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謝升故事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順治元年冬,崇禎皇帝的老丈人周奎獻出一名自稱前明皇太子朱慈烺者。因為是周奎獻出,基本上不可能為假。
但問題的關鍵是,滿清這時已經入主中原,並且坐穩了京師。他們起初入關,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來的,為此獲取了大量漢人的支持。甚至南明那邊都派出使者與之和談。
這時候突然冒出一個大明皇太子,如何安置這位前朝太子就成了問題。
殺了他,那他們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自然不攻自破。那些仍舊在配合清軍,拚命驅逐、攻擊各處闖軍的漢人恐怕將再也不會輕信他們,轉而支持李自成進攻清軍都有可能。
留著他,那大清便顯得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大量前明舊臣投靠,他們都是崇禎皇帝的臣子。留著朱慈烺,那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著他們的不忠。
權衡利弊之後,滿清最後的決定是殺了他,但不能直接殺,而是裝模作樣的調查一番,派出刑部主事錢鳳覽前去辨別太子真偽。
這就是一場戲,不能說是真太子,隻能說是偽太子,然後清廷就可以以假冒太子的名義殺了他。
但奈何有人不配合演出。
最初讓錢鳳覽前去調查,隻是應付了事,但錢鳳覽卻當真了。經過對前明宦官的調查詢問,認定其為真太子,並如實將此事上報給了清廷。
多爾袞大怒,拒不承認,打迴讓錢鳳覽重新辨別。
錢鳳覽這時雖然投清,但對崇禎皇帝還有一些君臣之意在。他明白若說太子為假,後者將麵臨怎樣的命運。因而他堅持不改,並將此事宣告了出去。
一時間,群情激憤,不少前明舊臣站出來,以各種名義聲援錢鳳覽。甚至傳聞,有人想要起兵救出太子。
這時,謝升就被清廷拉了出來。因為他曾任太子侍講,對太子十分熟悉。而謝升在壓力之下,認定其為偽太子,徹底堵住了其他人的口。
結果,錢鳳覽被處斬,而“偽太子”也在數月之後被處斬。
謝升也沒好不到什麽地方去。在辨別太子後便一病不起,總感覺錢鳳覽的鬼魂要找他索命,臥病數日後去世。
和朱慈烺相處的這段時間,朱由哲對於這個聽話而孝順的大明太子十分有感情。知道他被謝升害死,尤其是又聽到謝升剛生了兒子,不討厭他都難。
朱大典沒有注意到朱由哲神色的變化,繼續道:“陛下,現在是不是招謝德州他們上來?”
朱由哲搖頭道:“不用。讓趙繼鼎、盧世榷兩人上來。同時讓德州主事程先貞,推官李讚明,生員謝陛。秀才李韞玉、何振先等人前來見駕。”
這些人,都是甲申德州事變的主要施行者。
朱大典滿臉不解,“陛下,那謝升呢!”
朱由哲道:“讓他迴家抱孩子去。”
說完,朱由哲扭頭走進船艙,“今夜,朕在船上安歇。”
朱大典麵露愕然,想了一會,向下走去。
眾官頓時擁了上來。
朱大典講了崇禎皇帝要召見的眾人。
謝升臉色頓時難看起來,“朱中丞,我……”
朱大典搖了搖頭,拉他到一邊,“謝閣老啊!您的話,我都帶到了。但陛下似乎對您還有怨氣。要不,您再等等?雖然陛下沒有召見您,但召見了您的弟弟謝陛啊!想來,對您還是有感情的,稍後我再替您說說。”
謝升聽完隻得點了點頭,“那一切就麻煩朱中丞了。等您空閑了,再去老夫府上。我那裏,有一幅徐渭的《黃甲圖》,還得麻煩朱中丞替我鑒賞一二。”
朱大典滿臉堆笑,“好說,好說,我一定去。”
朱大典親自送謝升離開,迴過頭看向侯方域,“你,去找陛下要見的那些人來。要請,好好請。”
侯方域滿腹怨氣,但不敢發釋,抱拳道:“屬下領命。”
朱大典冷冷的瞥了侯方域一眼,看著他遠去,向地上啐了一口唾沫,“算個什麽東西?”
