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為一縣之長,若不肯下令,哪怕是治水欽差,也調動不了地方上的官兵。
雖有違人性,卻無違律法,因而挑不出西沂縣令的錯處。
江景辰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思急轉,將李守拙拉至一旁,壓低聲音說道:“修堤防洪救民於危難,此舉乃是大善之事,必能增添王爺威望......”
李守拙直接打斷道:“威望於本王無益,你這樣可蠱惑不了本王。”
江景辰開口道:“您如今是王爺,若是有坊間聲望加持,再進一步也不是不可能,怎會無益?”
李守拙直言道:“江郎中,本王不信不會不懂凡事過猶不及的道理,眼下聲望於本王而言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不裝傻的純王真是一點都不可愛!
倘若調動不了官兵,就隻能依靠百姓自救。
眼下形勢緊急,江景辰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考慮周全的計劃,隻得以治水欽差的身份號召縣內百姓。
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具有大無畏奉獻精神的百姓畢竟在少數,在有限時間之下,需要大量人手才能提高效率。
想要讓更多百姓參與修堤防洪,就需要起頭帶頭作用。
身為治水欽差,若不親自上陣治水,如何動員更多的百姓?
江景辰此次奉聖諭而來本就不是為了治水,因此在這場水災之下,他並非隻有一個選擇,但他沒有選擇退縮。
隻因在他猶豫之際,腦海中浮現出先前寶稚縣潰堤時浮屍遍野的場景。
他的良心不多,但不是完全沒有。
而但凡有一點點良心之人,在親眼見證過那樣的場景之後,都不會再想看到第二次。
洪水猛獸,短短四字背後是無數百姓的生命。
大雨依舊下不停,天空烏雲密布,陰沉沉的天壓得人有些透不過氣。
江景辰領著河工百姓上了河堤,隻見短短時間水位上漲的厲害,按照這個速度,用不了三天洪水就能夠漫過堤壩。
萬金神色凝重,擔憂道:“此地淮、泗兩河之水匯流,其勢無比兇險,公子莫要上到堤壩,就在岸邊指揮吧。”
江景辰迴應道:“你知道此時上壩危險,百姓們也同樣清楚,倘若我不上,那就更不會有多少人願意上。”
他從沒想過要當一個好官,隻不過有些事情既然親眼看到了,那就很難邁步過去。
此時的水位還在安全線,西沂縣堤壩修的也足夠堅固,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太大的危險。
但眼下的水勢便如懸掛在頭頂的利劍,隨時都有落下的可能。
“上壩,修堤。”
一聲令下,江景辰率眾向前。
衙役們從縣裏運來需要的工具,百姓們負責裝填物料,河工們開始規劃修築工程,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進行著。
李守拙遠遠站在岸邊,凝望著堤壩上的那道身影,好似自言自語般說道:“江景辰,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隨行而來的官吏麵麵相覷,不知該作何迴答。
西沂縣令想著王爺既然問話,那便不能不迴,思慮片刻,尋了個適當的詞,開口道:“江郎中無愧水部郎中一職。”
李守拙淡淡道:“你是說前幾任水部郎中都不如他稱職?”
西沂縣令迴答道:“往年幾任水部郎中也曾巡視堤壩,不過那都是在洪水來臨前,以及退水之後,隻在岸邊巡視......”
李守拙忽然接了一句:“就像本王這般?”
西沂縣令心中一驚,急忙辯解道:“還請王爺恕罪,下官的意思是......”
李守拙揮了揮手,打斷道:“行了,你什麽意思本王不在乎,但你倒是說說,他能防住這場洪水嗎?”
西沂縣令謹慎迴答道:“隻要修的夠高,想來應該是可以的。”
李守拙沉默不言,場中隻聽大雨墜落之聲,好半晌才開口道:“淮南道又何止一座堤壩,水患之地也不止一個淮南道,可大周朝就隻有一個江景辰。”
什麽意思?西沂縣令聽不明白,不知該如何接話才合適,隻得附和道:“江郎中確實有過人之處。”
修堤需要大量石塊泥沙,運送則需要大量人手,經驗老道的河工分身乏術,有限的條件之下,哪怕江景辰親力親為也沒能加快進度。
青玉撐著大傘,盡量為公子遮擋雨水,奈何風漸漸大了起來,大傘不僅沒用,反而增添了危險。
眼見公子衣裳已經被雨水打濕,青玉幹脆將傘一扔,跑去拿來了蓑衣。
“公子,快些穿上,得防著著雨水,可不能染了風寒。”
水位上漲了多少、堤壩修得如何,全然不在她的關心範圍,在她的眼裏就隻有公子一人。
江景辰望著堤壩上的百姓,詢問道:“消息傳出去了嗎?新來了多少人?”
