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脖子一梗道:“我不走了!我要在這裏戰鬥到底!”
朱元璋為什麽又改變了想法?
皆因那陳兆先帶著幾隻小戰船衝破重重攔阻頑強地靠近了善兒的坐船,而且,陳兆先身先士卒,第一個爬上了善兒的坐船,與善兒的手下展開了麵對麵的廝殺。
陳兆先如此,陳兆先的部下當然不會裝孬,紛紛不顧一切地爬上善兒的坐船。
善兒的坐船上至少有二千名官兵,而陳兆先的身邊隻有一千多人。
由於陳兆先及其手下,個個舍生忘死、奮勇殺敵,用“以一當十”來形容也不為過。
故而,善兒雖然人數上占優,但局麵卻是大為被動。
劉基不禁讚歎道:“陳將軍果然神勇!”
朱元璋恨恨地道:“我真想衝過去助陳兆先一臂之力!”
突地,李善長叫道:“那善兒跑了!”
那善兒逃離自己坐船之後,馬上召來幾艘巨艦,將自己的坐船圍了起來,並且命令手下朝自己的坐船上放箭。
善兒的本意是,要將陳兆先的部下和他自己的部下一起射死。
劉基大驚道:“善兒如何這般毒辣?”
千名手下、還有善兒的二千多手下,已經完全籠罩在善兒的箭雨中了。
甚至,善兒還命令炮手對自己原來的坐船開炮。
朱元璋自然很想救陳兆先迴來,但他無能為力。
他自己的坐船,根本無法衝到陳兆先的身邊,相反,在幾艘敵船的壓迫下,朱元璋的坐船隻能一步步地向後退。
劉基緩緩地搖了搖頭,輕歎道:“陳將軍完了!”
大約一個時辰之後吧,徐達和常遇春各領著數十艘戰船一前一後地靠近了朱元璋。
朱元璋也沒問戰局如何,隻命令徐達、常遇春道:“快,衝過去,把陳兆先搶迴來!”
徐達、常遇春領命而去。
他們是真的把陳兆先搶迴來了,隻不過,他們搶迴來的是陳兆先的屍體。
並且陳兆先的身體上,至少中了一百支箭。
朱元璋痛徹不已地道:“善兒,竟然害了我一員大將!”
朱元璋心中悲戚不已,實際上他應該感到慶幸才是。
如果那陳友仁、陳友貴和張定邊都能夠像善兒一樣拚命,那朱元璋的整個船隊說不定就被陳友諒完全擊潰了。
好在經過一夜激戰之後,陳友仁見取勝俞通海無望,首先脫離戰場南撤。
張定邊雖然和廖永忠打得難解難分,但聽說陳友仁撤了,也不敢戀戰,匆匆鳴金收兵。
盡管陳友貴在與康茂才的交戰中一直處於上風,可聽說陳友仁、張定邊相繼撤走,生怕自己獨木難支,所以也慌忙向陳友諒靠攏。
這樣一來,俞通海、廖永忠和康茂才三人才得以集中力量迴援朱元璋。
善兒再英勇,也架不住這麽多人對他的攻擊,苦戰一番之後,不見援兵到來,隻得無奈地向南而去。
陳友仁、陳友貴及張定邊都不知道善兒正在與朱元璋交戰,更不知道善兒極有可能擊潰朱元璋的船隊,也正是因此陳友諒失去了打敗朱元璋的一個好機會。
如果他們早些知道這一點,他們就不會撤離戰場,隻要善兒擊潰了朱元璋,那俞通海、廖永忠和康茂才就隻能跟著潰敗。
這一切還是因為陳友諒太過剛愎自用了,善兒去攻擊朱元璋,陳友諒無論如何也該派人去通知陳友仁等人一聲。
然而,陳友諒好像忘記了這一點。
等陳友仁、張定邊和陳友貴的船隊都撤迴來之後,陳友諒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誤,連忙親自統率大軍向北追擊,半路上撞見善兒。
善兒氣咻咻地責問陳友仁等人為什麽那麽快地就退出戰鬥。
陳友諒對善兒道:“這不是你叔叔他們的錯,是為父的過失!”
