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這想法是不是太做夢了?
大秦:先生別擔心,朕不是皇帝! 作者:毛神大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先生說的正是。”
嬴政也馬上接過趙龍的話說道,“我大秦,得到上天如此的眷顧,又豈敢不珍惜?請先生放心,那是山東六國舊土之人,不管原本屬於哪個國的,現在都是大秦的子民了,朕不會對他們妄加殺戮。否則的話必然會遺禍子孫!”
這話說的倒也沒錯,畢竟,你現在殺的爽,那迴頭都是子孫的債。
所謂父債子償,祖祖輩輩的恩怨糾葛,就算到了子孫那一輩也要償還的。
別說嬴政沒有大開殺戒了,就算做人做事做到他這種程度,已經把六國的人赦免了不少了,但是照樣還是引起了項羽那幫人瘋狂的報複。
而曆朝曆代,但凡有些恩怨糾葛的,到最後很多都避免不了被清算的。
比如關羽……
所以為了子孫後代的考慮,除非你能把這幫人完全鎮壓或者是完全控製乃或者完全消滅,服了的話不要輕易給子孫後代拉什麽仇恨。
不劃算!
“陛下所言甚是。”
趙龍說道,“大秦將那些地方打下來,一定要想著能夠永遠控製,而不是隻圖一時之快,隻圖一時的壓製。那些地方如果成為秦國的領土,而如果大秦朝廷能夠對他們一視同仁,就如同現在的關中老秦一樣,將會永永遠遠都成為秦國的臣民,到底哪個更為劃算,想必諸位也是清楚的很。”
“正是如此……我大秦要的是永遠的地方和人,豈能隻貪圖一時的壓製?”
李斯說道,“更何況若使事情更為激化,那早晚會引起更大的震動!所以殺是殺不完的,若是屠刀下去,隻會產生更多的新仇舊恨,對子孫後代來說,也絕對不是什麽好事!我也認為絕對不能光靠打壓,而應該另想他法!”
“嗯。”
嬴政說道,“故如此,朕心裏,想出了一個對策,馮相,你就和百官,說一說朕的想法吧?”
什麽?
聽到嬴政的話之後,馮去疾心裏稍稍一動,心裏不禁一緊。
陛下竟然讓我說?
那陛下的用意和想法也自然清楚的很了……
畢竟他作為老秦權貴之手,也是身為丞相的人,由他來說,那第一說明他已經知道嬴政的意思了,第二更說明他對此是讚同的。
他都讚同了,那其他人還能好反對嗎。
這樣做不管怎麽樣都是最合適的,當然很可能會稍微有點廢丞相。
“諾。”
馮去疾隻好說道,“微臣領命。”
他又轉頭看向百官,百官也全都翹首以待,看向了馮去疾。
“陛下的想法是,不用朝廷的兵馬也不用朝廷多少耗費而能夠把那些六國的反秦勢力引誘出來,讓他們去幫大秦開疆擴土。”
馮去疾說道,“本官私下裏認為,這樣的主意是絕好的。”
嗯……嗯?
你特麽等會!
聽到逢聚集的話之後,眾人先是一愣,後是一陣無語。
這話是在做夢嗎?
當然,他們也不敢如此說,畢竟想出這個主意的是陛下而說出這個主意的是,他們的領袖馮去疾。
隻不過……
“陛下所想,丞相所言,那自然都是對的。”
一個大臣聽了,壯著膽子問道,“隻不過微臣等愚鈍的很,不知該用什麽辦法能讓這法子妥當的辦下來?”
沒錯,你別光說的好聽,你得把事情辦成了呀,你要是事情辦不成,說的再好聽也是沒有用的!
“嗯。”
馮去疾繼續說道,“我們從不少人中甄選之後,選擇了一個叫項伯的人。”
嗯?
項伯?
“項伯?這個人該不會就是,當年楚國將領項燕的族人吧?”
一個權貴,聽了忍不住說道。
“沒錯,他是項燕的兒子。”
馮去疾說道。
竟然還是項燕的兒子?
聽到項伯的身份之後,眾人忍不住一陣大駭。
“陛下,丞相大人,此事隻怕萬萬不可!”
