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陽光灑向大地,慕尼黑的混亂還在繼續。
羅森堡奉命來到印刷廠,他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印刷新政府的告示。
“我們的設備有些問題,而且電力中斷了。”
印刷廠的負責人向羅森堡訴苦,他是在半夜被暴徒們從家裏拖來的,現在還穿著睡衣。
“盡快修複設備,我會把告示的內容留下來,一旦電力恢複,就立刻開始印刷。”
羅森堡並沒有理會這位負責人的哀求,他執意要完成希特勒的命令。
將告示的內容留下後,他示意一名中士,把這個負責人“看緊點兒”。
他並沒有留在印刷廠,因為他還有其他事情要辦,坐著小汽車,他趕到《人民觀察家報》報社,他要趕著寫一篇社論,然後刊登在次日的報紙上。
這是一篇充滿煽動性的社論,題目叫做《對德國人民的號召》。
在這篇社論裏,充斥著對艾伯特政府和社會民主黨的攻擊,並且明確提出,“不論死活,把這些罪人交給‘人民政府’”。
這是希特勒在為自己的暴動洗白,他假借“人民的名義”,將一係列暴行裝飾成為“替天行道”。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臨近中午,他得到一個極為不妙的消息。
馮.洛索夫將軍,向全國電台,發表了一封通電,內容如下:
“馮.卡爾州委員,馮.賽賽爾上校和馮.洛索夫將軍業已鎮壓希特勒起義,槍口下發表的支持無效,請勿誤用上述人名。
——馮.洛索夫”
與此同時,已經與洛索夫會合的馮.卡爾,草擬了一份告示。
這份已經在慕尼黑大街小巷張貼的告示上說——“若讓反叛和盲從得逞,整個巴伐利亞和德國,都將墜入深淵。”
與此同時,他宣布納粹黨為非法政黨,所謂的“革命”,就是一次有預謀的武裝暴動。
希特勒看著告示,他憤怒地將其撕碎,轉過頭,他想尋找“罪魁禍首”魯登道夫,卻發現,他不知道何時,已經離開了屋子。
重新做了幾次深唿吸,他盡可能地穩住情緒,待到魯登道夫歸來,他並未發作,而是與其認真探討起形勢。
“我們的力量足以應對這些變化。”
魯登道夫對洛索夫的“背叛”感到憤怒,但是他並未慌張,而是認為,目前的形勢,並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是的,我們的力量很強大,現在的要務,就是占領整個慕尼黑。”
希特勒掐著下巴,他陷入沉思,隨後找來親信,讓其找到“新總理”波納,並命令他,帶上一支武裝隊伍,去占領巴伐利亞州警察總部大樓。
很快,那名親信就在混亂的慕尼黑裏找到了波納,並把希特勒的命令進行傳達。
此時的波納,並不知道形勢已經急轉直下,他依舊認為整個局麵都在掌控中。
於是他隻帶著極少數的人,前往州警察總部大樓,並且信誓旦旦地隻身進入,直奔主事少校的辦公室。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投降”,而是警棍。
“你們不能這樣對待我,我是總理,我是巴伐利亞的總理。”
波納被按倒在地,他依舊沒有搞清楚狀況,昨天夜裏他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並不知道馮.卡爾已經宣布“起義”非法。
“很遺憾,‘總理’先生,我們並沒有得到你已經上任的消息,我們依舊效忠馮.卡爾委員,而他宣布,你們的行動是非法的。”
少校非常誠懇地說著,隨後擺擺手,警員便給波納戴上了手銬。
“不,馮.卡爾委員是支持革命的,我親眼看到他的宣誓。”
波納依舊難以相信,他不停叫喊著,直到一名警員,把馮.卡爾親筆草擬的告示拿給他,他才瞪大了雙眼,不再大吵大嚷。
