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兵役製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者嘿嘿一笑,“皇上,我們都是世襲軍戶,要當一輩子兵的。隻不過現在年紀大了,上不了陣了。邱千總照顧我們,就讓我們去了火頭軍,平時就幫兄弟們做做飯。”
邱千總就是眼前的守將邱磊。他本為把總,因為千總韓謙因功升為守備,他被提升為千總,成為北門守將。
看著老者蒼老的樣子,朱由哲輕輕的歎了一口氣,心想還真是“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大明實行三種兵役製度,世兵製、征兵製和募兵製。
世兵製很好理解,就是世代為兵。
朱元璋實行軍民分治,建立軍戶世襲製度,一朝入伍,終生為兵,父死子繼,世代沿襲。
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大明兵員不足的問題。
而征兵製是按照縣的大小來強製兵役,大縣一千人,中縣六百人,由地方官府負責強征。
若富戶不願應征入伍,可以出銀子購買名額,然後地方官府代為招募。
這裏麵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了。
官員盤剝富戶,挾私報怨,強製服役等等層出不窮。
最後的結果就是有關係的、有錢的完全不用服兵役,所有的負擔都落在窮苦人身上。
而且,無論是世兵,還是征兵,他們都是沒有軍餉的,是一種義務。
明初,上麵兩個征兵方案還能推行。
但等到了中後期,用兵量大增,而軍戶和士卒的衣食住行無法保障,開始出現大量逃亡現象。
募兵製便應運而生。
和上麵的兩種兵役製度不同,募兵是應募而來,募來的兵依舊是民,可退伍,有軍餉。
而且軍餉頗高,基本上可以做到一人為卒,可以養活全家。
除了軍餉之外,還有各種賞格,斬將、奪旗、先登等等,而這個賞格因為從屬部隊不同有很大差別。
明中後期所有有戰力的部隊都是通過招募而來的,如戚家軍。
簡單說,世兵和征兵是混日子的,而募兵是靠戰爭來賺銀子的。兩者,都沒什麽信仰。
在這裏就不得不佩服一下教員了,他可是在無比缺錢的情況下,靠一己之力全麵提高了軍隊素質,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何而戰?
華夏至此不再缺兵,也不再需要大筆銀子養活軍隊,因為他給了他們足夠的尊重和榮譽。
人人都以從軍為榮。
反正,朱由哲自覺自己做不到,至少現在做不到。
怎麽說呢!
就目前的大明,識字率不到百分之五,九成的人都活在瀕死的邊緣,沒有經曆過文化啟蒙。
他們不知有國,眼光更局限於眼前,看重實在的東西。和他們談其他的,還真不如銀子更直接和更有效。
朱由哲轉向一旁,問道:“邱磊,他們這樣年紀的人多嗎?衛所兵占了多少?”
邱磊點頭,“不少,他們這樣的光我手下的這千餘人就有幾十個,而衛所兵占了三成左右。”
朱由哲點了點頭,沒再多言。轉向那老人,笑著道:“老伯,你會唱很多戲嗎?”
老者滿臉堆笑,露出他缺了兩顆的大黃牙,“皇上,草民沒這個愛好,就喜歡這個。什麽四郎探母,楊門女將,說嶽傳,我都會唱。”
朱由哲豎起大拇指,“老伯真厲害。那朕給你個任務吧!”
老者頓時收斂了笑容,“皇上,草民可什麽都不會啊!”
朱由哲搖頭笑道:“不,你會唱戲啊!朕給你的任務就和唱戲有關。”
老者頓時又滿臉帶笑,“這個行。”
朱由哲笑道:“肯定行啊!老伯,你召集一些老夥計。會唱戲的,會說書的,或者會吹笛拉琴的。”
“把他們集合在一起,閑暇時,如晚膳後,都有空的時候,給他們唱唱戲,說說書之類的。”
“讓兄弟們放鬆放鬆。當然也不會讓你們白忙,朕讓王繼謨從每個月從府庫裏拿出五十兩銀子,專供你們做此事。”
“五十兩?”
