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青年正站在鏡子前,他將嶄新的製服扣好,將白手套戴上,梳了梳金黃色的頭發,然後將鋼盔戴好扶正。
左右各轉了半圈,看著鏡子裏帥氣的自己,露出一個滿意的微笑。
羅薩諾.基爾科夫,一名德意誌退役陸軍中尉,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他的經曆,堪稱傳奇。
作為一名普通的工人家庭子女,基爾科夫卻憑借過人的天賦,考進了陸軍士官學校,這種貴族子弟才會就讀的地方。
剛剛畢業,戰爭就開始了,於是他以一名陸軍中士的身份,開赴戰場。
因為在戰爭中表現優異,他被破格提拔為軍官,並且在戰爭末期,已經當上了中尉。
但是基爾港水兵起義,讓戰爭以一個尷尬的方式結束了,同時結束的,還有他在德意誌的軍旅生涯。
麵對上峰下達的鎮壓起義命令,基爾科夫表示了拒絕服從,理由是不能將槍口對準人民和戰友,他反對內戰。
於是在上峰的逼迫下,他主動退役,拎著行囊迴到了慕尼黑老家。
隨著德國時局越來越混亂,慕尼黑也變得不安穩,於是基爾科夫聽從妻子的建議,與她搬去華沙。
那是妻子的娘家。
結果不想,剛剛到達華沙,蘇波戰爭又爆發了。
本就和俄國人打過仗的基爾科夫,被邀請成為波蘭軍隊的教官,甚至以“波蘭軍隊上尉”的身份,直接參加了戰鬥。
整個蘇波戰爭,基爾科夫幾乎打滿全場,他見證了最初波蘭軍隊的大潰敗,也見證了華沙保衛戰的逆風翻盤。
他在德意誌軍隊中學習和培養出來的能力,在這場戰爭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這讓他的上級稱讚他是天生的軍人,一個當戰場指揮家的料。
然而當《裏加和約》簽訂,自認為已經無比強大的波蘭人,又開始滋生“民族優越感”,他們開始粗暴對待領土內的德意誌人,哪怕是為了波蘭流血戰鬥過的英雄也未能幸免。
這讓基爾科夫決定,帶著妻子迴到德意誌,迴到慕尼黑去。
然而德意誌目前的情況非常糟糕。馬克瘋狂貶值,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這讓基爾科夫一家的生活,陷入困頓當中。
正在此時,他偶遇了老戰友安西,在了解到基爾科夫的狀況後,安西決定“拉兄弟”一把。
在安西的引薦下,基爾科夫加入了巴伐利亞工農聯合黨的下屬工會,這讓他有了一份可以讓家人糊口的工作。
隨後他又申請加入巴伐利亞工農聯合黨,並幸運地獲準通過,現在更是迎來一個好消息,工農聯合黨組建了自己的護衛隊,而他,被黨首安西,任命為護衛隊總隊長。
走出家門,基爾科夫意氣風發,他迴到了熟悉的位置上,成了一支“軍隊”的指揮官。
來到集合地,隻見這裏已經聚集了上百號人,都是身穿統一的製服,並佩戴有工農聯合黨的標誌,印有白色“鐵釘”的黑色袖標。
這個標誌的誕生非常不容易,據說當初也是集思廣益,克萊曾提議用鐮刀和錘子,但是被帕爾否決,因為這和德共幾乎沒有區別。
最後折中一下,選擇了白色鐵釘,畢竟這東西,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全都用得著。
“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走上街頭,都拿出精神來。”
基爾科夫大聲地喊道,隨後眾人開始列隊集合,他們昂首挺胸,手持長木棍,保持標準的持槍姿勢。
這些護衛隊的成員,全部來自退役士兵,他們精神抖擻,雖然身穿的不再是德意誌軍裝,但是內心中,依舊激情澎湃。
軍人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和榮耀,整齊的隊列和口號,讓他們仿佛迴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也難怪他們有種重迴部隊的感覺,這身製服非常類似軍裝,而且都是量身定製,灰色凸顯出莊重感,在黑色鋼盔的點綴下,顯得英武不凡。
而且他們手裏的長木棍,也是按照毛瑟步槍加裝刺刀後的長度設計的,所以這些人感覺,他們依舊拿著槍,在為德意誌戰鬥。
