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皇宮,迴到忠義伯府,江景辰腦海中迴想著甘露殿中的對話,思來想去最終得出一個結論。
“聖上是在提醒我。”
“提醒?”
萬金與青玉麵麵相覷。
青瑤若有所思,出聲道:“自公子處理好淮南諸事後,京中勳爵子弟私下盛傳,皆言公子前途似錦,歸京後必將平步青雲。”
江景辰稍稍愣神,輕笑道:“原話怕是沒有這般好聽吧?”
青瑤莞爾一笑,轉言道:“我雖不懂官場,卻也知道聖上要用一個人,必先予其權,公子升任黜陟使便是征兆。”
萬金接口道:“黜陟使之權隻在京外,歸京之日便是卸任之時,現如今公子依舊是水部司郎中。”
青玉在旁補充道:“還是忠義伯。”
京城內與京城外可謂是有著天壤之別,就以爵位而論,京外官員隻看實權,而京裏的官員卻更加看重出身。
在她看來,公子現今雖被冠以逆子之稱,但這並不能抹殺公子的出身。
勳爵、士族皆是名門,在京城這片土地上,許多人隻認這一層身份。
沒有忠義伯的爵位,江景辰便隻是逆子。
有了忠義伯的爵位,江景辰便是名門逆子。
即便忠義伯府現今就隻有他一位主子,也依然身處最上層的圈子。
名門二字的份量,說無用,也無用,說有用,亦是十分有用。
容易被某個群體所排斥,也極為容易被某個群體所接納。
以政事堂為例,堂內之人多為氏族,少有勳爵,因而這股勢力對勳爵子弟有著天然的排斥。
另有十年寒窗苦讀,通過科舉逆天改命的寒門學子,對於依靠祖輩餘蔭,一出生便享有榮華富貴的勳爵子弟亦是看之不起。
簡而言之,江景辰不需要刻意做些什麽,便已有兩方勢力對其失去好感。
無關乎個人,隻因群體不同。
基於這一點,也可以認為向聖上呈奏者,非士族即寒門。
思考之餘,江景辰將甘露殿內對奏之事說了一遍,緊跟著道:“朱全章出身士族,我原本最為懷疑之人便是他,隻不過心底仍有一絲不確定。”
青玉出聲道:“會不會是那個袁繼宗?”
萬金搖頭,接口道:“袁繼宗是聖上的人,在淮南道時對咱們所做之事也了解的不多,因此我覺得不會是此人在背後下絆子。”
青瑤將前些時日監視朱全章所獲得的相關情報說了一遍,多是些無關緊要的旁枝末節。
隨後開口道:“朱府內還能買通下人,以此來獲取情報,但朱全章在宮內所行諸事卻是無從得知。”
不是宮裏的內侍官難以買通,隻不過是朱全章初入之地乃政事堂,接觸之人皆是堂內相爺級別人物,實難得到確切的情報。
雖心有不甘,但此事已經超過了青瑤的能力範圍,因而隻能止步於宮外。
京城乃是大周核心之地,皇宮則為京城核心。
一城之地,天子腳下勢力錯綜複雜。
朝堂與後宮雖不幹涉,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士族與寒門同朝為官,明麵上關係融洽,暗地裏時刻都在爭權奪勢。
聖上要治理天下、把控朝廷、平衡後宮、安撫臣子,所行所想非常人能夠預料。
先前甘露殿的一番對話,使得江景辰不得不開始思考眼下的局勢。
聖上要用人,但不能夠毫不遮掩的用,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緣由。
淮南道一行所發生的諸多事宜,無論是對聖上、亦或者是江景辰而言,皆是早有準備且依軌所行之事。
眼見終會按照所設想那般迎來皆大歡喜的結局,突然冒出來的幾份奏折打亂了整個節奏。
江景辰不悅,聖上亦是不喜,因而才會有甘露殿那番提醒。
“能將聖上逼到如此地步,斷然不是一人之力。”
江景辰眸光微凝,眉宇間多了幾分愁容,頓了頓,緊跟著說道:“在我的印象中,像政事堂這樣的機構,並非是不能夠裁撤,聖上他......”
裁撤?
政事堂?
青瑤略帶詫異,反應過來後立刻出聲阻止道:“公子,慎言。”
江景辰心知青瑤擔心,卻是不以為意,聳了聳肩,淡淡開口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十二字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群體。”
忠義伯府不同於先前崇仁坊府邸,府內大部分都是江南道帶來的親信,但依舊有不少賺做灑掃的尋常奴仆。
青瑤聽懂了話中之意,心驚之餘,立刻起身到屋外巡視。
負責灑掃的下人無有召喚不敢靠近前廳,雖距離相隔甚遠,但為保萬無一失,青瑤依舊將視線範圍內的非親信之人全都打發到後院灑掃。
萬金也明白公子所言之事涉及權力的核心,卻是沒有表露出半點慌張。
在他看來,隻要公子想,那便沒有不可言之事。
青玉沒心沒肺的笑了笑,隨口問道:“整個天下都是聖上的,想要讓誰死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至於弄得這麽複雜嗎?”