老者睜大了眼睛,滿臉的不敢相信。
朱由哲笑著道:“等明天,朕讓人和你們聯係,具體怎麽做,到時候會有人教給你的。”
“朕還有事,就先走了。你們繼續唱。”
行至甕城上方,朱由哲看到下麵城角一側有亮光閃現。他心中奇怪,問道:“有人住在那裏嗎?”
邱磊笑道:“陛下,那裏不是住的地方,是忠義祠,祭祀著大明定襄侯,郭登,郭侯爺。”
朱由哲心中微動,“走,去看看。”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大軍直撲大同。城外激戰,大同將士死傷慘重。
當時還是參將的郭登手中隻剩下數百可戰之卒,百餘匹戰馬。
就是靠著這點兵力和大同高大的城牆,在半年時間內,郭登擊退了也先六次大規模進攻。
等到後期,更是不斷主動出擊,甚至在沙窩一戰中擊破瓦剌軍數千騎,斬殺二百騎。
於謙能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郭登堅守大同可謂居功至偉。
也先撤離之後,景泰皇帝封郭登為定襄侯,也是對他功績的認可。
當時,一直有“大同士馬甲天下”的美譽。
實際上,一直到明末,因為身處前線的緣故,大同將士一直保有很強的戰力。
要不然薑鑲也不可能在清軍數倍兵力的圍攻下堅持七月之久,最後還是因為缺糧和內賊而失陷。
大同有著強悍的士卒,堅固的城池,充足的糧草。
朱由哲不禁想,若薑鑲當時選擇堅決抵抗李自成,是不是就能改變整個曆史的走向?
王臣和張翰氣喘籲籲的趕來,看到朱由哲正躬身向著郭登的牌位行拜祭之禮,便識趣的退到一旁。
朱由哲行禮完成,轉過身,看到兩人,沉聲道:“王副將,張參將,過來祭拜一下郭將軍。”
兩人上前,也行了禮。
朱由哲留下王臣和張翰,揮手讓其他人出去,抬頭看著郭登的牌位,語氣平靜的說道:“王副將,朕若把大同交給你,你能守的住嗎?”
王臣一臉震驚,愣在當場,“陛下,臣,有王巡撫在呢!臣不敢。”
邱千總就是眼前的守將邱磊。他本為把總,因為千總韓謙因功升為守備,他被提升為千總,成為北門守將。
看著老者蒼老的樣子,朱由哲輕輕的歎了一口氣,心想還真是“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大明實行三種兵役製度,世兵製、征兵製和募兵製。
世兵製很好理解,就是世代為兵。
朱元璋實行軍民分治,建立軍戶世襲製度,一朝入伍,終生為兵,父死子繼,世代沿襲。
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大明兵員不足的問題。
而征兵製是按照縣的大小來強製兵役,大縣一千人,中縣六百人,由地方官府負責強征。
若富戶不願應征入伍,可以出銀子購買名額,然後地方官府代為招募。
這裏麵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了。
官員盤剝富戶,挾私報怨,強製服役等等層出不窮。
最後的結果就是有關係的、有錢的完全不用服兵役,所有的負擔都落在窮苦人身上。
而且,無論是世兵,還是征兵,他們都是沒有軍餉的,是一種義務。
明初,上麵兩個征兵方案還能推行。
但等到了中後期,用兵量大增,而軍戶和士卒的衣食住行無法保障,開始出現大量逃亡現象。
募兵製便應運而生。
和上麵的兩種兵役製度不同,募兵是應募而來,募來的兵依舊是民,可退伍,有軍餉。
而且軍餉頗高,基本上可以做到一人為卒,可以養活全家。
除了軍餉之外,還有各種賞格,斬將、奪旗、先登等等,而這個賞格因為從屬部隊不同有很大差別。
明中後期所有有戰力的部隊都是通過招募而來的,如戚家軍。
簡單說,世兵和征兵是混日子的,而募兵是靠戰爭來賺銀子的。兩者,都沒什麽信仰。
在這裏就不得不佩服一下教員了,他可是在無比缺錢的情況下,靠一己之力全麵提高了軍隊素質,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何而戰?