此時的希特勒,也離開了軍區總部大樓,他和魯登道夫決定迴到啤酒館,重新布置行動方案。
等到他們趕迴貝格勃勞酒館時,天空已經開始下起雨夾雪,而且溫度驟降,隨著夜幕降臨,外麵顯得又冷又潮濕,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但是希特勒依舊命令,所有未鎮守據點的武裝人員,向酒館集合。
於是乎,在漫天飛雪中,數千人向著貝格勃勞酒館湧來,希特勒準備做最後的抵抗,他要集中力量,與奉命趕來鎮壓自己的巴伐利亞國防軍對峙。
這場集合從天黑持續到天明,此時暴動的隊伍,顯得士氣很是低落。
他們已經從“勝利”中清醒過來,馮.卡爾的告示和洛索夫將軍的通電,已經讓他們知道事態的嚴重性。
或許在被煽動的一刹那,他們是狂熱的,但是這種熱情,終有散去的一刻。
“這樣下去不行,根本無法和那些軍隊對抗。”
希特勒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士氣太低了,甚至許多人已經“開小差”,偷偷溜走了。
“我再也不相信德國軍人的承諾了。”
魯登道夫也顯得很失落,他一邊喝著葡萄酒,一邊吃著早餐,這是他在早上唯一說過的話,之後他便緘默不語。
隨著魯登道夫的“閉嘴”,所有壓力都轉移到希特勒身上。
於是已經知道波納被捕的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
他先是派出一隊人,前往州警察總部營救“總理”波納,接著又派人前往猶太人開設的印刷廠,那裏剛剛印刷好一批紙幣,將其全部沒收,然後分發給革命者,當作之前他承諾過的“工資”。
當然,這不是搶劫,因為他們留下了一張“收條”。
但是很快,一個壞消息傳來,希特勒派去營救“總理”的部隊,無功而返,他們撤迴了軍區司令部,羅姆表示,這些人沒有和警察交火,因為他們不想“流血”。
這讓希特勒感到憤怒,於是他立刻派出自己的衛隊前去營救,他們帶著機槍,擺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老實說,那些警察們嚇了一跳。
但也僅僅是嚇了一跳,雙方依舊沒有開火,隻是“理論”了好一陣子,隨後這支精銳的黨衛軍元首衛隊,就也撤迴了軍區司令部。
事情有些滑稽,但是希特勒樂不出來,他隻能改變命令,讓這支衛隊去逮捕拒絕在市政廳升起“卐”字旗的議員。
希特勒聲稱那些議員都是共產主義者,所以允許使用暴力。
於是更加荒誕的一幕發生了,議員們被逮捕,他們被帶上卡車,拉往貝格勃勞酒館看押。
而在升起“卐”字旗的市政廳外麵,一些反對暴亂的人正在演講。
整個廣場到處都是“卐”字旗,而在這些旗幟下麵,反對納粹黨暴亂的演說卻進行得如火如荼。
老實說,這些演說比那些旗幟更加吸引眼球。
比這個更神奇的是,慕尼黑的大街小巷,正在上演著滑稽劇才有的情節。
警察們在撕毀納粹黨的告示,並逮捕叛軍。
而叛軍則在撕毀馮.卡爾的告示,並逮捕警察。
雙方就在慕尼黑裏如同捉迷藏一樣,當他們相遇時,互相吹胡子瞪眼咆哮幾句,然後各幹各的……
所有的事情,似乎都進展不順利,希特勒決定不能再等待了,他必須主動出擊。
是的,他要“親自出征”。
與魯登道夫簡單商議後,希特勒決定從啤酒館出發,帶上隊伍,直奔州警察總部,營救他們的“總理”。
然而還不等他們走出去,又一個噩耗傳來,警察和前來支援的國防軍,包圍了軍區司令部,羅姆上尉正在組織抵抗,但是以他手頭的力量,恐怕支撐不了多久。
於是一場針對“如何救援”和“先救誰”的爭論開始了。
會議吵吵嚷嚷,卻始終沒有一個結果,最後忍無可忍的希特勒決定,先去解救被困的羅姆上尉。