侯恂是著名的東林黨領袖,而侯方域是其子。在朱大典眼中,自然也屬於東林黨人。
而朱大典曾經受到宦官集團的排擠和打壓,也曾經和東林黨相處甚密。但他後來他發現這些東林黨人沒什麽本事,而偏偏喜歡抓別人的小毛病,打壓異己。而他又恰好十分貪財,小毛病不斷,
在許都之亂中,他兒子朱萬化本有大功,但偏偏被人指責為通賊,而他也因此被罷了鳳陽總督。
那些平時和他關係緊密的東林黨人不但不幫他,反且落井下石。這讓朱大典感到了徹骨的涼,因而開始變的對東林黨極其討厭。
而這種討厭也落到了侯方域身上,要不是因為他是崇禎皇帝分到他身邊的,朱大典早就狠狠的收拾他了。
看著侯方域走遠,朱大典轉過頭,看向旁邊的一個中年將領,轉瞬間換了另一副嘴臉,笑著道:“劉副將,給你個露臉的機會。”
劉孔和抱拳道:“請大帥吩咐。”
朱大典道:“帶上一萬人,現在就趕去武城,不計損失,不計代價,明天正午時分,本帥要聽到破城的消息。”
劉孔和沒有猶豫,“大帥放心。”
說完,轉身而去。
朱大典嘖嘖稱讚,“這才是好將才嗎?”
在原先劉孔和站立的旁邊,一個青年將領試探性的問道:“大帥,要不,我也隨劉副將去?”
朱大典看了他一眼,笑著道:“於七啊!收了你的銀子,自然會把最好的機會給你。帶著那些人上船吧!在陛下麵前混個眼熟,這不比劉孔和累死累活賺軍功強嗎?”
於七眉頭緊皺,“但大帥,我想當將軍啊!”
朱大典擺手道:“你現在不就是嗎?大明遊擊將軍,你才十九歲啊!這前途,多少人夢寐以求啊!”
於七語氣掙紮道:“但大帥,我……”
朱大典直接出聲止住他道:“別你呀!我的了。趕快去,莫要讓陛下等久了。我告訴你,這才是升官的捷徑。”
但問題的關鍵是,滿清這時已經入主中原,並且坐穩了京師。他們起初入關,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來的,為此獲取了大量漢人的支持。甚至南明那邊都派出使者與之和談。
這時候突然冒出一個大明皇太子,如何安置這位前朝太子就成了問題。
殺了他,那他們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自然不攻自破。那些仍舊在配合清軍,拚命驅逐、攻擊各處闖軍的漢人恐怕將再也不會輕信他們,轉而支持李自成進攻清軍都有可能。
留著他,那大清便顯得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大量前明舊臣投靠,他們都是崇禎皇帝的臣子。留著朱慈烺,那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著他們的不忠。
權衡利弊之後,滿清最後的決定是殺了他,但不能直接殺,而是裝模作樣的調查一番,派出刑部主事錢鳳覽前去辨別太子真偽。
這就是一場戲,不能說是真太子,隻能說是偽太子,然後清廷就可以以假冒太子的名義殺了他。
但奈何有人不配合演出。
最初讓錢鳳覽前去調查,隻是應付了事,但錢鳳覽卻當真了。經過對前明宦官的調查詢問,認定其為真太子,並如實將此事上報給了清廷。
多爾袞大怒,拒不承認,打迴讓錢鳳覽重新辨別。
錢鳳覽這時雖然投清,但對崇禎皇帝還有一些君臣之意在。他明白若說太子為假,後者將麵臨怎樣的命運。因而他堅持不改,並將此事宣告了出去。
一時間,群情激憤,不少前明舊臣站出來,以各種名義聲援錢鳳覽。甚至傳聞,有人想要起兵救出太子。
這時,謝升就被清廷拉了出來。因為他曾任太子侍講,對太子十分熟悉。而謝升在壓力之下,認定其為偽太子,徹底堵住了其他人的口。
結果,錢鳳覽被處斬,而“偽太子”也在數月之後被處斬。
謝升也沒好不到什麽地方去。在辨別太子後便一病不起,總感覺錢鳳覽的鬼魂要找他索命,臥病數日後去世。
和朱慈烺相處的這段時間,朱由哲對於這個聽話而孝順的大明太子十分有感情。知道他被謝升害死,尤其是又聽到謝升剛生了兒子,不討厭他都難。
朱大典沒有注意到朱由哲神色的變化,繼續道:“陛下,現在是不是招謝德州他們上來?”
