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
江景辰收到了一封卷宗,上述記載了費興侖一案的經過。
案情經過便不複雜,當年費興侖屢次落榜失意,酒後不忿,寫了一篇文章。
大意是抒發心中鬱結之氣,感歎懷才不遇。
多是些讀書人的通病。
不知何故,文章在坊間傳開,引得眾多落榜學子共情。
隨著文章知名度提高,許是有人眼紅,便跑去衙門舉報,說文章中有抨擊朝廷科舉不公之意。
同樣的一句話,在百人眼中便能看出百種意思。
這便是古言與現言的差別。
江景辰可是知道文字獄的厲害。
雖說費興侖的文章遠沒到那種程度,大周不似某個朝代,先帝也不似某位君王,但的確是造成了不小影響。
案子是當時的京兆尹親審,當堂判處費興侖囚三年,永世不得參加科舉。
沈廷知起初並未幹預,直至費興侖被關押入獄,半個月後才親自出麵。
具體用了什麽手段,卷宗沒有記載,隻是在最後更改了判決。
所查皆虛,費興侖無罪釋放。
江景辰看完卷宗,不自覺皺起眉頭,輕歎道:“卷宗上唯一的線索就是名叫方鵬的舉報人,時隔多年,也不知道是否尚在人世。”
青瑤聞言,詢問道:“公子是在懷疑什麽嗎?”
江景辰點頭道:“抨擊朝堂可不是小事,且文章中說是牽扯到科舉不公......如此案件,京兆府那樣的衙門,府尹斷案必然慎之又慎,怎會輕易更改判決?”
京兆府尹先是判定費興侖有罪,都已經將人關進大牢,之後又改判。
不是不行,隻是太過奇怪。
需知京兆府與別的衙門不同,曆任府尹都是人精,不可能看不清案件的影響。
府尹親自審案,且當堂就下了判決,僅此一事便透露出不同尋常之意。
沈廷知作為禮部侍郎,按理說牽涉科舉不公,理應迴避才會。
親自出麵又是為了哪般?
案件從始至終都隻在京兆府,哪怕是發展到後來有眾多落榜學子齊喊不公,也沒能引得先帝重視。
甚至於三法司任何一衙都不曾出麵。
以至於到最後,區區四品禮部侍郎,就將從三品京兆府尹判的案子給翻了。
玩呢?
沈廷知當年可不像現在這般,憑什麽能翻案?
更何況起因是一篇文章,有罪沒罪全憑京兆尹定論,何苦要翻案打自己的臉?
不通,根本說不通。
江景辰無奈道:“這案子到處都透露著問題,但又讓人說不出具體有什麽問題。”
青瑤接過卷宗仔細查看。
有用的內容並不多,但卻有很多不合常理之處。
“公子,要派人去找方鵬嗎?他是舉報人,或許能知道一些隱情。”
有名有姓,隻需查詢戶籍,用不了多少時間便能將人找到。
前提是人還活著。
江景辰點頭道:“我總覺的這件事情不簡單,讓人暗自調查,找到人之後就地問清楚當年之事。”
益壽宮。
皇太後懷抱狸奴,順著皮毛輕捋。
魏秉文伏地叩首不敢起身。
微風吹動簷下懸掛著的風鈴,悅耳之聲傳出很遠。
皇太後長歎道:“這人啊,一旦上了年紀,就會變得老眼昏花,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真是不服老都不行!”
魏秉文緩緩抬頭,哽咽道:“是孫兒的錯,讓祖母失望了。”
皇太後淡淡道:“你有何錯?錯在哀家,太過溺愛於你,以至於你連這麽大的事情,都敢私下做主。”
魏秉文好似被人揪了一下,疼的難受。
“祖母,孫兒知錯。”
他一下一下的磕著頭。
換作往日,皇太後定會心疼,讓他起來。
但今時不同以往。
皇太後從始至終未曾流露出半分心疼的神色,也無半句言語。
直到魏秉文磕得眼冒金星頭昏腦漲,伏地不起之際。
皇太後方才開口道:“梁王那人,大能耐沒有,小心思極多,可你也不是個傻的,怎麽就會被他給算計了?還是說,是祖母錯估了你的能耐?”
魏秉文不知該如何辯解,一時間隻能以沉默應對。
皇太後輕歎道:“你不在事發第一時間說出此事,等到快要瞞不住了才找過來,祖母還能有什麽辦法?”
魏秉文心頭一跳。
泉州海船被劫,至今沒能查到下落。
此事能瞞得了一時,但絕瞞不了一世。
他心中清楚,想要找迴海船貨物多半是無望,時間拖的越久,後果隻會更加嚴重。
萬般無奈之下,方才著急進宮,將所做之事仔細交待。
倘若連祖母都沒有辦法,那還能夠找誰?
