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朝政處置權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待交待完,朱大典帶著幾百親兵便向東而去。
曾經主持平定過吳橋兵變,擔任過漕運總督,朱大典對山東的情況十分熟悉,也知道山東真正的底蘊所在。
到沂州,直接去見因罪而賦閑在家的楊禦藩,給了他一個副將的職位,讓其為國出力。
楊禦藩為大明太傅楊肇基之子,出身於軍人世家,在天啟年間便是副將。他當然看不上副將這個職位,隻是願意為朝廷效力。
在楊禦藩的全力支持下,朱大典很快整合了沂州周邊的所有兵力,並征募了數千青壯。
楊禦藩之子楊彩、楊珍皆在軍中,被朱大典任命為遊擊將軍。
因討伐李青山有功而升為副將、誥封驃騎將軍,同樣也是楊禦藩之侄的楊衍也帶了數千精兵前來。
朱大典手中一下子有了萬餘人,膽氣更壯,於是北上淄博,將之作為自己大帥的行營所在。
傳令寧海、萊州、登州、青州、鼇山、威海、成山、靖海、大嵩、靈山、安東等十一衛,以及即墨、文登、蓬萊三營,讓其主將各派精銳兵卒前來。
朱大典更是以山東總督的名義下了一道指令,凡是山東境內,願意報效朝廷者,皆給予機會。
以此,招將,招兵。
一些不安分的,紛紛湧向淄博,投效報軍。
京師。
蔣德璟拿著一疊奏疏來尋崇禎皇帝。
百餘萬畝的良田被京營士卒買去了大半,剩下的也被眾多流民簽訂了協議後拿了去。
大明皇家銀行在這單大生意的支持下,開了一個好頭。在京師最繁華的琉璃廠大街上開了店鋪,準許私人存款和借貸。
其他如皇家禦廚坊、皇家銀坊、皇家巾帽坊、皇家織染坊、皇家酒坊、皇家醋坊等也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隨時可以開門營業。
隨著這些事業的發展壯大,蔣德璟發現戶部的人不夠用了。其他的倒好,就是算吏是越來越不夠了。
他這次前來,就是想讓朱由哲放開科舉限製,招選一些會經營和算賬的人才充當底層官吏。
他甚至想過,從太學院中招選一些太學生,專門教授他們這些,好使這些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現在蔣德璟看明白了,財賦才是一切。
以朝廷的名義開辦這些,賺取錢財,好補充大明財賦的緊缺,或許是挽救大明的另外一條路。
這段時間內,蔣德璟感覺自己是越來越看不懂崇禎皇帝了,總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
但崇禎皇帝做的,到目前看,似乎大多都是對的。
在路上,蔣德璟見到了李邦華。
還是坐著輦,被幾個內侍抬著。
莫名的,蔣德璟有點羨慕李邦華。
這樣的禮遇,從古到今又有幾個臣子享受過?
李邦華看到蔣德璟,不能再坐了,下了輦,和蔣德璟一路走著說話。
兩人談到京師的那些流民。
蔣德璟正為如何安置他們頭疼不已。
流民眾多,即使每日兩頓稀粥,每天的消耗也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這些流民聚在一起,難免生亂。
李邦華卻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以工代賑。
這些流民以青壯居多,因為老弱的,基本上早就餓死了。可以以朝廷的名義讓他們做事,而提供給他們吃的。
這樣既可以幫朝廷解決勞力問題,也可以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避免他們餓死,最主要的是讓他們有事做。
人閑下來,就容易惹事。
讓他們忙起來,就不會輕易惹事了。
而做事。
既然是朝廷要防守京師,那就主要著重於這方麵。
例如,修補破損的城牆,挖寬、挖深護城河,甚至將京城外方圓三十裏的樹木全部砍掉。
可以讓他們利用砍掉的樹木在城外建木屋大房,安置他們自己,讓他們暫時有個地方居住,不再受凍餓之苦。
有用的,無用的,總之,讓他們忙起來。
蔣德璟想了想,感覺可行。
兩人約定好,一會共同向崇禎皇帝奏報。
但到了宮門口,守軍的禁軍卻不放他們進宮。還說陛下身體抱恙,正在休養,不見任何人。
李邦華眉頭緊皺,但什麽都沒說。
但蔣德璟卻不幹了,叫嚷著崇禎皇帝已經兩天沒上朝了,朝廷有那麽多事等待其處置。
就是身體抱恙,他們也應該前去拜見陛下。
蔣德璟大聲叫嚷著,引得很多人前來。
守門禁軍無奈,最後隻得叫來鞏永固。鞏永固又叫來李若璉和栗宗舟,三人將李邦華和蔣德璟迎進宮。
不一會,王承恩也趕了過來。
眾人拜見了周皇後。
從周皇後口中,李邦華和蔣德璟得到了一個震的他們目瞪口呆的消息,崇禎皇帝不在宮中。
李邦華怔怔的看著周皇後,“娘娘,陛下去了哪裏?”
