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嗆行市的海上倭寇,鬆浦家的人。
鷹醬獨立,我在北美重建大明! 作者:七更天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了鄭海的語氣,陳裏正道:“自從鄭大當家你離開後,縣太爺苦於找不著接手的人,為此可是發愁了一段時間。”
“然後不到倆月,就有一個倭人找了上來。”
“一個倭人?”
鄭海聞言,開始咂摸起來:“這倭人是誰?叫什麽名字?”
“那倭人海寇名叫李次郎。”
“李次郎?沒聽說過。”
“李次郎是這兩年興起的倭人海寇,鄭大當家你沒聽說過也正常。”
“那他一個倭人,怎麽姓李了?”
鄭海覺得自己抓住了一個盲點。
“可不麽,這倭人為了攀關係,不僅給縣太爺送錢,還要認縣太爺做義父,求賜一個姓給他。”
“聽說他在倭國出身窮苦人家,連個姓都沒有。”
說到這裏,陳裏正言語之間頗為不屑,在他看來,倭人還是番邦小國,百姓連個姓氏都沒有,果然番邦蠻夷也。
“那倭人認了縣太爺林雲琦做義父?應該不是。”
說著,鄭海又覺得不太可能,畢竟那倭人後來姓了李,而縣太爺姓林。
“誰說不是呢,縣太爺怎麽可能會讓一個倭人認他做義父?”
“而且那倭人手底下也有百十個嘍囉,如果此事敗露,被人查出來縣太爺認了一個有百十個嘍囉的幹兒子,那不完犢子了麽?”
“雖然沒收那倭人義子,但縣太爺還是看在送了不少錢的麵子上,便是讓那倭人自己選一個姓氏,那倭人就選了李,從此就叫李次郎了。”
鄭海聽著,隨口問道:“這倭人讀過書?”
陳裏正答道:“聽說當海寇之後,有了點小錢,也學了點漢字,讀了些史書。”
聞言,鄭海頓時嗤笑了一聲,冷笑道:“次郎在家中排行老二,也就是二郎,一個小小的倭人,讀過些史書,大言不慚,也敢叫李二郎?”
笑著,鄭海看向陳裏正:“我準備做了他,縣太爺那邊會怎麽樣?”
“如果鄭大當家你想做了他,我估計縣太爺不會反對。”
“畢竟那倭寇也隻是個外人,而且之後認為自己無可替代了,愈發貪得無厭,給了錢也越來越少了。”
“此刻鄭大當家你迴來,縣太爺自然是願意用知根知底的自己人。”
“那我現在就啟程去文登縣,匯報給縣太爺?”
陳裏正說著,一雙眸子便是望著鄭海。
鄭海知道他想要什麽,一招手,身後的人便是遞過來了一個小盒子。
鄭海將小盒子送到陳裏正麵前,道:“一點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陳裏正接過來,順手把盒子開了個縫,瞄了一眼。
就這一眼,他滿臉驚喜!
盒子中是一琉璃盞!
“兩年沒見,鄭大當家您發跡了啊!”
“您就放一百二十個心,我現在就去文登縣!”
陳裏正大喜過望,連忙打包票把事情應下了。
琉璃盞這東西,就是玻璃杯,而這些年伴隨著國外玻璃製造工藝的提升,也有不少琉璃盞流入大清。
而且大清自己也製造琉璃盞。
這東西的平均價格雖然不如以前那麽貴,但不管怎麽說,一般百姓也是享受不起的,而且成色越好,越大的琉璃製品也就更值錢。
鄭海送給他的琉璃盞雖然不大,不到一指長,但成色很好,他轉手一賣最起碼能有十幾兩銀子。
“等等,你先別急著去文登縣。”
鄭海立刻攔住了轉身就要走的陳裏正,說道:“你得先告訴我那倭寇在哪,我直接去做掉他。”
“碼的,敢嗆老子的行市。”
“我派個人給你指路吧。”陳裏正說道:“我這邊也有人跟著那些倭寇迴去過,那些倭寇盤踞在海上東南方約一千裏外的一個小島。”
“那個小島向東大約二百裏,就是朝鮮的珍島郡。”
“不用,我知道那個地方,你給我詳細說說他們在哪。”
鄭海迴絕了陳裏正,畢竟大明的船上有不少東西都不方便外人看到。
隨後他拿出了一幅海圖,讓陳裏正看。
確定了那些倭寇的藏身點後和人數實力後,陳裏正又教鄭海如何辨認倭寇李次郎的船隻。
隨後,鄭海便是帶著人離開了。
而陳裏正也往文登縣去。
鄭海迴到船上後,拿出了更加仔細,朱昭煜給他的地圖,對比後,確認了倭寇李次郎藏身在朝鮮的新安島郡。
新安島,距離朝鮮本土的珍島不到一百公裏,新安島是個小島,南北最長也不超過七公裏。
也方便直接過來。
... .... ... ......
