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旨意2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以海皺了皺眉頭,“也就是說,我們這些藩王、郡王,以後反而要聽從那些普通官員之令了?”
龐天壽低頭沉默了一會,說道:“王爺,這個奴婢不敢妄言,具體情況,您最好上書皇爺,讓他為您解答。但奴婢認為,以你們的身份,皇爺必當有所考慮,絕不會視為普通人般對待。”
朱以海對龐天壽的迴答並不滿意。
官紳一體納稅,皇上提出這個,明顯是動了這方麵的心思。恐怕將來不止那些官員,他們這些藩王同樣也得納稅。
而且,讓那些宗室為官,為軍,他們遵從的規矩當然是官場和軍中的。
或許開始皇上還會向著宗室,但日久之後,兩重身份必然會不斷引發衝突。到時候,皇上必然用官員和軍將壓製宗室,好讓他們適應官場和軍中。
讓宗室從官和從軍,說到底是皇上準備利用他們都姓朱,不會生出太多其他的異心。
但燕王朱棣靖難繼位,這給了所有藩王正當的借口,這才導致大明曆代皇帝都對藩王戒備甚嚴。
皇上突然放開,完全是形勢所迫,而其對藩王不可能完全信任。既要用,又要防備,朱以海想不出辦法當今天子會如何維持這其中的平衡。
香河之戰,直接去爵侯伯十幾個。
論狠辣,當今天子或不輸於永樂皇帝,朱以海難以想象他將來會為了維持自己皇位的安穩而做出什麽出格之事。
但此刻龐天壽不願多說,便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或許其真有什麽解決之道呢!
朱以海在心中輕輕的歎了一口氣,坐了迴去。
這時,左光先站起來,“士紳免稅,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是對所有讀書人的優待。陛下說要討論,討論什麽,怎麽討論,由誰討論,難道由那些目不識丁的農夫、白丁討論?”
龐天壽沒有說話,而是以眼神示意馮元彪。讀書人的事,就交給他們讀書人去解釋。
馮元彪無奈,隻得站起來,“陛下言,所有人都可議論。”
左光先冷笑一聲,“哈哈,都可議論。馮撫台難道不怕議論出個群情激奮,天下大亂?使讀書人徹底對朝廷失望?”
馮元彪嘴角一撇,心中暗想,這是陛下要求討論的,和我有什麽相關,針對我幹什麽?
馮銓瞥了左光先一眼,冷冷道:“還天下大亂,現在還不夠天下大亂嗎?東虜入關,闖賊肆虐,獻賊猖狂,各地盜賊蜂擁。就是你左光先所治浙江,也同樣不安寧吧!”
左光先怒道:“就是因為天下不平,才需要朝廷拉攏讀書人。而且許都已死,叛亂已平,你這個閹黨餘孽,莫非還要借此事汙蔑本撫不成?”
馮銓翻了翻眼皮,似乎不想搭理他,“許都是死了,但是在陳子龍許諾準其投降之後,被你斬殺的。其死後,他的餘部白頭軍依舊在蒼山為亂。你剛剛說叛亂已平,是在虛報戰功,朝廷殺了你都不過分。”
左光先大怒,端起桌上茶杯砸向馮銓,“你這個閹黨狗賊,我打死你。”
馮銓閃身躲過。
茶碗砸在椅子上,頓時茶水四濺,弄髒了他的上衣。
馮銓眼神裏閃出一抹殺意,望向史可法,“史閣部,這左光先要當朝謀害本官,你管還是不管?”
史可法皺了皺眉頭,沒有說話。
呂大器這時站起來,淡淡道:“馮振鷺,閹黨陷害左撫台之兄左光鬥,致其無辜慘死。而你身為閹黨幹將,此事和你脫不了關係。左撫台隻是一時氣憤,而做出失措之舉。你說他要謀害於你,有點誇大其詞了吧!”
解學龍拉了拉左光先的後衣,讓他坐下。
馮銓冷笑連連,“好啊!真好啊!你們東林黨人可真會相互遮掩,我看今天也別談了。”
說完,徑直站起身向外走去。
史可法叫住馮銓,厲聲道:“馮刑部,天子詔令在此,有魯王,撫寧侯等朝廷勳貴在此,你如此離開,當欲何為?”
