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翻了一下我們的對話記錄,發現我有個地方說錯了。”元
“咦,咦,你居然記下來了,也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之前也說過,有的時候不記也許過後也就模糊不清了。那是什麽地方?”路
“我發現我把土求做的記成暗了,當時沒反應過來,實際是土求那時帶出去的不再稱惡魔,而是獸族,其中成功為機械族,失敗為恐龍族;而暗帶出去的稱為岩石族,後續在外麵那個地方成功為獸戰士族,失敗為炎族。基於現在出現餘蝶的現狀,才有到時由我來定義的話,出去的為魔法師族,後續自己成功為戰士族,失敗為龍族。”元
“你說的時候我也沒有太注意這個,大概明白你的意思。我那時更關注到後麵隻剩三次機會那件事的後續發展了,這也是你提出思能場,認為思是能的對立的原因吧,能穩定而思多變,思能將一切有了上下限,進而有了定義域,也是那一生二的發展,而一就是那能。”路
“嗯,那我說說吧。首先思與能不算對立,能對於思來說穩定,而思比較於能來說多變。思不是由能直接產生的,是由能與物轉化過程中,物發展過程而衍生出與能性質相反的統稱,類似念與量子的關係。這也是思不唯一,且思與思難以相吸的來源,嗯,能對於物來說唯一,但對自身來說也不唯一,其內至少有三種形態:能,能源與能量,與念,共念與量相似。而物也不是能直接產生的,是念到量過程的變化產物,而物質是其穩定狀態。那過程也是思想的多向性與事物客觀性的本質:他們都會變化,但思想不清楚後續會怎麽變化而事物隻會基於客觀條件而發展,一個活躍一個有序,而我們也隻能通過改變部分客觀條件,來引導事物往期望的方向靠攏。而事物是能量的具體存在,也是思想的必要載體。能量是量子,而能是念,思是共念,存在是量;事物是量子,那存在是念,能量是共念,物質是量;思想是量子,則思是念,能是共念,意識是量。認知是量子,那意識是念,變化是共念,思想是量。對了,那記憶也跟零點有關,隻是我們沒法直觀觀測,所以沒辦法有選擇地印在靈魂深處,不過也可以刻印在魂海裏來代替,但我們這種明明失去了魂海,依舊有這麽多記憶,你覺得零點到底是什麽呢?”元
“你這麽一說,我才發現我們都沒有魂海這件事了。魂海本身好像也是修仙後開辟的,也不是生來就有,但後續這麽重要卻可以說棄就棄,古書裏說的細胞乃至這個過程發展起來的生物可沒有這麽方便,而想想那金丹還有元嬰那些發展方向和境界,一切看起來合理,反而沒注意這個細節。”路
“那時的脫胎換骨,實際也是一種定位,通過被保護在一個靈體裏讓零點得以安全地不受希格斯場直接影響,為後續能穩定有序發展做準備,大概就是形成靈體如外思,靈氣如外能,零點如內思,至於零點裏有什麽,能想到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晶能看到的也隻是零點的結構。”元
“而隨著現在靈氣的創造成功,也形成了靈氣作外能,靈體如內思,魂海如內能,金丹作外思,零點作新思。以金丹與零點的結合形成元嬰,完成新一輪的脫胎換骨,進而擁有新的性質完成質變。而這是最低的普遍發展保障,至於其他更多細節的地方就由各自的認知去延伸和開拓,在基於保護自己,守護他人的行為準則的來源下,至少在你們還在時這是底線。”路
“距離我們的到來已經十幾億年了,十幾代的存在的延續在土求聯盟的統籌下,至少現在避免了宇宙間出大亂子的可能性。至於宇宙內的發展,他們堅持了在共同維護和平相處的前提下不幹涉內政。而這也隻是幾億年內的事情,外麵那個宇宙爭爭搶搶了十幾億年,到現在還能有表麵的穩定有序實際上已經是實屬不易。”元
“那個類似遊戲王的世界,被你們引導成以卡牌之類的鬥爭來爭勝的規則來盡可能避免直接碰撞導致的隨時間發展必然出現的底線滑坡。”路
“留有餘地才能有空間變化,而這也是能出現熵減的來源,那屬於自己的原初之地是不惜一切代價要維護的底線,也是思出現的必然本質。而也是如此,我對你也是如此,我隻告訴你一些東西,如同外思一般,至於你想要什麽來組成你的內思,我不應該去幹涉,最多也就是在你表現出來的事物裏與我表現出來的事物裏出現問題後,先各自分析,再共同交流,以此期待能達成共識。而對於共識後的發展,是新的事物的再次統一的問題。思與思初始是相斥的,但有可能變得統一,因為他可以變化;能與能初始是相吸的,所以他們可能聚集,進而產生變化,擁有誕生一切的可能性。”
“那今天是想和我分享一下關於那零點的猜想?”