華夏至此不再缺兵,也不再需要大筆銀子養活軍隊,因為他給了他們足夠的尊重和榮譽。
人人都以從軍為榮。
反正,朱由哲自覺自己做不到,至少現在做不到。
怎麽說呢!
就目前的大明,識字率不到百分之五,九成的人都活在瀕死的邊緣,沒有經曆過文化啟蒙。
他們不知有國,眼光更局限於眼前,看重實在的東西。和他們談其他的,還真不如銀子更直接和更有效。
朱由哲轉向一旁,問道:“邱磊,他們這樣年紀的人多嗎?衛所兵占了多少?”
邱磊點頭,“不少,他們這樣的光我手下的這千餘人就有幾十個,而衛所兵占了三成左右。”
朱由哲點了點頭,沒再多言。轉向那老人,笑著道:“老伯,你會唱很多戲嗎?”
老者滿臉堆笑,露出他缺了兩顆的大黃牙,“皇上,草民沒這個愛好,就喜歡這個。什麽四郎探母,楊門女將,說嶽傳,我都會唱。”
朱由哲豎起大拇指,“老伯真厲害。那朕給你個任務吧!”
老者頓時收斂了笑容,“皇上,草民可什麽都不會啊!”
朱由哲搖頭笑道:“不,你會唱戲啊!朕給你的任務就和唱戲有關。”
老者頓時又滿臉帶笑,“這個行。”
朱由哲笑道:“肯定行啊!老伯,你召集一些老夥計。會唱戲的,會說書的,或者會吹笛拉琴的。”
“把他們集合在一起,閑暇時,如晚膳後,都有空的時候,給他們唱唱戲,說說書之類的。”
“讓兄弟們放鬆放鬆。當然也不會讓你們白忙,朕讓王繼謨從每個月從府庫裏拿出五十兩銀子,專供你們做此事。”
“五十兩?”
老者睜大了眼睛,滿臉的不敢相信。
朱由哲笑著道:“等明天,朕讓人和你們聯係,具體怎麽做,到時候會有人教給你的。”
“朕還有事,就先走了。你們繼續唱。”
行至甕城上方,朱由哲看到下麵城角一側有亮光閃現。他心中奇怪,問道:“有人住在那裏嗎?”
邱磊笑道:“陛下,那裏不是住的地方,是忠義祠,祭祀著大明定襄侯,郭登,郭侯爺。”
朱由哲心中微動,“走,去看看。”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大軍直撲大同。城外激戰,大同將士死傷慘重。
當時還是參將的郭登手中隻剩下數百可戰之卒,百餘匹戰馬。
就是靠著這點兵力和大同高大的城牆,在半年時間內,郭登擊退了也先六次大規模進攻。
等到後期,更是不斷主動出擊,甚至在沙窩一戰中擊破瓦剌軍數千騎,斬殺二百騎。
於謙能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郭登堅守大同可謂居功至偉。
也先撤離之後,景泰皇帝封郭登為定襄侯,也是對他功績的認可。
當時,一直有“大同士馬甲天下”的美譽。
實際上,一直到明末,因為身處前線的緣故,大同將士一直保有很強的戰力。
要不然薑鑲也不可能在清軍數倍兵力的圍攻下堅持七月之久,最後還是因為缺糧和內賊而失陷。
大同有著強悍的士卒,堅固的城池,充足的糧草。
朱由哲不禁想,若薑鑲當時選擇堅決抵抗李自成,是不是就能改變整個曆史的走向?
王臣和張翰氣喘籲籲的趕來,看到朱由哲正躬身向著郭登的牌位行拜祭之禮,便識趣的退到一旁。
朱由哲行禮完成,轉過身,看到兩人,沉聲道:“王副將,張參將,過來祭拜一下郭將軍。”
兩人上前,也行了禮。
朱由哲留下王臣和張翰,揮手讓其他人出去,抬頭看著郭登的牌位,語氣平靜的說道:“王副將,朕若把大同交給你,你能守的住嗎?”
王臣一臉震驚,愣在當場,“陛下,臣,有王巡撫在呢!臣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