在清點了人數後,基爾科夫就按照計劃,讓這支隊伍沿著既定路線巡邏。
工農聯合黨在慕尼黑的產業非常分散,再加上合作商和黨員的財產,幾乎遍布整座城市。
所以基爾科夫隻能把人員打散,以小隊形式遊走在街頭巷尾,規模不大,但是範圍極廣,盡可能的覆蓋每一片區域。
市民們對於這支隊伍的出現,表現出了好奇,孩子們一樣喜歡跟在他們身後,學著他們走著正步。
小隊長看到孩子們,會給他們分發巧克力,在這一點上,工農聯合黨的財大氣粗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畢竟納粹黨隻能分發廉價的糖果,而工農聯合黨的巧克力要昂貴得多。
盧德諾夫很高興,他撫摸著一個小男孩的頭,把一個混合果仁的巧克力,放在男孩手裏。
作為護衛隊的一名小隊長,他感覺人生越來越美好,畢竟當一名護衛隊的成員,比在雜貨鋪裏忙來忙去要好得多,最關鍵,這讓他有種重迴部隊的感覺。
至於臥底的工作,他正在盡力完成,隻不過賽爾斯少校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聯絡自己了,也不知道他那邊有沒有什麽新指示。
就在看著小男孩跑開,抬頭的一瞬間,盧德諾夫遠遠瞥見,街角有另一支身穿製服的隊伍出現。
那是體操運動師,納粹黨的隊伍。
兩支隊伍人數相仿,都是十人左右,他們同時看到對方,然後都駐住了腳。
這是兩支政黨武裝第一次相遇,一時間,他們竟然不知道該作何反應。
“保持警戒,前進。”
盧德諾夫經過短暫的錯愕,便迅速下達命令,與此同時,對麵的體操運動師,也跟著一起行動。
兩撥人正在小心地靠近,他們每個人都了解兩個政黨間的恩怨糾葛,那就像水與火,根本無法相容。
就在兩支隊伍相距不到十米時,某個角落裏的小男孩,扔出了摔炮。
隨著一聲“槍響”,本就緊張的雙方,立刻爆發出嘶吼聲,他們衝向彼此,用木棍展開戰鬥。
這是戰士的本能,那類似槍響的聲音,點燃了他們身上的記憶細胞,隻見木棍瘋狂襲向對方的腦袋和前胸,他們如同迴到了戰場,與敵人展開肉搏。
“渾蛋,吃我一拳。”
盧德諾夫將一個納粹黨撲倒在地,不等對方起身,他跟上去就是一拳打在對方臉上,隻見那個倒黴的家夥慘叫一聲,滿臉是血的倒下去。
然而盧德諾夫並不準備放過對方,他是戰士,不是流氓,戰鬥的目的是殺死敵人,而不是把他們打得鼻青臉腫。
於是他下手毫不留情,跟上一腳踢中對方肚子,趁著對方彎腰,再撲上去死死掐住脖子,絕對不鬆手。
眼見對方已經開始翻白眼,突然後麵有一個納粹黨衝過來,他狠狠將盧德諾夫撲倒,用胳膊勒住脖子,又用腿纏住腰,將盧德諾夫限製住。
緊接著,盧德諾夫的援手也到了,雙方展開激烈的肉搏戰,場麵血腥又慘烈。
戰鬥引起街道上的行人恐慌,人們大叫著跑開,隨後警察趕到,哨子吸引來更多的人。
“是納粹黨先動的手,給我上啊。”
基爾科夫率人趕到,他看到激戰中的人群,當即大吼一聲,隨後便帶著手下人,加入戰團。
這個開戰理由其實很牽強,他來的時候雙方早就打得難解難分,根本不知道是誰先動的手。
不過他這一嗓子還是很有用的,至少點燃了身後隊員們的怒火。
工農聯合黨這邊有了支援,納粹黨那邊也有人陸續趕到,於是戰鬥愈演愈烈,最後發展為百人大混戰。
幾個警察站在路口的電線杠旁邊,他們時不時吹兩聲哨子,敷衍的完成工作。
這種規模已經不是他們能夠應付的了,而且雙方打得難解難分,即便是開槍示警,都沒有起到震懾效果。
畢竟戰鬥的雙方都是軍人出身,而且都是上過戰場的軍人,槍聲對他們而言早就習以為常,遠不會像普通人那樣懼怕。
等到戰鬥結束,已經是半個小時後的事情了,雙方打得筋疲力竭,各自退走,街道上一片狼藉,還留有不少血跡。
這次衝突鬧得很大,經過雙方的清點,納粹黨有四十六人受傷入院,而工農聯合黨也有三十九人住院治療。
警方是在醫院對雙方做的筆錄,沒有做出任何“裁決”,因為這件事兒,已經超出他們的處理範疇了。
巴伐利亞當局決定約談雙方政黨高層,地點就在慕尼黑的市政廳,而主持約談的,又是巴瑟夫,這個政治審查員。
當克萊與希特勒出現在市政廳的時候,巴瑟夫滿臉悲憤。
他用憤怒的眼神看向兩人,恨不得把他們都吃了。
“老實說,我非常希望迴到從前,然後拿出手槍,射爆你們兩個的腦袋。”