馮銓迴轉身,望向史可法,“史閣部,同朝為臣,本就是他左光先出手在先,你反而要怪罪本官了?”
史可法看著馮銓,又看了看氣憤坐下的左光先,皺眉沉思了片刻,說道:“羅生,你有錯在先,應該向馮刑部道歉。”
左光先不可置信的看著史可法,“史閣部,我……”
史可法輕輕的搖了搖頭,眼神裏滿是乞求。
史可法是左光鬥的親傳弟子,和左光先的關係也不一般。他內心是偏向左光先的,但他是內閣首輔,要繼續這次朝政,隻能委屈左光先。
解學龍在左光先旁邊,輕聲道:“羅生,顧全大局,一切事後再說。”
左光先猶豫了半晌,最終向著馮銓抱了抱拳,一句話都沒說。
史可法這時道:“好了,此事就這樣了了。馮刑部,你也迴來坐下吧!”
馮銓也並非真心要走,看有了台階,便迴去坐下。
史可法望向他,“馮刑部,你不同意左光先說的,是有什麽高見嗎?不妨說出來,讓大家一起聽聽。”
馮銓拍了拍衣服上的茶漬,語氣十分平靜的問道:“不知史閣部有房宅幾處,田畝幾許?”
史可法頓時愣住了,不知道馮銓是什麽意思。
高宏圖平視馮銓,“馮銓,你不會是暗指史憲之暗自斂財吧!”
馮銓沒有迴答,而是望向史可法。
高宏圖有些憤怒,感覺馮銓這是在敗壞史可法的名聲。
史可法卻擺了擺手,示意高宏圖不必多言,看著馮銓迴答道:“因祖上有功,史某得以世襲錦衣衛百戶,在開封老家有老宅一座,良田千畝。在南京亦有宅院一處,無田。馮刑部如此問,可是懷疑史某有何貪墨之處?”
馮銓搖了搖頭,“史閣部清廉,天下共知。這點田地,別說大明首輔,就是七品縣令,也是極少的,朝廷能養的起。但史閣部可知,東林領袖錢謙益名下有多少宅院,多少田地?而在場的諸位官員家中,又有多少田畝和宅院?”
龐天壽低頭沉默了一會,說道:“王爺,這個奴婢不敢妄言,具體情況,您最好上書皇爺,讓他為您解答。但奴婢認為,以你們的身份,皇爺必當有所考慮,絕不會視為普通人般對待。”
朱以海對龐天壽的迴答並不滿意。
官紳一體納稅,皇上提出這個,明顯是動了這方麵的心思。恐怕將來不止那些官員,他們這些藩王同樣也得納稅。
而且,讓那些宗室為官,為軍,他們遵從的規矩當然是官場和軍中的。
或許開始皇上還會向著宗室,但日久之後,兩重身份必然會不斷引發衝突。到時候,皇上必然用官員和軍將壓製宗室,好讓他們適應官場和軍中。
讓宗室從官和從軍,說到底是皇上準備利用他們都姓朱,不會生出太多其他的異心。
但燕王朱棣靖難繼位,這給了所有藩王正當的借口,這才導致大明曆代皇帝都對藩王戒備甚嚴。
皇上突然放開,完全是形勢所迫,而其對藩王不可能完全信任。既要用,又要防備,朱以海想不出辦法當今天子會如何維持這其中的平衡。
香河之戰,直接去爵侯伯十幾個。
論狠辣,當今天子或不輸於永樂皇帝,朱以海難以想象他將來會為了維持自己皇位的安穩而做出什麽出格之事。
但此刻龐天壽不願多說,便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或許其真有什麽解決之道呢!
朱以海在心中輕輕的歎了一口氣,坐了迴去。
這時,左光先站起來,“士紳免稅,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是對所有讀書人的優待。陛下說要討論,討論什麽,怎麽討論,由誰討論,難道由那些目不識丁的農夫、白丁討論?”
龐天壽沒有說話,而是以眼神示意馮元彪。讀書人的事,就交給他們讀書人去解釋。
馮元彪無奈,隻得站起來,“陛下言,所有人都可議論。”
左光先冷笑一聲,“哈哈,都可議論。馮撫台難道不怕議論出個群情激奮,天下大亂?使讀書人徹底對朝廷失望?”
