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千金買馬骨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封建社會的一切都是圍繞皇權進行的。
而皇權的代表就是皇上。
一個好皇帝,可以領著一個王朝走向強盛。反之,一個強盛的王朝也可能在一個無能皇帝的帶領下徹底走向覆亡。
皇帝為天子,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皇帝的意誌決定整個王朝的走向。
對於大部分普通鄉紳豪強而言,他們一輩子見到最大的官可能就是他們所在縣的縣令。
皇帝,對於平時的他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但現在,皇帝就在他們可以觸及的範圍之內,他們怎會不上心?要知道,改變命運的機會可不是時時能有的。
當年,慈禧被八國聯軍趕出北京。
西逃路上,有地方官員僅是因為為她提供了一頓飽飯,事後就被慈禧連升三級,至此平步青雲。
這就是能抓住機會的人。
這些鄉紳、富戶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在大部分人眼中,大明依舊是正統王朝,崇禎皇帝仍舊是天下之主。隨便一句話,隨便一個旨意,就可能讓他們,讓他們的家族受益幾十年。
所以,他們都來了,帶著糧草、銀子來了。
這無疑是聰明的舉動,也有點冒險,畢竟李自成已經打下了太原,大軍就在十幾裏之外。
這樣的人,朱由哲無疑是喜歡的。
原因之一,他們對自己有實際幫助,例如那些糧草、銀子。
原因之二,是自己現在隻有皇帝這個身份在,對方看重,說明自己可以利用這個身份讓他們為己所用。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從自己這裏得到些什麽,首先就得付出些什麽。
隻是如何利用他們,朱由哲現在還不確定。
而且現在朱由哲有種很不好的感覺,從大同一路行來,基本所有士卒都知道他的身份。
這些鄉紳、富戶知道並不奇怪。
關鍵是,他們知道了,京師的那些大臣豈會不知?
朱由哲歎了一口氣,心中隻希望李邦華那邊能頂住壓力,現在的自己可迴不了京師。
“陛下,他們畢竟遠道而來,您是不是親自去接見他們一下?”周遇吉看朱由哲長久不語,忍不住問道。
朱由哲看向周遇吉,笑道:“周愛卿,你怎麽一直想把朕放到後麵去啊!”
周遇吉臉上露出被看穿了的尷尬神色,抱拳勸道:“陛下,您乃萬金之軀,若是出現什麽意外,微臣就是萬死也難辭其咎。現在網已經布好了,就等著李自成往裏麵鑽呢!不再需要陛下當這個誘餌了。”
“您借此機會離開,沒人敢說什麽。而且您不在這裏,將士們也可以徹底放開手腳。”
朱由哲勾了勾嘴角,“這話說的,朕倒是妨礙你指揮了。”
周遇吉臉色一變,“臣不是這個意思。”
朱由哲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朕會離開的,但不是現在。得讓李自成看到朕依舊在城中,隻有這樣,他才會冒險。”
周遇吉還欲再勸,朱由哲卻擺手製止了他,“周愛卿,你是良將,而朕對軍事之事一竅不通。這一戰,還是由你來指揮。全軍上下,包括朕在內,都聽你一人之令。”
周遇吉麵露感動,抱拳道:“臣遵旨。”
朱由哲笑著點了點頭,“需要朕做什麽,到時候言語一聲就行。若朕推測不錯,在送迴方正化、劉理順他們之後,李自成便要開始進攻了。”
李岩將方正化送到橋邊,笑著道:“方公公,天子所言之事,闖王還在考慮中。請方公公迴稟天子,闖王在一兩天內便會做出決定,到時候說不得還得和天子再見一麵。”
方正化點了點頭,沒有說話,跨步走了過去。
在他身後,是十幾輛蓋著白布的馬車,下麵滿是屍體。是太原戰死、或者被李自成處死的太原官員和將領。
在馬車後麵,近百個身穿白衣的男女老少一路哭泣著,神色哀戚。
李岩看著他們走遠,迴頭道:“走,迴去。”
李年牽過來馬,“哥,闖王放迴了這麽多人,怎麽就單單不放那個劉理順呢!我聽聞,那就是個書呆子。”
李岩跨上馬,勾嘴笑道:“小年,科舉多少年一次?”
