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第246章 皇太孫朱允炆


    應天府。


    朱允炆坐在文華後殿他父親坐過的位子上,仍然穿著喪服的少年,在先生們的教導下認真的讀書。


    根據朝廷頒布的禮儀,他一般是在早朝後,直接來到文華後殿的。他的三個弟弟也來到這裏伴讀。


    詹事府的官員,請朱允炆升座,然後侍講官員入殿。


    此時。


    朱允炆身邊的小黃門,為他展開案台上的書本,侍講官上前幾步,幾位皇家子弟大聲讀書。


    等皇家子弟們讀熟後,侍講官則開始深入的講訴書本的內容以及引發的思想。


    今天值班的是黃子澄。


    在他看來,教導皇孫們讀書,特別是皇太孫,未來的大明皇帝,是天下最神聖的事情。


    沒有人不靠學習就能成才的。


    哪怕是大明皇帝朱元璋,也從來不會放棄學習的機會,隻要有時間,就會請大儒教授知識。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


    “此謂一人僨事,一人定國……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黃子澄念一句,少年郎們就跟著念一句。


    和許多人想的不一樣,四個學生很乖順,哪怕心裏感到無聊,也會老老實實的大聲跟讀。


    黃子澄感到學生們已經讀順了,才開始為他們講解。


    “所謂治理國家,必須首先治好家庭。意思是說,如果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一國百姓的人,那是沒有的。”


    “所以那些國君隻要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並治好自己的家庭,他即使不出家門,亦能完成對全國百姓的教育。”


    “因為在家孝順父母的道理,就是侍奉國君的道理;在家尊敬兄長的道理,就是服侍長官的道理;在家慈愛子女的道理,也就是支使全國百姓時,要以慈愛為本的道理……”


    “如果國君一家仁愛相親,那麽全國百姓將受到感化,便會興起仁愛的風氣;國君一家謙讓相敬,那麽全國百姓也將效法,便會興起謙讓的風氣;如果國君貪利暴虐,那麽上行下效,全國百姓便會見利忘義,犯上作亂。”


    “國君所作所為的關鍵作用,竟有這樣的重要。這就叫做國君一句話,可以敗壞事業,國君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安定國家……”


    無論黃子澄的教育方式是否先進,但是在十四世紀的尾聲,這種力求在統治者頭上戴上仁德禮孝的“枷鎖”,對老百姓的確是最有利的,也是老百姓希望的。


    無論什麽時代,無論古今中外,無論什麽形勢,老百姓都希望頭上的統治者是有道德的。


    而絕大多數的統治者,同樣不分古今中外,不分什麽形勢,也力求在百姓麵前展露出的形象,也是要具備優良品德的麵貌。


    這種行為,叫做“順應”民心,以服天下。


    朱允炆比朱高熾大一歲,虛歲十九歲,已經是一名青年了,他的表現,符合黃子澄對明君的標準。


    聰明好學,孝順恭敬,仁厚愛民,禮臣重道。


    對能培養這樣的儲君,黃子澄覺得非常榮幸,並認為人生的誌向,已經別無所求。


    的確。


    自從太子朱標病逝後,朱允炆的表現,令許多的大臣感到驚歎。


    少年郎的表現,在從獨木橋脫穎而出的大臣們麵前,顯得蒼白而暴露。


    可誰也無法否認,眼前的這名少年郎,無論他的行為是否稚嫩,可他的確努力的以“國君”標準規範自己。


    正是因為朱允炆的表現,令許多的大臣感到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官員們的品性不值得信任,隻信任他定下的製度,來自於他早年的印象,很難扭改。


    但不可否認的是,官員中的確有批前仆後繼,具備誌向的薪火之士,畢竟明朝立國近三十載。


    舊時代的人,凋零的差不多了。


    隨著新生代的成長,並且大量的湧入官場走上高位,大明已經開始深入人心。


    太子一係的老人,這幾年離世的不少,可更多的人加入了進來,變成了皇太孫一係。


    代表了兩個時代,也是兩種風氣,正是兩方目前衝突越來越激烈的原因。


    以黃子澄為代表的新派,認為天下歸心,高舉正統,任何人都要忠孝,國家才能穩定。


    而以茹瑺為代表的老派,認為國家形勢複雜,需要妥協一些勢力,既要打壓也要讓步。


    兩者的矛盾,可以通過對藩王的態度來表明。


    舊派習慣了藩王,也知道藩王的實力,以及沒有改變聖人的想法時,是無法解決藩王問題的。


    而新派認為,天下人都要臣服皇權,而能對皇權造成威脅的藩王,更應該要打壓,不得與之妥協。


    如果非要簡單的劃分,那麽舊派是大明初立,人心混亂的產物,新派是國泰民安,人心歸服後的產物。


    在朱元璋這兩年明顯蒼老,身體不爽朗的局勢下,新派的聲音越來越大。


    特別是在新派在皇太孫身前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老派,造就了老派的實力,從原來的強大逐漸削弱了下來。


