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大周之血液,使臣之人選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國 作者:螽斯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姬宮湦收到奏報時,第一反應便是其中有詐。
單憑自稱周王室遠遊商賈的人,對大周帝國簡單描繪一遍,吳國國君姬夷吾便願意主動進土獻民。
完全不懷疑其中是否有吹噓成分,而且渾然沒有守護吳國社稷的心思。
換作姬宮湦前世,那便猶如一個陌生人突然打電話過來,告知自己隻要辭掉月薪兩千的工作,跟他走便可以年薪百萬。
但凡有點正常思維的人,也不會相信這種天降超級大餡餅。
偏偏,姬宮湦遇到了。
為弄清楚其中真相,姬宮湦當即傳令,派遣天子使者前往吳國,與吳國國君姬夷吾商議進土獻民的具體事宜。
同時,命邦諜繼續以周王室遠遊商賈的身份,爭取打探更多有用的情報,從而襄助天子使者更好地應對吳國國君姬夷吾。
至於天子使者的人選,姬宮湦特意召集使吳小朝會,將在朝的九公十三卿,外加所有內廷近臣,聚集到大殿之中。
簡單說明吳國之事,隨後當眾宣布,由於本次路途過於遙遠,而且吳國兇險未知,因此出使吳國的人選並不強行指派,而是采用主動報名的方式。
姬宮湦剛宣布完,副內史衛桐子便率先表態。
“啟稟大王,臣曾出使齊國,對出使之事頗為熟悉,此番願意出使吳國,為大周帝國再添加一大片遼闊的疆土。”
姬宮湦並未第一時間迴應,而是望向其他人。
僅僅過去五六息的時間,太督內史冂便拱手行禮。
“啟稟大王,臣所出使之國,數量遠多於副內史。如今臣已日漸年邁,應當為大周帝國盡最大心力,因此臣申請出使吳國。”
副內史衛桐子道:“太督大人為大周帝國日夜操勞,乃大周帝國之功臣也。如今日漸年邁,豈可再長途奔波?”
太督內史冂道:“大王所編寫的教材之中,有記載方外聖賢王勃之言,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副內史衛桐子道:“正因如此,太督大人更應當恪守本職,使大周帝國更加蒸蒸日上,而非長途跋涉出使吳國。”
太督內史冂正欲繼續辯論,姬宮湦卻瞅準時間,刻意清咳兩聲,隨後微笑著看向其他人。
快速掃視一圈後,姬宮湦將視線落到太宣太史柸身上。
太宣太史柸連忙拱手行禮。
“敢問大王,臣可以出使吳國?”
姬宮湦微微一笑。
“孤王方才已經言明,出使吳國的人選,並不強行指派,而且采用主動報名的方式。太宣現在身大殿,那便說明有資格報名,何來不可以出使吳國之說?”
太宣太史柸連忙解釋。
“迴大王,臣見太督與副內史如此迫切想去,以致雙方互相辯論。臣自覺對出使之事一無所知,因此不敢參與報名。”
姬宮湦直接發問:“太宣是不敢,亦或不想?”
太宣太史柸毫不猶豫。
“啟稟大王,臣想出使吳國,但是方才不敢報名。”
姬宮湦先是滿意地點點頭,隨後繼續追問。
“太宣為何想出使吳國?”
太宣太史柸的理由頗為簡單,而且十分直白。
“縱觀在場諸位同僚,皆曾為大王立下浩瀚之功,更是建造大周帝國的核心參與者,唯獨臣並無尺寸之功,卻忝居九公之一。每次朝會皆是如坐針氈,實在難以厚顏。”
姬宮湦道:“太宣之司職,乃是向萬民宣揚大周帝國之國策,猶如連綿之春雨,潤物細無聲。尋常看似並無尺寸之功,實則一直在聚攏民心,說是大周帝國之血液,亦不為過。”
太宣太史柸頗為感動。
“臣代太宣屬寮所有官吏,多謝大王謬讚!”
姬宮湦輕微點點頭。
“太宣已經功勞不淺,是否仍然想出使吳國?”
太宣太史柸沒有絲毫猶豫。
“迴稟大王,即便如此,臣仍然想出使吳國。”
“為何?”
“拋開臣自身而言,太史一門多身居顯耀職位,卻毫無被人稱讚的功績。臣此番出使吳國,可以為太史一門首開功績!”
