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不破不立
重生隋末,開局就被瓦崗五虎包圍 作者:淩亂的海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裴元崢,你在胡說什麽!”
“什麽來往書信、什麽龍袍都是你胡編亂造的,都是子虛烏有的”
薛萬徹麵露難色,極力否認。
可是,他的否認卻顯得有些蒼白。
的確,來往書信是假的,私藏龍袍也是假的。
這一點,裴元崢知道,薛萬徹、王珪、魏征等人也都知道。
也許,僅僅憑借裴元崢的這三言兩語,多數人也不會相信。
但是,突厥自李淵起兵之後,沒有再進犯過李淵的地盤是事實。
太原軍中,突然多出了許多突厥戰馬也是事實。
這種種事實,不由得會讓人產生懷疑。
甚至會有很多世家,會想盡辦法去求證這一消息。
可以說,裴元崢的這幾句話可能產生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薛將軍,是真是假,世人自有公論。”
“而我,現在則是要代表朝廷宣布,李淵通敵賣國,名為隋臣,實為隋賊!”
裴元崢用冰冷的眼神,淡定地望著眼前的一切。
“太原軍的將士們,我希望你們考慮清楚,到底是要繼續跟隨李淵造反,還是及時棄暗投明。”
“不日,我就會率兵討伐逆賊,而今日我就要以李元吉的首級讓李淵付出代價!”
說罷,裴元崢高舉手中青釭劍,毫不猶豫地斬了下去。
劍落,頭斷!
而與此同時。
裴元慶也是高舉銀錘,大喝一聲。
“全軍撤退!”
飛虎軍也是極有默契,皆是向著西南方向狂奔而去。
隻給太原軍留下了滾滾煙塵。
直到這時,薛萬徹才從無比震驚中迴過神來。
趕忙對著身後的弓弩兵大喊道:“快!給我射箭,給我留下他們!”
可是,已經晚了。
因為這是一場戲,所以薛萬徹根本沒有做好對戰與追擊的準備。
無論是弓弩兵或是騎兵,都沒有列好陣型。
等他們重新列陣,打算追擊之時。
五千飛虎鐵騎早就跑的沒影了!
“奇恥大辱啊!”
王珪長歎一聲,神色驟然黯淡。
“他裴元崢,一個還不到十八歲的少年,竟然將我們二人耍的團團轉。”
“如今,我害的大公子陷入如此境地,還不如以死謝罪!”
說罷,王珪便下定決心,猛地向城牆上撞去。
幸虧魏征就在其身旁,一個轉身,將其死死抱住。
“叔玠兄,你要幹什麽!”
“玄成,你就讓我去吧,我已無顏再見大公子了。”
“叔玠兄,你先冷靜一下,此事還有轉機!”
聽到這話,已是雙眼泛紅的王珪才稍稍冷靜下來。
一臉疑惑地問道:“玄成,此話何意?”
魏征環視四周,隨後拉著王珪快步走進了城樓上的一個小房間內。
頗為謹慎地開口道:“叔玠兄,征以為,裴元崢此舉雖然過分,但是他並不是不想和大公子合作了,而且大公子如今的處境並不算很糟。”
“什麽?他裴元崢如此背信棄義,大公子怎麽可能還會與其合作。”
“叔玠兄,這時候,你要把唐國公與大公子的處境拆開來看!”
魏征抓住王珪的雙臂,語重心長地道。
聞言,王珪也是一怔。
拆開來看?
唐國公與大公子乃是父子,本是一體,為何要拆開來看。
王珪沉吟了一會,也是漸漸領悟了魏征的意思。
裴元崢將李淵定性為賣國賊,聲稱要起兵來討,這對李淵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壞消息。
一來,對李淵的名聲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二來,這也意味著李淵將會陷入雙線作戰的局麵。
但是,這對李建成來說,卻未嚐不是一個機會。
按照雙方本來的計劃,本就是以裴元崢出兵河北的方式,給李淵製造麻煩,從而將李建成從困局中拉扯出來。
隻不過,現在裴元崢這麽一鬧。
這個麻煩將會變為一場危機,一場生死存亡的危機!