萬金迴答道:“消息已經傳出去了,聞訊而來的隻有十幾人。”
青玉見公子滿臉疲憊,心疼之餘,亦是有幾分不滿,悶聲道:“連自己的家園都不來守護,活該讓大水衝了......公子,別幫他們了,如今這雨越下越大,咱們還是迴去吧,其他事就交給老天爺好了。”
江景辰抹了把臉上的雨水,視線望向岸邊,開口道:“再等等,我想看看還會不會有人來。”
岸邊。
西沂縣令擔憂純王安危,萬一要是出現什麽意外,整個西沂縣的官吏都得跟著陪葬。
於是幾經勸說,終是說動純王轉移到岸邊最高之地,即便是洪水立刻衝過堤壩,也不會威脅純王的安全。
眾人剛轉移位置不久,便有衙役來報,說是許多百姓正朝著這邊趕來。
西沂縣令深深蹙眉,生怕鬧出什麽幺蛾子出來,於是便道:“帶人過去攔住,別讓他們過來驚擾了王爺。”
衙門這才意識到沒將話說清楚,趕忙解釋道:“大人,那些百姓不是來咱們這邊,而是去了堤壩那裏。”
西沂縣令追問道:“他們去堤壩做什麽?”
話剛出口,他便發覺這句話問的實在是有些傻。
這個時候出現,自然是為了修堤而來。
也就是說先前江郎中的號召令起了作用,這可是大好事啊!
堤壩若潰,受災的不止百姓,身為一縣之長,自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來人好,來的越多越好。
西沂縣令不敢冒生命之危上到堤壩,但卻十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到修堤當中,欣喜之下,立刻追問道:“來了多少人?”
衙役迴答道:“迴大人的話,從縣裏來了好多人,一隊接著一隊,數不清具體來了多少人。”
雖有違人性,卻無違律法,因而挑不出西沂縣令的錯處。
江景辰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思急轉,將李守拙拉至一旁,壓低聲音說道:“修堤防洪救民於危難,此舉乃是大善之事,必能增添王爺威望......”
李守拙直接打斷道:“威望於本王無益,你這樣可蠱惑不了本王。”
江景辰開口道:“您如今是王爺,若是有坊間聲望加持,再進一步也不是不可能,怎會無益?”
李守拙直言道:“江郎中,本王不信不會不懂凡事過猶不及的道理,眼下聲望於本王而言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不裝傻的純王真是一點都不可愛!
倘若調動不了官兵,就隻能依靠百姓自救。
眼下形勢緊急,江景辰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考慮周全的計劃,隻得以治水欽差的身份號召縣內百姓。
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具有大無畏奉獻精神的百姓畢竟在少數,在有限時間之下,需要大量人手才能提高效率。
想要讓更多百姓參與修堤防洪,就需要起頭帶頭作用。
身為治水欽差,若不親自上陣治水,如何動員更多的百姓?
江景辰此次奉聖諭而來本就不是為了治水,因此在這場水災之下,他並非隻有一個選擇,但他沒有選擇退縮。
隻因在他猶豫之際,腦海中浮現出先前寶稚縣潰堤時浮屍遍野的場景。
他的良心不多,但不是完全沒有。
而但凡有一點點良心之人,在親眼見證過那樣的場景之後,都不會再想看到第二次。
洪水猛獸,短短四字背後是無數百姓的生命。
大雨依舊下不停,天空烏雲密布,陰沉沉的天壓得人有些透不過氣。
江景辰領著河工百姓上了河堤,隻見短短時間水位上漲的厲害,按照這個速度,用不了三天洪水就能夠漫過堤壩。
萬金神色凝重,擔憂道:“此地淮、泗兩河之水匯流,其勢無比兇險,公子莫要上到堤壩,就在岸邊指揮吧。”
江景辰迴應道:“你知道此時上壩危險,百姓們也同樣清楚,倘若我不上,那就更不會有多少人願意上。”
他從沒想過要當一個好官,隻不過有些事情既然親眼看到了,那就很難邁步過去。
此時的水位還在安全線,西沂縣堤壩修的也足夠堅固,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太大的危險。
但眼下的水勢便如懸掛在頭頂的利劍,隨時都有落下的可能。
“上壩,修堤。”
一聲令下,江景辰率眾向前。
衙役們從縣裏運來需要的工具,百姓們負責裝填物料,河工們開始規劃修築工程,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進行著。
李守拙遠遠站在岸邊,凝望著堤壩上的那道身影,好似自言自語般說道:“江景辰,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隨行而來的官吏麵麵相覷,不知該作何迴答。
西沂縣令想著王爺既然問話,那便不能不迴,思慮片刻,尋了個適當的詞,開口道:“江郎中無愧水部郎中一職。”
李守拙淡淡道:“你是說前幾任水部郎中都不如他稱職?”