李年愣道:“三年一次啊!”
“那哥再問你,崇禎皇帝當了多少年的皇帝?”
“十七年啊!哥,你問這個幹嗎?”
李岩歎了一口氣,語氣裏滿是不甘道:“崇禎當了十七年皇帝,才堪堪舉行了六次科舉,出了六個狀元,劉理順就是其中的一個。”
李年道:“不就是一個狀元嗎?”
李岩搖了搖頭道:“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知。說起大明的侍郎、尚書,一些讀書人可能不知。但說起大明的狀元,每個讀書人都知道是誰。”
李年輕輕點頭,若有所思。
李岩哀歎一聲,“闖軍進展迅速,軍力強大,但真正主動前來投靠的讀書人沒有幾個。打天下要靠將領,但治理地方就要靠讀書人。這個時候,若說服劉理順歸順闖王,就可以起到引領的作用。”
李年深深點頭,“就是哥以前給我說的那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哪怕劉理順隻是個書呆子,闖王也可以通過重用他,讓天下人看到闖王對讀書人的重視,引得他們爭相投靠。”
李岩勾嘴一笑,“不錯,有長進,但也不止於此。劉理順可是讓闖王吃了一個大虧呢!讓劉理順歸順,成了闖王的執念。所以,就算殺了他,闖王也不可能放他迴去的。”
李年道:“哥,那劉理順會歸順闖王嗎?”
李岩搖了搖頭,“以他的性情,很難。但若等一天,大明覆滅,崇禎皇帝被擒或者駕崩,那就另說吧!但那是將來之事,留作將來考慮。走吧!迴去還有事要忙的。”
騎馬迴營,行至營門口,看到一人早已等候在那裏,是宋獻策。
李岩翻身下馬,笑著迎上去,“軍師,你怎麽在這裏?是在等學生嗎?”
宋獻策笑著點了點頭,向李年道:“李二將軍,你先走吧!我和你兄長有要事相商。”
而皇權的代表就是皇上。
一個好皇帝,可以領著一個王朝走向強盛。反之,一個強盛的王朝也可能在一個無能皇帝的帶領下徹底走向覆亡。
皇帝為天子,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皇帝的意誌決定整個王朝的走向。
對於大部分普通鄉紳豪強而言,他們一輩子見到最大的官可能就是他們所在縣的縣令。
皇帝,對於平時的他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但現在,皇帝就在他們可以觸及的範圍之內,他們怎會不上心?要知道,改變命運的機會可不是時時能有的。
當年,慈禧被八國聯軍趕出北京。
西逃路上,有地方官員僅是因為為她提供了一頓飽飯,事後就被慈禧連升三級,至此平步青雲。
這就是能抓住機會的人。
這些鄉紳、富戶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在大部分人眼中,大明依舊是正統王朝,崇禎皇帝仍舊是天下之主。隨便一句話,隨便一個旨意,就可能讓他們,讓他們的家族受益幾十年。
所以,他們都來了,帶著糧草、銀子來了。
這無疑是聰明的舉動,也有點冒險,畢竟李自成已經打下了太原,大軍就在十幾裏之外。
這樣的人,朱由哲無疑是喜歡的。
原因之一,他們對自己有實際幫助,例如那些糧草、銀子。
原因之二,是自己現在隻有皇帝這個身份在,對方看重,說明自己可以利用這個身份讓他們為己所用。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從自己這裏得到些什麽,首先就得付出些什麽。
隻是如何利用他們,朱由哲現在還不確定。
而且現在朱由哲有種很不好的感覺,從大同一路行來,基本所有士卒都知道他的身份。
這些鄉紳、富戶知道並不奇怪。
關鍵是,他們知道了,京師的那些大臣豈會不知?
朱由哲歎了一口氣,心中隻希望李邦華那邊能頂住壓力,現在的自己可迴不了京師。
“陛下,他們畢竟遠道而來,您是不是親自去接見他們一下?”周遇吉看朱由哲長久不語,忍不住問道。
朱由哲看向周遇吉,笑道:“周愛卿,你怎麽一直想把朕放到後麵去啊!”
