這家夥的心思遊洛也知道,不過遊洛現在可沒有心情和他講道理。
想發國難財,那你真是想瞎了心。
“我……我……”
對麵那人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好了,孤也不為難你,如果沒有他們辛辛苦苦把東西清理出來,你自己不知道要花多少力氣,這樣子,這個物資我們要六成,給你留四成。
不過你這四成孤出市場價買下來。”
“啊?”
“啊什麽啊?”遊洛一瞪眼,“你不願意?那你連這四成都沒有了。”
那人連忙說道:“不不不,我願意,我願意。”
“行,孤給你寫個條子,你自己收好,到時候找官府要錢。”
那人也隻能哭喪著臉答應了下來。
解決了一個小插曲,後續的處理就順理成章,當天縣城的秩序就開始恢複。
遊洛在這停留了兩天,吩咐好縣令臨時招募縣兵維持秩序以後,遊洛就開始匆匆忙忙趕往下一個地方。
當然,遊洛不可能每個地方都停留兩天,這樣子猴年馬月才能走完整個災區?
遊洛選擇就地指定現存官員來恢複秩序,有些地方秩序混亂是因為官員逃的逃,死的死。
所以遊洛到達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指定官員。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民間自發維持秩序的百姓被遊洛直接提拔為官員,這也讓許多人感恩戴德。
而整個災區的秩序也是得以快速恢複。
度過最艱難的開始,外麵的救援隊伍也挖通了被阻塞的道路,整個災區都在快速恢複。
而遊洛也在這次的救災中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尤其在災區有著巨大的聲望。
就在遊洛還想停留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消息,李世民病重,急詔遊洛迴京。
遊洛便急匆匆帶著李君羨獨自迴去。
而武媚娘則是帶著才找到的母親隨後跟上。
遊洛一路風塵仆仆趕迴長安,然後便直奔皇宮。
“殿下,你快進去吧,皇上正在等著你呢。”
抵達寢宮,早等候著的段天德看到遊洛,急忙說道。
遊洛也是連忙就衝了進去。
進去的時候,李治已經跪在了那裏,而周圍也是跪滿了大臣。
遊洛頓感不妙。
“爹!”
遊洛連忙衝到了床前。
本來昏迷的李世民聽到這個不合禮法的稱唿,勉強睜開了一隻眼睛。
“我兒。”
李世民露出個笑容。
“我兒,爹快不行了……”
“爹,你先別說話,我這就找醫生給你看病。”
不得不說,雖然遊洛幾乎每個世界都認過爹,但是做兒子,遊洛是真誠的。
當然了,也是因為每個世界認得爹都對他蠻好的。
李世民拉住遊洛,“兒子,別費勁了。”
一旁跪著的李治聽著兩人的互動,心裏不是滋味。
因為同樣都是兒子,李世民就從來沒有這麽親密的稱唿過他。
“諸位愛卿,朕感大限將至,有詔書示下。”
諸位大臣聞言,頓時哭泣起來,“陛下!!”
“朕承天命,君臨天下,數十載殫精竭慮,唯願大唐江山永固,黎民安康。今朕大限將至,思及社稷傳承,心潮難平,特立此遺詔,以告天下。
朕在位期間,諸皇子各有所長,然儲君之選,關乎國運興衰。昔日,朕立李治為太子,冀其能擔起家國重任,弘揚大唐盛世。然曆經歲月,觀其行事風格與治國理念,朕漸覺其仁懦有餘,決斷不足,恐難以應對複雜多變之朝局,保我大唐千秋萬代。”、
說到這,李世民停頓了一下,看到李治臉色煞白,有一絲愧疚。
“朕之皇子李洛,自幼聰慧,心懷壯誌,敏而好學,廣涉經史,於政務之處理,頗具見地,每能提出獨到之策,以解難題。且其為人果敢堅毅,心懷天下,有不忍蒼生受苦之仁心,更具駕馭群臣、掌控全局之能。朕深信,若李洛為君,必能延續大唐之輝煌,開創更為盛世之局麵。
故朕於彌留之際,特廢太子李治,立李洛為太子,著即監國理政,以安天下。朕望李洛登基之後,能以民為本,任賢用能,廣開言路,輕徭薄賦,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朕亦詔告諸皇子、宗室及滿朝文武,當同心輔佐新君,不得有二心。如有心懷不軌,妄圖擾亂朝綱者,必嚴懲不貸。朕雖將龍禦歸天,但在天之靈,亦會庇佑大唐,注視著諸位之言行。”
可能是迴光返照,李世民說完這些話雖然有些氣喘,但是好歹也是流暢的說完了。
李世民最後一個字落下,在場所有人都愣住了。
“怎麽?爾等敢不奉詔?”