一個大臣聽了馬上說道,“當年項燕曾經大破秦軍,殺我七校尉,二十萬平均損失慘重!而且他雖然最後敗亡,但還是戰死而亡,於我們大秦的仇恨不可謂不深呀!”
“正是如此也!”
另一人聽了,馬上接過話說道,“若用如此對大秦苦大仇深的人,那豈不是巴望著他造反嗎?”
嗯?
等等……
眾人此時此刻,心中不僅一陣微妙。
難道說朝廷的用意真的是要逼迫這些人造反嗎?
那用意又是什麽呢?
難道說這樣的用意是逼迫這些人提前造反,然後朝廷主治兵馬將這些想要造反的人提前剿滅?
畢竟若是自己在明別人在暗,肯定要處於被動,但是要把他們逼到明處,確實會有所不同。
隻不過……
這麽做多少還是有點兒詭異的……
“難道我朝廷是想要讓他們主動造反,然後將他們順勢撲滅?”
一個大臣聽了,小心詢問道。
“這個,也可以是一個打算。”
嬴政緩緩說道,“畢竟若是縱容他們在暗處發展,那越晚就越是個危害隱患。若把他們逼迫或者引誘到明處,他們就反而陷入被動。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想要做什麽,那還得掂量掂量。”
說著,嬴政繼續說道,“但選擇這個人,卻並不是衝著他要造反去的,朕讓人去詳查過了,他是一個貪圖私利勝過所有的人,隻要對他威逼利誘的恰當,那這樣的人會緊緊攥住自己的富貴,而絕對不會鋌而走險,以他的名聲和身份,若是能夠起到帶頭的效果,至少對於瓦解楚國那些反秦陣營的人來說是絕頂的好事。”
沒錯,這就是牌坊!
而且還是六國之中勢力最大的楚國,以及楚國反秦勢力最為亮眼的項燕的族人,還是他兒子!
他兒子都帶頭成為大秦的子民了,對大秦選擇效忠了,那他的族人呢?
那其他的楚國人呢?
比起他們來說,國仇家恨肯定遠不如項燕的後代。
這樣的人都不想造,反而想著能夠融入大秦了,那剩下的人有多少鬥誌呢?
不怕你原本眾誌成城,就怕你後來必成一盤散沙!
道理,就是這麽簡單!
嬴政也馬上接過趙龍的話說道,“我大秦,得到上天如此的眷顧,又豈敢不珍惜?請先生放心,那是山東六國舊土之人,不管原本屬於哪個國的,現在都是大秦的子民了,朕不會對他們妄加殺戮。否則的話必然會遺禍子孫!”
這話說的倒也沒錯,畢竟,你現在殺的爽,那迴頭都是子孫的債。
所謂父債子償,祖祖輩輩的恩怨糾葛,就算到了子孫那一輩也要償還的。
別說嬴政沒有大開殺戒了,就算做人做事做到他這種程度,已經把六國的人赦免了不少了,但是照樣還是引起了項羽那幫人瘋狂的報複。
而曆朝曆代,但凡有些恩怨糾葛的,到最後很多都避免不了被清算的。
比如關羽……
所以為了子孫後代的考慮,除非你能把這幫人完全鎮壓或者是完全控製乃或者完全消滅,服了的話不要輕易給子孫後代拉什麽仇恨。
不劃算!
“陛下所言甚是。”
趙龍說道,“大秦將那些地方打下來,一定要想著能夠永遠控製,而不是隻圖一時之快,隻圖一時的壓製。那些地方如果成為秦國的領土,而如果大秦朝廷能夠對他們一視同仁,就如同現在的關中老秦一樣,將會永永遠遠都成為秦國的臣民,到底哪個更為劃算,想必諸位也是清楚的很。”
“正是如此……我大秦要的是永遠的地方和人,豈能隻貪圖一時的壓製?”
李斯說道,“更何況若使事情更為激化,那早晚會引起更大的震動!所以殺是殺不完的,若是屠刀下去,隻會產生更多的新仇舊恨,對子孫後代來說,也絕對不是什麽好事!我也認為絕對不能光靠打壓,而應該另想他法!”
“嗯。”
嬴政說道,“故如此,朕心裏,想出了一個對策,馮相,你就和百官,說一說朕的想法吧?”
什麽?
聽到嬴政的話之後,馮去疾心裏稍稍一動,心裏不禁一緊。
陛下竟然讓我說?