就這樣,希特勒和魯登道夫帶著隊伍出發了,他們選擇步行,這樣速度雖然慢,但是卻可以保持隊伍的完整性,何況現在慕尼黑亂作一團,卡車未必能在街道上跑得開。
當然,希特勒還存著另外一個小心思,步行的方式具有宣傳性,他希望能夠在他們趕到軍區司令部時,能有大批普通民眾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
這會給軍警施加巨大壓力。
就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出發了,他們浩浩蕩蕩,敲敲打打,路上吸引了大批市民的注意。
在離開啤酒館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完全沒有得到消息的埃卡特趕來了,他是從其他黨員口中才得到的消息,老實說,這讓他有些難過。
然而當希特勒見到這位曾經亦師亦友的人生導師時,隻是生硬的說了一句“你好”,而魯登道夫看到埃卡特後,更是理都沒理,迴應對方問好的方式,隻是正了正帽子。
就這樣,埃卡特看著希特勒等人離開,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再被需要了,但是這種冷遇,還是讓他感覺到難過。
但是埃卡特沒有抱怨,他咳嗽幾聲,隨後默默跟在隊伍後麵,他知道這樣顯得有些“不要臉”,但是他真的想知道,這個自己推心置腹的“學生”,能夠走多遠。
兩人的矛盾點,主要還是在於理念上,埃卡特不是一個支持暴力的人,他對軍人沒好感,他隻是反對猶太人,而且非常激進。
老實說,埃卡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單純的民族主義者,但希特勒不一樣,隨著他的人際交往圈子擴大,他的視野開闊了,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有了變化。
如果說以前的希特勒,是一個來自奧地利的山村小子,他貧困潦倒,他充滿迷茫,埃卡特就猶如一盞指路明燈,將他帶往一個不曾踏足過的領域。
那麽現在的希特勒,則是一個充滿野心的政黨元首,他擁有成千上萬的死忠,擁有數千人的武裝部隊,擁有許多達官顯貴的支持。
他不再是當年的“城下阿蒙”,埃卡特的理想主義,對他已再無幫助,甚至埃卡特擁有的人脈,希特勒也不再需要。
這位導師的“天真”,已經成為絆腳石,而非助力。
埃卡特吊在隊伍最後,顯得很是失落和淒涼。
而希特勒和魯登道夫則走在隊伍最前麵,他們挺胸抬頭,氣宇軒昂,當有市民朝著他們打招唿時,這位納粹黨的元首,還會揮舞帽子,作為迴應。
然而曆史有時候就是充滿巧合。
遊行的隊伍突然改變了方向,而始作俑者就是魯登道夫,他沒有繼續直行前往市中心的軍區司令部,而是突然右轉,走進了威因大街。
這條路通往議會大廈,而那裏正是國防軍嚴密堅守的地方,就在右轉的十幾分鍾後,雙方便在大街上相遇了。
軍隊架設有機槍,得到增援後,人數眾多,而且士氣高昂。
他們在大街上堆砌壁壘,一個連頂在前麵,與希特勒的隊伍,互相用槍口指著。
“解散,解散。”
國防軍的一名上尉大喊著,他拿著手槍,指著希特勒,表情非常嚴肅。
此時雙方的子彈都上了膛,甚至刺刀都掛上了,氣氛變得非常緊張,稍有擦槍走火,結局就無可挽迴。
“不,我們不會退縮,如果你想開槍,就開槍吧。”
希特勒站在最前麵,他挺起胸膛,用手挽著魯登道夫,其他人也紛紛效仿,他們組成一道人牆,用胸口對著槍口,毫不退讓。
“這是在搞什麽?”
此時雙方都在對峙,沒人注意到,一旁的居民樓裏,安西正注視著一切。
他是來幫忙撤離一位黨員的,結果不想,竟然撞見這一幕。
幾乎第一時間,他就看到了希特勒,於是他躲到窗戶後麵,悄悄摸出了手槍……
砰!