同樣的,若是李建成能在此危急關頭,力挽狂瀾,打退來敵。
自然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勞。
這份功勞,甚至比拿下長安還要大。
“玄成的意思是,裴元崢還想和大公子合作,隻是他並不滿足於我們所承諾的條件,還想得到更多,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這一幕?”
王珪捋了捋胡須,鄭重地問道。
“不錯!”
“裴元崢行事,一向都喜歡講究利益最大化,他若是單純是為了戲耍我們而這麽做,這樣不符合他的性格,對他出兵河北也沒有任何好處。”
“他這麽做,無非是為了讓自己出師有名,獲得民心,同時盡可能的動搖我軍軍心。”
“隻是他這人實在可惡,事先什麽也不說,突然給我們來這一手,將唐國公的名聲都給敗壞了。”
“可是,對現在的我們來說,與他合作又是最好的選擇,讓我們不得不被他牽著鼻子走,真可謂是將每一步都算到了。”
魏征眼眸微縮,自嘲一笑。
說到這裏,魏征也是不由得想起了前幾日談判時的場景。
裴元崢多次提到,李淵起兵的資本是李世民積攢起來的。
所以,李淵也曾經承諾,若大事可成,當立李世民為太子。
而要在這種情況下,反敗為勝,隻有將李世民建立的根基破除,建立自己的根基。
如今想來,裴元崢此話早已在為其今日的舉動鋪墊。
他的意思,是讓李建成將什麽向突厥稱臣的罪名全部安到李世民的頭上去。
將其打入萬丈深淵。
而李建成自己則在李世民的墳墓之上,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根基。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在此刻,李建成也要一起承擔這個罪名。
王珪閉目沉思,而後皺眉道:“那,玄成的意思,還是支持大公子與他繼續合作?”
魏征微微點頭,頗為無奈地答道:“這是眼下最好的選擇,我們別無他路。”
隨後,話鋒一轉,“隻是,在我們力量足夠之時,必須先將此人除掉。”
“不然他日,其必成大患!”
“什麽來往書信、什麽龍袍都是你胡編亂造的,都是子虛烏有的”
薛萬徹麵露難色,極力否認。
可是,他的否認卻顯得有些蒼白。
的確,來往書信是假的,私藏龍袍也是假的。
這一點,裴元崢知道,薛萬徹、王珪、魏征等人也都知道。
也許,僅僅憑借裴元崢的這三言兩語,多數人也不會相信。
但是,突厥自李淵起兵之後,沒有再進犯過李淵的地盤是事實。
太原軍中,突然多出了許多突厥戰馬也是事實。
這種種事實,不由得會讓人產生懷疑。
甚至會有很多世家,會想盡辦法去求證這一消息。
可以說,裴元崢的這幾句話可能產生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薛將軍,是真是假,世人自有公論。”
“而我,現在則是要代表朝廷宣布,李淵通敵賣國,名為隋臣,實為隋賊!”
裴元崢用冰冷的眼神,淡定地望著眼前的一切。
“太原軍的將士們,我希望你們考慮清楚,到底是要繼續跟隨李淵造反,還是及時棄暗投明。”
“不日,我就會率兵討伐逆賊,而今日我就要以李元吉的首級讓李淵付出代價!”
說罷,裴元崢高舉手中青釭劍,毫不猶豫地斬了下去。
劍落,頭斷!
而與此同時。
裴元慶也是高舉銀錘,大喝一聲。
“全軍撤退!”
飛虎軍也是極有默契,皆是向著西南方向狂奔而去。
隻給太原軍留下了滾滾煙塵。
直到這時,薛萬徹才從無比震驚中迴過神來。
趕忙對著身後的弓弩兵大喊道:“快!給我射箭,給我留下他們!”
可是,已經晚了。
因為這是一場戲,所以薛萬徹根本沒有做好對戰與追擊的準備。
無論是弓弩兵或是騎兵,都沒有列好陣型。
等他們重新列陣,打算追擊之時。
五千飛虎鐵騎早就跑的沒影了!