“太宣僅隻是建功心切?”
“除此之外,臣司職宣揚國策,吳國國君姬夷吾願意主動進土獻民,臣出使吳國,可以向其詳細闡明各項細則,引導其勸說吳國子民,一同歸附大周帝國。”
“既然如此,孤王便任命太宣為天子使臣,手持大周帝國旄節,出使吳國,與吳國國君姬夷吾商議主動進土獻民之事。路途遙遠,太宣務必要主要安全!”
太宣太史柸欣然領命:“諾!”
姬宮湦當即示意內史伯朙,擬寫相關的王命詔書,隨後才朝眾人簡單詢問。
“可有人對此事有異議?”
眾人紛紛搖頭,就連一開始為了爭搶出使吳國,而直接辯論的太督內史冂與副內史衛桐子,也都選擇放棄。
或許在眾人的意識之中,姬宮湦是一位極其注重人才的天子,尤其是能建功立業的人才,更加會得到特別重用。
但有一點,需要主動避讓。
那便是不能形成門閥,尤其同為一個家族的人,除非才智特別突出,而且正巧是大周帝國急需的人才。
在此之前,卜師廿曾向姬宮湦提議,需要讓朝堂的顯赫家族趨於平衡。
大周帝國曾推行姓氏合流,而且不再將姓氏當作身份象征,隻要是大周帝國新國人,都可以自行尋姓起名。
若是實在想不到姓甚名誰,可以前往各地屬寮,由官吏幫忙尋姓起名。
在此背景下,大周帝國湧現大量姓氏名字,雖然大多比較簡單,但是始終在不斷蔓延。
相信過不了多久,大周帝國便會出現成千上萬個姓氏,而且其中不乏稀奇古怪的姓氏。
伴隨著異姓婚喪嫁娶,一些姓氏的人數會增多,另一些姓氏的人數則會減少,最終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在此背景下,姬宮湦曾經謀劃,同一個家族的人在朝堂為官,其中一個人必須改姓,否則同一個家族的,很難得到重用。
內史一門最為顯赫,姬宮湦早就幫他們取好新姓氏。
隻可惜事態有變,姬宮湦隻能退而求其次。
單憑自稱周王室遠遊商賈的人,對大周帝國簡單描繪一遍,吳國國君姬夷吾便願意主動進土獻民。
完全不懷疑其中是否有吹噓成分,而且渾然沒有守護吳國社稷的心思。
換作姬宮湦前世,那便猶如一個陌生人突然打電話過來,告知自己隻要辭掉月薪兩千的工作,跟他走便可以年薪百萬。
但凡有點正常思維的人,也不會相信這種天降超級大餡餅。
偏偏,姬宮湦遇到了。
為弄清楚其中真相,姬宮湦當即傳令,派遣天子使者前往吳國,與吳國國君姬夷吾商議進土獻民的具體事宜。
同時,命邦諜繼續以周王室遠遊商賈的身份,爭取打探更多有用的情報,從而襄助天子使者更好地應對吳國國君姬夷吾。
至於天子使者的人選,姬宮湦特意召集使吳小朝會,將在朝的九公十三卿,外加所有內廷近臣,聚集到大殿之中。
簡單說明吳國之事,隨後當眾宣布,由於本次路途過於遙遠,而且吳國兇險未知,因此出使吳國的人選並不強行指派,而是采用主動報名的方式。
姬宮湦剛宣布完,副內史衛桐子便率先表態。
“啟稟大王,臣曾出使齊國,對出使之事頗為熟悉,此番願意出使吳國,為大周帝國再添加一大片遼闊的疆土。”
姬宮湦並未第一時間迴應,而是望向其他人。
僅僅過去五六息的時間,太督內史冂便拱手行禮。
“啟稟大王,臣所出使之國,數量遠多於副內史。如今臣已日漸年邁,應當為大周帝國盡最大心力,因此臣申請出使吳國。”
副內史衛桐子道:“太督大人為大周帝國日夜操勞,乃大周帝國之功臣也。如今日漸年邁,豈可再長途奔波?”