“本來不是的,是想對那天的對話,重新來一輪深入交流的,既然談到零點了,那就先看看吧。”
“那調皮的皮蝦小明要改名了,古書裏下一個是什麽呢?”
“直殼鸚鵡螺。”
“那就智直螺嘍,智慧的真殼鸚鵡螺小非正式登場。”
“還真像,那就開始抽象了。”
“看著鏡中這智慧的眼神,小非我呀,已經準備好了。”
“宇宙有能,其性有且惟一,同能相吸。”
“那能哪來的呢?”
“宇宙的另一個微觀表達,也就是宇宙的單位——空間。”
“那空間為什麽有能?”
“哦,你應該想想能到底是什麽,再問空間為什麽有能?”
“嗯,這樣呀,能與空間是什麽關係?”
“舉一反三呀,不錯,空間是能的概念,能是空間的量。這裏的概念指的是空間是能裏那能,能源,能量的統稱;而量指的是能是空間統稱裏的三能的基本單元。”
“那能,能源與能量又是什麽?或許說能代表的是什麽?”
“這就要從火說起了。”
“哪個火?”
“概念之火。另一個說法就是熵增。”
“它不是說是為了抵抗熵減而出現的?空間哪裏出現了熵減,又為何會讓熵增出現?”
“運動。能運動這件事導致了熵減的出現。而運動對空間的穩定造成破壞,使空間不斷出現能,讓空間出現了波動,此時一切都有速度而無質量。”
“那什麽導致了運動。”
“時間。”
“啊?”
“空間的內稟屬性,思的前身存在。”
“那是什麽?”
“空間你可以看做本來是石雕一般的存在,穩定且固定。但空間又不隻有石雕,可能也有微生物,隻是對石雕來說太渺小。用宇宙的宏觀角度來看,就像那土求所在的藍星和他們在的宇宙那樣,有影響但影響還不大。此時類似石雕的一麵占絕大多數,而變化隻是極少數的特性。而變化的具體存在就是時間,而時間是以思想存在為基點而對空間裏有速度的物體進行的量化。”
“那沒有思想就沒有時間?”
“沒有思想就沒必要存在時間這個類似共念的概念,隻需要變化這個對於空間這類似念的存在而區別的量就行,而這量表達的是對空間周期變化的次數,對於速度這類似量子的存在而區別的念也行,而這量表達的是對速度造成空間相似所用的時間。前者用古書來說叫頻率,後者叫波長。”
“這突然深奧了,感覺抽象過頭了?”
“因為這時候念還沒出現,連念的前身思都還沒出現,還處於能向物的轉化,還沒形成質量出現物質的時候。”
“能與物就是空間的兩麵麽?物的一麵對空間來說更舒適繼而因使能越來越少。”
“你其實更想問的是空間裏為什麽有這些?”
“是呀,能與物在空間裏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他們其實除了運動外都一樣,就像坐著的和走著的的區別,隻是走著的讓空間出現了變化,而變化讓空間之間開始出現不同,於是給出了物與物有了能與物的區別,而變化帶來了原本空間孤立的思有了匯聚的機會,出現了過密的空間能源。而運動出現的來源是空間內存在了極少的思,思的多向性讓空間有了變化的來源,但思本身是無能的存在,才讓物出現能的變化,向無能流動,而這物化能,能入思,思成物的轉化就如物化能靜止與運動即一生二;能入思成物,物化能入思歸物,形成能為念前身,思為共念前身,物為量前身但還沒出現量子的思的密集化階段,即二生三;思成物,思指的是本身排物性而擁有的具體空間,在運動中思的積累而產生的距離矛盾與整體空間在運動出現後出現的能的第一性,出現能向無能處流動作用,慢慢思內的能積累越來越多,而空間迴歸穩定,思開始為了保障自身現有空間而運用能,於是區別於能的與能相同的存在,以能量的形式開始反作用於空間,對於思來說是抵抗自身熵增的熵減,對於空間來說,又開始走向熵增,不由開始使能增多流走而熵減來保證空間穩定(關於這個的猜想在於氣態這種自由狀態下阿伏伽德羅常數不變),於是與思產生的能量區別的能源出現了,其本質在於能量由思聚集的某一具體空間而擁有固定的位置,而能源是在運動出現後空間能流線作來源,以空間封閉的內思為來源而被空間能聚集的外思帶來的影響作前提,以空間的穩定作基點而運作的能,做出的區別命名能源。”