魏秉文滿心焦急,哀求道:“祖母,您再想想辦法。”
皇太後隨手將懷中狸奴扔到地上,引得狸奴發出一聲不滿的叫聲。
許是感受到了主子情緒不好,狸奴知趣離開。
皇太後微眯著眼,淡淡道:“若想從中脫身,倒也簡單。現如今船貨被劫,沒有物證,隻需再把人證給除去,便可高枕無憂。”
魏秉文聽懂了話中之意,隻是仍有些不確定,於是便詢問道:“祖母所言人證,是指,所有知情人嗎?”
皇太後眼中陰鷙一閃而過,緩緩開口道:“海船夾私,等同於從聖上口袋偷錢,一旦查實,梁王頂多降爵,至於你......眼下這樣的局勢,隻怕是會有性命之憂。”
一句話好似嚴冬寒風,凍得人直打哆嗦。
此時此刻,魏秉文清晰聽到了自己的心跳之聲。
知道海船夾私的人本就不多,梁王與梁王妃自然是不能動。
因某些原因,他的大哥也牽涉其中,當然也不可能傷害大哥。
海船被劫之後,隨行船員無一人生還,因此也無需擔憂。
如此,就隻剩下泉州刺史,及其手下心腹官員。
那可是一州刺史,朝堂命官,豈是說滅口就能滅得了口?
“祖母,這件事,怕不好辦吧?”
“若是交由你去辦,自然是不可能辦不成。”
“那祖母的意思,是?”
“很簡單,將事情交給梁王去辦,他的爵位,可比你的命值錢。”
皇太後眸光深邃,緊跟著又道:“你進宮來找祖母,也是受了梁王暗示吧?那小子算是祖母看著長大,從小心思就多,眼光也看得遠。”
簡單嗎?
魏秉文注意到,從剛才到現在,祖母一連說了好幾次“簡單”,可事情真的會有那麽簡單嗎?
“祖母,這樣一來,我與梁王倒是能全身而退,可大哥那邊怎麽辦?”
皇太後淡淡道:“聖上把你大哥當作棋子,放在泉州海運使這個位置,在沒發揮作用之前,輕易不會放棄。況且你大哥性子比你穩重,定會留有後手,放心吧。”
江景辰收到了一封卷宗,上述記載了費興侖一案的經過。
案情經過便不複雜,當年費興侖屢次落榜失意,酒後不忿,寫了一篇文章。
大意是抒發心中鬱結之氣,感歎懷才不遇。
多是些讀書人的通病。
不知何故,文章在坊間傳開,引得眾多落榜學子共情。
隨著文章知名度提高,許是有人眼紅,便跑去衙門舉報,說文章中有抨擊朝廷科舉不公之意。
同樣的一句話,在百人眼中便能看出百種意思。
這便是古言與現言的差別。
江景辰可是知道文字獄的厲害。
雖說費興侖的文章遠沒到那種程度,大周不似某個朝代,先帝也不似某位君王,但的確是造成了不小影響。
案子是當時的京兆尹親審,當堂判處費興侖囚三年,永世不得參加科舉。
沈廷知起初並未幹預,直至費興侖被關押入獄,半個月後才親自出麵。
具體用了什麽手段,卷宗沒有記載,隻是在最後更改了判決。
所查皆虛,費興侖無罪釋放。
江景辰看完卷宗,不自覺皺起眉頭,輕歎道:“卷宗上唯一的線索就是名叫方鵬的舉報人,時隔多年,也不知道是否尚在人世。”
青瑤聞言,詢問道:“公子是在懷疑什麽嗎?”
江景辰點頭道:“抨擊朝堂可不是小事,且文章中說是牽扯到科舉不公......如此案件,京兆府那樣的衙門,府尹斷案必然慎之又慎,怎會輕易更改判決?”
京兆府尹先是判定費興侖有罪,都已經將人關進大牢,之後又改判。
不是不行,隻是太過奇怪。
需知京兆府與別的衙門不同,曆任府尹都是人精,不可能看不清案件的影響。
府尹親自審案,且當堂就下了判決,僅此一事便透露出不同尋常之意。
沈廷知作為禮部侍郎,按理說牽涉科舉不公,理應迴避才會。
親自出麵又是為了哪般?
案件從始至終都隻在京兆府,哪怕是發展到後來有眾多落榜學子齊喊不公,也沒能引得先帝重視。
甚至於三法司任何一衙都不曾出麵。
以至於到最後,區區四品禮部侍郎,就將從三品京兆府尹判的案子給翻了。
玩呢?
