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興亞觀音像
全球行動:從在日本開始劫人 作者:鋼鐵夾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靜岡縣伊豆半島。
日本作家川瑞康成所寫的《伊豆的舞女》的伊豆就屬於這裏,在伊豆半島的東岸上有一座名為熱海市的城市,城市裏有一座山,名叫伊豆山。
這座山並不稀奇,沒有直插雲霄的高度,也沒有層巒疊嶂的險峻,它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丘,但是自從幾十年前這裏建立了一座寺廟以後,就不再普通。
在其餘士兵們襲擊熱海市個政府單位時,獨狼帶著一個排的士兵來到了這裏,雖然和任務無關,但是自家總裁知道後很讚同他的決定,讓他放手去幹。
就算浪費時間少殺幾個日苯人也要把山上的這個寺廟蕩平。
獨狼帶著眾人沿著石階朝著山上走去,凡是遇到上山禮拜的遊客或者信徒,全部被士兵們用匕首劃破喉嚨或者刺穿心髒,無一幸免。
來這裏上香的,全是人麵獸心之人。
寒風瑟瑟,山上的樹木沙沙作響,血腥味在山林間彌漫開來,前往寺廟朝拜之路上鋪滿屍體,林間石像上鮮血橫流,空靈之景蕩然無存。
此山上的寺廟名為興亞觀音院,由鬆井石根出資建造,寺廟的核心建築是一尊慈眉善目,雙手合十,仿佛是在祈禱世間再無戰火,人人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的觀音像。
隻是如果觀音大士有靈,怕是恨不得親自出手誅殺建造這座寺院之人,因為鬆井石根用來建造觀音像的材料是十壇浸滿鮮血的泥土。
鬆井石根是日軍華中方麵軍司令,南京大屠殺的元兇,事件發生後他迫於輿論壓力,被召迴國內,在迴國途中,他攜帶了十壇浸滿南京人民鮮血的泥土。
在自家的宅院旁邊,他出資修建了興亞觀音院,意為振興亞洲,寺廟的核心觀音像就是用那十壇血土製成。
寺廟建成後,附近十裏八鄉的人都過來上香參拜,很快發現了疑點,其他寺廟的觀音像不是潔白就是微黃,唯有這座觀音像隱約透露著血色,走近還能聞到血腥味。
鬆井石根也沒隱瞞,並且說自己這是為了以戰止戰,他認為侵華戰爭是為了整個亞洲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所以用血土來塑像,是一件有有“教育意義”的事。
此時寺廟內香火鼎盛,許多慕名過來的香客正在參拜,陣陣檀香圍繞在血色觀音像周圍,遮住了佛像的眼睛。
“快,快逃!”一聲尖銳的聲音劃破了寺廟內的祈禱聲。
一名僧人慌亂的從外麵跑了進來,身上的僧衣透著點點血跡,並且血跡範圍在不斷擴大。
“有人開槍,殺人啦!”
砰!
剛說完一顆子彈就穿透了僧人的心髒,一群戴著黑頭套的武裝分子出現在了寺廟門口。
整個寺廟瞬間安靜下來,木魚聲不再響起,念經的僧人止住嘴巴,禮拜的香客不再祈禱,整個寺廟隻有寒風唿嘯,樹葉瑟瑟的聲音。
一秒鍾後。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整個興亞觀音院動了起來,僧人和香客四散而逃,血色觀音像前的香爐被撞翻在地,纏繞在觀音眼睛上的檀香開始散去,祂臉上的笑容更加生動慈祥。
因果不虛善惡有報,浮生若夢蹉跎,奈何橋怎度奈何。
士兵們蜂擁而入,槍聲開始響起,不因求饒而放過,不以幼小而止步,但凡喘氣者,皆殺。
有人中彈後爬到觀音像邊,祈求菩薩保佑,被士兵一把抓過頭發割開喉嚨,滾燙熱血濺到觀音像上緩緩滑落。
獨狼漫步在寺廟中,跨過一地屍體,朝著寺院後方走去,那裏還有一個他一定要摧毀的東西——七士之碑。
日苯投降後,有七個甲級戰犯被判絞刑,分別是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土肥原賢二、武藤章、廣田弘毅和南京大屠殺的元兇鬆井石根。
他們在絞死後送往火葬場火化,本來會在第二天被輪船帶去海上,拋撒到廣闊的太平洋中喂魚喂蝦,讓其永世不得超生。