太督內史冂道:“大王所編寫的教材之中,有記載方外聖賢王勃之言,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副內史衛桐子道:“正因如此,太督大人更應當恪守本職,使大周帝國更加蒸蒸日上,而非長途跋涉出使吳國。”
太督內史冂正欲繼續辯論,姬宮湦卻瞅準時間,刻意清咳兩聲,隨後微笑著看向其他人。
快速掃視一圈後,姬宮湦將視線落到太宣太史柸身上。
太宣太史柸連忙拱手行禮。
“敢問大王,臣可以出使吳國?”
姬宮湦微微一笑。
“孤王方才已經言明,出使吳國的人選,並不強行指派,而且采用主動報名的方式。太宣現在身大殿,那便說明有資格報名,何來不可以出使吳國之說?”
太宣太史柸連忙解釋。
“迴大王,臣見太督與副內史如此迫切想去,以致雙方互相辯論。臣自覺對出使之事一無所知,因此不敢參與報名。”
姬宮湦直接發問:“太宣是不敢,亦或不想?”
太宣太史柸毫不猶豫。
“啟稟大王,臣想出使吳國,但是方才不敢報名。”
姬宮湦先是滿意地點點頭,隨後繼續追問。
“太宣為何想出使吳國?”
太宣太史柸的理由頗為簡單,而且十分直白。
“縱觀在場諸位同僚,皆曾為大王立下浩瀚之功,更是建造大周帝國的核心參與者,唯獨臣並無尺寸之功,卻忝居九公之一。每次朝會皆是如坐針氈,實在難以厚顏。”
姬宮湦道:“太宣之司職,乃是向萬民宣揚大周帝國之國策,猶如連綿之春雨,潤物細無聲。尋常看似並無尺寸之功,實則一直在聚攏民心,說是大周帝國之血液,亦不為過。”
太宣太史柸頗為感動。
“臣代太宣屬寮所有官吏,多謝大王謬讚!”
姬宮湦輕微點點頭。
“太宣已經功勞不淺,是否仍然想出使吳國?”
太宣太史柸沒有絲毫猶豫。
“迴稟大王,即便如此,臣仍然想出使吳國。”
“為何?”
“拋開臣自身而言,太史一門多身居顯耀職位,卻毫無被人稱讚的功績。臣此番出使吳國,可以為太史一門首開功績!”
“太宣僅隻是建功心切?”
“除此之外,臣司職宣揚國策,吳國國君姬夷吾願意主動進土獻民,臣出使吳國,可以向其詳細闡明各項細則,引導其勸說吳國子民,一同歸附大周帝國。”
“既然如此,孤王便任命太宣為天子使臣,手持大周帝國旄節,出使吳國,與吳國國君姬夷吾商議主動進土獻民之事。路途遙遠,太宣務必要主要安全!”
太宣太史柸欣然領命:“諾!”
姬宮湦當即示意內史伯朙,擬寫相關的王命詔書,隨後才朝眾人簡單詢問。
“可有人對此事有異議?”
眾人紛紛搖頭,就連一開始為了爭搶出使吳國,而直接辯論的太督內史冂與副內史衛桐子,也都選擇放棄。
或許在眾人的意識之中,姬宮湦是一位極其注重人才的天子,尤其是能建功立業的人才,更加會得到特別重用。
但有一點,需要主動避讓。
那便是不能形成門閥,尤其同為一個家族的人,除非才智特別突出,而且正巧是大周帝國急需的人才。
在此之前,卜師廿曾向姬宮湦提議,需要讓朝堂的顯赫家族趨於平衡。
大周帝國曾推行姓氏合流,而且不再將姓氏當作身份象征,隻要是大周帝國新國人,都可以自行尋姓起名。
若是實在想不到姓甚名誰,可以前往各地屬寮,由官吏幫忙尋姓起名。
在此背景下,大周帝國湧現大量姓氏名字,雖然大多比較簡單,但是始終在不斷蔓延。
相信過不了多久,大周帝國便會出現成千上萬個姓氏,而且其中不乏稀奇古怪的姓氏。
伴隨著異姓婚喪嫁娶,一些姓氏的人數會增多,另一些姓氏的人數則會減少,最終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在此背景下,姬宮湦曾經謀劃,同一個家族的人在朝堂為官,其中一個人必須改姓,否則同一個家族的,很難得到重用。
內史一門最為顯赫,姬宮湦早就幫他們取好新姓氏。
隻可惜事態有變,姬宮湦隻能退而求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