隨著一聲槍響,希特勒應聲倒地,隨後雙方幾乎同時扣動扳機,場麵頓時失控。
無數人慘叫著,向後倒去。
羅森堡奉命來到印刷廠,他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印刷新政府的告示。
“我們的設備有些問題,而且電力中斷了。”
印刷廠的負責人向羅森堡訴苦,他是在半夜被暴徒們從家裏拖來的,現在還穿著睡衣。
“盡快修複設備,我會把告示的內容留下來,一旦電力恢複,就立刻開始印刷。”
羅森堡並沒有理會這位負責人的哀求,他執意要完成希特勒的命令。
將告示的內容留下後,他示意一名中士,把這個負責人“看緊點兒”。
他並沒有留在印刷廠,因為他還有其他事情要辦,坐著小汽車,他趕到《人民觀察家報》報社,他要趕著寫一篇社論,然後刊登在次日的報紙上。
這是一篇充滿煽動性的社論,題目叫做《對德國人民的號召》。
在這篇社論裏,充斥著對艾伯特政府和社會民主黨的攻擊,並且明確提出,“不論死活,把這些罪人交給‘人民政府’”。
這是希特勒在為自己的暴動洗白,他假借“人民的名義”,將一係列暴行裝飾成為“替天行道”。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臨近中午,他得到一個極為不妙的消息。
馮.洛索夫將軍,向全國電台,發表了一封通電,內容如下:
“馮.卡爾州委員,馮.賽賽爾上校和馮.洛索夫將軍業已鎮壓希特勒起義,槍口下發表的支持無效,請勿誤用上述人名。
——馮.洛索夫”
與此同時,已經與洛索夫會合的馮.卡爾,草擬了一份告示。
這份已經在慕尼黑大街小巷張貼的告示上說——“若讓反叛和盲從得逞,整個巴伐利亞和德國,都將墜入深淵。”
與此同時,他宣布納粹黨為非法政黨,所謂的“革命”,就是一次有預謀的武裝暴動。
希特勒看著告示,他憤怒地將其撕碎,轉過頭,他想尋找“罪魁禍首”魯登道夫,卻發現,他不知道何時,已經離開了屋子。
重新做了幾次深唿吸,他盡可能地穩住情緒,待到魯登道夫歸來,他並未發作,而是與其認真探討起形勢。
“我們的力量足以應對這些變化。”
魯登道夫對洛索夫的“背叛”感到憤怒,但是他並未慌張,而是認為,目前的形勢,並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是的,我們的力量很強大,現在的要務,就是占領整個慕尼黑。”
希特勒掐著下巴,他陷入沉思,隨後找來親信,讓其找到“新總理”波納,並命令他,帶上一支武裝隊伍,去占領巴伐利亞州警察總部大樓。
很快,那名親信就在混亂的慕尼黑裏找到了波納,並把希特勒的命令進行傳達。
此時的波納,並不知道形勢已經急轉直下,他依舊認為整個局麵都在掌控中。
於是他隻帶著極少數的人,前往州警察總部大樓,並且信誓旦旦地隻身進入,直奔主事少校的辦公室。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投降”,而是警棍。
“你們不能這樣對待我,我是總理,我是巴伐利亞的總理。”
波納被按倒在地,他依舊沒有搞清楚狀況,昨天夜裏他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並不知道馮.卡爾已經宣布“起義”非法。
“很遺憾,‘總理’先生,我們並沒有得到你已經上任的消息,我們依舊效忠馮.卡爾委員,而他宣布,你們的行動是非法的。”
少校非常誠懇地說著,隨後擺擺手,警員便給波納戴上了手銬。
“不,馮.卡爾委員是支持革命的,我親眼看到他的宣誓。”
波納依舊難以相信,他不停叫喊著,直到一名警員,把馮.卡爾親筆草擬的告示拿給他,他才瞪大了雙眼,不再大吵大嚷。
此時的希特勒,也離開了軍區總部大樓,他和魯登道夫決定迴到啤酒館,重新布置行動方案。