周皇後臉色有點難看,“陛下說,他要去遼東一趟,幾日就迴。”
蔣德璟胡須亂抖,連語氣都在顫抖,“堂堂天子,竟然,竟然……”他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李若璉道:“目前京師雖然有不少士卒,但戰力孱弱。守城可以,但無法擊敗賊軍。況且,誰也不敢保證滿清不會趁勢入關。所以,陛下說,他必須去遼東見吳三桂一麵。”
蔣德璟怒指李若璉和鞏永固,“那麽說,你們都提前知道此事,那你們為何不勸陛下?若陛下出現什麽意外,你們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李若璉和鞏永固低著頭,臉色難看,沒有迴話。
這時,李邦華上前一步,躬身向周皇後行了一禮,“娘娘,陛下走時,可說過如何處置朝政?”
周皇後道:“皇上走時說,先瞞著你們,等瞞不過去了,就告知你們二人,也僅限於你們二人。”
“朝廷之事,你們內閣商議著處置。若有不同意見,以李首輔的意見處置。若實在處置不了,就快馬送去遼東,李若璉會負責送到。”
李邦華皺眉,“娘娘,那我等處置,是否還要上稟娘娘或者太子?”
周皇後搖頭道:“皇上說不用,你們自己處置就行。”
說完,周皇後又補充了一句,“太子尚幼,本宮也是一介女流,對朝政不甚熟悉。皇上信任你們,你們自己做主就行。但本宮和太子一直在。”
曾經主持平定過吳橋兵變,擔任過漕運總督,朱大典對山東的情況十分熟悉,也知道山東真正的底蘊所在。
到沂州,直接去見因罪而賦閑在家的楊禦藩,給了他一個副將的職位,讓其為國出力。
楊禦藩為大明太傅楊肇基之子,出身於軍人世家,在天啟年間便是副將。他當然看不上副將這個職位,隻是願意為朝廷效力。
在楊禦藩的全力支持下,朱大典很快整合了沂州周邊的所有兵力,並征募了數千青壯。
楊禦藩之子楊彩、楊珍皆在軍中,被朱大典任命為遊擊將軍。
因討伐李青山有功而升為副將、誥封驃騎將軍,同樣也是楊禦藩之侄的楊衍也帶了數千精兵前來。
朱大典手中一下子有了萬餘人,膽氣更壯,於是北上淄博,將之作為自己大帥的行營所在。
傳令寧海、萊州、登州、青州、鼇山、威海、成山、靖海、大嵩、靈山、安東等十一衛,以及即墨、文登、蓬萊三營,讓其主將各派精銳兵卒前來。
朱大典更是以山東總督的名義下了一道指令,凡是山東境內,願意報效朝廷者,皆給予機會。
以此,招將,招兵。
一些不安分的,紛紛湧向淄博,投效報軍。
京師。
蔣德璟拿著一疊奏疏來尋崇禎皇帝。
百餘萬畝的良田被京營士卒買去了大半,剩下的也被眾多流民簽訂了協議後拿了去。
大明皇家銀行在這單大生意的支持下,開了一個好頭。在京師最繁華的琉璃廠大街上開了店鋪,準許私人存款和借貸。
其他如皇家禦廚坊、皇家銀坊、皇家巾帽坊、皇家織染坊、皇家酒坊、皇家醋坊等也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隨時可以開門營業。
隨著這些事業的發展壯大,蔣德璟發現戶部的人不夠用了。其他的倒好,就是算吏是越來越不夠了。
他這次前來,就是想讓朱由哲放開科舉限製,招選一些會經營和算賬的人才充當底層官吏。
他甚至想過,從太學院中招選一些太學生,專門教授他們這些,好使這些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現在蔣德璟看明白了,財賦才是一切。
以朝廷的名義開辦這些,賺取錢財,好補充大明財賦的緊缺,或許是挽救大明的另外一條路。
這段時間內,蔣德璟感覺自己是越來越看不懂崇禎皇帝了,總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
但崇禎皇帝做的,到目前看,似乎大多都是對的。
在路上,蔣德璟見到了李邦華。
還是坐著輦,被幾個內侍抬著。
莫名的,蔣德璟有點羨慕李邦華。
這樣的禮遇,從古到今又有幾個臣子享受過?
