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章 雄心壯誌
大唐:李二你的綠帽掉了 作者:七月餘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畢竟武媚娘曾是宮裏的才人,兩人也有過交往,晉陽公主也沒有把武媚娘當做一般的妾室、外室看待,還是給她幾分體麵。
“謝公主。”
武媚娘在旁邊坐了下來,心裏對晉陽公主也十分感念。
以前在宮裏的時候,她隻是個小小才人,其實早就已經適應了尊卑。
所以,晉陽公主願意給她體麵,才顯得格外寬宥。
現在孩子還小,還什麽都不懂,將來孩子大了,漸漸懂事了,她在公主麵前能有幾分體麵,這對孩子也是好事。
好在是晉陽公主和長樂公主,出身尊貴卻並不囂張跋扈,是真正知書達理的賢惠公主。
晉陽公主問道:“搬到國公府去了?”
武媚娘心裏也有一絲忐忑,陪笑道:“是,前天搬的,昨天歸攏了一遍,見今天天氣好,就來拜見公主了。”
晉陽公主笑道:“搬過去住也好,總比你那個宅院住的舒坦,都說千金小姐,什麽是千金小姐?就是用千金養出來的才是千金小姐。”
“搬去國公府住,對孩子的成長也好。現在天氣冷,孩子又這麽小,不好帶著出門,等天氣暖和了,孩子也大了,多帶著她來我這兒玩。”
“讓這些公主、貴夫人們也認一認我們府上的大小姐。”
武媚娘聽了心裏大為感動,房遺愛說晉陽公主挺憐惜這個孩子,她如今也終於感受到了。
當然了,她心裏也明白,晉陽公主如此憐惜寶兒,是因為寶兒是房遺愛的女兒,而不是因為寶兒是她的女兒。
武媚娘連忙站了起來,福身道:“妾身替寶兒多謝公主的大恩大德。”
晉陽公主笑道:“不必謝我,坐下說話。”
沒有孩子的女人聚在一起無非是聊衣裳聊首飾聊胭脂,而有了孩子的女人聚在一起最大的話題就變成了孩子。
晉陽公主她們自然也不例外,一起聊起了育兒的話題,武媚娘也能融入進去,而且她是最新的新手,也確實需要經驗。
等到房遺愛散衙迴來的時候,房夫人和武媚娘早已經離開了。
“長樂迴去了?”
晉陽公主點了點頭:“嗯,到年底了,事情多,還有客人登門,她住在這邊確實有些不方便。”
房遺愛點了點頭也沒有多說什麽,搬迴去就搬迴去吧,他的勁頭也過去了。
反正姐妹倆也都習慣了,他什麽時候想了隨時都能達成心願。
見晉陽公主目光一眨不眨的盯著他,房遺愛有些狐疑的問道:“你幹嘛這麽看著我?”
晉陽公主抿嘴笑道:“今天媚娘帶著孩子過來了。”
房遺愛依然有些不解:“然後呢?”
前天武媚娘搬去了國公府,昨天他中午他就去了一趟國公府。
剛剛出了月子的武媚娘可不是小別勝新婚那麽簡單,其中過程不可贅述。
難不成,武媚娘還能把這些告訴晉陽公主?
不然,晉陽公主為何用這種眼神看著他?
不對啊,就算武媚娘告訴了晉陽公主,晉陽公主應該也不會感到稀奇,畢竟晉陽公主才出月子也沒多久呢。
晉陽公主笑道:“寶兒好可愛呀。”
房遺愛笑了笑:“是挺可愛的,男孩有男孩的可愛,女孩有女孩的可愛,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因為晉陽公主生的是兒子,房遺愛也不好一直誇女兒有多好,免得晉陽公主吃醋。
女兒歸可愛,疼愛歸疼愛,但這是一個重男輕女的時代,房遺愛也要入鄉隨俗,也會更重視兒子,因為兒子才能挺立門戶。
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兒子繼承家業,這是社會規則,不是房遺愛能撼動的。
晉陽公主笑道:“你說的對,女孩有女孩的可愛,男孩有男孩的可愛。”
“我有了昕兒,看到寶兒那麽可愛,我又饞女兒了,我也想生個這麽可愛的女兒。”
“你說我下一個是生兒子好還是生女兒好?”
