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緩攻急攻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原有兩座城,分別為太原縣城和太原府城。
太原縣城是在晉陽古城的基礎上興建而來的,城高三丈,壕深一丈,周常三點八公裏。
有四門,都有甕城,不及晉陽古城之二十分之一。
崇禎年間,賊寇橫行,縣令朱萬欽和鄉紳李中馥動員本邑人士捐款,為原本的土城牆進行包磚。
但因為時間不夠,隻磚砌護了東、西、北三麵,畢竟其主要防備是從北麵而來之敵。
卻不曾想,首先迎來的卻是從南而來的闖軍,正對著他們的南麵城牆反而最為殘破。
但太原縣城依山傍水,設施完善,卻不是輕易能夠拿下的。
太原府城是朱元璋得到天下之後,令人在宋朝太原古城的基礎上擴建的。
有八座城門,高三丈五尺,周長二十四裏。
牆以磚石,環以大壕,四隅皆有角樓。城池堅固,宏大壯觀。
兩城相隔近二十裏,互為犄角。
本來,蔡懋德打算放棄太原縣城,將城內官民全部遷入太原府城之中。
但縣令朱萬欽以城內百姓眾多,不忍棄家逃難為由拒絕,提出願募兵自守,為太原牽製敵軍。
最後,蔡懋德答應了,但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增援。
旭日高升,難得的大晴天。
這日,李自成收到了來自太原縣令朱萬欽的書信,說太原縣城內有兵卒四千,鄉勇近萬。
若闖軍執意強攻,為避免城中百姓遭兵禍之災,他隻能被迫抵抗。
城內設施完善,百姓有固守之心。
即使闖軍最後拿下城池,損失也必大。
因而,朱萬欽提出了一個方案。
若闖軍攻下太原府城,他自當納城以降。而且在此之前,他絕不出一兵一卒增援太原。
以求雙方能和平共處。
李自成叫來牛金星、李岩,問二人的意見。
牛金星說道:“朱萬欽此舉不過是唯恐治下百姓被拉去進攻太原,以付出不必要之代價,倒是可以理解。目前山西南部各州縣皆降,糧草不缺。不妨答應他,向天下百姓展示順王愛民之心。”
李自成思索片刻,輕輕的點了點頭,轉向李岩道:“林泉,你的意思呢!”
李岩皺眉道:“順王,攻不攻太原縣城都無關緊要。學生擔心的是,若不斷有人效仿這朱萬欽,提出待太原城破之後再降,我軍又該如何應對?”
牛金星搖頭道:“順王之所以答應朱萬欽之條件,在於太原縣城城池堅固,設施完善,難以攻取。其他州縣,哪有如此條件?不降則攻之,有何問題?”
李岩點了點頭,抱拳道:“丞相說的是。”
說完,李岩轉向李自成,“順王,學生建議,攻取太原,不應操之過急。可先令兵卒三麵試攻,找出其薄弱之處,再征募百姓,填平壕溝,強力攻城。同時,派出將領,掃蕩太原周邊,將之徹底變成一座孤城。”
牛金星撇了撇嘴,他最恨李岩這點。
本來是自己的建議,他偏偏能舉一反三,順勢提出自己的建議,處處要高自己一頭。
這丞相,到底是他,還是自己?
牛金星抱拳道:“順王,不可。”
李自成轉向牛金星,“丞相,有何不可?”
牛金星道:“城中士卒不但人少,而且戰力孱弱。我軍應該從第一日起,就派出精兵強攻,不給其喘息之機。要知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按林泉的建議,難道不是給太原官兵練兵的機會嗎?”