朱由哲搖頭道:“不用。讓趙繼鼎、盧世榷兩人上來。同時讓德州主事程先貞,推官李讚明,生員謝陛。秀才李韞玉、何振先等人前來見駕。”
這些人,都是甲申德州事變的主要施行者。
朱大典滿臉不解,“陛下,那謝升呢!”
朱由哲道:“讓他迴家抱孩子去。”
說完,朱由哲扭頭走進船艙,“今夜,朕在船上安歇。”
朱大典麵露愕然,想了一會,向下走去。
眾官頓時擁了上來。
朱大典講了崇禎皇帝要召見的眾人。
謝升臉色頓時難看起來,“朱中丞,我……”
朱大典搖了搖頭,拉他到一邊,“謝閣老啊!您的話,我都帶到了。但陛下似乎對您還有怨氣。要不,您再等等?雖然陛下沒有召見您,但召見了您的弟弟謝陛啊!想來,對您還是有感情的,稍後我再替您說說。”
謝升聽完隻得點了點頭,“那一切就麻煩朱中丞了。等您空閑了,再去老夫府上。我那裏,有一幅徐渭的《黃甲圖》,還得麻煩朱中丞替我鑒賞一二。”
朱大典滿臉堆笑,“好說,好說,我一定去。”
朱大典親自送謝升離開,迴過頭看向侯方域,“你,去找陛下要見的那些人來。要請,好好請。”
侯方域滿腹怨氣,但不敢發釋,抱拳道:“屬下領命。”
朱大典冷冷的瞥了侯方域一眼,看著他遠去,向地上啐了一口唾沫,“算個什麽東西?”
侯恂是著名的東林黨領袖,而侯方域是其子。在朱大典眼中,自然也屬於東林黨人。
而朱大典曾經受到宦官集團的排擠和打壓,也曾經和東林黨相處甚密。但他後來他發現這些東林黨人沒什麽本事,而偏偏喜歡抓別人的小毛病,打壓異己。而他又恰好十分貪財,小毛病不斷,
在許都之亂中,他兒子朱萬化本有大功,但偏偏被人指責為通賊,而他也因此被罷了鳳陽總督。
那些平時和他關係緊密的東林黨人不但不幫他,反且落井下石。這讓朱大典感到了徹骨的涼,因而開始變的對東林黨極其討厭。
而這種討厭也落到了侯方域身上,要不是因為他是崇禎皇帝分到他身邊的,朱大典早就狠狠的收拾他了。
看著侯方域走遠,朱大典轉過頭,看向旁邊的一個中年將領,轉瞬間換了另一副嘴臉,笑著道:“劉副將,給你個露臉的機會。”
劉孔和抱拳道:“請大帥吩咐。”
朱大典道:“帶上一萬人,現在就趕去武城,不計損失,不計代價,明天正午時分,本帥要聽到破城的消息。”
劉孔和沒有猶豫,“大帥放心。”
說完,轉身而去。
朱大典嘖嘖稱讚,“這才是好將才嗎?”
在原先劉孔和站立的旁邊,一個青年將領試探性的問道:“大帥,要不,我也隨劉副將去?”
朱大典看了他一眼,笑著道:“於七啊!收了你的銀子,自然會把最好的機會給你。帶著那些人上船吧!在陛下麵前混個眼熟,這不比劉孔和累死累活賺軍功強嗎?”
於七眉頭緊皺,“但大帥,我想當將軍啊!”
朱大典擺手道:“你現在不就是嗎?大明遊擊將軍,你才十九歲啊!這前途,多少人夢寐以求啊!”
於七語氣掙紮道:“但大帥,我……”
朱大典直接出聲止住他道:“別你呀!我的了。趕快去,莫要讓陛下等久了。我告訴你,這才是升官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