房遺愛笑道:“都好,都好,隻要是你生的我都喜歡。”
晉陽公主噗嗤一聲笑道:“我看隻要生的是你的,你就都喜歡,你這說的也太敷衍了。”
房遺愛不是想敷衍,而是他也不確定晉陽公主第二胎會生男孩還是女孩。
房遺愛笑道:“生男還是生女,這是上天定的緣分,我們又沒法選擇。”
晉陽公主笑道:“所以才要求神拜佛嘛,隻是我心裏正糾結著呢,既想生兒子又想生女兒。”
說完之後,晉陽公主目光流轉的看著房遺愛,嫣然笑道:“不過,前提是我得先懷上。”
好吧,這個時代的女人對懷孕生孩子確實很執著,多子多福嘛。
不過,房遺愛覺得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已經不少了,暫時並不想繼續添丁進口。
兒女多了也挺愁人的,而且過於頻繁的生育對女人的身體也有不少的損傷。
不如,過個幾年再說。
當然了,這些話房遺愛也隻能憋在心裏,沒辦法告訴晉陽公主她們。
作為女人,晉陽公主她們隻想著生孩子,而房遺愛作為男人想的就多了。
這些日子,他和晉陽公主她們歡好總是花樣繁多,也不全是為了爽,也是為了避孕。
房遺愛的生活又迴歸到了以前,每天都迴晉陽公主過夜,但是中午卻有時候去長樂公主,有時候去晉國公府。
不同以往的是,每個府邸裏都多了個可愛的孩子。
幸福是挺幸福的,就是有點奔波,所以說幸福之中也伴隨著苦惱。
永徽二年就這麽平靜的度過了。
雖說朝廷發生了不小的動蕩,宮裏更是發生了劇變,但是大唐依然四海升平,國力蒸蒸日上。
大唐順利的渡過了皇權的交替,李治雖然還略顯稚嫩,卻也展現出了不凡的治國能力,已經有明君之相。
百姓安居樂業,商貿發達,兵力強盛,朝中文臣武將濟濟一堂。
登基兩年多的李治在穩固了皇權之後,也逐漸燃起了雄心壯誌。
哪個男人不渴望建功立業?
哪個男人不渴望青史留名?
即便是皇帝也同樣如此。
“謝公主。”
武媚娘在旁邊坐了下來,心裏對晉陽公主也十分感念。
以前在宮裏的時候,她隻是個小小才人,其實早就已經適應了尊卑。
所以,晉陽公主願意給她體麵,才顯得格外寬宥。
現在孩子還小,還什麽都不懂,將來孩子大了,漸漸懂事了,她在公主麵前能有幾分體麵,這對孩子也是好事。
好在是晉陽公主和長樂公主,出身尊貴卻並不囂張跋扈,是真正知書達理的賢惠公主。
晉陽公主問道:“搬到國公府去了?”
武媚娘心裏也有一絲忐忑,陪笑道:“是,前天搬的,昨天歸攏了一遍,見今天天氣好,就來拜見公主了。”
晉陽公主笑道:“搬過去住也好,總比你那個宅院住的舒坦,都說千金小姐,什麽是千金小姐?就是用千金養出來的才是千金小姐。”
“搬去國公府住,對孩子的成長也好。現在天氣冷,孩子又這麽小,不好帶著出門,等天氣暖和了,孩子也大了,多帶著她來我這兒玩。”
“讓這些公主、貴夫人們也認一認我們府上的大小姐。”
武媚娘聽了心裏大為感動,房遺愛說晉陽公主挺憐惜這個孩子,她如今也終於感受到了。
當然了,她心裏也明白,晉陽公主如此憐惜寶兒,是因為寶兒是房遺愛的女兒,而不是因為寶兒是她的女兒。
武媚娘連忙站了起來,福身道:“妾身替寶兒多謝公主的大恩大德。”
晉陽公主笑道:“不必謝我,坐下說話。”
沒有孩子的女人聚在一起無非是聊衣裳聊首飾聊胭脂,而有了孩子的女人聚在一起最大的話題就變成了孩子。
晉陽公主她們自然也不例外,一起聊起了育兒的話題,武媚娘也能融入進去,而且她是最新的新手,也確實需要經驗。
等到房遺愛散衙迴來的時候,房夫人和武媚娘早已經離開了。
“長樂迴去了?”