李岩搖了搖頭,“非也!守城之戰和其他不同,若一鼓作氣拿不下,才會給太原官兵守城的信心。隻有一步一步向前,一點點的小勝,才能慢慢擊潰守城官兵的信心。”
這時,劉宗敏、李過等將向這邊走了進來。
聽了兩人的爭論,各自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不一會,宋獻策和劉體純也走了進來。
劉體純為果毅將軍,負責闖軍的情報搜集。
他提到了兩件事。
一是官軍增強了固關的防守力量,領頭的是太監高起潛,看似有西進增援太原的意圖。
二是從平陽分兵的劉芳亮兵不血刃拿下了澤州、高平,但在潞州遇到了高傑的狙擊。
雖然最終攻下潞州,但讓高傑逃了,又在黎城重新集結了兵力。
李自成想了片刻道:“繼榮、重禧,你們兩個帶本部八千士卒向東占取壽陽和陽泉,阻止固關官軍西進。若有機會,拿下固關。”
李岩眉頭微皺,臉上露出擔憂的神色,他不支持在形勢還未明朗的情況下把闖軍精銳進行分兵。
但見任繼榮、馬重禧已抱拳領命,也沒多說什麽。
畢竟,要想阻斷官軍援兵,2太原之東一定是要派兵占領的。
而因為劉理順那件事,李自成對那些投靠的官兵也不再完全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派自己親信的人去。
李自成點了點頭,問向劉體純,“明遠那邊需要援兵嗎?”
劉體純搖頭道:“劉將軍說,各地都有明軍不斷歸降,他兵力足夠。但高傑像蒼蠅一般,恐怕不能按約與順王會和。”
李自成微微皺眉,但沒說什麽。劉芳亮一支偏軍,能吸引住明軍即可,倒也不需要他有多大戰功。“告訴明遠,讓他小心心事。”
劉體純抱拳道:“是,末將明白。”
宋獻策從懷中拿出一張告示遞給李自成,“順王,你看看這個。”
李自成接過,看了一下。
上麵寫的內容都是闖軍進入秦地之後,到處誅殺官員、鄉紳,欺壓百姓,甚至吃人肉的種種行為。
說百姓之慘,勝於黃巢之時。
李自成眉頭一挑,怒道:“胡說八道,我何曾做過如此之事?軍師,你從哪裏得到的?”
宋獻策道:“現在太原城內外都有張貼。微臣查過了,是山西巡撫蔡懋德夥同文人傅山編造的。以誤導百姓,讓其與我大軍為敵。”
李自成劍眉高豎,“無恥之徒。”
宋獻策繼續道:“不僅如此,他們還編了一個童謠,說‘馬在門內難行走,今年又是弼馬溫。’”
太原縣城是在晉陽古城的基礎上興建而來的,城高三丈,壕深一丈,周常三點八公裏。
有四門,都有甕城,不及晉陽古城之二十分之一。
崇禎年間,賊寇橫行,縣令朱萬欽和鄉紳李中馥動員本邑人士捐款,為原本的土城牆進行包磚。
但因為時間不夠,隻磚砌護了東、西、北三麵,畢竟其主要防備是從北麵而來之敵。
卻不曾想,首先迎來的卻是從南而來的闖軍,正對著他們的南麵城牆反而最為殘破。
但太原縣城依山傍水,設施完善,卻不是輕易能夠拿下的。
太原府城是朱元璋得到天下之後,令人在宋朝太原古城的基礎上擴建的。
有八座城門,高三丈五尺,周長二十四裏。
牆以磚石,環以大壕,四隅皆有角樓。城池堅固,宏大壯觀。
兩城相隔近二十裏,互為犄角。
本來,蔡懋德打算放棄太原縣城,將城內官民全部遷入太原府城之中。
但縣令朱萬欽以城內百姓眾多,不忍棄家逃難為由拒絕,提出願募兵自守,為太原牽製敵軍。
最後,蔡懋德答應了,但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增援。
旭日高升,難得的大晴天。
這日,李自成收到了來自太原縣令朱萬欽的書信,說太原縣城內有兵卒四千,鄉勇近萬。
若闖軍執意強攻,為避免城中百姓遭兵禍之災,他隻能被迫抵抗。
城內設施完善,百姓有固守之心。
即使闖軍最後拿下城池,損失也必大。
因而,朱萬欽提出了一個方案。
若闖軍攻下太原府城,他自當納城以降。而且在此之前,他絕不出一兵一卒增援太原。
以求雙方能和平共處。
李自成叫來牛金星、李岩,問二人的意見。
牛金星說道:“朱萬欽此舉不過是唯恐治下百姓被拉去進攻太原,以付出不必要之代價,倒是可以理解。目前山西南部各州縣皆降,糧草不缺。不妨答應他,向天下百姓展示順王愛民之心。”
李自成思索片刻,輕輕的點了點頭,轉向李岩道:“林泉,你的意思呢!”