“嗯,空間本來隻有物性擁有的穩定性,但類似凝華直接由物到思的出現,讓空間出現了變數,但思本身起源具有的排斥性,讓其封閉,在宇宙內顯得不起眼,成為變化不大的來源,也因為這些思的出現,讓空間與空間已經出現了不同,但缺少流動性成為變化不大的前提,此時空間穩定也成為變化不大的基點,而這時更沒有出現目的的來源思想,那方法更沒從說起,至於過程就是那變化不大的穩定過程,所以空間自然不需要流出大量的能來保存自身穩定,一切道法自然為主,熵增與熵減之間周期波動顯得穩定,思與物之間也就變化不大,能此時顯得可有可無。”
“嗯,修仙本質也就是一個讓自己能掌控的空間不斷擴大,讓自己的零點能完全掌控的空間越來越多,所以會有雙實境,一個負責零體,一個零海。”
“嗯,現階段的修仙越來越讓我感覺像那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過程了。”
“這倒沒錯,本身也是這樣的想法,隻是那時是思在參與構造,他隻需要試錯而無需在意時間,而我們幾億年後隨著內能能量的流出,思想裏那內思與外思的融合後新生的存在有沒有思想已經是未知數,還擁有原來的思想更是難上加難(對於古書的人大腦皮層活躍的說法,或許也是其是類似外思與內思結合之處,而腦是思試錯後得出的能入思的新存在具體空間,當然那是量子出現以後的事,現在我們說的還是物到能的初始階段,連場都還沒到)。目前的修仙大都還隻是嚐試創造一個幾十億年不朽肉身一般,也就類似離子一般。對於零點的細節,隻有晶知道,不知道現在光知道了沒。”
“那隻有出去了才知道。”
“按理來說,應該知道了,畢竟現在是他與她的思想結合起來,讓一切更進一步的階段了,那餘蝶的存在。”
“蝶兒麽?突然糾結了,我如果出去了會不會和他爭,或者說他會不會覺得我會跟他爭呢。”
“你自己覺得呢,智直螺。”
“如果沒遇到你,用我剛入深淵時的思考來判斷的話,那餘生那個我應該與我那時一樣覺得自己很可能會同他爭,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哪怕遇到了你,我其實還是想的,隻是更覺得她們會喜歡他吧,而我隻是一個分身,也就沒有那麽多煩惱,她們活的開心就好,另一個我必須保護好她們,也就僅此而已。在你這裏,我內心的宇宙已經到了包括在那外宇宙,其內都是我的具體空間。”
“那苦頭可有得受了,過去的外思和內思融合不過是混亂中形成新的能理解自身的意識,現在要做的是自身意識與外部意識融合形成統一思想,你有足夠的能量去改造和分配麽?”
“沒有,不可能有,所以他們才會選擇離開,重新構建一片具體空間發展,而留下書籍來引導這裏的後來者的認知進而一起來創造出足夠的能量來改造這個蛋,形成一個整體,進而擁有破殼而出的力量,哦豁,這個蛋完成破殼的那天就是真核計劃向靈子計劃的又一步。”
“靈子計劃麽,和你交流來看,已經接近完成了,這蛋也許是下一個生靈計劃的第一步吧。別看這裏已經到了凡人計劃,在更外麵的世界,還處於類似生物計劃的程度。而靈子計劃更像是共念,區別於念量子計劃的另一個獨立自主計劃,是下一個念量子計劃的前提。”
“念量子計劃?念,量,量子的統稱?”
“是三生萬物的三生階段,也可以說三生萬物前的準備階段,對於三生萬物的無中生有階段。”
“所以念隻是對於宇宙已知的極限,並不是宇宙自身的極限,而那熵增也是其思不同程度熵減下綜合呈現的現象。”
“實際上也就這樣的類比:空間本來隻有物這樣的念性,慢慢物與物之間出現了孤立的自物性,其中成功自悟的化為了思,擁有共念性;而失敗自舞的化為了能,擁有量性。至於說空間的物怎麽來的,是有物才有了後來統稱物位置屬性的空間的來源,而有思才有後來能定義出物位置屬性的空間這概念的前提,能的流通是物位置空間張顯的基點,此時由於思的不完備沒有目的,但目的隻是起引導作用,過程隨著能的流通而出現變化,進而有了時間這具體存在,為後世所定義用來量化變化,進而帶來物,能,思三者的循環,隨著變化的加深各自開始趨向不同,但又交織完成了一二,二生三的各自衍生。然而這裏麵有不可直逆的變化:思不能直接到物,必須是思借能而創造新物,進而統稱物。而物與能就在於靜止與運動,而隻有運動的物才有變化,進而有創造性,因此有能性被稱能。