西沂縣令迴答道:“往年幾任水部郎中也曾巡視堤壩,不過那都是在洪水來臨前,以及退水之後,隻在岸邊巡視......”
李守拙忽然接了一句:“就像本王這般?”
西沂縣令心中一驚,急忙辯解道:“還請王爺恕罪,下官的意思是......”
李守拙揮了揮手,打斷道:“行了,你什麽意思本王不在乎,但你倒是說說,他能防住這場洪水嗎?”
西沂縣令謹慎迴答道:“隻要修的夠高,想來應該是可以的。”
李守拙沉默不言,場中隻聽大雨墜落之聲,好半晌才開口道:“淮南道又何止一座堤壩,水患之地也不止一個淮南道,可大周朝就隻有一個江景辰。”
什麽意思?西沂縣令聽不明白,不知該如何接話才合適,隻得附和道:“江郎中確實有過人之處。”
修堤需要大量石塊泥沙,運送則需要大量人手,經驗老道的河工分身乏術,有限的條件之下,哪怕江景辰親力親為也沒能加快進度。
青玉撐著大傘,盡量為公子遮擋雨水,奈何風漸漸大了起來,大傘不僅沒用,反而增添了危險。
眼見公子衣裳已經被雨水打濕,青玉幹脆將傘一扔,跑去拿來了蓑衣。
“公子,快些穿上,得防著著雨水,可不能染了風寒。”
水位上漲了多少、堤壩修得如何,全然不在她的關心範圍,在她的眼裏就隻有公子一人。
江景辰望著堤壩上的百姓,詢問道:“消息傳出去了嗎?新來了多少人?”
萬金迴答道:“消息已經傳出去了,聞訊而來的隻有十幾人。”
青玉見公子滿臉疲憊,心疼之餘,亦是有幾分不滿,悶聲道:“連自己的家園都不來守護,活該讓大水衝了......公子,別幫他們了,如今這雨越下越大,咱們還是迴去吧,其他事就交給老天爺好了。”
江景辰抹了把臉上的雨水,視線望向岸邊,開口道:“再等等,我想看看還會不會有人來。”
岸邊。
西沂縣令擔憂純王安危,萬一要是出現什麽意外,整個西沂縣的官吏都得跟著陪葬。
於是幾經勸說,終是說動純王轉移到岸邊最高之地,即便是洪水立刻衝過堤壩,也不會威脅純王的安全。
眾人剛轉移位置不久,便有衙役來報,說是許多百姓正朝著這邊趕來。
西沂縣令深深蹙眉,生怕鬧出什麽幺蛾子出來,於是便道:“帶人過去攔住,別讓他們過來驚擾了王爺。”
衙門這才意識到沒將話說清楚,趕忙解釋道:“大人,那些百姓不是來咱們這邊,而是去了堤壩那裏。”
西沂縣令追問道:“他們去堤壩做什麽?”
話剛出口,他便發覺這句話問的實在是有些傻。
這個時候出現,自然是為了修堤而來。
也就是說先前江郎中的號召令起了作用,這可是大好事啊!
堤壩若潰,受災的不止百姓,身為一縣之長,自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來人好,來的越多越好。
西沂縣令不敢冒生命之危上到堤壩,但卻十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到修堤當中,欣喜之下,立刻追問道:“來了多少人?”
衙役迴答道:“迴大人的話,從縣裏來了好多人,一隊接著一隊,數不清具體來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