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皇宮。
大朝會結束,政事堂議政兩個時辰,聖上滿眼疲憊,也沒了享用午膳的胃口。
張甲臣見狀,趕忙勸解道:“陛下,您多少吃些東西,哪怕喝盅湯也成,保重龍體要緊。”
“保重?有那些老家夥在,要朕如何能夠保重?”
迴想起方才在政事堂種種,聖上氣急反笑,冷哼道:“那些個老東西,隻知道一味阻攔朕擴招天下兵馬”,說什麽‘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簡直是荒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說的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到別的地方,鞏固天下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隻靠兵力。
此乃聖人之言,張甲臣不好評價,卻也知曉聖上覺得荒唐,那即便是聖人之言,這話它就是說的荒唐。
“老奴不懂什麽大道理,隻知道鎮守邊境要靠兵馬,很多的兵馬,強大的兵馬,如此才能震懾別國不敢犯境。”
“連你都都懂的道理,那些老東西居然敢說朕是在窮兵黷武,真是反了天了,朕就該罷了他們的官,讓他們迴鄉下種地去。”
聖上越說越氣,一連說了好些不符合身份的話語。
張甲臣靜靜聽著。
他是聖上身邊的老人,早在潛邸時就清楚聖上的性子。
從一位閑王,逐步踏上登天階,直至榮登大寶,期間所用過的手段絕對算不上溫和。
現如今,卻被幾個老家夥逼迫到隻能在私下發現,可想而知,政事堂那般老頑固有多招人恨。
可是,話又說了迴來,高祖皇帝設立政事堂的初衷,就是為了防止後世繼位子孫會出現昏庸無能之輩,做出一些有損江山百姓的蠢事。
真到了那時,還能有人能夠製衡一二。
算是一道保障,以此來維護大周江山千秋萬代。
在張甲臣看來,政事堂權利再大,那也大不過天子,隻不過聖上想要擴兵之舉,其意不明而喻。
眼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弄些大事出來......
別說是政事堂的那些相爺不答應,就連他這個聖上身邊的老人,也覺得有些不適合。
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大動幹戈,何必呢?
這些話,張甲臣不敢說出口,隻在心底暗自感慨。
聖上久不聞迴應,當即一拍龍案,喝聲道:“啞巴了?說話。”
說什麽?
什麽話能說?
張甲臣暗暗叫苦,心思急轉,正欲開口。
殿外忽稟:“杜相爺在外求見。”
聖上臉色稍緩,揮手道:“傳。”
杜沛良慢步上前,見了禮,不等詢問,主動開口道:“啟奏聖上,老臣為海運司一事而來,特向聖上獻策。”
開海運之事本就是他的主意,此刻又說獻策,倒也在情理當中。
聖上眸光微微閃動,詢問道:“愛卿有何良策要獻給朕?”
杜沛良迴答道:“老臣獻策,以戰船代替海船,在江南東道設立泉州海運衙門。”
泉州乃是四大港口之一,早年間,常有水盜出沒攔截海船搶掠貨物,直至在某次搶掠時擄走了某位國公家眷,於是一本奏折直達天庭。
奏折上表泉州水賊猖獗,為禍一方百姓,使其生活苦不堪言,請求先帝下旨剿匪,以正大周國威。
先帝一紙詔書,命泉州水師將軍大兵剿匪。
接旨將軍乃是名猛將,用幾個月時間剿滅了境內水賊。
後不知怎麽被惹惱了,帶著手下七千水軍,花費兩年時間,直接跑去百濟、高句驪、東瀛境內逛了一圈。
順帶將沿途遇見的水師全都給打了一遍,劫走航線上所有非大周海船上的貨物。
先帝得知後,曾言:彈丸小國,何必費時費力。
於是,下了口諭,十分嚴肅的將泉州水師將軍批評了一頓,罰了三個月俸祿,並下令上繳六成“戰利品”。
從此之後,泉州境內便再無水賊身影。
若非此刻提及,聖上險些都不記得有這麽一迴事,當下便道:“杜愛卿是說泉州又開始鬧水賊了?”
杜沛良恭聲道:“迴稟聖上,江南東道一帶,水賊之患從未消失,隻不過是那些人學聰明了,沒有再劫走公爵府家眷。”
不惹權貴,專劫百姓?
聖上眉頭一挑,似笑非笑,說道:“愛卿這話倒是有意思的很,說的如此隱晦,是覺得朕聽不得難聽的實話?”
