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隨著歸來述職的幽州刺史毋丘儉離去,天子曹叡在大朝會上,直接以改元為由,頒布了重啟關乎京畿士家清查的詔令。
以尚書右仆射衛臻總領事宜、校事府協助調查;以中護軍領中書侍郎夏侯惠主事,使持節、領中軍步騎七百,許便宜行事之權。
在廟堂之上,此詔令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公卿百官們盡驚詫,但沒有人尋理由勸諫天子曹叡三思而後行。
因為他們都知道天子曹叡是不會收迴成命的。
前番大司農楊阜清查屯田铩羽而歸,某種意義上就是昭示了君威不著,狠狠打了天子曹叡的臉;而今曹叡決意重啟此事,也就是打算尋迴顏麵、向天下士庶彰顯權威。
若在這個節骨眼上勸阻
居廟堂之高,誰會嫌棄自己活太久想找點刺激、讓天子惦記上?
隻是,不勸阻也不行啊
“不畏斧鉞,但畏紙冊;斧鉞誅命,紙冊誅名”之謠,猶在耳。
夏侯惠就是個莽夫,做事猶如發瘋了一樣,什麽手段都使得出來、半點情麵都不給別人留的!
現今還被授與持節之名,步騎七百之威與便宜行事之權,那還真就是鬼神才知道,他能捅出多大簍子來了。
不管怎麽說,屯田製崩壞是個不爭的事實。
京畿各個屯田點更是重災區,外戚權貴、達官貴人等有幾人沒在這上麵分了一杯羹?
有幾人做得到身正不怕影子歪?
更可畏的是“坐罪”啊
以斬伐不避權貴、行事不顧後果的夏侯惠清查,輔以唯恐天下不論的校事羅織構陷.試問誰不寢食難安啊
就連一些持身作風正直的官僚,也對天子這般授權略有微詞。
因為京師是首善之地、也是權力傾軋的漩渦。
他們是清身奉公、沒有蠅營狗苟沒錯,但並不意味著自己就能置身事外、穩坐釣魚台了。
在權力的博弈之中,一個官員是否被牽連或被構陷,並不在於官聲與守身作風、對錯與是非,而是取決於他身居什麽位置之上。
廟堂之上,位置意味著權柄,每一個都是固定的。
所以,每每有誘發廟堂位置更替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人想因勢利導、將某個位置換成自己人;更有無數後浪為了取而代之、想將前浪拍死在岸上。
上進的機會是等出來的,更是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
可以預見的,一旦夏侯惠開始執行詔令的時候,廟堂將迎來一場由火中取栗者、黨同伐異者、汲汲自保者等等共演的群魔亂舞。
些許老臣重臣為了局勢穩定,也在思考著如何勸阻天子。
他們知道清查屯田製的決策有裨於社稷,也知道此舉會誘發廟堂動蕩,因而也覺得,不應該由夏侯惠這種性格的人來主事。
是故,在詔令頒布片刻後,陸續有官員出列進言。
有人聲稱既然是清查洛陽京畿的屯田、糾察不法,應該讓廷尉與司隸校尉也參與其中,為了確保公正嚴明、力爭不使有罪者逃逸製約夏侯惠的獨斷權、不使校事牽連無辜。
也有人聲稱,士家屯田事屬太尉府漢時歸大司農,且太尉司馬懿馬上就要歸來京師了,不宜以衛臻總領,暫且緩一緩待太尉歸來再推行是否更妥當些?
還有林林總總各種說辭。
在知曉無法阻止詔令推行的情況下,他們都以廟堂穩定為由,委婉的勸說天子曹叡,不要授予夏侯惠肆無忌憚亂來的權柄。
隻是可惜了。
天子曹叡不僅心意弗改,且還直接罷朝拂袖而去。
他看透了群臣勸阻的潛在意圖,也心生忿恚了。
緣由,是先前他大興土木修築殿宇、擴納後宮時,群臣們都以不可令國庫空虛、勞民傷財等理由勸諫的。
的確,士家的出產歸入國庫。
但憑什麽,他用士家就是奢靡無度、勞民傷財;想清查世家權貴傾吞屯田田畝之事,就變成了引發社稷動蕩呢?
魏室社稷姓什麽!
歸入國庫的錢糧是誰的!
可恨!
帶著這種忿恚,曹叡甚至還有些後悔,一度覺得先前在北邙山莊園告誡夏侯惠在清查時不可過多牽連,是不是做錯了?