看到所有人都不說話,李世民突然厲聲喝道。
遊洛想要說什麽,但是卻被李世民死死拉著手示意他不要開口。
諸位大臣互相看了看, 最後還是長孫無忌帶頭喊道:“臣等謹遵聖意!”
“我兒,希望你善待汝之兄長,他對你不會有威脅的。”李世民又拉著遊洛叮囑道。
遊洛當即跪下,“我在此起誓,我李洛有生之年,絕不有任何加害哥哥李治性命之舉,必保其終生永享富貴,若有違此誓,我必落入九幽不得翻身!”
“好好好……不、不要重蹈我的覆轍……”李世民聽聞此言露出笑容,漸漸便沒了聲息。
“皇上!!”
“皇上駕崩了!”
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三年駕崩,是年,太子李洛登基,次年改年號瑞熙,並立武媚娘為後(在遊洛迴宮前,李世民就下了旨意放還武媚娘迴家。)。
李洛即位後,在一開始的時候延續唐太宗李世民,同時繼續奉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大唐的人口得以快速增長,國庫也日漸充盈。
就在大家以為李洛會繼續休養生息的時候,李洛卻突然調動軍隊對外征戰。
而每次戰爭後,李洛都會休養一段時間,並且消化勝利果實。
就這樣子,斷斷續續進行了五年的征戰,大唐基本占據整個亞洲國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亞洲洲長。
而這已經達到了大唐的統治極限。
在這之後,大唐徹底進入了休戰,但是大唐的威名傳遍四海,海外許多番邦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朝貢大唐皇帝。
許多番邦的矛盾也會請大唐皇帝來決斷。
因為遊洛處事公正,漸漸地,更多的外邦願意請大唐皇帝來幫忙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而一旦有人違反大唐皇帝的裁決,其他外邦都會群起而攻之。
大唐皇帝的權威開始灑向國境之外。
同時,大唐也迎來了他們最為長壽,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瑞熙145年,此時的大唐皇帝李洛已經161歲高齡。
人人都說這是一位從頭到尾一直賢明的聖君,他沒有因為年邁而開始昏庸。
大唐在他的治理下達到了頂峰,但是也隻能到此為止了,不管繼任者是誰,大唐注定走向衰落。
武媚娘、小多和徐盈盈都已經走在了遊洛前麵。
還是慣例熬走了不少兒子。
看著同樣垂垂老矣的太子,遊洛照例寬慰了幾句,然後就雙眼無神的看著天花板。
其實不是他到極限了,而是他這具身體已經到了極限了。
他的身體無法再承受受過經過蟠桃和人參果滋養過的靈魂。
算了,就到此為止吧,這個世界的大唐走向何方就不是自己所能控製的了。
遊洛閉上了眼睛。
大唐高宗皇帝,駕崩。
番外之言:大唐高宗皇帝駕崩後,太子李言繼位。李言繼位初期果敢勇毅,頗具高宗皇帝之風。
但是他卻沒有像高宗皇帝一樣一直賢明下去,晚年的他開始貪圖享樂,崇信奸臣秦義。秦義私下收受外邦使臣賄賂,並向皇帝李言進讒言,使得皇帝在裁決外邦矛盾的時候有失公允,長期以往,大唐皇帝在外邦之中威望漸失。
而不服大唐皇帝裁決也漸漸無人討伐,使得大唐開始喪失了對外邦的掌控。
但是總體來說,大唐依舊強盛,在李言駕崩以後,留下的大唐依舊強盛。
大唐高宗皇帝給此世大唐留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使得其國運有五百二十一年之久。
其中,高宗皇帝在位時間達到145年之久,占據整個唐朝國運近三分之一。
尤其是唐朝末期,有數個番邦感念高宗皇帝遺德使得他們國家得以存續,借兵給當時的唐朝皇帝,使其擊敗占據國都亂軍,唐朝得以再次苟延殘喘五十餘年。
唐朝末代皇帝在位的時候,當時一支亂軍在攻下長安之後,居然挖掘高宗陵墓盜取財物,消息一出,天下震動。
已經投降的長安軍民當即反叛,並且直接投降遠在千裏之外的後周郭威,使得郭威引兵相助,順利攻克長安。
其後,郭威以其高宗皇帝之女慶安公主之後重修高宗皇帝陵寢收複民心,使得其勢力得以快速發展,最後建立大周,並結束了唐末紛爭。
“阿洛,你別去!”