沈廷知當年可不像現在這般,憑什麽能翻案?
更何況起因是一篇文章,有罪沒罪全憑京兆尹定論,何苦要翻案打自己的臉?
不通,根本說不通。
江景辰無奈道:“這案子到處都透露著問題,但又讓人說不出具體有什麽問題。”
青瑤接過卷宗仔細查看。
有用的內容並不多,但卻有很多不合常理之處。
“公子,要派人去找方鵬嗎?他是舉報人,或許能知道一些隱情。”
有名有姓,隻需查詢戶籍,用不了多少時間便能將人找到。
前提是人還活著。
江景辰點頭道:“我總覺的這件事情不簡單,讓人暗自調查,找到人之後就地問清楚當年之事。”
益壽宮。
皇太後懷抱狸奴,順著皮毛輕捋。
魏秉文伏地叩首不敢起身。
微風吹動簷下懸掛著的風鈴,悅耳之聲傳出很遠。
皇太後長歎道:“這人啊,一旦上了年紀,就會變得老眼昏花,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真是不服老都不行!”
魏秉文緩緩抬頭,哽咽道:“是孫兒的錯,讓祖母失望了。”
皇太後淡淡道:“你有何錯?錯在哀家,太過溺愛於你,以至於你連這麽大的事情,都敢私下做主。”
魏秉文好似被人揪了一下,疼的難受。
“祖母,孫兒知錯。”
他一下一下的磕著頭。
換作往日,皇太後定會心疼,讓他起來。
但今時不同以往。
皇太後從始至終未曾流露出半分心疼的神色,也無半句言語。
直到魏秉文磕得眼冒金星頭昏腦漲,伏地不起之際。
皇太後方才開口道:“梁王那人,大能耐沒有,小心思極多,可你也不是個傻的,怎麽就會被他給算計了?還是說,是祖母錯估了你的能耐?”
魏秉文不知該如何辯解,一時間隻能以沉默應對。
皇太後輕歎道:“你不在事發第一時間說出此事,等到快要瞞不住了才找過來,祖母還能有什麽辦法?”
魏秉文心頭一跳。
泉州海船被劫,至今沒能查到下落。
此事能瞞得了一時,但絕瞞不了一世。
他心中清楚,想要找迴海船貨物多半是無望,時間拖的越久,後果隻會更加嚴重。
萬般無奈之下,方才著急進宮,將所做之事仔細交待。
倘若連祖母都沒有辦法,那還能夠找誰?
魏秉文滿心焦急,哀求道:“祖母,您再想想辦法。”
皇太後隨手將懷中狸奴扔到地上,引得狸奴發出一聲不滿的叫聲。
許是感受到了主子情緒不好,狸奴知趣離開。
皇太後微眯著眼,淡淡道:“若想從中脫身,倒也簡單。現如今船貨被劫,沒有物證,隻需再把人證給除去,便可高枕無憂。”
魏秉文聽懂了話中之意,隻是仍有些不確定,於是便詢問道:“祖母所言人證,是指,所有知情人嗎?”
皇太後眼中陰鷙一閃而過,緩緩開口道:“海船夾私,等同於從聖上口袋偷錢,一旦查實,梁王頂多降爵,至於你......眼下這樣的局勢,隻怕是會有性命之憂。”
一句話好似嚴冬寒風,凍得人直打哆嗦。
此時此刻,魏秉文清晰聽到了自己的心跳之聲。
知道海船夾私的人本就不多,梁王與梁王妃自然是不能動。
因某些原因,他的大哥也牽涉其中,當然也不可能傷害大哥。
海船被劫之後,隨行船員無一人生還,因此也無需擔憂。
如此,就隻剩下泉州刺史,及其手下心腹官員。
那可是一州刺史,朝堂命官,豈是說滅口就能滅得了口?
“祖母,這件事,怕不好辦吧?”
“若是交由你去辦,自然是不可能辦不成。”
“那祖母的意思,是?”
“很簡單,將事情交給梁王去辦,他的爵位,可比你的命值錢。”
皇太後眸光深邃,緊跟著又道:“你進宮來找祖母,也是受了梁王暗示吧?那小子算是祖母看著長大,從小心思就多,眼光也看得遠。”
簡單嗎?
魏秉文注意到,從剛才到現在,祖母一連說了好幾次“簡單”,可事情真的會有那麽簡單嗎?
“祖母,這樣一來,我與梁王倒是能全身而退,可大哥那邊怎麽辦?”
皇太後淡淡道:“聖上把你大哥當作棋子,放在泉州海運使這個位置,在沒發揮作用之前,輕易不會放棄。況且你大哥性子比你穩重,定會留有後手,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