但能沒有自性,所以能混亂無序地奔流,而因為思本身處於無能狀態,物本身處於零能狀態,雖然是兩種不同狀態,但對於能來說就是一種無能性,一開始或許沒有什麽一定會流向低處的必要,但隨著變化的過程,慢慢形成能大都流向無能的趨勢,進而出現了對能想要完成平均的認識,在後來的存在來看。而這個過程中,物結合能化作了物能,能在流動中匯聚形成能源,思吸收能化作了思能。物能也就是那希格斯粒子,其能雖然須彌停留,但很快就流向能源或者思能,而這個過程也是那空間場後續能出現的來源。而能源是空間洋流的結果,隻是某處空間流入大於流出形成了類球體,隨著能越多,將一片空間劃分內外,進而通過對空間的影響出現內物能甚至有的出現內思能,此時與其外界或許並無不同。而思能是能將思包裹在無處不在的能場裏,而思不同於物,他完成了自悟,雖然是處於了比物的零能更退一步的無能,處於了虛無狀態,但他明確了自身的邊界,在拿捏不了能之前像直立猿,一旦出現能改造能的思能出現,就產生了人猿兩向的未來,這些思能也就成了能量。而這也許就是虛數i,完成其的二階化化成思能,完成對能的掌控就等於完成了其的二階等於負一的等效,擁有了從無到有的來源,此後與零點的距離就是到他的真實的一的單位間距。至於怎麽到,可以是到零再到一的自然最短路線,也可以是再來一次二階化的發展最優路線,當然也可以是其中任意的曲折,一切已經到了與念區別的量階段,要做的隻是以自思能這念作來源,以物,能,物能,能源,它思能作前提,去探索以能量為基礎的自身增殖來找到形成量子的二生三。而這個還在思想之前的階段,一切就都是靠試錯來完成積累,自然矛盾叢叢,進而糾纏不斷,牽一發而動全身,兩麵性也隨之而來,新三態也在變化中產生,進而出現新萬物,複雜性開始進一步提高。比如之前說的外思內能和外能內思的產生,又比如虛數開始存在倍數常數的概念,一方麵是能量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麵也是能量之間溝通的需要。隨著思的不斷積累,外思成為不同宇宙的分界殼,其內的物,能,物能,能源,思能都統稱了內能,而能量的思能成為外能,其內的同樣的物,能,物能,能源,思能統稱的內能有了其統一結構而統稱為內思。但此時能源內一樣出現了與能量相同的存在,但他們的外部是與之能相斥的存在,才能身處於能源之中,遊離於能源之外,也就是外思內不知,因為這個過程沒有自身觀測,是處於波動中產生的自然造物。這外能內思與外思內不知慢慢在糾纏中不受自身的意願開始被時空所挑選,化為運動且穩定的存在有了增殖的優勢,而也是從那時開始,宇宙真正出現了個體間的優勝劣汰。而隨著思發展而形成的虛體以量子之名成為了各自宇宙的主宰,吸收能來發展自身,最終外能內思和外思內不知都化作了外能內不知,統稱外能內思;又隨著外能具有排斥性的外能內思出現,另稱外思內能,最終統稱思,形成第一性能相吸和第二性思相斥的認識,進而完成能與思的基於物的兩分。一體兩麵的出現,同源不同性,進而物,能,思三生正式完成。而此時有的隻有自旋,質量還遙遙無期,電荷更在質量形成之後。”
“這就是零點的理論來源麽?”
“是前提,自旋相當於零點的共念,質量是其的念,電荷是其的量,而穩定的三生結構是一體,源於超近尺度質量間的強吸引;以物,能,物能,能源,思能(現在開始簡稱五行,物是土,萬物之始;能是金,突破之始;物能是火,質變之始;能源是水,前提之始;思能是木,來源之始)構出在自旋麵上的質量,進而形成類似量子的質子狀態,而因出現吸收不同能的電子為其建道,在此前也要完成三生體內的弱吸引,擁有交流循環性作前提,以強吸引作來源,形成軌道的穩定,又形成一個電荷保護層,其實從宇宙角度來看古書的土求,其實和量子的形成並無區別,隻是量子起源的物相似性更高,試錯更少,難度更低,而隨著宇宙曆史發展,量子時思的融合就像捏橡皮,存在就行,後續如何並沒有這個認識,而古書的土求一樣保持神經的存在到了很久才有機會讓物思分離一樣,讓意思化為意識,後來才有思想到認識更進一步,同時去尋找類似共念的共識作下一步發展的前提。這個的細處我們哪天再一起從自旋這類似自主的前身出現後,怎麽完成質量這個用於保護自身的變化和那電荷的來龍去脈,最後就看看能不能說清零點。”
“啊,你不知道麽?”