距離新安島南岸大約十裏左右的海麵上。
三艘福船行駛在海洋中。
其中一艘福船之上,約有三十餘名倭人,胯刀持銃,大多都一米五左右的身高。
都穿著短打粗布衫,而在海上為了方便,他們的袖子,衣裙為了方便行動都撩了上去用細繩固定著,倭寇們一個個露著滿是腿毛的小短腿,大部分人也都不穿鞋,或者穿著草鞋。
其中為首者,是一個身長不滿一米五的倭人。
“老大,這一趟咱們的貨全賣出去了,還買了不少銅,這把銅帶迴清國,這麽一買一賣,咱們這趟最少能賺個幾千兩銀子吧。”
“是啊,不愧是大哥,能夠搭得上清國人的線子。”
甲板上的倭寇們挎著刀,喝著酒,吵鬧著,嬉笑著。
李次郎聽了,手握著插在腰帶上的脅差刀柄,自滿意得的笑著。
就在這個時候,船艙中走出一人,來到了甲板上。
看身高,也是倭人。
但他穿著打扮明顯和其他倭人不一樣,看起來像是一個讀書人的樣子。
這人便是李次郎的賬房先生,專門管賬的,姓鬆浦,名叫美德。
他有姓,還是肥前國的一個豪族的姓氏。
從這裏就看得出,這李次郎和倭國那邊也有聯係。
畢竟如果沒有兩頭的關係在,這李次郎也不可能幹得了走私。
李次郎見了鬆浦美德,表麵上也是相敬如賓。
“李君,辛苦了,剛剛我算了一賬,這趟你最起碼能賺到三千兩銀子。”
鬆浦美德喊得很親切,就好像他和李次郎的關係很好一樣。
“三千兩,我已經很滿意了,這趟收獲不小,今天迴到島上寨子,休息一晚,明天就去清國那邊。”
李次郎點了點頭,表麵也很恭敬。
但實則他心裏都快恨瘋了。
隻有三千兩?
他三艘船,基本都裝滿了從倭國買來的銅,他怎麽可能隻賺三千兩!
如果不是鬆浦家橫插一腳,那他就不可能隻賺幾千兩銀子。
大頭全讓文登縣知縣和倭國這邊的平戶鬆浦家拿走了。
“你也是不好過,每次還得去清國,和那些清夷打交道。”
“總之,以後還得多靠你啊,李君。”
“唐土陸沉,蠻夷當道,像咱們這種正統小中華之國之民也不得不向那些蠻夷低頭啊。”
鬆浦美德歎了口氣,搖頭晃腦的說著。
“然後不到倆月,就有一個倭人找了上來。”
“一個倭人?”
鄭海聞言,開始咂摸起來:“這倭人是誰?叫什麽名字?”
“那倭人海寇名叫李次郎。”
“李次郎?沒聽說過。”
“李次郎是這兩年興起的倭人海寇,鄭大當家你沒聽說過也正常。”
“那他一個倭人,怎麽姓李了?”
鄭海覺得自己抓住了一個盲點。
“可不麽,這倭人為了攀關係,不僅給縣太爺送錢,還要認縣太爺做義父,求賜一個姓給他。”
“聽說他在倭國出身窮苦人家,連個姓都沒有。”
說到這裏,陳裏正言語之間頗為不屑,在他看來,倭人還是番邦小國,百姓連個姓氏都沒有,果然番邦蠻夷也。
“那倭人認了縣太爺林雲琦做義父?應該不是。”
說著,鄭海又覺得不太可能,畢竟那倭人後來姓了李,而縣太爺姓林。
“誰說不是呢,縣太爺怎麽可能會讓一個倭人認他做義父?”
“而且那倭人手底下也有百十個嘍囉,如果此事敗露,被人查出來縣太爺認了一個有百十個嘍囉的幹兒子,那不完犢子了麽?”
“雖然沒收那倭人義子,但縣太爺還是看在送了不少錢的麵子上,便是讓那倭人自己選一個姓氏,那倭人就選了李,從此就叫李次郎了。”
鄭海聽著,隨口問道:“這倭人讀過書?”
陳裏正答道:“聽說當海寇之後,有了點小錢,也學了點漢字,讀了些史書。”
聞言,鄭海頓時嗤笑了一聲,冷笑道:“次郎在家中排行老二,也就是二郎,一個小小的倭人,讀過些史書,大言不慚,也敢叫李二郎?”
笑著,鄭海看向陳裏正:“我準備做了他,縣太爺那邊會怎麽樣?”
“如果鄭大當家你想做了他,我估計縣太爺不會反對。”
“畢竟那倭寇也隻是個外人,而且之後認為自己無可替代了,愈發貪得無厭,給了錢也越來越少了。”
“此刻鄭大當家你迴來,縣太爺自然是願意用知根知底的自己人。”
“那我現在就啟程去文登縣,匯報給縣太爺?”