既有過失,那就要想法補救。
陳友諒把自己所有的戰船都糾合到一起,氣勢洶洶地朝北撲去。
但有些遲了,朱元璋已經溜了。陳友諒不甘心,繼續率軍北上。
他要追到朱元璋與之決戰。但朱元璋不想與陳友諒決戰,確切說,朱元璋不敢與陳友諒決戰。
朱元璋已經看出來了,這麽硬打硬地跟陳友諒碰,絕無便宜可討。
所以,當善兒被迴援的俞通海等人打跑了之後,朱元璋便急急下令:全線北撤。
陳友諒追得快,朱元璋跑得更快。
七八天工夫,朱元璋的船隊就從鄱陽湖的南端跑到了鄱陽湖的中部,再往後跑一點,就要跑到都昌小城跟前了。
陳友諒追得累了,暫時停止了追擊。朱元璋也穩住了陣腳,沒再繼續往北跑。
又過了幾日,朱元璋與陳將張定邊在湖東相遇,雙方展開一場大戰,此戰甚為酷烈。
湖東一役,張定邊折損了一百五十多艘大小戰船及兩萬多名官兵。
而朱元璋的損失,還不到張定邊的一半。
尤其是人員傷亡方麵,朱元璋似乎就更討巧,他雖然陣亡了萬餘官兵,卻抓住了近七千個俘虜。
這些俘虜,大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了。
隨後太善兒也在一次上岸搶糧時被朱文正和鄧愈伏擊被撲殺於都昌東南地區,陳友諒聞之後,大為傷心,氣血攻心之下身體也出現了問題。
又過了些時日,情況有了一些變化。
朱元璋在劉基等人的建議下,把抓到的陳友諒的俘虜,挑出幾千來,又放迴到陳友諒的軍中。
朱元璋這麽做,顯然是想動搖陳友諒的軍心。
朱元璋的目的達到了。
那些俘虜一迴到陳友諒的軍中,就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有說朱元璋的士氣多麽多麽高昂,有說朱元璋手下的戰將如何如何勇猛。
陳友諒雖然知道朱元璋這一著的用意,但也不敢輕易地就將朱元璋放迴的俘虜殺掉,隻好拿那些被他抓住的朱元璋的官兵出氣。
陳友諒一道命令,張定邊和姚天祥就把抓住的朱元璋的官兵全部處死。
陳友諒本以為,如此一來,軍心就會被穩住。
殊不知,事與願違,陳友諒這麽做,反而更加渙散了軍心。
朱元璋為什麽又改變了想法?
皆因那陳兆先帶著幾隻小戰船衝破重重攔阻頑強地靠近了善兒的坐船,而且,陳兆先身先士卒,第一個爬上了善兒的坐船,與善兒的手下展開了麵對麵的廝殺。
陳兆先如此,陳兆先的部下當然不會裝孬,紛紛不顧一切地爬上善兒的坐船。
善兒的坐船上至少有二千名官兵,而陳兆先的身邊隻有一千多人。
由於陳兆先及其手下,個個舍生忘死、奮勇殺敵,用“以一當十”來形容也不為過。
故而,善兒雖然人數上占優,但局麵卻是大為被動。
劉基不禁讚歎道:“陳將軍果然神勇!”
朱元璋恨恨地道:“我真想衝過去助陳兆先一臂之力!”
突地,李善長叫道:“那善兒跑了!”
那善兒逃離自己坐船之後,馬上召來幾艘巨艦,將自己的坐船圍了起來,並且命令手下朝自己的坐船上放箭。
善兒的本意是,要將陳兆先的部下和他自己的部下一起射死。
劉基大驚道:“善兒如何這般毒辣?”
千名手下、還有善兒的二千多手下,已經完全籠罩在善兒的箭雨中了。
甚至,善兒還命令炮手對自己原來的坐船開炮。
朱元璋自然很想救陳兆先迴來,但他無能為力。
他自己的坐船,根本無法衝到陳兆先的身邊,相反,在幾艘敵船的壓迫下,朱元璋的坐船隻能一步步地向後退。
劉基緩緩地搖了搖頭,輕歎道:“陳將軍完了!”
大約一個時辰之後吧,徐達和常遇春各領著數十艘戰船一前一後地靠近了朱元璋。
朱元璋也沒問戰局如何,隻命令徐達、常遇春道:“快,衝過去,把陳兆先搶迴來!”
徐達、常遇春領命而去。
他們是真的把陳兆先搶迴來了,隻不過,他們搶迴來的是陳兆先的屍體。
並且陳兆先的身體上,至少中了一百支箭。
朱元璋痛徹不已地道:“善兒,竟然害了我一員大將!”