萬金無奈搖頭,接口道:“沒聽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嗎?天下不止是聖上的天下,還是百姓的天下。”
青玉翻了個白眼,悶聲道:“這話你敢當著聖上的麵去說?”
萬金迴應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此句出自《荀子·哀公》,乃聖人之言,有何不敢說?”
青玉嬉笑道:“說這麽多,顯你學問好?我指的不是水和舟,而是後麵那一句。”
有些話,即便是對的,那也隻有聖人可說,普通百姓不可言語。
封建王朝,沒有言論自由的權利。
江景辰打斷了二人的爭論,輕笑道:“若聖上隻想做幾年的聖上,行事大可隨心所欲,反之則必會有所謀劃。如此,再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複雜。”
青瑤迴時,臉上仍是掛著一抹憂色。
猶豫再三,終是開口道:“政事堂乃是高祖皇帝所設,若真如公子猜測那般,當今聖上撤政事堂必將引得朝堂動蕩,百官反對,到時隻怕......”
江景辰接口道:“若真如我所想那般,那我必將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整個政事堂之敵......到最後無論政事堂是否會被撤,我都隻有死路一條。”
青瑤點頭道:“那不僅僅隻是政事堂,而是代表了整個朝廷的勢力。連聖上都不敢與之正麵對抗,何況是公子?”
萬金經此提醒,徹底明白過來,焦急道:“也就是說,聖上給公子設了一個必死之局?”
若將今日政事堂比作良弓,他日的忠義伯又何嚐不會成為走狗?
江景辰對此倒也坦然,沒做多想,淡淡開口道:“更為確切的說,是不得不入的必死之局。”
先前甘露殿的一番對奏,是聖上的提醒,也可視作為警告。
若是不入局,單那幾份奏折所訴內容,就足以讓江景辰死上好幾迴。
淮南道一行,有功亦或是有過,皆在聖上一念之間。
麵對萬萬人之上的天子,絲毫沒有半點道理可講。
江景辰唯一能夠做的事情,便是在帝王強權之下夾縫求生。
青瑤與萬金臉上瞬間變得十分複雜,麵對高坐龍椅的天下至尊,既有擔憂和害怕,也有不滿與憤怒。
青玉波瀾不驚,神情平靜,緩緩開口說道:“你們兩個人臉上的表情竟是這般的難看,是對公子沒信心嗎?”
“聖上是在提醒我。”
“提醒?”
萬金與青玉麵麵相覷。
青瑤若有所思,出聲道:“自公子處理好淮南諸事後,京中勳爵子弟私下盛傳,皆言公子前途似錦,歸京後必將平步青雲。”
江景辰稍稍愣神,輕笑道:“原話怕是沒有這般好聽吧?”
青瑤莞爾一笑,轉言道:“我雖不懂官場,卻也知道聖上要用一個人,必先予其權,公子升任黜陟使便是征兆。”
萬金接口道:“黜陟使之權隻在京外,歸京之日便是卸任之時,現如今公子依舊是水部司郎中。”
青玉在旁補充道:“還是忠義伯。”
京城內與京城外可謂是有著天壤之別,就以爵位而論,京外官員隻看實權,而京裏的官員卻更加看重出身。
在她看來,公子現今雖被冠以逆子之稱,但這並不能抹殺公子的出身。
勳爵、士族皆是名門,在京城這片土地上,許多人隻認這一層身份。
沒有忠義伯的爵位,江景辰便隻是逆子。
有了忠義伯的爵位,江景辰便是名門逆子。
即便忠義伯府現今就隻有他一位主子,也依然身處最上層的圈子。
名門二字的份量,說無用,也無用,說有用,亦是十分有用。
容易被某個群體所排斥,也極為容易被某個群體所接納。
以政事堂為例,堂內之人多為氏族,少有勳爵,因而這股勢力對勳爵子弟有著天然的排斥。
另有十年寒窗苦讀,通過科舉逆天改命的寒門學子,對於依靠祖輩餘蔭,一出生便享有榮華富貴的勳爵子弟亦是看之不起。
簡而言之,江景辰不需要刻意做些什麽,便已有兩方勢力對其失去好感。
無關乎個人,隻因群體不同。
基於這一點,也可以認為向聖上呈奏者,非士族即寒門。
思考之餘,江景辰將甘露殿內對奏之事說了一遍,緊跟著道:“朱全章出身士族,我原本最為懷疑之人便是他,隻不過心底仍有一絲不確定。”
青玉出聲道:“會不會是那個袁繼宗?”