但是在火化的當晚,這七名甲級罪犯的辯護律師夥同火葬場的負責人和附近一間寺院的住持將骨灰偷了出來,用別的骨灰代替,隨後轉交給幾位戰犯家屬。
這些戰犯家屬將骨灰帶來了這個觀音院,隨後院裏多了一個七士之碑,裏麵埋藏著那七人的一部分骨灰。
看著前麵寫了漢字的墓碑,獨狼一腳橫踢,將台前的鮮花燭台全部掃落在地。
“炸!把這個七狗之墓給我炸開。”
很快爆炸聲響起,泥土四濺,埋藏在棺材裏的骨灰盒被取了出來,獨狼接過骨灰盒往迴走去。
此時寺廟裏麵已經雪流成河,雪腥味完全掩蓋了檀香,獨狼走到血色觀音像前,站立注視一會後,讓士兵將提前準備的秋田犬帶過來。
骨灰灑在觀音像前,獨狼指使秋田犬去吃。
“長官,它不喜歡吃。”士兵撓頭道。
“扒開它的嘴,我親自喂它吃。”
獨狼抓起骨灰,一把一把的往狗嘴裏塞,當最後一把也塞完以後,獨狼手中利刃一揮,一個帶血狗頭掉落在地。
獨狼撿起狗頭擺放到供桌上,對著血觀音像念叨幾句往生咒後就親自按響開關,炸毀佛像。
身不離法場而心證菩提。
“人雖死,罪難消,一想到這鬆井石根的血脈還流傳於世,並且頻繁出現在世人麵前,這事就沒有完結。”獨狼對著士兵們說道。
“長官,你是說他的後人嗎?”一名士兵問道。
在等待傳送的十分鍾的無聊時間裏,獨狼也不介意聊聊天,“沒錯,其他不知名的後代還在搜尋中,但是有兩個知名的後代現在就能解決。
一個叫做鬆井玲奈,一個叫做鬆井珠理奈,她們兩個都是歌手,演員,那個鬆井珠理奈還是偶像組合ske48成員,獲得過akb48全球總海選第一名。
這兩個人已經查到她們住址了,我們現在就過去送她們去見曾爺爺。”
日本作家川瑞康成所寫的《伊豆的舞女》的伊豆就屬於這裏,在伊豆半島的東岸上有一座名為熱海市的城市,城市裏有一座山,名叫伊豆山。
這座山並不稀奇,沒有直插雲霄的高度,也沒有層巒疊嶂的險峻,它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丘,但是自從幾十年前這裏建立了一座寺廟以後,就不再普通。
在其餘士兵們襲擊熱海市個政府單位時,獨狼帶著一個排的士兵來到了這裏,雖然和任務無關,但是自家總裁知道後很讚同他的決定,讓他放手去幹。
就算浪費時間少殺幾個日苯人也要把山上的這個寺廟蕩平。
獨狼帶著眾人沿著石階朝著山上走去,凡是遇到上山禮拜的遊客或者信徒,全部被士兵們用匕首劃破喉嚨或者刺穿心髒,無一幸免。
來這裏上香的,全是人麵獸心之人。
寒風瑟瑟,山上的樹木沙沙作響,血腥味在山林間彌漫開來,前往寺廟朝拜之路上鋪滿屍體,林間石像上鮮血橫流,空靈之景蕩然無存。
此山上的寺廟名為興亞觀音院,由鬆井石根出資建造,寺廟的核心建築是一尊慈眉善目,雙手合十,仿佛是在祈禱世間再無戰火,人人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的觀音像。
隻是如果觀音大士有靈,怕是恨不得親自出手誅殺建造這座寺院之人,因為鬆井石根用來建造觀音像的材料是十壇浸滿鮮血的泥土。
鬆井石根是日軍華中方麵軍司令,南京大屠殺的元兇,事件發生後他迫於輿論壓力,被召迴國內,在迴國途中,他攜帶了十壇浸滿南京人民鮮血的泥土。
在自家的宅院旁邊,他出資修建了興亞觀音院,意為振興亞洲,寺廟的核心觀音像就是用那十壇血土製成。
寺廟建成後,附近十裏八鄉的人都過來上香參拜,很快發現了疑點,其他寺廟的觀音像不是潔白就是微黃,唯有這座觀音像隱約透露著血色,走近還能聞到血腥味。
鬆井石根也沒隱瞞,並且說自己這是為了以戰止戰,他認為侵華戰爭是為了整個亞洲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所以用血土來塑像,是一件有有“教育意義”的事。
此時寺廟內香火鼎盛,許多慕名過來的香客正在參拜,陣陣檀香圍繞在血色觀音像周圍,遮住了佛像的眼睛。
“快,快逃!”一聲尖銳的聲音劃破了寺廟內的祈禱聲。
一名僧人慌亂的從外麵跑了進來,身上的僧衣透著點點血跡,並且血跡範圍在不斷擴大。
“有人開槍,殺人啦!”