朱元璋心中悲戚不已,實際上他應該感到慶幸才是。
如果那陳友仁、陳友貴和張定邊都能夠像善兒一樣拚命,那朱元璋的整個船隊說不定就被陳友諒完全擊潰了。
好在經過一夜激戰之後,陳友仁見取勝俞通海無望,首先脫離戰場南撤。
張定邊雖然和廖永忠打得難解難分,但聽說陳友仁撤了,也不敢戀戰,匆匆鳴金收兵。
盡管陳友貴在與康茂才的交戰中一直處於上風,可聽說陳友仁、張定邊相繼撤走,生怕自己獨木難支,所以也慌忙向陳友諒靠攏。
這樣一來,俞通海、廖永忠和康茂才三人才得以集中力量迴援朱元璋。
善兒再英勇,也架不住這麽多人對他的攻擊,苦戰一番之後,不見援兵到來,隻得無奈地向南而去。
陳友仁、陳友貴及張定邊都不知道善兒正在與朱元璋交戰,更不知道善兒極有可能擊潰朱元璋的船隊,也正是因此陳友諒失去了打敗朱元璋的一個好機會。
如果他們早些知道這一點,他們就不會撤離戰場,隻要善兒擊潰了朱元璋,那俞通海、廖永忠和康茂才就隻能跟著潰敗。
這一切還是因為陳友諒太過剛愎自用了,善兒去攻擊朱元璋,陳友諒無論如何也該派人去通知陳友仁等人一聲。
然而,陳友諒好像忘記了這一點。
等陳友仁、張定邊和陳友貴的船隊都撤迴來之後,陳友諒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誤,連忙親自統率大軍向北追擊,半路上撞見善兒。
善兒氣咻咻地責問陳友仁等人為什麽那麽快地就退出戰鬥。
陳友諒對善兒道:“這不是你叔叔他們的錯,是為父的過失!”
既有過失,那就要想法補救。
陳友諒把自己所有的戰船都糾合到一起,氣勢洶洶地朝北撲去。
但有些遲了,朱元璋已經溜了。陳友諒不甘心,繼續率軍北上。
他要追到朱元璋與之決戰。但朱元璋不想與陳友諒決戰,確切說,朱元璋不敢與陳友諒決戰。
朱元璋已經看出來了,這麽硬打硬地跟陳友諒碰,絕無便宜可討。
所以,當善兒被迴援的俞通海等人打跑了之後,朱元璋便急急下令:全線北撤。
陳友諒追得快,朱元璋跑得更快。
七八天工夫,朱元璋的船隊就從鄱陽湖的南端跑到了鄱陽湖的中部,再往後跑一點,就要跑到都昌小城跟前了。
陳友諒追得累了,暫時停止了追擊。朱元璋也穩住了陣腳,沒再繼續往北跑。
又過了幾日,朱元璋與陳將張定邊在湖東相遇,雙方展開一場大戰,此戰甚為酷烈。
湖東一役,張定邊折損了一百五十多艘大小戰船及兩萬多名官兵。
而朱元璋的損失,還不到張定邊的一半。
尤其是人員傷亡方麵,朱元璋似乎就更討巧,他雖然陣亡了萬餘官兵,卻抓住了近七千個俘虜。
這些俘虜,大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了。
隨後太善兒也在一次上岸搶糧時被朱文正和鄧愈伏擊被撲殺於都昌東南地區,陳友諒聞之後,大為傷心,氣血攻心之下身體也出現了問題。
又過了些時日,情況有了一些變化。
朱元璋在劉基等人的建議下,把抓到的陳友諒的俘虜,挑出幾千來,又放迴到陳友諒的軍中。
朱元璋這麽做,顯然是想動搖陳友諒的軍心。
朱元璋的目的達到了。
那些俘虜一迴到陳友諒的軍中,就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有說朱元璋的士氣多麽多麽高昂,有說朱元璋手下的戰將如何如何勇猛。
陳友諒雖然知道朱元璋這一著的用意,但也不敢輕易地就將朱元璋放迴的俘虜殺掉,隻好拿那些被他抓住的朱元璋的官兵出氣。
陳友諒一道命令,張定邊和姚天祥就把抓住的朱元璋的官兵全部處死。
陳友諒本以為,如此一來,軍心就會被穩住。
殊不知,事與願違,陳友諒這麽做,反而更加渙散了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