杜沛良迴答道:“聖上日理萬機,些許瑣碎之事難免顧之不全,老臣之策,主在泉州設立海運衙門,選以兩艘樓船,兩艘海鶻船,另加兩艘八卦六花船,共計六艘戰船。”
聖上目露精光,笑了笑,緩緩開口道:“單是一艘樓船便可載五百人,六艘戰船,你是要朕將泉州海運衙門打造成水師?”
杜沛良說道:“老臣並非此意,隻是眼下海運司初立,無有海船可用,泉州港乃是四大港之一,本就擁有許多戰船,以戰船替代是最好的選擇。”
聖上不置可否,也不出言。
杜沛良繼續說道:“有了船,自然得招人。江南東、西兩道百姓大多沿海而居,喜水也擅水,稍加訓練,便可出海。”
聖上忽然開口道:“訓練?”
杜沛良道:“沿海多水賊,以防萬一。”
聖上聞言,頓時大樂,笑道:“難不成,你是要訓練他們去搶水賊?”
杜沛良正色道:“若有水賊來犯,自當奮起反抗,以大周百姓之勇武,戰則必勝。如此,收繳些戰利品也是應當。”
“好,好一個戰則必勝。”
聖上豁然起身,略顯幾分激動。
這是近段時間以來,聽過最為慰心之言。
“杜愛卿,此計策甚妙,隻不過,朕心中尚有疑惑,需要愛卿解答。”
激動過後,聖上很快便平複下來,眼神頃刻間變得冷峻。
“愛卿乃門下省侍中,政事堂三大輔臣之一,為何要向朕獻此計策?”
以戰船充作海船,又招沿海百姓訓練,雖名義上是民不是兵,卻完全是一副擴充水師的架勢。
聖上不曾忘記先前在政事堂所受的悶氣,以及“窮兵黷武”的四字評語,當時的杜沛良可不是這樣的態度。
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聖上很是疑惑。
杜沛良行了一禮,坦言道:“設立泉州海運衙門一事關係重大,老臣向聖上舉薦一人,定可擔此重任。”
這便是想要“以策謀職”?
聖上倒不覺得反感,重新坐迴龍椅之上,淡淡開口道:“朕倒也好奇,能讓愛卿出麵舉薦之人,想必是位不可多得的大才,究竟是何人有幸能得此青睞?”
杜沛良肅然道:“老臣舉薦江景辰。”
大朝會結束,政事堂議政兩個時辰,聖上滿眼疲憊,也沒了享用午膳的胃口。
張甲臣見狀,趕忙勸解道:“陛下,您多少吃些東西,哪怕喝盅湯也成,保重龍體要緊。”
“保重?有那些老家夥在,要朕如何能夠保重?”
迴想起方才在政事堂種種,聖上氣急反笑,冷哼道:“那些個老東西,隻知道一味阻攔朕擴招天下兵馬”,說什麽‘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簡直是荒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說的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到別的地方,鞏固天下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隻靠兵力。
此乃聖人之言,張甲臣不好評價,卻也知曉聖上覺得荒唐,那即便是聖人之言,這話它就是說的荒唐。
“老奴不懂什麽大道理,隻知道鎮守邊境要靠兵馬,很多的兵馬,強大的兵馬,如此才能震懾別國不敢犯境。”
“連你都都懂的道理,那些老東西居然敢說朕是在窮兵黷武,真是反了天了,朕就該罷了他們的官,讓他們迴鄉下種地去。”
聖上越說越氣,一連說了好些不符合身份的話語。
張甲臣靜靜聽著。
他是聖上身邊的老人,早在潛邸時就清楚聖上的性子。
從一位閑王,逐步踏上登天階,直至榮登大寶,期間所用過的手段絕對算不上溫和。
現如今,卻被幾個老家夥逼迫到隻能在私下發現,可想而知,政事堂那般老頑固有多招人恨。
可是,話又說了迴來,高祖皇帝設立政事堂的初衷,就是為了防止後世繼位子孫會出現昏庸無能之輩,做出一些有損江山百姓的蠢事。
真到了那時,還能有人能夠製衡一二。
算是一道保障,以此來維護大周江山千秋萬代。
在張甲臣看來,政事堂權利再大,那也大不過天子,隻不過聖上想要擴兵之舉,其意不明而喻。
眼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弄些大事出來......
別說是政事堂的那些相爺不答應,就連他這個聖上身邊的老人,也覺得有些不適合。
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大動幹戈,何必呢?
這些話,張甲臣不敢說出口,隻在心底暗自感慨。
聖上久不聞迴應,當即一拍龍案,喝聲道:“啞巴了?說話。”
說什麽?