看到遊洛要去冒險,武媚娘馬上去攔住了遊洛。
雖然她現在也很擔憂目前的安危,但是她知道急不來。
而且現在遊洛貴為秦王,如果有個萬一,後果不堪設想。
“沒事的,我相信大唐的百姓不會害我的。”遊洛握住武媚娘的手安慰道。
而那兩名禦林軍當做沒看見。
他們都知道武媚娘是皇帝的才人。
而小多則道:“阿……殿下,我和你一起去。”
“我也去。”
徐盈盈也跟著說道。
遊洛搖搖頭,“不用了,你們等守著儀仗。”
其實遊洛話剛剛說的冠冕堂皇,其實是因為自己有把握自保,就算等會有想不開的要來對付自己,遊洛也有把握全身而退。
但是武媚娘和小多以及徐盈盈一起來的話,那就沒有把握了。
隻不過別人不知道啊,所以被遊洛這話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這也是因為遊洛的地位所產生的效果。
這要是遊洛以前的身份說這話,可感動不了幾個人。
反而覺得你這個乞丐的命有什麽大不了的。
不過效果這麽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遊洛這個身份的人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太少了,哪怕是作秀都不願意。
遊洛安撫了幾句,然後就卷起袖子帶著人去尋找廢墟下的幸存者了。
領導者帶頭做事的榜樣是巨大的,越來越多的百姓紛紛加入了救援的隊伍。
大家齊心協力從廢墟中救出一個又一個的幸存者。
至於遇難的,也隻能暫時先抬到一邊,到時候集中處理。
“這是我家的糧食!你們不能拿走!”
就在遊洛帶著大家一起救援的時候,突然聽到旁邊有人吵了起來。
兩撥人吵著吵著就互相拉扯到了遊洛麵前。
現在的遊洛才是現場的主心骨。
“殿下,我們按照您的命令搜尋物資,好不容易清理出了一堆糧食,這個人突然跑過來說這些是他的糧食,讓我們還給他。”
其中一個人憤憤不平的說道。
“殿下,這些糧食本來就是我們的,這是我們家的地契和房契,請您過目。”
另一個人也是早有準備,直接把地契和房契拿出來,證明自己不是來強取豪奪。
遊洛拿過看了一下,其實也就是裝模作樣。
他哪裏知道大唐的地契和房契長啥樣啊,真假都認不出來。
不過他敢理直氣壯,還敢鬧到自己麵前,多半是真的。
可是就算是真的,現在糧食最要緊,想要就這麽還給他也是不可能的。
“那為什麽他們在清理的時候你不說?清理完了你才說是你的?你要是早說這下麵的糧食是你的,不讓他們動,他們肯定就先去清理別的地方。
你知不知道現在多少人都在餓著肚子?你浪費我們的時間就是在阻礙救援,孤全權負責救災事宜,你信不信我現在就定你個阻礙救援,當場格殺了你?”
這家夥的心思遊洛也知道,不過遊洛現在可沒有心情和他講道理。
想發國難財,那你真是想瞎了心。
“我……我……”
對麵那人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好了,孤也不為難你,如果沒有他們辛辛苦苦把東西清理出來,你自己不知道要花多少力氣,這樣子,這個物資我們要六成,給你留四成。
不過你這四成孤出市場價買下來。”
“啊?”