領了詔令的夏侯惠,罷朝之後,徑直去了洛陽北城門宣武觀。
天子授予的七百步騎,就駐紮在那邊。
雖說,他已然接受了丁謐的建議,待幾日後再著手清查士家事宜,但配屬的兵馬還是要提前去領了的。免得事到臨頭了,卻發現這些將士不能如臂使指。
畢竟他即將要做的,是得罪世家權貴的事情嘛
而這些常年戍守在洛陽的中軍將士,誰知道會不會與權貴們有關聯;抑或者是將率本人也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也為屯田製崩壞貢獻了綿薄之力。
當然了,這些思慮是次要的。
持節且有便宜行事之權在手,若是有兵將不識相想拿自己人頭來警示旁人,夏侯惠是不吝成人之美的。
他特地過來一趟的主要緣由,是打算借這些人的口舌一用——
以五日後開始著手清查洛陽典農部屯田、以及日後還要輾轉河東河內等地清查,將兩個月無休為由,他要給這些兵將四日的沐休之期,讓他們歸家與妻兒團聚。夏侯惠相信,這些兵將出營後,定會被有心人套出話語來的。
也必然會領悟到他的意思:侵吞洛陽典農部屯田的人或者被牽扯在其中的人,若是能在五日之內,將自個的屁股擦幹淨,他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做追究。
若是不能,那也不要怪他秉公處置了。
畢竟他已經給機會了,不能把握得住是自個沒本事,怨不得別人。
此舉也算是以實際行動給天子曹叡表態罷。
不過,待他來到軍營,卻發現天子曹叡似是要嚴查士家積弊的意思,調撥給他的步騎兩部將率,竟然都是新來洛陽任職不久且都算是他半個嫡係的。
督騎者乃阿羅盤。
是右北平烏桓單於寇婁敦之弟,在討遼東之前歸附魏國,並借著上貢名義率兩百烏桓騎來洛陽供魏國驅使、以示忠誠。
而督五百步卒的將率,則是左駿伯。
是昔日討遼東之前,夏侯惠請托出塞招降親袁烏桓殘餘部落的人。
某種意義上說,在這兩個人的心中,夏侯惠的分量比天子曹叡更重一些。
天子帝有四海、心懷天下嘛
平時日沒什麽事的話,自然也不會有心情多看他們這種小人物一眼。
而夏侯惠則是他們可以直接接觸得到的,也是有能力且是京師內唯一願意庇護他們的人。
又或者說,他們前來洛陽任職是夏侯惠促成的,不管願意不願意,朝野都在他們頭上貼了夏侯惠的標簽。
與熟稔且有關聯的人打交道,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
夏侯惠見到他們之後,大致寒暄了幾句,便直接聲稱自己在第五日卯時過來,帶他們前去洛陽典農部清查,讓他們自行安排沐休、做好出發的準備。
隨後,他又轉去了中護軍署。
早在他任職鎮護將軍時,天子曹叡就暗示過讓陳騫也參與士家變革之事,但如今沒有明確的詔令,且此番清查也不過是囫圇行事,故而他想問問陳騫的個人意見。
讓他自決是否要參與進來。
對此,陳騫先是有些訝然,隨後便遲疑了起來。
天子曹叡讓他出任夏侯惠屬官的用意,其父陳矯早私下告知他了,所以他也早就做好入局、跟著夏侯惠一條路走到黑的心理準備了。
沒辦法。
兩害相權取其輕。
比起跟著夏侯惠去得罪人,拂了天子心意的後果,他更擔不起。
而今,他都認命了,夏侯惠竟讓他自己來選擇。
是試探嗎?
還是說天子心意有更?
一時之間,他有些吃不準,這突如其來的善意出於什麽理由。
好在他猶豫之際,眼角不經意間瞥見了一旁沒有被問及的虞鬆,已經很自覺的開始收拾幾案,準備歸去沐休數日以待隨夏侯惠去清查士家了。
須臾間,當局者迷的他,猶如醍醐灌頂,立即表示自己是夏侯惠的屬官,隨去清查士家是分內之事雲雲。
言罷了,還麵帶赧然的告了聲罪。
“先前楊侍中奉詔清查士家事宜,最後不了了之;今驟聞陛下重啟此事,故我心中詫異、一時恍惚,以致怠慢了將軍所問,慚愧!慚愧!”
對此,夏侯惠自是不會心有芥蒂的。
陳騫又不愁仕途,在這種事情上略略遲疑,也是人之常情。
姑且論跡不論心罷。
“聽聞陳侍中近來身體抱恙,司馬心憂父病,難免恍惚。”
夏侯惠還主動為他尋了個理由開脫,“倒是我疏忽,竟忘了此事,猶欲使司馬多處奔勞。嗯這樣吧,中護軍署庶務雖不多,但也不可無人主持。司馬此些時日便先留署費心,待我清查士家之事有進展後,司馬再過來幫襯,如何?”
