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玄月家族大事記》。”
時雨皺著眉頭看了開頭,“砰”的一聲將書頁合起,但發現下意識的動作太大,頭向著一側仰去。
她屏著唿吸,半晌才睜開一隻眼。
……這本怎麽沒有灰?
奇怪。
時雨又重新將手中書冊翻動倒下。盡管這裏的地下書庫應該是被經常打掃過的,可架子上的書難以打開清理。像先前幾本,裏麵可都是夾著灰塵的。
這本書和其他的不同——除了清理書背,還有著額外打開的痕跡。
小時雨撓撓下巴,心想著這裏除了蜜婭奶奶,應當不再有其他人才對。方才四下檢查,除了“怪物”所在的房間,外圍並未見其餘出入口。
難不成如童話故事一般,在書架的後麵放了什麽密道,要用什麽機關打開?
她兀自搖搖頭:可如果是蜜婭奶奶,難道不該去看光係魔法典籍、光魔法適用手冊,還有強光魔法進階技巧嗎?
經過兩三日的搜索,時雨已經讀過這幾本,對於魔法也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那位家主的兒子——天玄月麒林大人的朋友果不其然在魔法通用手冊後續寫了法杖的介紹,拜他所賜,時雨知道那根所謂神奇的“棍子”名叫法杖,但她沒有法杖。也沒有集石。
沒魔法天賦不能用魔法;沒法杖的也不能用魔法。
麒林在筆記裏痛快地將這兩種行為稱作“猴嘴裏掏棗”和“狗嘴裏奪食”,用以表達不可能,時雨沒看懂這兩句克洛歌爾俏皮話,以為是有什麽秘方,但幾日過去,翻看四本書,隻字未提人體該如何空手放出魔法來。直到她無意間找到這本不起眼位置的《大事記》,看到了一切的開端——就是麒林用集石謀殺未來丈母娘,未來老丈人傷心欲絕後帶走屍體閉門幾年再不見人,未來老婆全家聲討麒林要個說法那段往事。
隨後,《大事記》寫下關於天玄月家族的悲慘,如何成為眾矢之的,還有家族成員的隕落,名冊的記錄,地位的變遷,一時間牆倒眾人推,落井之石滾滾而來,此處是詳寫。而幾年後麒林又是如何帶著大批的勢力返迴家族,大殺四方,這幾年間他又在哪裏、經曆過什麽,卻是一筆帶過。
於是迴到開頭一幕,時雨一方麵沒找到法杖秘方的事懊惱,同時又覺得意猶未盡。
可這做法不無道理,《天玄月家族大事記》隻記錄家族大事,一個年幼公子如何在外取得勢力倒也不是該寫的事。向後翻閱也是以記載名字行為為主,涉及那位“麒林大人”的記載並不多。
將書冊老老實實插迴原位,此處書冊多是一些重要文案為主,作者也不是麒林。
時雨此時突然理解起來,不禁想著:或許正是蜜婭奶奶曾經站在這裏,一麵翻閱這本“大事記”,一麵迴憶著曾經一個個逝去了的、無比熟悉的名字。
而光魔法那些東西,或許已經熟記於心,或許已經被她拋諸腦後。
她用後半生固守著成規,遵從家主的遺誌,不再使用魔法。或是出於將死才肯把秘密說出,或是因為向自己道出秘密而遭了鬼魂索命。
時雨不知這其中的緣由。順著《大事記》的位置繼續向上方搜索,目光所及見右斜處還有本書,喚作《四月十二日》。
這還是第一本從名字上無法判定內容的書呢……
原本小時雨對這些文案是沒興趣,但既然此時找不到能夠使人空手用魔法的秘方,半好奇、鬼使神差地將其取下。
手感梆硬,這不是書,是個木頭盒子。
暗紅色的燈光下,看不出盒子原本的顏色,製作也實在不算精致,時雨眼睛瞪得溜圓,一種強烈的感覺正告訴她,盒子裏麵放著她想要的東西。
顫巍巍地撥開銅製金屬片,木頭盒子當中,一顆乳白色圓形石頭映入眼簾,圓球不大,雞蛋般橢圓,紋理光澤如大理石,表麵被打理透亮。
時雨眼前有光,伸手欲摸,半途又縮迴來。迴憶起魔法通用理論。那書後可有明確記載,在法杖的製造工藝中,魔法初學者和沒有魔法天賦者盡量不要空手觸摸集石。
——不然就很可能像《大事記》中的麒林一樣,造成難以控製的魔法還算天賦異稟,就算發生小型爆炸,毀了生產線也是常有的事。
可這真的是書中所寫的集石嗎?顏色為何如此特殊?