“啊什麽啊?”遊洛一瞪眼,“你不願意?那你連這四成都沒有了。”
那人連忙說道:“不不不,我願意,我願意。”
“行,孤給你寫個條子,你自己收好,到時候找官府要錢。”
那人也隻能哭喪著臉答應了下來。
解決了一個小插曲,後續的處理就順理成章,當天縣城的秩序就開始恢複。
遊洛在這停留了兩天,吩咐好縣令臨時招募縣兵維持秩序以後,遊洛就開始匆匆忙忙趕往下一個地方。
當然,遊洛不可能每個地方都停留兩天,這樣子猴年馬月才能走完整個災區?
遊洛選擇就地指定現存官員來恢複秩序,有些地方秩序混亂是因為官員逃的逃,死的死。
所以遊洛到達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指定官員。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民間自發維持秩序的百姓被遊洛直接提拔為官員,這也讓許多人感恩戴德。
而整個災區的秩序也是得以快速恢複。
度過最艱難的開始,外麵的救援隊伍也挖通了被阻塞的道路,整個災區都在快速恢複。
而遊洛也在這次的救災中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尤其在災區有著巨大的聲望。
就在遊洛還想停留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消息,李世民病重,急詔遊洛迴京。
遊洛便急匆匆帶著李君羨獨自迴去。
而武媚娘則是帶著才找到的母親隨後跟上。
遊洛一路風塵仆仆趕迴長安,然後便直奔皇宮。
“殿下,你快進去吧,皇上正在等著你呢。”
抵達寢宮,早等候著的段天德看到遊洛,急忙說道。
遊洛也是連忙就衝了進去。
進去的時候,李治已經跪在了那裏,而周圍也是跪滿了大臣。
遊洛頓感不妙。
“爹!”
遊洛連忙衝到了床前。
本來昏迷的李世民聽到這個不合禮法的稱唿,勉強睜開了一隻眼睛。
“我兒。”
李世民露出個笑容。
“我兒,爹快不行了……”
“爹,你先別說話,我這就找醫生給你看病。”
不得不說,雖然遊洛幾乎每個世界都認過爹,但是做兒子,遊洛是真誠的。
當然了,也是因為每個世界認得爹都對他蠻好的。
李世民拉住遊洛,“兒子,別費勁了。”
一旁跪著的李治聽著兩人的互動,心裏不是滋味。
因為同樣都是兒子,李世民就從來沒有這麽親密的稱唿過他。
“諸位愛卿,朕感大限將至,有詔書示下。”
諸位大臣聞言,頓時哭泣起來,“陛下!!”
“朕承天命,君臨天下,數十載殫精竭慮,唯願大唐江山永固,黎民安康。今朕大限將至,思及社稷傳承,心潮難平,特立此遺詔,以告天下。
朕在位期間,諸皇子各有所長,然儲君之選,關乎國運興衰。昔日,朕立李治為太子,冀其能擔起家國重任,弘揚大唐盛世。然曆經歲月,觀其行事風格與治國理念,朕漸覺其仁懦有餘,決斷不足,恐難以應對複雜多變之朝局,保我大唐千秋萬代。”、
說到這,李世民停頓了一下,看到李治臉色煞白,有一絲愧疚。
“朕之皇子李洛,自幼聰慧,心懷壯誌,敏而好學,廣涉經史,於政務之處理,頗具見地,每能提出獨到之策,以解難題。且其為人果敢堅毅,心懷天下,有不忍蒼生受苦之仁心,更具駕馭群臣、掌控全局之能。朕深信,若李洛為君,必能延續大唐之輝煌,開創更為盛世之局麵。
故朕於彌留之際,特廢太子李治,立李洛為太子,著即監國理政,以安天下。朕望李洛登基之後,能以民為本,任賢用能,廣開言路,輕徭薄賦,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朕亦詔告諸皇子、宗室及滿朝文武,當同心輔佐新君,不得有二心。如有心懷不軌,妄圖擾亂朝綱者,必嚴懲不貸。朕雖將龍禦歸天,但在天之靈,亦會庇佑大唐,注視著諸位之言行。”
可能是迴光返照,李世民說完這些話雖然有些氣喘,但是好歹也是流暢的說完了。
李世民最後一個字落下,在場所有人都愣住了。
“怎麽?爾等敢不奉詔?”
看到所有人都不說話,李世民突然厲聲喝道。
遊洛想要說什麽,但是卻被李世民死死拉著手示意他不要開口。
諸位大臣互相看了看, 最後還是長孫無忌帶頭喊道:“臣等謹遵聖意!”