“唯。謝將軍體恤。”
“客氣。”
而在這方麵諸葛誕則很果決。
當夏侯惠歸來府邸的時候,便發現諸葛誕竟不告而來,在堂前候了近半個時辰。(本章完)
以尚書右仆射衛臻總領事宜、校事府協助調查;以中護軍領中書侍郎夏侯惠主事,使持節、領中軍步騎七百,許便宜行事之權。
在廟堂之上,此詔令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公卿百官們盡驚詫,但沒有人尋理由勸諫天子曹叡三思而後行。
因為他們都知道天子曹叡是不會收迴成命的。
前番大司農楊阜清查屯田铩羽而歸,某種意義上就是昭示了君威不著,狠狠打了天子曹叡的臉;而今曹叡決意重啟此事,也就是打算尋迴顏麵、向天下士庶彰顯權威。
若在這個節骨眼上勸阻
居廟堂之高,誰會嫌棄自己活太久想找點刺激、讓天子惦記上?
隻是,不勸阻也不行啊
“不畏斧鉞,但畏紙冊;斧鉞誅命,紙冊誅名”之謠,猶在耳。
夏侯惠就是個莽夫,做事猶如發瘋了一樣,什麽手段都使得出來、半點情麵都不給別人留的!
現今還被授與持節之名,步騎七百之威與便宜行事之權,那還真就是鬼神才知道,他能捅出多大簍子來了。
不管怎麽說,屯田製崩壞是個不爭的事實。
京畿各個屯田點更是重災區,外戚權貴、達官貴人等有幾人沒在這上麵分了一杯羹?
有幾人做得到身正不怕影子歪?
更可畏的是“坐罪”啊
以斬伐不避權貴、行事不顧後果的夏侯惠清查,輔以唯恐天下不論的校事羅織構陷.試問誰不寢食難安啊
就連一些持身作風正直的官僚,也對天子這般授權略有微詞。
因為京師是首善之地、也是權力傾軋的漩渦。
他們是清身奉公、沒有蠅營狗苟沒錯,但並不意味著自己就能置身事外、穩坐釣魚台了。
在權力的博弈之中,一個官員是否被牽連或被構陷,並不在於官聲與守身作風、對錯與是非,而是取決於他身居什麽位置之上。
廟堂之上,位置意味著權柄,每一個都是固定的。
所以,每每有誘發廟堂位置更替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人想因勢利導、將某個位置換成自己人;更有無數後浪為了取而代之、想將前浪拍死在岸上。
上進的機會是等出來的,更是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
可以預見的,一旦夏侯惠開始執行詔令的時候,廟堂將迎來一場由火中取栗者、黨同伐異者、汲汲自保者等等共演的群魔亂舞。
些許老臣重臣為了局勢穩定,也在思考著如何勸阻天子。
他們知道清查屯田製的決策有裨於社稷,也知道此舉會誘發廟堂動蕩,因而也覺得,不應該由夏侯惠這種性格的人來主事。
是故,在詔令頒布片刻後,陸續有官員出列進言。
有人聲稱既然是清查洛陽京畿的屯田、糾察不法,應該讓廷尉與司隸校尉也參與其中,為了確保公正嚴明、力爭不使有罪者逃逸製約夏侯惠的獨斷權、不使校事牽連無辜。
也有人聲稱,士家屯田事屬太尉府漢時歸大司農,且太尉司馬懿馬上就要歸來京師了,不宜以衛臻總領,暫且緩一緩待太尉歸來再推行是否更妥當些?
還有林林總總各種說辭。
在知曉無法阻止詔令推行的情況下,他們都以廟堂穩定為由,委婉的勸說天子曹叡,不要授予夏侯惠肆無忌憚亂來的權柄。
隻是可惜了。
天子曹叡不僅心意弗改,且還直接罷朝拂袖而去。
他看透了群臣勸阻的潛在意圖,也心生忿恚了。
緣由,是先前他大興土木修築殿宇、擴納後宮時,群臣們都以不可令國庫空虛、勞民傷財等理由勸諫的。
的確,士家的出產歸入國庫。
但憑什麽,他用士家就是奢靡無度、勞民傷財;想清查世家權貴傾吞屯田田畝之事,就變成了引發社稷動蕩呢?
魏室社稷姓什麽!
歸入國庫的錢糧是誰的!
可恨!
帶著這種忿恚,曹叡甚至還有些後悔,一度覺得先前在北邙山莊園告誡夏侯惠在清查時不可過多牽連,是不是做錯了?