馮元彪嘴角一撇,心中暗想,這是陛下要求討論的,和我有什麽相關,針對我幹什麽?
馮銓瞥了左光先一眼,冷冷道:“還天下大亂,現在還不夠天下大亂嗎?東虜入關,闖賊肆虐,獻賊猖狂,各地盜賊蜂擁。就是你左光先所治浙江,也同樣不安寧吧!”
左光先怒道:“就是因為天下不平,才需要朝廷拉攏讀書人。而且許都已死,叛亂已平,你這個閹黨餘孽,莫非還要借此事汙蔑本撫不成?”
馮銓翻了翻眼皮,似乎不想搭理他,“許都是死了,但是在陳子龍許諾準其投降之後,被你斬殺的。其死後,他的餘部白頭軍依舊在蒼山為亂。你剛剛說叛亂已平,是在虛報戰功,朝廷殺了你都不過分。”
左光先大怒,端起桌上茶杯砸向馮銓,“你這個閹黨狗賊,我打死你。”
馮銓閃身躲過。
茶碗砸在椅子上,頓時茶水四濺,弄髒了他的上衣。
馮銓眼神裏閃出一抹殺意,望向史可法,“史閣部,這左光先要當朝謀害本官,你管還是不管?”
史可法皺了皺眉頭,沒有說話。
呂大器這時站起來,淡淡道:“馮振鷺,閹黨陷害左撫台之兄左光鬥,致其無辜慘死。而你身為閹黨幹將,此事和你脫不了關係。左撫台隻是一時氣憤,而做出失措之舉。你說他要謀害於你,有點誇大其詞了吧!”
解學龍拉了拉左光先的後衣,讓他坐下。
馮銓冷笑連連,“好啊!真好啊!你們東林黨人可真會相互遮掩,我看今天也別談了。”
說完,徑直站起身向外走去。
史可法叫住馮銓,厲聲道:“馮刑部,天子詔令在此,有魯王,撫寧侯等朝廷勳貴在此,你如此離開,當欲何為?”
馮銓迴轉身,望向史可法,“史閣部,同朝為臣,本就是他左光先出手在先,你反而要怪罪本官了?”
史可法看著馮銓,又看了看氣憤坐下的左光先,皺眉沉思了片刻,說道:“羅生,你有錯在先,應該向馮刑部道歉。”
左光先不可置信的看著史可法,“史閣部,我……”
史可法輕輕的搖了搖頭,眼神裏滿是乞求。
史可法是左光鬥的親傳弟子,和左光先的關係也不一般。他內心是偏向左光先的,但他是內閣首輔,要繼續這次朝政,隻能委屈左光先。
解學龍在左光先旁邊,輕聲道:“羅生,顧全大局,一切事後再說。”
左光先猶豫了半晌,最終向著馮銓抱了抱拳,一句話都沒說。
史可法這時道:“好了,此事就這樣了了。馮刑部,你也迴來坐下吧!”
馮銓也並非真心要走,看有了台階,便迴去坐下。
史可法望向他,“馮刑部,你不同意左光先說的,是有什麽高見嗎?不妨說出來,讓大家一起聽聽。”
馮銓拍了拍衣服上的茶漬,語氣十分平靜的問道:“不知史閣部有房宅幾處,田畝幾許?”
史可法頓時愣住了,不知道馮銓是什麽意思。
高宏圖平視馮銓,“馮銓,你不會是暗指史憲之暗自斂財吧!”
馮銓沒有迴答,而是望向史可法。
高宏圖有些憤怒,感覺馮銓這是在敗壞史可法的名聲。
史可法卻擺了擺手,示意高宏圖不必多言,看著馮銓迴答道:“因祖上有功,史某得以世襲錦衣衛百戶,在開封老家有老宅一座,良田千畝。在南京亦有宅院一處,無田。馮刑部如此問,可是懷疑史某有何貪墨之處?”
馮銓搖了搖頭,“史閣部清廉,天下共知。這點田地,別說大明首輔,就是七品縣令,也是極少的,朝廷能養的起。但史閣部可知,東林領袖錢謙益名下有多少宅院,多少田地?而在場的諸位官員家中,又有多少田畝和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