晉陽公主點了點頭:“嗯,到年底了,事情多,還有客人登門,她住在這邊確實有些不方便。”
房遺愛點了點頭也沒有多說什麽,搬迴去就搬迴去吧,他的勁頭也過去了。
反正姐妹倆也都習慣了,他什麽時候想了隨時都能達成心願。
見晉陽公主目光一眨不眨的盯著他,房遺愛有些狐疑的問道:“你幹嘛這麽看著我?”
晉陽公主抿嘴笑道:“今天媚娘帶著孩子過來了。”
房遺愛依然有些不解:“然後呢?”
前天武媚娘搬去了國公府,昨天他中午他就去了一趟國公府。
剛剛出了月子的武媚娘可不是小別勝新婚那麽簡單,其中過程不可贅述。
難不成,武媚娘還能把這些告訴晉陽公主?
不然,晉陽公主為何用這種眼神看著他?
不對啊,就算武媚娘告訴了晉陽公主,晉陽公主應該也不會感到稀奇,畢竟晉陽公主才出月子也沒多久呢。
晉陽公主笑道:“寶兒好可愛呀。”
房遺愛笑了笑:“是挺可愛的,男孩有男孩的可愛,女孩有女孩的可愛,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因為晉陽公主生的是兒子,房遺愛也不好一直誇女兒有多好,免得晉陽公主吃醋。
女兒歸可愛,疼愛歸疼愛,但這是一個重男輕女的時代,房遺愛也要入鄉隨俗,也會更重視兒子,因為兒子才能挺立門戶。
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兒子繼承家業,這是社會規則,不是房遺愛能撼動的。
晉陽公主笑道:“你說的對,女孩有女孩的可愛,男孩有男孩的可愛。”
“我有了昕兒,看到寶兒那麽可愛,我又饞女兒了,我也想生個這麽可愛的女兒。”
“你說我下一個是生兒子好還是生女兒好?”
房遺愛笑道:“都好,都好,隻要是你生的我都喜歡。”
晉陽公主噗嗤一聲笑道:“我看隻要生的是你的,你就都喜歡,你這說的也太敷衍了。”
房遺愛不是想敷衍,而是他也不確定晉陽公主第二胎會生男孩還是女孩。
房遺愛笑道:“生男還是生女,這是上天定的緣分,我們又沒法選擇。”
晉陽公主笑道:“所以才要求神拜佛嘛,隻是我心裏正糾結著呢,既想生兒子又想生女兒。”
說完之後,晉陽公主目光流轉的看著房遺愛,嫣然笑道:“不過,前提是我得先懷上。”
好吧,這個時代的女人對懷孕生孩子確實很執著,多子多福嘛。
不過,房遺愛覺得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已經不少了,暫時並不想繼續添丁進口。
兒女多了也挺愁人的,而且過於頻繁的生育對女人的身體也有不少的損傷。
不如,過個幾年再說。
當然了,這些話房遺愛也隻能憋在心裏,沒辦法告訴晉陽公主她們。
作為女人,晉陽公主她們隻想著生孩子,而房遺愛作為男人想的就多了。
這些日子,他和晉陽公主她們歡好總是花樣繁多,也不全是為了爽,也是為了避孕。
房遺愛的生活又迴歸到了以前,每天都迴晉陽公主過夜,但是中午卻有時候去長樂公主,有時候去晉國公府。
不同以往的是,每個府邸裏都多了個可愛的孩子。
幸福是挺幸福的,就是有點奔波,所以說幸福之中也伴隨著苦惱。
永徽二年就這麽平靜的度過了。
雖說朝廷發生了不小的動蕩,宮裏更是發生了劇變,但是大唐依然四海升平,國力蒸蒸日上。
大唐順利的渡過了皇權的交替,李治雖然還略顯稚嫩,卻也展現出了不凡的治國能力,已經有明君之相。
百姓安居樂業,商貿發達,兵力強盛,朝中文臣武將濟濟一堂。
登基兩年多的李治在穩固了皇權之後,也逐漸燃起了雄心壯誌。
哪個男人不渴望建功立業?
哪個男人不渴望青史留名?
即便是皇帝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