李岩皺眉道:“順王,攻不攻太原縣城都無關緊要。學生擔心的是,若不斷有人效仿這朱萬欽,提出待太原城破之後再降,我軍又該如何應對?”
牛金星搖頭道:“順王之所以答應朱萬欽之條件,在於太原縣城城池堅固,設施完善,難以攻取。其他州縣,哪有如此條件?不降則攻之,有何問題?”
李岩點了點頭,抱拳道:“丞相說的是。”
說完,李岩轉向李自成,“順王,學生建議,攻取太原,不應操之過急。可先令兵卒三麵試攻,找出其薄弱之處,再征募百姓,填平壕溝,強力攻城。同時,派出將領,掃蕩太原周邊,將之徹底變成一座孤城。”
牛金星撇了撇嘴,他最恨李岩這點。
本來是自己的建議,他偏偏能舉一反三,順勢提出自己的建議,處處要高自己一頭。
這丞相,到底是他,還是自己?
牛金星抱拳道:“順王,不可。”
李自成轉向牛金星,“丞相,有何不可?”
牛金星道:“城中士卒不但人少,而且戰力孱弱。我軍應該從第一日起,就派出精兵強攻,不給其喘息之機。要知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按林泉的建議,難道不是給太原官兵練兵的機會嗎?”
李岩搖了搖頭,“非也!守城之戰和其他不同,若一鼓作氣拿不下,才會給太原官兵守城的信心。隻有一步一步向前,一點點的小勝,才能慢慢擊潰守城官兵的信心。”
這時,劉宗敏、李過等將向這邊走了進來。
聽了兩人的爭論,各自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不一會,宋獻策和劉體純也走了進來。
劉體純為果毅將軍,負責闖軍的情報搜集。
他提到了兩件事。
一是官軍增強了固關的防守力量,領頭的是太監高起潛,看似有西進增援太原的意圖。
二是從平陽分兵的劉芳亮兵不血刃拿下了澤州、高平,但在潞州遇到了高傑的狙擊。
雖然最終攻下潞州,但讓高傑逃了,又在黎城重新集結了兵力。
李自成想了片刻道:“繼榮、重禧,你們兩個帶本部八千士卒向東占取壽陽和陽泉,阻止固關官軍西進。若有機會,拿下固關。”
李岩眉頭微皺,臉上露出擔憂的神色,他不支持在形勢還未明朗的情況下把闖軍精銳進行分兵。
但見任繼榮、馬重禧已抱拳領命,也沒多說什麽。
畢竟,要想阻斷官軍援兵,2太原之東一定是要派兵占領的。
而因為劉理順那件事,李自成對那些投靠的官兵也不再完全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派自己親信的人去。
李自成點了點頭,問向劉體純,“明遠那邊需要援兵嗎?”
劉體純搖頭道:“劉將軍說,各地都有明軍不斷歸降,他兵力足夠。但高傑像蒼蠅一般,恐怕不能按約與順王會和。”
李自成微微皺眉,但沒說什麽。劉芳亮一支偏軍,能吸引住明軍即可,倒也不需要他有多大戰功。“告訴明遠,讓他小心心事。”
劉體純抱拳道:“是,末將明白。”
宋獻策從懷中拿出一張告示遞給李自成,“順王,你看看這個。”
李自成接過,看了一下。
上麵寫的內容都是闖軍進入秦地之後,到處誅殺官員、鄉紳,欺壓百姓,甚至吃人肉的種種行為。
說百姓之慘,勝於黃巢之時。
李自成眉頭一挑,怒道:“胡說八道,我何曾做過如此之事?軍師,你從哪裏得到的?”
宋獻策道:“現在太原城內外都有張貼。微臣查過了,是山西巡撫蔡懋德夥同文人傅山編造的。以誤導百姓,讓其與我大軍為敵。”
李自成劍眉高豎,“無恥之徒。”
宋獻策繼續道:“不僅如此,他們還編了一個童謠,說‘馬在門內難行走,今年又是弼馬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