時雨小心地將木盒蓋子掀起,內裏除了包裝紙以外也沒見其他東西,隻在包裝紙下方書了一行小字:
撥開天空的烏雲,像藍絲絨一樣美麗。我為你翻山越嶺,卻無心看風景。
這應該是一份,禮物?時雨端詳字跡,整齊中略帶豪放,基本可以斷定是麒林所寫,會有人在自己收到的禮物上寫字嗎。
時雨將包裝紙打卷,裹起裏麵的石頭,捧將在手心,想想又走出幾步遠,將木盒留在原地,人退至出口附近,她不想一把火燒了這圖書室,又實在不敢下去地下室。
食指緩緩指向乳白色石頭,此時遠離了暗紅色如血的燈光,時雨才發現乳白色的石頭原來透露著淡黃色光澤,是黃白相隔、明暗相間的,白色寬帶當中且忸怩著數個漩渦狀紋路,通透漂亮。
就在手指與石頭接觸的刹那,小時雨清楚地感覺到一股輕微的吸力由上麵傳來,她並未急著施展光魔法,而是以手指輕輕劃過石頭的表麵。
輕微的阻尼感,手指肚微麻。
這絕不是由石頭本身的材料能夠產生的手感。這很可能是集石沒錯。
“咕咚——”
時雨深唿吸,嘴吐氣,猛然伸手將整塊石頭握在手中!一瞬間,仿佛有電流迅速劃過她的頭皮,不沉的重量、盈盈而握,小時雨雙眼圓睜,咬牙把石頭舉過頭頂。
發光吧!發光吧!發光吧!
“喝呀!”
她捏緊了手中的乳白圓石,這是和那夜在蜜婭手中接過法杖時完全未曾有過的感覺,她無法用語言去形容。她知道,此時此刻,一股龐大的力量就纏繞在自己手指尖。
下一秒,渾圓的光亮飛快地穿過整個地下室,一路飛躍至更深處。在昏暗的地洞中來迴折射,迸發,吞沒了暗紅色的牆壁。
隻有短短一秒。時雨被手指裏的光芒照射的睜不開眼睛,打亂了思路,地洞隨即暗下去。
“啊!!!——”
時雨一驚,地下室的深處時隔數日再次傳來嘶吼。她馬上蹲身下去,讓自己緊縮在出口的牆角。
聲浪持續了半晌才算消停。時雨也不敢再釋放光魔法,生怕再次驚擾了對方。
但除了光魔法,她還有什麽魔法可以使用呢?風能?生物?高溫?低溫?
隨著她的思維轉換,手中的石頭竟也似乎反饋出斷斷續續的能量來,微弱,但她能感受得到。
三四種想法,也對應著三四種反饋,在她的手指尖不斷撩撥。這神奇的石頭就像是活著的一樣。可那天她模仿蜜婭釋放光魔法時卻沒有這樣的感覺。
“嘶——”
就是這一思量的功夫,小時雨的手已經被凍得發麻,她方才反應過來,連忙將法球放到地上。
手掌紅彤彤。時雨臉上笑意止不住,作為一個早熟的小女孩,在有生以來還沒有這麽興奮過。除了魔法能在未來帶來的東西,時雨喜歡那種把石頭握在手裏的感覺。同時又暗自覺得僥幸,如果方才想的是什麽閃電,自己這會兒說不定已經被電暈過去了。
她不能這樣用手繼續接觸石頭——她需要一根“木棍”。把這塊集石製成完整的法杖。
想到這裏,時雨迅速將地上石頭裹迴包裝裏,再次迴到第一天的書架旁,其實關於魔法杖的製作,這幾天裏,她隻在那本魔法手冊看到過法杖製作相關的說明。而且她不記得書中有提及法杖的製作配方。基本隻是在說一些注意事項和原理解釋。
時雨翻動《魔法通用理論》的目錄,187頁---法杖基本製作探討。
“什麽?空的?”
書頁在手寫的187頁腳處戛然而止。整頁是白色。
“法杖呢?關於法杖製作的內容呢?為什麽不寫完?”
答案不得而知,可沒有法杖去施展魔法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實在太困難,也太危險了,更何況她隻有這一塊集石,一旦發生意外爆炸,她也就沒有了學習的材料,沒了拿著法杖走出門去的機會。她不能賭。
接下來的時間,小時雨再從家中搬來板凳,挨個去搜尋書架上關於法杖的描述,但打幾個小時過去,她始終一無所獲。
昏暗的地洞裏,十三歲的小時雨盤腿叉腰,和地上說是集石又不像集石的東西生悶氣。
中間伸了幾次手,又縮迴去,沒勇氣。
蜜婭奶奶已經死了,這秘密和村裏的人和父親更不能說,這件事沒人能幫她。
要麽就這樣冒險去使用,要麽如果非要弄清法杖的配方,她或許該去問一個專家。
時雨皺著眉頭看了開頭,“砰”的一聲將書頁合起,但發現下意識的動作太大,頭向著一側仰去。
她屏著唿吸,半晌才睜開一隻眼。
……這本怎麽沒有灰?