“他或許知道,但我隻從書裏看了,至於真實的情況,我研究的方向是後續發展,大概知道一些類似的東西的猜想罷了。”
“智直螺吐出一個氣泡,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敢說大話了。宇宙裏遺留了太多沉寂之物,隻能隨自然而然地變化,我們用的隻是思想結晶裏被可測的一小部分,甚至還隻是被保護下的一小部分,想想修煉那一路上的風景,現在想來就隻是一個自主的開始。也就還是完成自旋罷了。”
“慢慢來,一步一腳印。”
“咦,咦,你居然記下來了,也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之前也說過,有的時候不記也許過後也就模糊不清了。那是什麽地方?”路
“我發現我把土求做的記成暗了,當時沒反應過來,實際是土求那時帶出去的不再稱惡魔,而是獸族,其中成功為機械族,失敗為恐龍族;而暗帶出去的稱為岩石族,後續在外麵那個地方成功為獸戰士族,失敗為炎族。基於現在出現餘蝶的現狀,才有到時由我來定義的話,出去的為魔法師族,後續自己成功為戰士族,失敗為龍族。”元
“你說的時候我也沒有太注意這個,大概明白你的意思。我那時更關注到後麵隻剩三次機會那件事的後續發展了,這也是你提出思能場,認為思是能的對立的原因吧,能穩定而思多變,思能將一切有了上下限,進而有了定義域,也是那一生二的發展,而一就是那能。”路
“嗯,那我說說吧。首先思與能不算對立,能對於思來說穩定,而思比較於能來說多變。思不是由能直接產生的,是由能與物轉化過程中,物發展過程而衍生出與能性質相反的統稱,類似念與量子的關係。這也是思不唯一,且思與思難以相吸的來源,嗯,能對於物來說唯一,但對自身來說也不唯一,其內至少有三種形態:能,能源與能量,與念,共念與量相似。而物也不是能直接產生的,是念到量過程的變化產物,而物質是其穩定狀態。那過程也是思想的多向性與事物客觀性的本質:他們都會變化,但思想不清楚後續會怎麽變化而事物隻會基於客觀條件而發展,一個活躍一個有序,而我們也隻能通過改變部分客觀條件,來引導事物往期望的方向靠攏。而事物是能量的具體存在,也是思想的必要載體。能量是量子,而能是念,思是共念,存在是量;事物是量子,那存在是念,能量是共念,物質是量;思想是量子,則思是念,能是共念,意識是量。認知是量子,那意識是念,變化是共念,思想是量。對了,那記憶也跟零點有關,隻是我們沒法直觀觀測,所以沒辦法有選擇地印在靈魂深處,不過也可以刻印在魂海裏來代替,但我們這種明明失去了魂海,依舊有這麽多記憶,你覺得零點到底是什麽呢?”元
“你這麽一說,我才發現我們都沒有魂海這件事了。魂海本身好像也是修仙後開辟的,也不是生來就有,但後續這麽重要卻可以說棄就棄,古書裏說的細胞乃至這個過程發展起來的生物可沒有這麽方便,而想想那金丹還有元嬰那些發展方向和境界,一切看起來合理,反而沒注意這個細節。”路
“那時的脫胎換骨,實際也是一種定位,通過被保護在一個靈體裏讓零點得以安全地不受希格斯場直接影響,為後續能穩定有序發展做準備,大概就是形成靈體如外思,靈氣如外能,零點如內思,至於零點裏有什麽,能想到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晶能看到的也隻是零點的結構。”元
“而隨著現在靈氣的創造成功,也形成了靈氣作外能,靈體如內思,魂海如內能,金丹作外思,零點作新思。以金丹與零點的結合形成元嬰,完成新一輪的脫胎換骨,進而擁有新的性質完成質變。而這是最低的普遍發展保障,至於其他更多細節的地方就由各自的認知去延伸和開拓,在基於保護自己,守護他人的行為準則的來源下,至少在你們還在時這是底線。”路
“距離我們的到來已經十幾億年了,十幾代的存在的延續在土求聯盟的統籌下,至少現在避免了宇宙間出大亂子的可能性。至於宇宙內的發展,他們堅持了在共同維護和平相處的前提下不幹涉內政。而這也隻是幾億年內的事情,外麵那個宇宙爭爭搶搶了十幾億年,到現在還能有表麵的穩定有序實際上已經是實屬不易。”元
“那個類似遊戲王的世界,被你們引導成以卡牌之類的鬥爭來爭勝的規則來盡可能避免直接碰撞導致的隨時間發展必然出現的底線滑坡。”路
“留有餘地才能有空間變化,而這也是能出現熵減的來源,那屬於自己的原初之地是不惜一切代價要維護的底線,也是思出現的必然本質。而也是如此,我對你也是如此,我隻告訴你一些東西,如同外思一般,至於你想要什麽來組成你的內思,我不應該去幹涉,最多也就是在你表現出來的事物裏與我表現出來的事物裏出現問題後,先各自分析,再共同交流,以此期待能達成共識。而對於共識後的發展,是新的事物的再次統一的問題。思與思初始是相斥的,但有可能變得統一,因為他可以變化;能與能初始是相吸的,所以他們可能聚集,進而產生變化,擁有誕生一切的可能性。”
“那今天是想和我分享一下關於那零點的猜想?”