砰!
剛說完一顆子彈就穿透了僧人的心髒,一群戴著黑頭套的武裝分子出現在了寺廟門口。
整個寺廟瞬間安靜下來,木魚聲不再響起,念經的僧人止住嘴巴,禮拜的香客不再祈禱,整個寺廟隻有寒風唿嘯,樹葉瑟瑟的聲音。
一秒鍾後。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整個興亞觀音院動了起來,僧人和香客四散而逃,血色觀音像前的香爐被撞翻在地,纏繞在觀音眼睛上的檀香開始散去,祂臉上的笑容更加生動慈祥。
因果不虛善惡有報,浮生若夢蹉跎,奈何橋怎度奈何。
士兵們蜂擁而入,槍聲開始響起,不因求饒而放過,不以幼小而止步,但凡喘氣者,皆殺。
有人中彈後爬到觀音像邊,祈求菩薩保佑,被士兵一把抓過頭發割開喉嚨,滾燙熱血濺到觀音像上緩緩滑落。
獨狼漫步在寺廟中,跨過一地屍體,朝著寺院後方走去,那裏還有一個他一定要摧毀的東西——七士之碑。
日苯投降後,有七個甲級戰犯被判絞刑,分別是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土肥原賢二、武藤章、廣田弘毅和南京大屠殺的元兇鬆井石根。
他們在絞死後送往火葬場火化,本來會在第二天被輪船帶去海上,拋撒到廣闊的太平洋中喂魚喂蝦,讓其永世不得超生。
但是在火化的當晚,這七名甲級罪犯的辯護律師夥同火葬場的負責人和附近一間寺院的住持將骨灰偷了出來,用別的骨灰代替,隨後轉交給幾位戰犯家屬。
這些戰犯家屬將骨灰帶來了這個觀音院,隨後院裏多了一個七士之碑,裏麵埋藏著那七人的一部分骨灰。
看著前麵寫了漢字的墓碑,獨狼一腳橫踢,將台前的鮮花燭台全部掃落在地。
“炸!把這個七狗之墓給我炸開。”
很快爆炸聲響起,泥土四濺,埋藏在棺材裏的骨灰盒被取了出來,獨狼接過骨灰盒往迴走去。
此時寺廟裏麵已經雪流成河,雪腥味完全掩蓋了檀香,獨狼走到血色觀音像前,站立注視一會後,讓士兵將提前準備的秋田犬帶過來。
骨灰灑在觀音像前,獨狼指使秋田犬去吃。
“長官,它不喜歡吃。”士兵撓頭道。
“扒開它的嘴,我親自喂它吃。”
獨狼抓起骨灰,一把一把的往狗嘴裏塞,當最後一把也塞完以後,獨狼手中利刃一揮,一個帶血狗頭掉落在地。
獨狼撿起狗頭擺放到供桌上,對著血觀音像念叨幾句往生咒後就親自按響開關,炸毀佛像。
身不離法場而心證菩提。
“人雖死,罪難消,一想到這鬆井石根的血脈還流傳於世,並且頻繁出現在世人麵前,這事就沒有完結。”獨狼對著士兵們說道。
“長官,你是說他的後人嗎?”一名士兵問道。
在等待傳送的十分鍾的無聊時間裏,獨狼也不介意聊聊天,“沒錯,其他不知名的後代還在搜尋中,但是有兩個知名的後代現在就能解決。
一個叫做鬆井玲奈,一個叫做鬆井珠理奈,她們兩個都是歌手,演員,那個鬆井珠理奈還是偶像組合ske48成員,獲得過akb48全球總海選第一名。
這兩個人已經查到她們住址了,我們現在就過去送她們去見曾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