什麽話能說?
張甲臣暗暗叫苦,心思急轉,正欲開口。
殿外忽稟:“杜相爺在外求見。”
聖上臉色稍緩,揮手道:“傳。”
杜沛良慢步上前,見了禮,不等詢問,主動開口道:“啟奏聖上,老臣為海運司一事而來,特向聖上獻策。”
開海運之事本就是他的主意,此刻又說獻策,倒也在情理當中。
聖上眸光微微閃動,詢問道:“愛卿有何良策要獻給朕?”
杜沛良迴答道:“老臣獻策,以戰船代替海船,在江南東道設立泉州海運衙門。”
泉州乃是四大港口之一,早年間,常有水盜出沒攔截海船搶掠貨物,直至在某次搶掠時擄走了某位國公家眷,於是一本奏折直達天庭。
奏折上表泉州水賊猖獗,為禍一方百姓,使其生活苦不堪言,請求先帝下旨剿匪,以正大周國威。
先帝一紙詔書,命泉州水師將軍大兵剿匪。
接旨將軍乃是名猛將,用幾個月時間剿滅了境內水賊。
後不知怎麽被惹惱了,帶著手下七千水軍,花費兩年時間,直接跑去百濟、高句驪、東瀛境內逛了一圈。
順帶將沿途遇見的水師全都給打了一遍,劫走航線上所有非大周海船上的貨物。
先帝得知後,曾言:彈丸小國,何必費時費力。
於是,下了口諭,十分嚴肅的將泉州水師將軍批評了一頓,罰了三個月俸祿,並下令上繳六成“戰利品”。
從此之後,泉州境內便再無水賊身影。
若非此刻提及,聖上險些都不記得有這麽一迴事,當下便道:“杜愛卿是說泉州又開始鬧水賊了?”
杜沛良恭聲道:“迴稟聖上,江南東道一帶,水賊之患從未消失,隻不過是那些人學聰明了,沒有再劫走公爵府家眷。”
不惹權貴,專劫百姓?
聖上眉頭一挑,似笑非笑,說道:“愛卿這話倒是有意思的很,說的如此隱晦,是覺得朕聽不得難聽的實話?”
杜沛良迴答道:“聖上日理萬機,些許瑣碎之事難免顧之不全,老臣之策,主在泉州設立海運衙門,選以兩艘樓船,兩艘海鶻船,另加兩艘八卦六花船,共計六艘戰船。”
聖上目露精光,笑了笑,緩緩開口道:“單是一艘樓船便可載五百人,六艘戰船,你是要朕將泉州海運衙門打造成水師?”
杜沛良說道:“老臣並非此意,隻是眼下海運司初立,無有海船可用,泉州港乃是四大港之一,本就擁有許多戰船,以戰船替代是最好的選擇。”
聖上不置可否,也不出言。
杜沛良繼續說道:“有了船,自然得招人。江南東、西兩道百姓大多沿海而居,喜水也擅水,稍加訓練,便可出海。”
聖上忽然開口道:“訓練?”
杜沛良道:“沿海多水賊,以防萬一。”
聖上聞言,頓時大樂,笑道:“難不成,你是要訓練他們去搶水賊?”
杜沛良正色道:“若有水賊來犯,自當奮起反抗,以大周百姓之勇武,戰則必勝。如此,收繳些戰利品也是應當。”
“好,好一個戰則必勝。”
聖上豁然起身,略顯幾分激動。
這是近段時間以來,聽過最為慰心之言。
“杜愛卿,此計策甚妙,隻不過,朕心中尚有疑惑,需要愛卿解答。”
激動過後,聖上很快便平複下來,眼神頃刻間變得冷峻。
“愛卿乃門下省侍中,政事堂三大輔臣之一,為何要向朕獻此計策?”
以戰船充作海船,又招沿海百姓訓練,雖名義上是民不是兵,卻完全是一副擴充水師的架勢。
聖上不曾忘記先前在政事堂所受的悶氣,以及“窮兵黷武”的四字評語,當時的杜沛良可不是這樣的態度。
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聖上很是疑惑。
杜沛良行了一禮,坦言道:“設立泉州海運衙門一事關係重大,老臣向聖上舉薦一人,定可擔此重任。”
這便是想要“以策謀職”?
聖上倒不覺得反感,重新坐迴龍椅之上,淡淡開口道:“朕倒也好奇,能讓愛卿出麵舉薦之人,想必是位不可多得的大才,究竟是何人有幸能得此青睞?”
杜沛良肅然道:“老臣舉薦江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