“本來不是的,是想對那天的對話,重新來一輪深入交流的,既然談到零點了,那就先看看吧。”
“那調皮的皮蝦小明要改名了,古書裏下一個是什麽呢?”
“直殼鸚鵡螺。”
“那就智直螺嘍,智慧的真殼鸚鵡螺小非正式登場。”
“還真像,那就開始抽象了。”
“看著鏡中這智慧的眼神,小非我呀,已經準備好了。”
“宇宙有能,其性有且惟一,同能相吸。”
“那能哪來的呢?”
“宇宙的另一個微觀表達,也就是宇宙的單位——空間。”
“那空間為什麽有能?”
“哦,你應該想想能到底是什麽,再問空間為什麽有能?”
“嗯,這樣呀,能與空間是什麽關係?”
“舉一反三呀,不錯,空間是能的概念,能是空間的量。這裏的概念指的是空間是能裏那能,能源,能量的統稱;而量指的是能是空間統稱裏的三能的基本單元。”
“那能,能源與能量又是什麽?或許說能代表的是什麽?”
“這就要從火說起了。”
“哪個火?”
“概念之火。另一個說法就是熵增。”
“它不是說是為了抵抗熵減而出現的?空間哪裏出現了熵減,又為何會讓熵增出現?”
“運動。能運動這件事導致了熵減的出現。而運動對空間的穩定造成破壞,使空間不斷出現能,讓空間出現了波動,此時一切都有速度而無質量。”
“那什麽導致了運動。”
“時間。”
“啊?”
“空間的內稟屬性,思的前身存在。”
“那是什麽?”
“空間你可以看做本來是石雕一般的存在,穩定且固定。但空間又不隻有石雕,可能也有微生物,隻是對石雕來說太渺小。用宇宙的宏觀角度來看,就像那土求所在的藍星和他們在的宇宙那樣,有影響但影響還不大。此時類似石雕的一麵占絕大多數,而變化隻是極少數的特性。而變化的具體存在就是時間,而時間是以思想存在為基點而對空間裏有速度的物體進行的量化。”
“那沒有思想就沒有時間?”
“沒有思想就沒必要存在時間這個類似共念的概念,隻需要變化這個對於空間這類似念的存在而區別的量就行,而這量表達的是對空間周期變化的次數,對於速度這類似量子的存在而區別的念也行,而這量表達的是對速度造成空間相似所用的時間。前者用古書來說叫頻率,後者叫波長。”
“這突然深奧了,感覺抽象過頭了?”
“因為這時候念還沒出現,連念的前身思都還沒出現,還處於能向物的轉化,還沒形成質量出現物質的時候。”
“能與物就是空間的兩麵麽?物的一麵對空間來說更舒適繼而因使能越來越少。”
“你其實更想問的是空間裏為什麽有這些?”
“是呀,能與物在空間裏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他們其實除了運動外都一樣,就像坐著的和走著的的區別,隻是走著的讓空間出現了變化,而變化讓空間之間開始出現不同,於是給出了物與物有了能與物的區別,而變化帶來了原本空間孤立的思有了匯聚的機會,出現了過密的空間能源。而運動出現的來源是空間內存在了極少的思,思的多向性讓空間有了變化的來源,但思本身是無能的存在,才讓物出現能的變化,向無能流動,而這物化能,能入思,思成物的轉化就如物化能靜止與運動即一生二;能入思成物,物化能入思歸物,形成能為念前身,思為共念前身,物為量前身但還沒出現量子的思的密集化階段,即二生三;思成物,思指的是本身排物性而擁有的具體空間,在運動中思的積累而產生的距離矛盾與整體空間在運動出現後出現的能的第一性,出現能向無能處流動作用,慢慢思內的能積累越來越多,而空間迴歸穩定,思開始為了保障自身現有空間而運用能,於是區別於能的與能相同的存在,以能量的形式開始反作用於空間,對於思來說是抵抗自身熵增的熵減,對於空間來說,又開始走向熵增,不由開始使能增多流走而熵減來保證空間穩定(關於這個的猜想在於氣態這種自由狀態下阿伏伽德羅常數不變),於是與思產生的能量區別的能源出現了,其本質在於能量由思聚集的某一具體空間而擁有固定的位置,而能源是在運動出現後空間能流線作來源,以空間封閉的內思為來源而被空間能聚集的外思帶來的影響作前提,以空間的穩定作基點而運作的能,做出的區別命名能源。”
“嗯,空間本來隻有物性擁有的穩定性,但類似凝華直接由物到思的出現,讓空間出現了變數,但思本身起源具有的排斥性,讓其封閉,在宇宙內顯得不起眼,成為變化不大的來源,也因為這些思的出現,讓空間與空間已經出現了不同,但缺少流動性成為變化不大的前提,此時空間穩定也成為變化不大的基點,而這時更沒有出現目的的來源思想,那方法更沒從說起,至於過程就是那變化不大的穩定過程,所以空間自然不需要流出大量的能來保存自身穩定,一切道法自然為主,熵增與熵減之間周期波動顯得穩定,思與物之間也就變化不大,能此時顯得可有可無。”