等到他們趕迴貝格勃勞酒館時,天空已經開始下起雨夾雪,而且溫度驟降,隨著夜幕降臨,外麵顯得又冷又潮濕,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但是希特勒依舊命令,所有未鎮守據點的武裝人員,向酒館集合。
於是乎,在漫天飛雪中,數千人向著貝格勃勞酒館湧來,希特勒準備做最後的抵抗,他要集中力量,與奉命趕來鎮壓自己的巴伐利亞國防軍對峙。
這場集合從天黑持續到天明,此時暴動的隊伍,顯得士氣很是低落。
他們已經從“勝利”中清醒過來,馮.卡爾的告示和洛索夫將軍的通電,已經讓他們知道事態的嚴重性。
或許在被煽動的一刹那,他們是狂熱的,但是這種熱情,終有散去的一刻。
“這樣下去不行,根本無法和那些軍隊對抗。”
希特勒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士氣太低了,甚至許多人已經“開小差”,偷偷溜走了。
“我再也不相信德國軍人的承諾了。”
魯登道夫也顯得很失落,他一邊喝著葡萄酒,一邊吃著早餐,這是他在早上唯一說過的話,之後他便緘默不語。
隨著魯登道夫的“閉嘴”,所有壓力都轉移到希特勒身上。
於是已經知道波納被捕的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
他先是派出一隊人,前往州警察總部營救“總理”波納,接著又派人前往猶太人開設的印刷廠,那裏剛剛印刷好一批紙幣,將其全部沒收,然後分發給革命者,當作之前他承諾過的“工資”。
當然,這不是搶劫,因為他們留下了一張“收條”。
但是很快,一個壞消息傳來,希特勒派去營救“總理”的部隊,無功而返,他們撤迴了軍區司令部,羅姆表示,這些人沒有和警察交火,因為他們不想“流血”。
這讓希特勒感到憤怒,於是他立刻派出自己的衛隊前去營救,他們帶著機槍,擺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老實說,那些警察們嚇了一跳。
但也僅僅是嚇了一跳,雙方依舊沒有開火,隻是“理論”了好一陣子,隨後這支精銳的黨衛軍元首衛隊,就也撤迴了軍區司令部。
事情有些滑稽,但是希特勒樂不出來,他隻能改變命令,讓這支衛隊去逮捕拒絕在市政廳升起“卐”字旗的議員。
希特勒聲稱那些議員都是共產主義者,所以允許使用暴力。
於是更加荒誕的一幕發生了,議員們被逮捕,他們被帶上卡車,拉往貝格勃勞酒館看押。
而在升起“卐”字旗的市政廳外麵,一些反對暴亂的人正在演講。
整個廣場到處都是“卐”字旗,而在這些旗幟下麵,反對納粹黨暴亂的演說卻進行得如火如荼。
老實說,這些演說比那些旗幟更加吸引眼球。
比這個更神奇的是,慕尼黑的大街小巷,正在上演著滑稽劇才有的情節。
警察們在撕毀納粹黨的告示,並逮捕叛軍。
而叛軍則在撕毀馮.卡爾的告示,並逮捕警察。
雙方就在慕尼黑裏如同捉迷藏一樣,當他們相遇時,互相吹胡子瞪眼咆哮幾句,然後各幹各的……
所有的事情,似乎都進展不順利,希特勒決定不能再等待了,他必須主動出擊。
是的,他要“親自出征”。
與魯登道夫簡單商議後,希特勒決定從啤酒館出發,帶上隊伍,直奔州警察總部,營救他們的“總理”。
然而還不等他們走出去,又一個噩耗傳來,警察和前來支援的國防軍,包圍了軍區司令部,羅姆上尉正在組織抵抗,但是以他手頭的力量,恐怕支撐不了多久。
於是一場針對“如何救援”和“先救誰”的爭論開始了。
會議吵吵嚷嚷,卻始終沒有一個結果,最後忍無可忍的希特勒決定,先去解救被困的羅姆上尉。
就這樣,希特勒和魯登道夫帶著隊伍出發了,他們選擇步行,這樣速度雖然慢,但是卻可以保持隊伍的完整性,何況現在慕尼黑亂作一團,卡車未必能在街道上跑得開。