奇怪。
時雨又重新將手中書冊翻動倒下。盡管這裏的地下書庫應該是被經常打掃過的,可架子上的書難以打開清理。像先前幾本,裏麵可都是夾著灰塵的。
這本書和其他的不同——除了清理書背,還有著額外打開的痕跡。
小時雨撓撓下巴,心想著這裏除了蜜婭奶奶,應當不再有其他人才對。方才四下檢查,除了“怪物”所在的房間,外圍並未見其餘出入口。
難不成如童話故事一般,在書架的後麵放了什麽密道,要用什麽機關打開?
她兀自搖搖頭:可如果是蜜婭奶奶,難道不該去看光係魔法典籍、光魔法適用手冊,還有強光魔法進階技巧嗎?
經過兩三日的搜索,時雨已經讀過這幾本,對於魔法也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那位家主的兒子——天玄月麒林大人的朋友果不其然在魔法通用手冊後續寫了法杖的介紹,拜他所賜,時雨知道那根所謂神奇的“棍子”名叫法杖,但她沒有法杖。也沒有集石。
沒魔法天賦不能用魔法;沒法杖的也不能用魔法。
麒林在筆記裏痛快地將這兩種行為稱作“猴嘴裏掏棗”和“狗嘴裏奪食”,用以表達不可能,時雨沒看懂這兩句克洛歌爾俏皮話,以為是有什麽秘方,但幾日過去,翻看四本書,隻字未提人體該如何空手放出魔法來。直到她無意間找到這本不起眼位置的《大事記》,看到了一切的開端——就是麒林用集石謀殺未來丈母娘,未來老丈人傷心欲絕後帶走屍體閉門幾年再不見人,未來老婆全家聲討麒林要個說法那段往事。
隨後,《大事記》寫下關於天玄月家族的悲慘,如何成為眾矢之的,還有家族成員的隕落,名冊的記錄,地位的變遷,一時間牆倒眾人推,落井之石滾滾而來,此處是詳寫。而幾年後麒林又是如何帶著大批的勢力返迴家族,大殺四方,這幾年間他又在哪裏、經曆過什麽,卻是一筆帶過。
於是迴到開頭一幕,時雨一方麵沒找到法杖秘方的事懊惱,同時又覺得意猶未盡。
可這做法不無道理,《天玄月家族大事記》隻記錄家族大事,一個年幼公子如何在外取得勢力倒也不是該寫的事。向後翻閱也是以記載名字行為為主,涉及那位“麒林大人”的記載並不多。
將書冊老老實實插迴原位,此處書冊多是一些重要文案為主,作者也不是麒林。
時雨此時突然理解起來,不禁想著:或許正是蜜婭奶奶曾經站在這裏,一麵翻閱這本“大事記”,一麵迴憶著曾經一個個逝去了的、無比熟悉的名字。
而光魔法那些東西,或許已經熟記於心,或許已經被她拋諸腦後。
她用後半生固守著成規,遵從家主的遺誌,不再使用魔法。或是出於將死才肯把秘密說出,或是因為向自己道出秘密而遭了鬼魂索命。
時雨不知這其中的緣由。順著《大事記》的位置繼續向上方搜索,目光所及見右斜處還有本書,喚作《四月十二日》。
這還是第一本從名字上無法判定內容的書呢……
原本小時雨對這些文案是沒興趣,但既然此時找不到能夠使人空手用魔法的秘方,半好奇、鬼使神差地將其取下。
手感梆硬,這不是書,是個木頭盒子。
暗紅色的燈光下,看不出盒子原本的顏色,製作也實在不算精致,時雨眼睛瞪得溜圓,一種強烈的感覺正告訴她,盒子裏麵放著她想要的東西。
顫巍巍地撥開銅製金屬片,木頭盒子當中,一顆乳白色圓形石頭映入眼簾,圓球不大,雞蛋般橢圓,紋理光澤如大理石,表麵被打理透亮。
時雨眼前有光,伸手欲摸,半途又縮迴來。迴憶起魔法通用理論。那書後可有明確記載,在法杖的製造工藝中,魔法初學者和沒有魔法天賦者盡量不要空手觸摸集石。
——不然就很可能像《大事記》中的麒林一樣,造成難以控製的魔法還算天賦異稟,就算發生小型爆炸,毀了生產線也是常有的事。
可這真的是書中所寫的集石嗎?顏色為何如此特殊?