周遇吉臉上露出被看穿了的尷尬神色,抱拳勸道:“陛下,您乃萬金之軀,若是出現什麽意外,微臣就是萬死也難辭其咎。現在網已經布好了,就等著李自成往裏麵鑽呢!不再需要陛下當這個誘餌了。”
“您借此機會離開,沒人敢說什麽。而且您不在這裏,將士們也可以徹底放開手腳。”
朱由哲勾了勾嘴角,“這話說的,朕倒是妨礙你指揮了。”
周遇吉臉色一變,“臣不是這個意思。”
朱由哲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朕會離開的,但不是現在。得讓李自成看到朕依舊在城中,隻有這樣,他才會冒險。”
周遇吉還欲再勸,朱由哲卻擺手製止了他,“周愛卿,你是良將,而朕對軍事之事一竅不通。這一戰,還是由你來指揮。全軍上下,包括朕在內,都聽你一人之令。”
周遇吉麵露感動,抱拳道:“臣遵旨。”
朱由哲笑著點了點頭,“需要朕做什麽,到時候言語一聲就行。若朕推測不錯,在送迴方正化、劉理順他們之後,李自成便要開始進攻了。”
李岩將方正化送到橋邊,笑著道:“方公公,天子所言之事,闖王還在考慮中。請方公公迴稟天子,闖王在一兩天內便會做出決定,到時候說不得還得和天子再見一麵。”
方正化點了點頭,沒有說話,跨步走了過去。
在他身後,是十幾輛蓋著白布的馬車,下麵滿是屍體。是太原戰死、或者被李自成處死的太原官員和將領。
在馬車後麵,近百個身穿白衣的男女老少一路哭泣著,神色哀戚。
李岩看著他們走遠,迴頭道:“走,迴去。”
李年牽過來馬,“哥,闖王放迴了這麽多人,怎麽就單單不放那個劉理順呢!我聽聞,那就是個書呆子。”
李岩跨上馬,勾嘴笑道:“小年,科舉多少年一次?”
李年愣道:“三年一次啊!”
“那哥再問你,崇禎皇帝當了多少年的皇帝?”
“十七年啊!哥,你問這個幹嗎?”
李岩歎了一口氣,語氣裏滿是不甘道:“崇禎當了十七年皇帝,才堪堪舉行了六次科舉,出了六個狀元,劉理順就是其中的一個。”
李年道:“不就是一個狀元嗎?”
李岩搖了搖頭道:“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知。說起大明的侍郎、尚書,一些讀書人可能不知。但說起大明的狀元,每個讀書人都知道是誰。”
李年輕輕點頭,若有所思。
李岩哀歎一聲,“闖軍進展迅速,軍力強大,但真正主動前來投靠的讀書人沒有幾個。打天下要靠將領,但治理地方就要靠讀書人。這個時候,若說服劉理順歸順闖王,就可以起到引領的作用。”
李年深深點頭,“就是哥以前給我說的那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哪怕劉理順隻是個書呆子,闖王也可以通過重用他,讓天下人看到闖王對讀書人的重視,引得他們爭相投靠。”
李岩勾嘴一笑,“不錯,有長進,但也不止於此。劉理順可是讓闖王吃了一個大虧呢!讓劉理順歸順,成了闖王的執念。所以,就算殺了他,闖王也不可能放他迴去的。”
李年道:“哥,那劉理順會歸順闖王嗎?”
李岩搖了搖頭,“以他的性情,很難。但若等一天,大明覆滅,崇禎皇帝被擒或者駕崩,那就另說吧!但那是將來之事,留作將來考慮。走吧!迴去還有事要忙的。”
騎馬迴營,行至營門口,看到一人早已等候在那裏,是宋獻策。
李岩翻身下馬,笑著迎上去,“軍師,你怎麽在這裏?是在等學生嗎?”
宋獻策笑著點了點頭,向李年道:“李二將軍,你先走吧!我和你兄長有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