“我兒,希望你善待汝之兄長,他對你不會有威脅的。”李世民又拉著遊洛叮囑道。
遊洛當即跪下,“我在此起誓,我李洛有生之年,絕不有任何加害哥哥李治性命之舉,必保其終生永享富貴,若有違此誓,我必落入九幽不得翻身!”
“好好好……不、不要重蹈我的覆轍……”李世民聽聞此言露出笑容,漸漸便沒了聲息。
“皇上!!”
“皇上駕崩了!”
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三年駕崩,是年,太子李洛登基,次年改年號瑞熙,並立武媚娘為後(在遊洛迴宮前,李世民就下了旨意放還武媚娘迴家。)。
李洛即位後,在一開始的時候延續唐太宗李世民,同時繼續奉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大唐的人口得以快速增長,國庫也日漸充盈。
就在大家以為李洛會繼續休養生息的時候,李洛卻突然調動軍隊對外征戰。
而每次戰爭後,李洛都會休養一段時間,並且消化勝利果實。
就這樣子,斷斷續續進行了五年的征戰,大唐基本占據整個亞洲國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亞洲洲長。
而這已經達到了大唐的統治極限。
在這之後,大唐徹底進入了休戰,但是大唐的威名傳遍四海,海外許多番邦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朝貢大唐皇帝。
許多番邦的矛盾也會請大唐皇帝來決斷。
因為遊洛處事公正,漸漸地,更多的外邦願意請大唐皇帝來幫忙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而一旦有人違反大唐皇帝的裁決,其他外邦都會群起而攻之。
大唐皇帝的權威開始灑向國境之外。
同時,大唐也迎來了他們最為長壽,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瑞熙145年,此時的大唐皇帝李洛已經161歲高齡。
人人都說這是一位從頭到尾一直賢明的聖君,他沒有因為年邁而開始昏庸。
大唐在他的治理下達到了頂峰,但是也隻能到此為止了,不管繼任者是誰,大唐注定走向衰落。
武媚娘、小多和徐盈盈都已經走在了遊洛前麵。
還是慣例熬走了不少兒子。
看著同樣垂垂老矣的太子,遊洛照例寬慰了幾句,然後就雙眼無神的看著天花板。
其實不是他到極限了,而是他這具身體已經到了極限了。
他的身體無法再承受受過經過蟠桃和人參果滋養過的靈魂。
算了,就到此為止吧,這個世界的大唐走向何方就不是自己所能控製的了。
遊洛閉上了眼睛。
大唐高宗皇帝,駕崩。
番外之言:大唐高宗皇帝駕崩後,太子李言繼位。李言繼位初期果敢勇毅,頗具高宗皇帝之風。
但是他卻沒有像高宗皇帝一樣一直賢明下去,晚年的他開始貪圖享樂,崇信奸臣秦義。秦義私下收受外邦使臣賄賂,並向皇帝李言進讒言,使得皇帝在裁決外邦矛盾的時候有失公允,長期以往,大唐皇帝在外邦之中威望漸失。
而不服大唐皇帝裁決也漸漸無人討伐,使得大唐開始喪失了對外邦的掌控。
但是總體來說,大唐依舊強盛,在李言駕崩以後,留下的大唐依舊強盛。
大唐高宗皇帝給此世大唐留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使得其國運有五百二十一年之久。
其中,高宗皇帝在位時間達到145年之久,占據整個唐朝國運近三分之一。
尤其是唐朝末期,有數個番邦感念高宗皇帝遺德使得他們國家得以存續,借兵給當時的唐朝皇帝,使其擊敗占據國都亂軍,唐朝得以再次苟延殘喘五十餘年。
唐朝末代皇帝在位的時候,當時一支亂軍在攻下長安之後,居然挖掘高宗陵墓盜取財物,消息一出,天下震動。
已經投降的長安軍民當即反叛,並且直接投降遠在千裏之外的後周郭威,使得郭威引兵相助,順利攻克長安。
其後,郭威以其高宗皇帝之女慶安公主之後重修高宗皇帝陵寢收複民心,使得其勢力得以快速發展,最後建立大周,並結束了唐末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