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東昌府爆出一個大新聞。
梁山兵馬終於運完了府庫的糧草,要撤兵迴山了!
這些天有不少百姓找吳用告狀,冤屈得以昭雪,大家對吳用十分敬愛。
眼看梁山來的這位青天大老爺要走了,心裏還有些舍不得。
大家夥兒湊錢做了一把萬民傘,送給吳用。
吳用從東昌府百姓手中接過萬民傘,尷尬至極。
俺是根正苗紅的反賊,要萬民傘有個屁用!
柳正也來送吳用,看見這一幕,臉色頓時難看起來。
旁邊有個老者安慰道:“柳大人,你別急,等你升官了,咱們到時候給你做個更大的保護傘!”
……
梁山大軍在盧俊義的率領之下,迅速“返迴”山寨。
黃昏之際,大軍行至一片密林,這裏地形隱蔽,便在此處分兵,
全部騎兵為第一部,由關勝、唿延灼帶隊,前往指定位置集結,作為機動兵力。
以4000步卒為第二部,由盧俊義、吳用帶隊,進駐王家莊。
另4000步卒為第三部,由李猛、楊誌帶隊,進駐馬家莊。
王小飛、燕青、時遷等人,帶領500斥候前去執行滲透任務,不與大部隊同行。
一場針對東昌四賊的軍事行動,就此拉開帷幕。
王家莊、馬家莊,這兩個莊子,與東昌四賊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其中王家莊與四賊之間的齟齬,還導致了東昌府內部一場動亂。
因為這些緣故,這兩個村莊的複仇意誌最為強烈,堅決支持太守柳正的計劃,也欣然接受了梁山兵馬的進駐。
在吳用的籌劃下,東昌府庫存的糧食大部,已經運迴梁山。
留下來的部分糧草,也已經運送到了王、馬兩莊,作為下一階段作戰的軍糧。
梁山兵馬已經大隱隱於莊,隨時準備動手。
……
東昌府內,尤裏複仇的第一階段計劃,也正式啟動,柳太守要開始募兵。
吳用把從貪官、惡霸那裏抄來的錢,分了一半給柳正,作為他募兵的軍費。
宋朝施行募兵製,製度是個好製度,結果被官員執行得一塌糊塗,募來的兵太多太濫,這就是所謂的“冗兵”。
根據元朝人脫脫主編的《宋史》記載,宋仁宗時期的中央禁軍的數量是八十萬人,地方廂軍的數量是四十萬人。
募了這麽多的兵,卻成就了“挫宋”的美名,真是諷刺之極。
除了正規軍,地方政府與豪強,為了應對突發狀況,還會臨時征招民兵,被稱為“鄉兵”。
比較出名的鄉兵,有河北忠勇、河東神銳、陝西保毅、以及遍布宋朝北部邊境的弓箭社組織。
柳正此番招募的,就是鄉兵。
和平時期,老百姓自然不願參軍打仗,因此鄉兵主要的兵源,除了東昌府周邊的流民,還有一部分來自地主家裏供養的武裝家丁。
這次針對東昌四賊的大作戰,官府、地主、梁山組成了臨時同盟,參與此事的地主們或多或少,都派出了自己的家丁,加入了鄉兵隊伍。
仇怨最深的王家莊,更是全村出動,足足派出了八百人。
柳正將這支鄉兵命名為“東昌義勇軍”,員額三千人,交給張清指揮。
張清把這三千人與自己原來的人馬混編後,拉出城外,找了個地方拚命操練。
根據計劃,最多兩個月後,決戰就要打響,所以訓練一定要跟上!
此時的柳正和張清並不知道,他們招募訓練這支新軍,日後會成長為一支威名赫赫的鐵軍!
梁山兵馬終於運完了府庫的糧草,要撤兵迴山了!
這些天有不少百姓找吳用告狀,冤屈得以昭雪,大家對吳用十分敬愛。
眼看梁山來的這位青天大老爺要走了,心裏還有些舍不得。
大家夥兒湊錢做了一把萬民傘,送給吳用。
吳用從東昌府百姓手中接過萬民傘,尷尬至極。
俺是根正苗紅的反賊,要萬民傘有個屁用!
柳正也來送吳用,看見這一幕,臉色頓時難看起來。
旁邊有個老者安慰道:“柳大人,你別急,等你升官了,咱們到時候給你做個更大的保護傘!”
……
梁山大軍在盧俊義的率領之下,迅速“返迴”山寨。
黃昏之際,大軍行至一片密林,這裏地形隱蔽,便在此處分兵,
全部騎兵為第一部,由關勝、唿延灼帶隊,前往指定位置集結,作為機動兵力。
以4000步卒為第二部,由盧俊義、吳用帶隊,進駐王家莊。
另4000步卒為第三部,由李猛、楊誌帶隊,進駐馬家莊。
王小飛、燕青、時遷等人,帶領500斥候前去執行滲透任務,不與大部隊同行。
一場針對東昌四賊的軍事行動,就此拉開帷幕。
王家莊、馬家莊,這兩個莊子,與東昌四賊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其中王家莊與四賊之間的齟齬,還導致了東昌府內部一場動亂。
因為這些緣故,這兩個村莊的複仇意誌最為強烈,堅決支持太守柳正的計劃,也欣然接受了梁山兵馬的進駐。
在吳用的籌劃下,東昌府庫存的糧食大部,已經運迴梁山。
留下來的部分糧草,也已經運送到了王、馬兩莊,作為下一階段作戰的軍糧。
梁山兵馬已經大隱隱於莊,隨時準備動手。
……
東昌府內,尤裏複仇的第一階段計劃,也正式啟動,柳太守要開始募兵。
吳用把從貪官、惡霸那裏抄來的錢,分了一半給柳正,作為他募兵的軍費。
宋朝施行募兵製,製度是個好製度,結果被官員執行得一塌糊塗,募來的兵太多太濫,這就是所謂的“冗兵”。
根據元朝人脫脫主編的《宋史》記載,宋仁宗時期的中央禁軍的數量是八十萬人,地方廂軍的數量是四十萬人。
募了這麽多的兵,卻成就了“挫宋”的美名,真是諷刺之極。
除了正規軍,地方政府與豪強,為了應對突發狀況,還會臨時征招民兵,被稱為“鄉兵”。
比較出名的鄉兵,有河北忠勇、河東神銳、陝西保毅、以及遍布宋朝北部邊境的弓箭社組織。
柳正此番招募的,就是鄉兵。
和平時期,老百姓自然不願參軍打仗,因此鄉兵主要的兵源,除了東昌府周邊的流民,還有一部分來自地主家裏供養的武裝家丁。
這次針對東昌四賊的大作戰,官府、地主、梁山組成了臨時同盟,參與此事的地主們或多或少,都派出了自己的家丁,加入了鄉兵隊伍。
仇怨最深的王家莊,更是全村出動,足足派出了八百人。
柳正將這支鄉兵命名為“東昌義勇軍”,員額三千人,交給張清指揮。
張清把這三千人與自己原來的人馬混編後,拉出城外,找了個地方拚命操練。
根據計劃,最多兩個月後,決戰就要打響,所以訓練一定要跟上!
此時的柳正和張清並不知道,他們招募訓練這支新軍,日後會成長為一支威名赫赫的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