李邦華看到蔣德璟,不能再坐了,下了輦,和蔣德璟一路走著說話。
兩人談到京師的那些流民。
蔣德璟正為如何安置他們頭疼不已。
流民眾多,即使每日兩頓稀粥,每天的消耗也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這些流民聚在一起,難免生亂。
李邦華卻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以工代賑。
這些流民以青壯居多,因為老弱的,基本上早就餓死了。可以以朝廷的名義讓他們做事,而提供給他們吃的。
這樣既可以幫朝廷解決勞力問題,也可以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避免他們餓死,最主要的是讓他們有事做。
人閑下來,就容易惹事。
讓他們忙起來,就不會輕易惹事了。
而做事。
既然是朝廷要防守京師,那就主要著重於這方麵。
例如,修補破損的城牆,挖寬、挖深護城河,甚至將京城外方圓三十裏的樹木全部砍掉。
可以讓他們利用砍掉的樹木在城外建木屋大房,安置他們自己,讓他們暫時有個地方居住,不再受凍餓之苦。
有用的,無用的,總之,讓他們忙起來。
蔣德璟想了想,感覺可行。
兩人約定好,一會共同向崇禎皇帝奏報。
但到了宮門口,守軍的禁軍卻不放他們進宮。還說陛下身體抱恙,正在休養,不見任何人。
李邦華眉頭緊皺,但什麽都沒說。
但蔣德璟卻不幹了,叫嚷著崇禎皇帝已經兩天沒上朝了,朝廷有那麽多事等待其處置。
就是身體抱恙,他們也應該前去拜見陛下。
蔣德璟大聲叫嚷著,引得很多人前來。
守門禁軍無奈,最後隻得叫來鞏永固。鞏永固又叫來李若璉和栗宗舟,三人將李邦華和蔣德璟迎進宮。
不一會,王承恩也趕了過來。
眾人拜見了周皇後。
從周皇後口中,李邦華和蔣德璟得到了一個震的他們目瞪口呆的消息,崇禎皇帝不在宮中。
李邦華怔怔的看著周皇後,“娘娘,陛下去了哪裏?”
周皇後臉色有點難看,“陛下說,他要去遼東一趟,幾日就迴。”
蔣德璟胡須亂抖,連語氣都在顫抖,“堂堂天子,竟然,竟然……”他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李若璉道:“目前京師雖然有不少士卒,但戰力孱弱。守城可以,但無法擊敗賊軍。況且,誰也不敢保證滿清不會趁勢入關。所以,陛下說,他必須去遼東見吳三桂一麵。”
蔣德璟怒指李若璉和鞏永固,“那麽說,你們都提前知道此事,那你們為何不勸陛下?若陛下出現什麽意外,你們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李若璉和鞏永固低著頭,臉色難看,沒有迴話。
這時,李邦華上前一步,躬身向周皇後行了一禮,“娘娘,陛下走時,可說過如何處置朝政?”
周皇後道:“皇上走時說,先瞞著你們,等瞞不過去了,就告知你們二人,也僅限於你們二人。”
“朝廷之事,你們內閣商議著處置。若有不同意見,以李首輔的意見處置。若實在處置不了,就快馬送去遼東,李若璉會負責送到。”
李邦華皺眉,“娘娘,那我等處置,是否還要上稟娘娘或者太子?”
周皇後搖頭道:“皇上說不用,你們自己處置就行。”
說完,周皇後又補充了一句,“太子尚幼,本宮也是一介女流,對朝政不甚熟悉。皇上信任你們,你們自己做主就行。但本宮和太子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