那陛下的用意和想法也自然清楚的很了……
畢竟他作為老秦權貴之手,也是身為丞相的人,由他來說,那第一說明他已經知道嬴政的意思了,第二更說明他對此是讚同的。
他都讚同了,那其他人還能好反對嗎。
這樣做不管怎麽樣都是最合適的,當然很可能會稍微有點廢丞相。
“諾。”
馮去疾隻好說道,“微臣領命。”
他又轉頭看向百官,百官也全都翹首以待,看向了馮去疾。
“陛下的想法是,不用朝廷的兵馬也不用朝廷多少耗費而能夠把那些六國的反秦勢力引誘出來,讓他們去幫大秦開疆擴土。”
馮去疾說道,“本官私下裏認為,這樣的主意是絕好的。”
嗯……嗯?
你特麽等會!
聽到逢聚集的話之後,眾人先是一愣,後是一陣無語。
這話是在做夢嗎?
當然,他們也不敢如此說,畢竟想出這個主意的是陛下而說出這個主意的是,他們的領袖馮去疾。
隻不過……
“陛下所想,丞相所言,那自然都是對的。”
一個大臣聽了,壯著膽子問道,“隻不過微臣等愚鈍的很,不知該用什麽辦法能讓這法子妥當的辦下來?”
沒錯,你別光說的好聽,你得把事情辦成了呀,你要是事情辦不成,說的再好聽也是沒有用的!
“嗯。”
馮去疾繼續說道,“我們從不少人中甄選之後,選擇了一個叫項伯的人。”
嗯?
項伯?
“項伯?這個人該不會就是,當年楚國將領項燕的族人吧?”
一個權貴,聽了忍不住說道。
“沒錯,他是項燕的兒子。”
馮去疾說道。
竟然還是項燕的兒子?
聽到項伯的身份之後,眾人忍不住一陣大駭。
“陛下,丞相大人,此事隻怕萬萬不可!”
一個大臣聽了馬上說道,“當年項燕曾經大破秦軍,殺我七校尉,二十萬平均損失慘重!而且他雖然最後敗亡,但還是戰死而亡,於我們大秦的仇恨不可謂不深呀!”
“正是如此也!”
另一人聽了,馬上接過話說道,“若用如此對大秦苦大仇深的人,那豈不是巴望著他造反嗎?”
嗯?
等等……
眾人此時此刻,心中不僅一陣微妙。
難道說朝廷的用意真的是要逼迫這些人造反嗎?
那用意又是什麽呢?
難道說這樣的用意是逼迫這些人提前造反,然後朝廷主治兵馬將這些想要造反的人提前剿滅?
畢竟若是自己在明別人在暗,肯定要處於被動,但是要把他們逼到明處,確實會有所不同。
隻不過……
這麽做多少還是有點兒詭異的……
“難道我朝廷是想要讓他們主動造反,然後將他們順勢撲滅?”
一個大臣聽了,小心詢問道。
“這個,也可以是一個打算。”
嬴政緩緩說道,“畢竟若是縱容他們在暗處發展,那越晚就越是個危害隱患。若把他們逼迫或者引誘到明處,他們就反而陷入被動。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想要做什麽,那還得掂量掂量。”
說著,嬴政繼續說道,“但選擇這個人,卻並不是衝著他要造反去的,朕讓人去詳查過了,他是一個貪圖私利勝過所有的人,隻要對他威逼利誘的恰當,那這樣的人會緊緊攥住自己的富貴,而絕對不會鋌而走險,以他的名聲和身份,若是能夠起到帶頭的效果,至少對於瓦解楚國那些反秦陣營的人來說是絕頂的好事。”
沒錯,這就是牌坊!
而且還是六國之中勢力最大的楚國,以及楚國反秦勢力最為亮眼的項燕的族人,還是他兒子!
他兒子都帶頭成為大秦的子民了,對大秦選擇效忠了,那他的族人呢?
那其他的楚國人呢?
比起他們來說,國仇家恨肯定遠不如項燕的後代。
這樣的人都不想造,反而想著能夠融入大秦了,那剩下的人有多少鬥誌呢?
不怕你原本眾誌成城,就怕你後來必成一盤散沙!
道理,就是這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