領了詔令的夏侯惠,罷朝之後,徑直去了洛陽北城門宣武觀。
天子授予的七百步騎,就駐紮在那邊。
雖說,他已然接受了丁謐的建議,待幾日後再著手清查士家事宜,但配屬的兵馬還是要提前去領了的。免得事到臨頭了,卻發現這些將士不能如臂使指。
畢竟他即將要做的,是得罪世家權貴的事情嘛
而這些常年戍守在洛陽的中軍將士,誰知道會不會與權貴們有關聯;抑或者是將率本人也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也為屯田製崩壞貢獻了綿薄之力。
當然了,這些思慮是次要的。
持節且有便宜行事之權在手,若是有兵將不識相想拿自己人頭來警示旁人,夏侯惠是不吝成人之美的。
他特地過來一趟的主要緣由,是打算借這些人的口舌一用——
以五日後開始著手清查洛陽典農部屯田、以及日後還要輾轉河東河內等地清查,將兩個月無休為由,他要給這些兵將四日的沐休之期,讓他們歸家與妻兒團聚。夏侯惠相信,這些兵將出營後,定會被有心人套出話語來的。
也必然會領悟到他的意思:侵吞洛陽典農部屯田的人或者被牽扯在其中的人,若是能在五日之內,將自個的屁股擦幹淨,他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做追究。
若是不能,那也不要怪他秉公處置了。
畢竟他已經給機會了,不能把握得住是自個沒本事,怨不得別人。
此舉也算是以實際行動給天子曹叡表態罷。
不過,待他來到軍營,卻發現天子曹叡似是要嚴查士家積弊的意思,調撥給他的步騎兩部將率,竟然都是新來洛陽任職不久且都算是他半個嫡係的。
督騎者乃阿羅盤。
是右北平烏桓單於寇婁敦之弟,在討遼東之前歸附魏國,並借著上貢名義率兩百烏桓騎來洛陽供魏國驅使、以示忠誠。
而督五百步卒的將率,則是左駿伯。
是昔日討遼東之前,夏侯惠請托出塞招降親袁烏桓殘餘部落的人。
某種意義上說,在這兩個人的心中,夏侯惠的分量比天子曹叡更重一些。
天子帝有四海、心懷天下嘛
平時日沒什麽事的話,自然也不會有心情多看他們這種小人物一眼。
而夏侯惠則是他們可以直接接觸得到的,也是有能力且是京師內唯一願意庇護他們的人。
又或者說,他們前來洛陽任職是夏侯惠促成的,不管願意不願意,朝野都在他們頭上貼了夏侯惠的標簽。
與熟稔且有關聯的人打交道,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
夏侯惠見到他們之後,大致寒暄了幾句,便直接聲稱自己在第五日卯時過來,帶他們前去洛陽典農部清查,讓他們自行安排沐休、做好出發的準備。
隨後,他又轉去了中護軍署。
早在他任職鎮護將軍時,天子曹叡就暗示過讓陳騫也參與士家變革之事,但如今沒有明確的詔令,且此番清查也不過是囫圇行事,故而他想問問陳騫的個人意見。
讓他自決是否要參與進來。
對此,陳騫先是有些訝然,隨後便遲疑了起來。
天子曹叡讓他出任夏侯惠屬官的用意,其父陳矯早私下告知他了,所以他也早就做好入局、跟著夏侯惠一條路走到黑的心理準備了。
沒辦法。
兩害相權取其輕。
比起跟著夏侯惠去得罪人,拂了天子心意的後果,他更擔不起。
而今,他都認命了,夏侯惠竟讓他自己來選擇。
是試探嗎?
還是說天子心意有更?
一時之間,他有些吃不準,這突如其來的善意出於什麽理由。
好在他猶豫之際,眼角不經意間瞥見了一旁沒有被問及的虞鬆,已經很自覺的開始收拾幾案,準備歸去沐休數日以待隨夏侯惠去清查士家了。
須臾間,當局者迷的他,猶如醍醐灌頂,立即表示自己是夏侯惠的屬官,隨去清查士家是分內之事雲雲。
言罷了,還麵帶赧然的告了聲罪。
“先前楊侍中奉詔清查士家事宜,最後不了了之;今驟聞陛下重啟此事,故我心中詫異、一時恍惚,以致怠慢了將軍所問,慚愧!慚愧!”
對此,夏侯惠自是不會心有芥蒂的。
陳騫又不愁仕途,在這種事情上略略遲疑,也是人之常情。
姑且論跡不論心罷。
“聽聞陳侍中近來身體抱恙,司馬心憂父病,難免恍惚。”
夏侯惠還主動為他尋了個理由開脫,“倒是我疏忽,竟忘了此事,猶欲使司馬多處奔勞。嗯這樣吧,中護軍署庶務雖不多,但也不可無人主持。司馬此些時日便先留署費心,待我清查士家之事有進展後,司馬再過來幫襯,如何?”
“唯。謝將軍體恤。”
“客氣。”
而在這方麵諸葛誕則很果決。
當夏侯惠歸來府邸的時候,便發現諸葛誕竟不告而來,在堂前候了近半個時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