陳裏正說著,一雙眸子便是望著鄭海。
鄭海知道他想要什麽,一招手,身後的人便是遞過來了一個小盒子。
鄭海將小盒子送到陳裏正麵前,道:“一點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陳裏正接過來,順手把盒子開了個縫,瞄了一眼。
就這一眼,他滿臉驚喜!
盒子中是一琉璃盞!
“兩年沒見,鄭大當家您發跡了啊!”
“您就放一百二十個心,我現在就去文登縣!”
陳裏正大喜過望,連忙打包票把事情應下了。
琉璃盞這東西,就是玻璃杯,而這些年伴隨著國外玻璃製造工藝的提升,也有不少琉璃盞流入大清。
而且大清自己也製造琉璃盞。
這東西的平均價格雖然不如以前那麽貴,但不管怎麽說,一般百姓也是享受不起的,而且成色越好,越大的琉璃製品也就更值錢。
鄭海送給他的琉璃盞雖然不大,不到一指長,但成色很好,他轉手一賣最起碼能有十幾兩銀子。
“等等,你先別急著去文登縣。”
鄭海立刻攔住了轉身就要走的陳裏正,說道:“你得先告訴我那倭寇在哪,我直接去做掉他。”
“碼的,敢嗆老子的行市。”
“我派個人給你指路吧。”陳裏正說道:“我這邊也有人跟著那些倭寇迴去過,那些倭寇盤踞在海上東南方約一千裏外的一個小島。”
“那個小島向東大約二百裏,就是朝鮮的珍島郡。”
“不用,我知道那個地方,你給我詳細說說他們在哪。”
鄭海迴絕了陳裏正,畢竟大明的船上有不少東西都不方便外人看到。
隨後他拿出了一幅海圖,讓陳裏正看。
確定了那些倭寇的藏身點後和人數實力後,陳裏正又教鄭海如何辨認倭寇李次郎的船隻。
隨後,鄭海便是帶著人離開了。
而陳裏正也往文登縣去。
鄭海迴到船上後,拿出了更加仔細,朱昭煜給他的地圖,對比後,確認了倭寇李次郎藏身在朝鮮的新安島郡。
新安島,距離朝鮮本土的珍島不到一百公裏,新安島是個小島,南北最長也不超過七公裏。
也方便直接過來。
... .... ... ......
距離新安島南岸大約十裏左右的海麵上。
三艘福船行駛在海洋中。
其中一艘福船之上,約有三十餘名倭人,胯刀持銃,大多都一米五左右的身高。
都穿著短打粗布衫,而在海上為了方便,他們的袖子,衣裙為了方便行動都撩了上去用細繩固定著,倭寇們一個個露著滿是腿毛的小短腿,大部分人也都不穿鞋,或者穿著草鞋。
其中為首者,是一個身長不滿一米五的倭人。
“老大,這一趟咱們的貨全賣出去了,還買了不少銅,這把銅帶迴清國,這麽一買一賣,咱們這趟最少能賺個幾千兩銀子吧。”
“是啊,不愧是大哥,能夠搭得上清國人的線子。”
甲板上的倭寇們挎著刀,喝著酒,吵鬧著,嬉笑著。
李次郎聽了,手握著插在腰帶上的脅差刀柄,自滿意得的笑著。
就在這個時候,船艙中走出一人,來到了甲板上。
看身高,也是倭人。
但他穿著打扮明顯和其他倭人不一樣,看起來像是一個讀書人的樣子。
這人便是李次郎的賬房先生,專門管賬的,姓鬆浦,名叫美德。
他有姓,還是肥前國的一個豪族的姓氏。
從這裏就看得出,這李次郎和倭國那邊也有聯係。
畢竟如果沒有兩頭的關係在,這李次郎也不可能幹得了走私。
李次郎見了鬆浦美德,表麵上也是相敬如賓。
“李君,辛苦了,剛剛我算了一賬,這趟你最起碼能賺到三千兩銀子。”
鬆浦美德喊得很親切,就好像他和李次郎的關係很好一樣。
“三千兩,我已經很滿意了,這趟收獲不小,今天迴到島上寨子,休息一晚,明天就去清國那邊。”
李次郎點了點頭,表麵也很恭敬。
但實則他心裏都快恨瘋了。
隻有三千兩?
他三艘船,基本都裝滿了從倭國買來的銅,他怎麽可能隻賺三千兩!
如果不是鬆浦家橫插一腳,那他就不可能隻賺幾千兩銀子。
大頭全讓文登縣知縣和倭國這邊的平戶鬆浦家拿走了。
“你也是不好過,每次還得去清國,和那些清夷打交道。”
“總之,以後還得多靠你啊,李君。”
“唐土陸沉,蠻夷當道,像咱們這種正統小中華之國之民也不得不向那些蠻夷低頭啊。”
鬆浦美德歎了口氣,搖頭晃腦的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