這是巴瑟夫見麵後,說的第一句話,克萊與希特勒同時別過頭去,不與他對視。
左右各轉了半圈,看著鏡子裏帥氣的自己,露出一個滿意的微笑。
羅薩諾.基爾科夫,一名德意誌退役陸軍中尉,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他的經曆,堪稱傳奇。
作為一名普通的工人家庭子女,基爾科夫卻憑借過人的天賦,考進了陸軍士官學校,這種貴族子弟才會就讀的地方。
剛剛畢業,戰爭就開始了,於是他以一名陸軍中士的身份,開赴戰場。
因為在戰爭中表現優異,他被破格提拔為軍官,並且在戰爭末期,已經當上了中尉。
但是基爾港水兵起義,讓戰爭以一個尷尬的方式結束了,同時結束的,還有他在德意誌的軍旅生涯。
麵對上峰下達的鎮壓起義命令,基爾科夫表示了拒絕服從,理由是不能將槍口對準人民和戰友,他反對內戰。
於是在上峰的逼迫下,他主動退役,拎著行囊迴到了慕尼黑老家。
隨著德國時局越來越混亂,慕尼黑也變得不安穩,於是基爾科夫聽從妻子的建議,與她搬去華沙。
那是妻子的娘家。
結果不想,剛剛到達華沙,蘇波戰爭又爆發了。
本就和俄國人打過仗的基爾科夫,被邀請成為波蘭軍隊的教官,甚至以“波蘭軍隊上尉”的身份,直接參加了戰鬥。
整個蘇波戰爭,基爾科夫幾乎打滿全場,他見證了最初波蘭軍隊的大潰敗,也見證了華沙保衛戰的逆風翻盤。
他在德意誌軍隊中學習和培養出來的能力,在這場戰爭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這讓他的上級稱讚他是天生的軍人,一個當戰場指揮家的料。
然而當《裏加和約》簽訂,自認為已經無比強大的波蘭人,又開始滋生“民族優越感”,他們開始粗暴對待領土內的德意誌人,哪怕是為了波蘭流血戰鬥過的英雄也未能幸免。
這讓基爾科夫決定,帶著妻子迴到德意誌,迴到慕尼黑去。
然而德意誌目前的情況非常糟糕。馬克瘋狂貶值,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這讓基爾科夫一家的生活,陷入困頓當中。
正在此時,他偶遇了老戰友安西,在了解到基爾科夫的狀況後,安西決定“拉兄弟”一把。
在安西的引薦下,基爾科夫加入了巴伐利亞工農聯合黨的下屬工會,這讓他有了一份可以讓家人糊口的工作。
隨後他又申請加入巴伐利亞工農聯合黨,並幸運地獲準通過,現在更是迎來一個好消息,工農聯合黨組建了自己的護衛隊,而他,被黨首安西,任命為護衛隊總隊長。
走出家門,基爾科夫意氣風發,他迴到了熟悉的位置上,成了一支“軍隊”的指揮官。
來到集合地,隻見這裏已經聚集了上百號人,都是身穿統一的製服,並佩戴有工農聯合黨的標誌,印有白色“鐵釘”的黑色袖標。
這個標誌的誕生非常不容易,據說當初也是集思廣益,克萊曾提議用鐮刀和錘子,但是被帕爾否決,因為這和德共幾乎沒有區別。
最後折中一下,選擇了白色鐵釘,畢竟這東西,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全都用得著。
“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走上街頭,都拿出精神來。”
基爾科夫大聲地喊道,隨後眾人開始列隊集合,他們昂首挺胸,手持長木棍,保持標準的持槍姿勢。
這些護衛隊的成員,全部來自退役士兵,他們精神抖擻,雖然身穿的不再是德意誌軍裝,但是內心中,依舊激情澎湃。
軍人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和榮耀,整齊的隊列和口號,讓他們仿佛迴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也難怪他們有種重迴部隊的感覺,這身製服非常類似軍裝,而且都是量身定製,灰色凸顯出莊重感,在黑色鋼盔的點綴下,顯得英武不凡。
而且他們手裏的長木棍,也是按照毛瑟步槍加裝刺刀後的長度設計的,所以這些人感覺,他們依舊拿著槍,在為德意誌戰鬥。
在清點了人數後,基爾科夫就按照計劃,讓這支隊伍沿著既定路線巡邏。
工農聯合黨在慕尼黑的產業非常分散,再加上合作商和黨員的財產,幾乎遍布整座城市。