“嗯,修仙本質也就是一個讓自己能掌控的空間不斷擴大,讓自己的零點能完全掌控的空間越來越多,所以會有雙實境,一個負責零體,一個零海。”
“嗯,現階段的修仙越來越讓我感覺像那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過程了。”
“這倒沒錯,本身也是這樣的想法,隻是那時是思在參與構造,他隻需要試錯而無需在意時間,而我們幾億年後隨著內能能量的流出,思想裏那內思與外思的融合後新生的存在有沒有思想已經是未知數,還擁有原來的思想更是難上加難(對於古書的人大腦皮層活躍的說法,或許也是其是類似外思與內思結合之處,而腦是思試錯後得出的能入思的新存在具體空間,當然那是量子出現以後的事,現在我們說的還是物到能的初始階段,連場都還沒到)。目前的修仙大都還隻是嚐試創造一個幾十億年不朽肉身一般,也就類似離子一般。對於零點的細節,隻有晶知道,不知道現在光知道了沒。”
“那隻有出去了才知道。”
“按理來說,應該知道了,畢竟現在是他與她的思想結合起來,讓一切更進一步的階段了,那餘蝶的存在。”
“蝶兒麽?突然糾結了,我如果出去了會不會和他爭,或者說他會不會覺得我會跟他爭呢。”
“你自己覺得呢,智直螺。”
“如果沒遇到你,用我剛入深淵時的思考來判斷的話,那餘生那個我應該與我那時一樣覺得自己很可能會同他爭,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哪怕遇到了你,我其實還是想的,隻是更覺得她們會喜歡他吧,而我隻是一個分身,也就沒有那麽多煩惱,她們活的開心就好,另一個我必須保護好她們,也就僅此而已。在你這裏,我內心的宇宙已經到了包括在那外宇宙,其內都是我的具體空間。”
“那苦頭可有得受了,過去的外思和內思融合不過是混亂中形成新的能理解自身的意識,現在要做的是自身意識與外部意識融合形成統一思想,你有足夠的能量去改造和分配麽?”
“沒有,不可能有,所以他們才會選擇離開,重新構建一片具體空間發展,而留下書籍來引導這裏的後來者的認知進而一起來創造出足夠的能量來改造這個蛋,形成一個整體,進而擁有破殼而出的力量,哦豁,這個蛋完成破殼的那天就是真核計劃向靈子計劃的又一步。”
“靈子計劃麽,和你交流來看,已經接近完成了,這蛋也許是下一個生靈計劃的第一步吧。別看這裏已經到了凡人計劃,在更外麵的世界,還處於類似生物計劃的程度。而靈子計劃更像是共念,區別於念量子計劃的另一個獨立自主計劃,是下一個念量子計劃的前提。”
“念量子計劃?念,量,量子的統稱?”
“是三生萬物的三生階段,也可以說三生萬物前的準備階段,對於三生萬物的無中生有階段。”
“所以念隻是對於宇宙已知的極限,並不是宇宙自身的極限,而那熵增也是其思不同程度熵減下綜合呈現的現象。”
“實際上也就這樣的類比:空間本來隻有物這樣的念性,慢慢物與物之間出現了孤立的自物性,其中成功自悟的化為了思,擁有共念性;而失敗自舞的化為了能,擁有量性。至於說空間的物怎麽來的,是有物才有了後來統稱物位置屬性的空間的來源,而有思才有後來能定義出物位置屬性的空間這概念的前提,能的流通是物位置空間張顯的基點,此時由於思的不完備沒有目的,但目的隻是起引導作用,過程隨著能的流通而出現變化,進而有了時間這具體存在,為後世所定義用來量化變化,進而帶來物,能,思三者的循環,隨著變化的加深各自開始趨向不同,但又交織完成了一二,二生三的各自衍生。然而這裏麵有不可直逆的變化:思不能直接到物,必須是思借能而創造新物,進而統稱物。而物與能就在於靜止與運動,而隻有運動的物才有變化,進而有創造性,因此有能性被稱能。但能沒有自性,所以能混亂無序地奔流,而因為思本身處於無能狀態,物本身處於零能狀態,雖然是兩種不同狀態,但對於能來說就是一種無能性,一開始或許沒有什麽一定會流向低處的必要,但隨著變化的過程,慢慢形成能大都流向無能的趨勢,進而出現了對能想要完成平均的認識,在後來的存在來看。而這個過程中,物結合能化作了物能,能在流動中匯聚形成能源,思吸收能化作了思能。物能也就是那希格斯粒子,其能雖然須彌停留,但很快就流向能源或者思能,而這個過程也是那空間場後續能出現的來源。