萬金搖頭,接口道:“袁繼宗是聖上的人,在淮南道時對咱們所做之事也了解的不多,因此我覺得不會是此人在背後下絆子。”
青瑤將前些時日監視朱全章所獲得的相關情報說了一遍,多是些無關緊要的旁枝末節。
隨後開口道:“朱府內還能買通下人,以此來獲取情報,但朱全章在宮內所行諸事卻是無從得知。”
不是宮裏的內侍官難以買通,隻不過是朱全章初入之地乃政事堂,接觸之人皆是堂內相爺級別人物,實難得到確切的情報。
雖心有不甘,但此事已經超過了青瑤的能力範圍,因而隻能止步於宮外。
京城乃是大周核心之地,皇宮則為京城核心。
一城之地,天子腳下勢力錯綜複雜。
朝堂與後宮雖不幹涉,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士族與寒門同朝為官,明麵上關係融洽,暗地裏時刻都在爭權奪勢。
聖上要治理天下、把控朝廷、平衡後宮、安撫臣子,所行所想非常人能夠預料。
先前甘露殿的一番對話,使得江景辰不得不開始思考眼下的局勢。
聖上要用人,但不能夠毫不遮掩的用,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緣由。
淮南道一行所發生的諸多事宜,無論是對聖上、亦或者是江景辰而言,皆是早有準備且依軌所行之事。
眼見終會按照所設想那般迎來皆大歡喜的結局,突然冒出來的幾份奏折打亂了整個節奏。
江景辰不悅,聖上亦是不喜,因而才會有甘露殿那番提醒。
“能將聖上逼到如此地步,斷然不是一人之力。”
江景辰眸光微凝,眉宇間多了幾分愁容,頓了頓,緊跟著說道:“在我的印象中,像政事堂這樣的機構,並非是不能夠裁撤,聖上他......”
裁撤?
政事堂?
青瑤略帶詫異,反應過來後立刻出聲阻止道:“公子,慎言。”
江景辰心知青瑤擔心,卻是不以為意,聳了聳肩,淡淡開口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十二字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群體。”
忠義伯府不同於先前崇仁坊府邸,府內大部分都是江南道帶來的親信,但依舊有不少賺做灑掃的尋常奴仆。
青瑤聽懂了話中之意,心驚之餘,立刻起身到屋外巡視。
負責灑掃的下人無有召喚不敢靠近前廳,雖距離相隔甚遠,但為保萬無一失,青瑤依舊將視線範圍內的非親信之人全都打發到後院灑掃。
萬金也明白公子所言之事涉及權力的核心,卻是沒有表露出半點慌張。
在他看來,隻要公子想,那便沒有不可言之事。
青玉沒心沒肺的笑了笑,隨口問道:“整個天下都是聖上的,想要讓誰死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至於弄得這麽複雜嗎?”
萬金無奈搖頭,接口道:“沒聽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嗎?天下不止是聖上的天下,還是百姓的天下。”
青玉翻了個白眼,悶聲道:“這話你敢當著聖上的麵去說?”
萬金迴應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此句出自《荀子·哀公》,乃聖人之言,有何不敢說?”
青玉嬉笑道:“說這麽多,顯你學問好?我指的不是水和舟,而是後麵那一句。”
有些話,即便是對的,那也隻有聖人可說,普通百姓不可言語。
封建王朝,沒有言論自由的權利。
江景辰打斷了二人的爭論,輕笑道:“若聖上隻想做幾年的聖上,行事大可隨心所欲,反之則必會有所謀劃。如此,再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複雜。”
青瑤迴時,臉上仍是掛著一抹憂色。
猶豫再三,終是開口道:“政事堂乃是高祖皇帝所設,若真如公子猜測那般,當今聖上撤政事堂必將引得朝堂動蕩,百官反對,到時隻怕......”
江景辰接口道:“若真如我所想那般,那我必將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整個政事堂之敵......到最後無論政事堂是否會被撤,我都隻有死路一條。”
青瑤點頭道:“那不僅僅隻是政事堂,而是代表了整個朝廷的勢力。連聖上都不敢與之正麵對抗,何況是公子?”
萬金經此提醒,徹底明白過來,焦急道:“也就是說,聖上給公子設了一個必死之局?”
若將今日政事堂比作良弓,他日的忠義伯又何嚐不會成為走狗?
江景辰對此倒也坦然,沒做多想,淡淡開口道:“更為確切的說,是不得不入的必死之局。”
先前甘露殿的一番對奏,是聖上的提醒,也可視作為警告。
若是不入局,單那幾份奏折所訴內容,就足以讓江景辰死上好幾迴。
淮南道一行,有功亦或是有過,皆在聖上一念之間。
麵對萬萬人之上的天子,絲毫沒有半點道理可講。
江景辰唯一能夠做的事情,便是在帝王強權之下夾縫求生。
青瑤與萬金臉上瞬間變得十分複雜,麵對高坐龍椅的天下至尊,既有擔憂和害怕,也有不滿與憤怒。
青玉波瀾不驚,神情平靜,緩緩開口說道:“你們兩個人臉上的表情竟是這般的難看,是對公子沒信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