當然,希特勒還存著另外一個小心思,步行的方式具有宣傳性,他希望能夠在他們趕到軍區司令部時,能有大批普通民眾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
這會給軍警施加巨大壓力。
就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出發了,他們浩浩蕩蕩,敲敲打打,路上吸引了大批市民的注意。
在離開啤酒館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完全沒有得到消息的埃卡特趕來了,他是從其他黨員口中才得到的消息,老實說,這讓他有些難過。
然而當希特勒見到這位曾經亦師亦友的人生導師時,隻是生硬的說了一句“你好”,而魯登道夫看到埃卡特後,更是理都沒理,迴應對方問好的方式,隻是正了正帽子。
就這樣,埃卡特看著希特勒等人離開,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再被需要了,但是這種冷遇,還是讓他感覺到難過。
但是埃卡特沒有抱怨,他咳嗽幾聲,隨後默默跟在隊伍後麵,他知道這樣顯得有些“不要臉”,但是他真的想知道,這個自己推心置腹的“學生”,能夠走多遠。
兩人的矛盾點,主要還是在於理念上,埃卡特不是一個支持暴力的人,他對軍人沒好感,他隻是反對猶太人,而且非常激進。
老實說,埃卡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單純的民族主義者,但希特勒不一樣,隨著他的人際交往圈子擴大,他的視野開闊了,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有了變化。
如果說以前的希特勒,是一個來自奧地利的山村小子,他貧困潦倒,他充滿迷茫,埃卡特就猶如一盞指路明燈,將他帶往一個不曾踏足過的領域。
那麽現在的希特勒,則是一個充滿野心的政黨元首,他擁有成千上萬的死忠,擁有數千人的武裝部隊,擁有許多達官顯貴的支持。
他不再是當年的“城下阿蒙”,埃卡特的理想主義,對他已再無幫助,甚至埃卡特擁有的人脈,希特勒也不再需要。
這位導師的“天真”,已經成為絆腳石,而非助力。
埃卡特吊在隊伍最後,顯得很是失落和淒涼。
而希特勒和魯登道夫則走在隊伍最前麵,他們挺胸抬頭,氣宇軒昂,當有市民朝著他們打招唿時,這位納粹黨的元首,還會揮舞帽子,作為迴應。
然而曆史有時候就是充滿巧合。
遊行的隊伍突然改變了方向,而始作俑者就是魯登道夫,他沒有繼續直行前往市中心的軍區司令部,而是突然右轉,走進了威因大街。
這條路通往議會大廈,而那裏正是國防軍嚴密堅守的地方,就在右轉的十幾分鍾後,雙方便在大街上相遇了。
軍隊架設有機槍,得到增援後,人數眾多,而且士氣高昂。
他們在大街上堆砌壁壘,一個連頂在前麵,與希特勒的隊伍,互相用槍口指著。
“解散,解散。”
國防軍的一名上尉大喊著,他拿著手槍,指著希特勒,表情非常嚴肅。
此時雙方的子彈都上了膛,甚至刺刀都掛上了,氣氛變得非常緊張,稍有擦槍走火,結局就無可挽迴。
“不,我們不會退縮,如果你想開槍,就開槍吧。”
希特勒站在最前麵,他挺起胸膛,用手挽著魯登道夫,其他人也紛紛效仿,他們組成一道人牆,用胸口對著槍口,毫不退讓。
“這是在搞什麽?”
此時雙方都在對峙,沒人注意到,一旁的居民樓裏,安西正注視著一切。
他是來幫忙撤離一位黨員的,結果不想,竟然撞見這一幕。
幾乎第一時間,他就看到了希特勒,於是他躲到窗戶後麵,悄悄摸出了手槍……
砰!
隨著一聲槍響,希特勒應聲倒地,隨後雙方幾乎同時扣動扳機,場麵頓時失控。
無數人慘叫著,向後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