時雨小心地將木盒蓋子掀起,內裏除了包裝紙以外也沒見其他東西,隻在包裝紙下方書了一行小字:
撥開天空的烏雲,像藍絲絨一樣美麗。我為你翻山越嶺,卻無心看風景。
這應該是一份,禮物?時雨端詳字跡,整齊中略帶豪放,基本可以斷定是麒林所寫,會有人在自己收到的禮物上寫字嗎。
時雨將包裝紙打卷,裹起裏麵的石頭,捧將在手心,想想又走出幾步遠,將木盒留在原地,人退至出口附近,她不想一把火燒了這圖書室,又實在不敢下去地下室。
食指緩緩指向乳白色石頭,此時遠離了暗紅色如血的燈光,時雨才發現乳白色的石頭原來透露著淡黃色光澤,是黃白相隔、明暗相間的,白色寬帶當中且忸怩著數個漩渦狀紋路,通透漂亮。
就在手指與石頭接觸的刹那,小時雨清楚地感覺到一股輕微的吸力由上麵傳來,她並未急著施展光魔法,而是以手指輕輕劃過石頭的表麵。
輕微的阻尼感,手指肚微麻。
這絕不是由石頭本身的材料能夠產生的手感。這很可能是集石沒錯。
“咕咚——”
時雨深唿吸,嘴吐氣,猛然伸手將整塊石頭握在手中!一瞬間,仿佛有電流迅速劃過她的頭皮,不沉的重量、盈盈而握,小時雨雙眼圓睜,咬牙把石頭舉過頭頂。
發光吧!發光吧!發光吧!
“喝呀!”
她捏緊了手中的乳白圓石,這是和那夜在蜜婭手中接過法杖時完全未曾有過的感覺,她無法用語言去形容。她知道,此時此刻,一股龐大的力量就纏繞在自己手指尖。
下一秒,渾圓的光亮飛快地穿過整個地下室,一路飛躍至更深處。在昏暗的地洞中來迴折射,迸發,吞沒了暗紅色的牆壁。
隻有短短一秒。時雨被手指裏的光芒照射的睜不開眼睛,打亂了思路,地洞隨即暗下去。
“啊!!!——”
時雨一驚,地下室的深處時隔數日再次傳來嘶吼。她馬上蹲身下去,讓自己緊縮在出口的牆角。
聲浪持續了半晌才算消停。時雨也不敢再釋放光魔法,生怕再次驚擾了對方。
但除了光魔法,她還有什麽魔法可以使用呢?風能?生物?高溫?低溫?
隨著她的思維轉換,手中的石頭竟也似乎反饋出斷斷續續的能量來,微弱,但她能感受得到。
三四種想法,也對應著三四種反饋,在她的手指尖不斷撩撥。這神奇的石頭就像是活著的一樣。可那天她模仿蜜婭釋放光魔法時卻沒有這樣的感覺。
“嘶——”
就是這一思量的功夫,小時雨的手已經被凍得發麻,她方才反應過來,連忙將法球放到地上。
手掌紅彤彤。時雨臉上笑意止不住,作為一個早熟的小女孩,在有生以來還沒有這麽興奮過。除了魔法能在未來帶來的東西,時雨喜歡那種把石頭握在手裏的感覺。同時又暗自覺得僥幸,如果方才想的是什麽閃電,自己這會兒說不定已經被電暈過去了。
她不能這樣用手繼續接觸石頭——她需要一根“木棍”。把這塊集石製成完整的法杖。
想到這裏,時雨迅速將地上石頭裹迴包裝裏,再次迴到第一天的書架旁,其實關於魔法杖的製作,這幾天裏,她隻在那本魔法手冊看到過法杖製作相關的說明。而且她不記得書中有提及法杖的製作配方。基本隻是在說一些注意事項和原理解釋。
時雨翻動《魔法通用理論》的目錄,187頁---法杖基本製作探討。
“什麽?空的?”
書頁在手寫的187頁腳處戛然而止。整頁是白色。
“法杖呢?關於法杖製作的內容呢?為什麽不寫完?”
答案不得而知,可沒有法杖去施展魔法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實在太困難,也太危險了,更何況她隻有這一塊集石,一旦發生意外爆炸,她也就沒有了學習的材料,沒了拿著法杖走出門去的機會。她不能賭。
接下來的時間,小時雨再從家中搬來板凳,挨個去搜尋書架上關於法杖的描述,但打幾個小時過去,她始終一無所獲。
昏暗的地洞裏,十三歲的小時雨盤腿叉腰,和地上說是集石又不像集石的東西生悶氣。
中間伸了幾次手,又縮迴去,沒勇氣。
蜜婭奶奶已經死了,這秘密和村裏的人和父親更不能說,這件事沒人能幫她。
要麽就這樣冒險去使用,要麽如果非要弄清法杖的配方,她或許該去問一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