    也可以看做原來的太子一係的標簽,開始轉化成皇太孫一係的標簽。


    相比較東宮的熱鬧,朱元璋這裏顯得有些冷清。


    他處理奏章的速度慢了下來,因為視力問題,導致他無法再快速的處理奏章。


    多年一起互相扶持的妻子死了。


    讓他歡喜的嫡長子死了,令他氣憤的老二也死了,這兩位兒子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對他的人生是有重要意義,別的兒子比不上。


    感覺到身體健康流失的朱元璋,不但沒有因此恐慌,反而有絲解脫的荒謬。


    說起來朱元璋也覺得奇怪。


    他看過了那麽多的書,越是追求長生的皇帝,越是嗑藥死的越快,反而不嗑藥的自己,倒是怎麽也死不了。


    朱元璋年輕的時候,跑遍了無數的地方,當了皇帝後,就不怎麽出遊了。


    就連封禪泰山他也不去,在他眼中,去泰山一次,要勞動多少民力,還不如為老百姓省口吃的。


    老二死了,他罵了老二後,又一次對兒子們下發了告誡,命他們遵守國法,愛護境內百姓,引以為戒。


    每日忙的不是國政就是國政,從早到晚,數十年如一日。


    晚年的朱元璋,病痛來臨時的表現太怪異了。


    因為什麽動靜都沒有,和前些年一樣,整日和國政為伴,沒有鬧出幺蛾子出來。


    而國家動兵仍然穩的很。


    例如邊境,除非是有土司起兵作亂,危害一方,才會最後派兵征服,平常是以王化拉攏為主。


    無論是對西對南對北,隻有在土司起兵,徹底撕破臉後才會動兵,看起來顯得很“軟弱”。


    要說他沒這個軍事實力還是沒有這份氣魄呢?


    北平開平擴衛的事情,本來他是同意的,可老二死了,朝臣們反對激烈起來。


    朱元璋沒有精力了,於是放棄了這個方案。


    但是北平布政司提出的移民,朱元璋認為對國家是有利的,同意了北平布政司的奏疏。


    “朕記得在二十五年,從山東登萊二府,遷移貧民五千六百多少來著,是三十五戶還是五十戶到東昌,以及北平河間一帶吧。”


    身邊的太監驚訝的張開嘴,迴答不上來。


    朱元璋也沒有指望太監能迴答他,每日處理奏疏的時候,一天說不了幾句話,自言自語成了習慣。


    以前還有妻子可以說話,還有標兒,現在的朱元璋,更像孤家寡人了。


    “下旨,山東與山西,統計五丁以上及小民無田可耕者,起赴北平編籍屯種。”


    天下的形勢牢牢的記在朱元璋腦海中,哪怕是現在的他,仍然能準確的做出判斷。


    明朝的移民,采取就近原則,並且以無地農民為主,凡移民懇田的,都有朝廷給予耕牛、種子、路費,三年不征稅的政策。


    北方郡縣荒蕪田地,鄉民無田者耕種,每戶給田十五畝,又給兩畝蔬菜地。


    還有餘力的,不限頃畝,皆免稅三年。


    包括服役的百姓,在當地開墾的,無牛者官府給之。


    正是朱元璋全方麵的政策支持,才隻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改變了北方的人口和生產環境,恢複了農耕文明。


    朱元璋對農業的力度,正如後世對經濟發展支持的力度,在那二十年,全國上下以經濟為目標,無論是官員還是人民。


    在北平。


    經過數年的調控,人口已經發生了變化,在農業人口的基數上,追求的是工業人口。


    北平第五座焦炭煉製廠開工了,以供應煉鐵煉鋼的燃料需求。


    而北平的煤炭行業,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接一座礦井被開發了出來。


    朱元璋三十年如一日對農業的發展推動,造就了朱高熾在北平發展工業的基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鍵盤戰鬥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鍵盤戰鬥家並收藏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