所以基爾科夫隻能把人員打散,以小隊形式遊走在街頭巷尾,規模不大,但是範圍極廣,盡可能的覆蓋每一片區域。
市民們對於這支隊伍的出現,表現出了好奇,孩子們一樣喜歡跟在他們身後,學著他們走著正步。
小隊長看到孩子們,會給他們分發巧克力,在這一點上,工農聯合黨的財大氣粗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畢竟納粹黨隻能分發廉價的糖果,而工農聯合黨的巧克力要昂貴得多。
盧德諾夫很高興,他撫摸著一個小男孩的頭,把一個混合果仁的巧克力,放在男孩手裏。
作為護衛隊的一名小隊長,他感覺人生越來越美好,畢竟當一名護衛隊的成員,比在雜貨鋪裏忙來忙去要好得多,最關鍵,這讓他有種重迴部隊的感覺。
至於臥底的工作,他正在盡力完成,隻不過賽爾斯少校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聯絡自己了,也不知道他那邊有沒有什麽新指示。
就在看著小男孩跑開,抬頭的一瞬間,盧德諾夫遠遠瞥見,街角有另一支身穿製服的隊伍出現。
那是體操運動師,納粹黨的隊伍。
兩支隊伍人數相仿,都是十人左右,他們同時看到對方,然後都駐住了腳。
這是兩支政黨武裝第一次相遇,一時間,他們竟然不知道該作何反應。
“保持警戒,前進。”
盧德諾夫經過短暫的錯愕,便迅速下達命令,與此同時,對麵的體操運動師,也跟著一起行動。
兩撥人正在小心地靠近,他們每個人都了解兩個政黨間的恩怨糾葛,那就像水與火,根本無法相容。
就在兩支隊伍相距不到十米時,某個角落裏的小男孩,扔出了摔炮。
隨著一聲“槍響”,本就緊張的雙方,立刻爆發出嘶吼聲,他們衝向彼此,用木棍展開戰鬥。
這是戰士的本能,那類似槍響的聲音,點燃了他們身上的記憶細胞,隻見木棍瘋狂襲向對方的腦袋和前胸,他們如同迴到了戰場,與敵人展開肉搏。
“渾蛋,吃我一拳。”
盧德諾夫將一個納粹黨撲倒在地,不等對方起身,他跟上去就是一拳打在對方臉上,隻見那個倒黴的家夥慘叫一聲,滿臉是血的倒下去。
然而盧德諾夫並不準備放過對方,他是戰士,不是流氓,戰鬥的目的是殺死敵人,而不是把他們打得鼻青臉腫。
於是他下手毫不留情,跟上一腳踢中對方肚子,趁著對方彎腰,再撲上去死死掐住脖子,絕對不鬆手。
眼見對方已經開始翻白眼,突然後麵有一個納粹黨衝過來,他狠狠將盧德諾夫撲倒,用胳膊勒住脖子,又用腿纏住腰,將盧德諾夫限製住。
緊接著,盧德諾夫的援手也到了,雙方展開激烈的肉搏戰,場麵血腥又慘烈。
戰鬥引起街道上的行人恐慌,人們大叫著跑開,隨後警察趕到,哨子吸引來更多的人。
“是納粹黨先動的手,給我上啊。”
基爾科夫率人趕到,他看到激戰中的人群,當即大吼一聲,隨後便帶著手下人,加入戰團。
這個開戰理由其實很牽強,他來的時候雙方早就打得難解難分,根本不知道是誰先動的手。
不過他這一嗓子還是很有用的,至少點燃了身後隊員們的怒火。
工農聯合黨這邊有了支援,納粹黨那邊也有人陸續趕到,於是戰鬥愈演愈烈,最後發展為百人大混戰。
幾個警察站在路口的電線杠旁邊,他們時不時吹兩聲哨子,敷衍的完成工作。
這種規模已經不是他們能夠應付的了,而且雙方打得難解難分,即便是開槍示警,都沒有起到震懾效果。
畢竟戰鬥的雙方都是軍人出身,而且都是上過戰場的軍人,槍聲對他們而言早就習以為常,遠不會像普通人那樣懼怕。
等到戰鬥結束,已經是半個小時後的事情了,雙方打得筋疲力竭,各自退走,街道上一片狼藉,還留有不少血跡。
這次衝突鬧得很大,經過雙方的清點,納粹黨有四十六人受傷入院,而工農聯合黨也有三十九人住院治療。
警方是在醫院對雙方做的筆錄,沒有做出任何“裁決”,因為這件事兒,已經超出他們的處理範疇了。
巴伐利亞當局決定約談雙方政黨高層,地點就在慕尼黑的市政廳,而主持約談的,又是巴瑟夫,這個政治審查員。
當克萊與希特勒出現在市政廳的時候,巴瑟夫滿臉悲憤。
他用憤怒的眼神看向兩人,恨不得把他們都吃了。
“老實說,我非常希望迴到從前,然後拿出手槍,射爆你們兩個的腦袋。”
這是巴瑟夫見麵後,說的第一句話,克萊與希特勒同時別過頭去,不與他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