而能源是空間洋流的結果,隻是某處空間流入大於流出形成了類球體,隨著能越多,將一片空間劃分內外,進而通過對空間的影響出現內物能甚至有的出現內思能,此時與其外界或許並無不同。而思能是能將思包裹在無處不在的能場裏,而思不同於物,他完成了自悟,雖然是處於了比物的零能更退一步的無能,處於了虛無狀態,但他明確了自身的邊界,在拿捏不了能之前像直立猿,一旦出現能改造能的思能出現,就產生了人猿兩向的未來,這些思能也就成了能量。而這也許就是虛數i,完成其的二階化化成思能,完成對能的掌控就等於完成了其的二階等於負一的等效,擁有了從無到有的來源,此後與零點的距離就是到他的真實的一的單位間距。至於怎麽到,可以是到零再到一的自然最短路線,也可以是再來一次二階化的發展最優路線,當然也可以是其中任意的曲折,一切已經到了與念區別的量階段,要做的隻是以自思能這念作來源,以物,能,物能,能源,它思能作前提,去探索以能量為基礎的自身增殖來找到形成量子的二生三。而這個還在思想之前的階段,一切就都是靠試錯來完成積累,自然矛盾叢叢,進而糾纏不斷,牽一發而動全身,兩麵性也隨之而來,新三態也在變化中產生,進而出現新萬物,複雜性開始進一步提高。比如之前說的外思內能和外能內思的產生,又比如虛數開始存在倍數常數的概念,一方麵是能量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麵也是能量之間溝通的需要。隨著思的不斷積累,外思成為不同宇宙的分界殼,其內的物,能,物能,能源,思能都統稱了內能,而能量的思能成為外能,其內的同樣的物,能,物能,能源,思能統稱的內能有了其統一結構而統稱為內思。但此時能源內一樣出現了與能量相同的存在,但他們的外部是與之能相斥的存在,才能身處於能源之中,遊離於能源之外,也就是外思內不知,因為這個過程沒有自身觀測,是處於波動中產生的自然造物。這外能內思與外思內不知慢慢在糾纏中不受自身的意願開始被時空所挑選,化為運動且穩定的存在有了增殖的優勢,而也是從那時開始,宇宙真正出現了個體間的優勝劣汰。而隨著思發展而形成的虛體以量子之名成為了各自宇宙的主宰,吸收能來發展自身,最終外能內思和外思內不知都化作了外能內不知,統稱外能內思;又隨著外能具有排斥性的外能內思出現,另稱外思內能,最終統稱思,形成第一性能相吸和第二性思相斥的認識,進而完成能與思的基於物的兩分。一體兩麵的出現,同源不同性,進而物,能,思三生正式完成。而此時有的隻有自旋,質量還遙遙無期,電荷更在質量形成之後。”
“這就是零點的理論來源麽?”
“是前提,自旋相當於零點的共念,質量是其的念,電荷是其的量,而穩定的三生結構是一體,源於超近尺度質量間的強吸引;以物,能,物能,能源,思能(現在開始簡稱五行,物是土,萬物之始;能是金,突破之始;物能是火,質變之始;能源是水,前提之始;思能是木,來源之始)構出在自旋麵上的質量,進而形成類似量子的質子狀態,而因出現吸收不同能的電子為其建道,在此前也要完成三生體內的弱吸引,擁有交流循環性作前提,以強吸引作來源,形成軌道的穩定,又形成一個電荷保護層,其實從宇宙角度來看古書的土求,其實和量子的形成並無區別,隻是量子起源的物相似性更高,試錯更少,難度更低,而隨著宇宙曆史發展,量子時思的融合就像捏橡皮,存在就行,後續如何並沒有這個認識,而古書的土求一樣保持神經的存在到了很久才有機會讓物思分離一樣,讓意思化為意識,後來才有思想到認識更進一步,同時去尋找類似共念的共識作下一步發展的前提。這個的細處我們哪天再一起從自旋這類似自主的前身出現後,怎麽完成質量這個用於保護自身的變化和那電荷的來龍去脈,最後就看看能不能說清零點。”
“啊,你不知道麽?”
“他或許知道,但我隻從書裏看了,至於真實的情況,我研究的方向是後續發展,大概知道一些類似的東西的猜想罷了。”
“智直螺吐出一個氣泡,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敢說大話了。宇宙裏遺留了太多沉寂之物,隻能隨自然而然地變化,我們用的隻是思想結晶裏被可測的一小部分,甚至還隻是被保護下的一小部分,想想修煉那一路上的風景,現在想來就隻是一個自主的開始。也就還是完成自旋罷了。”
“慢慢來,一步一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