“奇恥大辱啊!”
王珪長歎一聲,神色驟然黯淡。
“他裴元崢,一個還不到十八歲的少年,竟然將我們二人耍的團團轉。”
“如今,我害的大公子陷入如此境地,還不如以死謝罪!”
說罷,王珪便下定決心,猛地向城牆上撞去。
幸虧魏征就在其身旁,一個轉身,將其死死抱住。
“叔玠兄,你要幹什麽!”
“玄成,你就讓我去吧,我已無顏再見大公子了。”
“叔玠兄,你先冷靜一下,此事還有轉機!”
聽到這話,已是雙眼泛紅的王珪才稍稍冷靜下來。
一臉疑惑地問道:“玄成,此話何意?”
魏征環視四周,隨後拉著王珪快步走進了城樓上的一個小房間內。
頗為謹慎地開口道:“叔玠兄,征以為,裴元崢此舉雖然過分,但是他並不是不想和大公子合作了,而且大公子如今的處境並不算很糟。”
“什麽?他裴元崢如此背信棄義,大公子怎麽可能還會與其合作。”
“叔玠兄,這時候,你要把唐國公與大公子的處境拆開來看!”
魏征抓住王珪的雙臂,語重心長地道。
聞言,王珪也是一怔。
拆開來看?
唐國公與大公子乃是父子,本是一體,為何要拆開來看。
王珪沉吟了一會,也是漸漸領悟了魏征的意思。
裴元崢將李淵定性為賣國賊,聲稱要起兵來討,這對李淵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壞消息。
一來,對李淵的名聲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二來,這也意味著李淵將會陷入雙線作戰的局麵。
但是,這對李建成來說,卻未嚐不是一個機會。
按照雙方本來的計劃,本就是以裴元崢出兵河北的方式,給李淵製造麻煩,從而將李建成從困局中拉扯出來。
隻不過,現在裴元崢這麽一鬧。
這個麻煩將會變為一場危機,一場生死存亡的危機!
同樣的,若是李建成能在此危急關頭,力挽狂瀾,打退來敵。
自然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勞。
這份功勞,甚至比拿下長安還要大。
“玄成的意思是,裴元崢還想和大公子合作,隻是他並不滿足於我們所承諾的條件,還想得到更多,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這一幕?”
王珪捋了捋胡須,鄭重地問道。
“不錯!”
“裴元崢行事,一向都喜歡講究利益最大化,他若是單純是為了戲耍我們而這麽做,這樣不符合他的性格,對他出兵河北也沒有任何好處。”
“他這麽做,無非是為了讓自己出師有名,獲得民心,同時盡可能的動搖我軍軍心。”
“隻是他這人實在可惡,事先什麽也不說,突然給我們來這一手,將唐國公的名聲都給敗壞了。”
“可是,對現在的我們來說,與他合作又是最好的選擇,讓我們不得不被他牽著鼻子走,真可謂是將每一步都算到了。”
魏征眼眸微縮,自嘲一笑。
說到這裏,魏征也是不由得想起了前幾日談判時的場景。
裴元崢多次提到,李淵起兵的資本是李世民積攢起來的。
所以,李淵也曾經承諾,若大事可成,當立李世民為太子。
而要在這種情況下,反敗為勝,隻有將李世民建立的根基破除,建立自己的根基。
如今想來,裴元崢此話早已在為其今日的舉動鋪墊。
他的意思,是讓李建成將什麽向突厥稱臣的罪名全部安到李世民的頭上去。
將其打入萬丈深淵。
而李建成自己則在李世民的墳墓之上,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根基。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在此刻,李建成也要一起承擔這個罪名。
王珪閉目沉思,而後皺眉道:“那,玄成的意思,還是支持大公子與他繼續合作?”
魏征微微點頭,頗為無奈地答道:“這是眼下最好的選擇,我們別無他路。”
隨後,話鋒一轉,“隻是,在我們力量足夠之時,必須先將此人除掉。”
“不然他日,其必成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