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你老朱家至少算個人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 作者:太白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哲站在正陽門城頭 ,遙望南京城內的萬家燈火。
“崇禎老哥,不得不說,現在的南京比燕京繁華多了。”
朱由檢輕輕點頭,“我也是第一次來南方。的確繁華,遠勝北地。你說,如果永樂皇帝當年沒有遷都燕京,這大明會怎麽樣?”
朱由哲搖頭道:“不怎麽樣?在外難以壓製北方草原上的蒙元殘部,在內南北貧富差距加劇,南北彼此對立。好的話,一個大號的南宋。壞的話,一個小號的東晉。”
朱由檢沉默了半晌,這才緩聲道:“實際上當李自成逼近京師之時,我還真想過遷都南京,隻是最後沒有成行。或許就像你說的,朕不願承擔主動放棄都城的責任。”
朱由哲苦笑著搖了搖頭,“這也不能完全怪你。土木堡之變後,於謙阻止南遷,而最終守住京師帶來的後續影響太大。再加上清軍數次入關,同樣陳兵京城城下而最終退兵。可能在很多人眼中,順軍進軍京師不過又是一次走過場。”
“如果我是你,不知道將來會如何的情況下,很可能做出和你一樣的決定。”
“可惜,不是任何時候都會有一個於謙來扭轉乾坤。但是,這幾百年才能出現一個的於謙,沒有死於敵手,卻被自己忠於的大明皇帝給殺了。”
朱由哲看向朱由檢,“崇禎老哥,為了皇位,一個人真能無恥到那種程度?”
朱由檢淡淡的虛影晃動了一下,似乎整個身體都在顫抖,“或許,或許英宗皇帝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朱由哲嘿嘿一笑,“苦衷?人人都有苦衷?尤其是當皇帝的人的苦衷更大。但看看眼前吧!為了各自的苦衷,讓這天下都變成什麽樣了?”
“崇禎老哥,不是我說,你們老朱家的人都不厚道。前有殺功臣的老朱,後有殺忠臣的永樂皇帝。其他的,更是一個比一個奇葩。”
朱由檢有些惱怒,“你也姓朱,而且目前你還在為老朱家做事?”
朱由哲拍了拍額頭,“我命苦唄!到這個世界就成了老朱家的人。”
朱由檢氣極反笑,“那不然呢!你打算到東虜那邊,為韃子效力?”
朱由哲搖了搖頭,“沒那打算,那從來不在我的選擇之中。”
朱由檢愣了一下,好奇問道:“那是為何?無論怎麽看,效力他們也更容易成功吧!”
朱由哲望向遠處,“因為對比他們,大明皇帝再爛,但也至少算是個人。”
朱由檢頓時啞然,有點不知道他這是在誇,還是在罵老朱家了。
又沉默了一會,朱由檢道:“來到南京,孝陵是不得不去的。等此事結束,你該親自去孝陵祭拜一番。”
朱由哲點了點頭,“收攏人心唄!我知道。”
看著朱由哲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朱由檢微微蹙眉,“此事很重要。”
朱由哲點頭,“我知道啊!等我辦完了自己的事,會去的。”
朱由檢看朱由哲似乎十分輕鬆,忍不住問道:“你一點都不擔心今晚之事嗎?”
朱由哲淡淡一笑,“自韓瓚周講了南京城的守衛情況後,便沒什麽可擔心的了。那麽多將領,彼此追求的各有不同,哪會聽趙之龍一人之令?就算有一些願意聽令的,又能有多少人?”
“此刻內城有近萬兵卒,明日一早鄭弘逵便帶著自己的八千兵卒和阮進的五千士卒趕到。又有馬吉祥這個錦衣衛千戶假借駱養性的名義調動城內錦衣衛暗中配合。趙之龍能成事才真的怪。”
“實際上……”
朱由哲頓了一下,然後才繼續道:“實際上,我更想借此事將事情鬧大,而且越大越好。”
朱由檢疑惑道:“鬧大?”
朱由哲笑著點了點頭,“有的時候,事情鬧的越大,越分不清對錯,而可以借機處理一些平時沒有理會處理的事。”
看朱由檢依舊不解,朱由哲笑著解釋道:“就如江南的那些士紳,流落江南的藩王,還有那些隻顧個人私利,而不顧朝廷利益的官員們,就該好好的清理一番。”
韓瓚周快跑著登上城頭,後麵跟著阮進,“陛下,所有前來赴會的將領都被控製了,有二十七位。”
朱由哲微微點頭,“那趙之龍呢!”
韓瓚周搖了搖頭,“他,還有他的那幾個親信將領都沒來。此外,金川門守將張勇和神策門守將馬得功都沒來。”
朱由哲對二人有所印象,他們在後來都是左良玉手下大將,卻不知為何此刻會在南京?
韓瓚周看朱由哲長久不語,忍不住輕聲問道:“陛下,陛下,我們現在怎麽辦?”
朱由哲迴過神來,“朕去見見那些將領們,你負責將所有兵卒撤迴皇城。”
韓瓚周愣了一下,臉色頓變,“陛下,皇城太小,若被圍,將很難突圍。您身係天下,此舉太過冒險。”
朱由哲笑著搖了搖頭,“無礙,也不會有什麽危險,照朕說的行事即可。”
城北,神策門下的一處營房裏,張勇和馬得功相對而坐。
而在他們麵前,擺放著一封信。
是傍晚時分,從吳淞口八百裏加急送到的。
張勇眉頭緊蹙,“趙之龍真有那麽大膽?而且,陛下真在城中?”
馬得功揉了揉額頭,“馮閣老的親筆信,應該不會有假。”
張勇道:“那我們現在怎麽辦?”
馬得功想了一會道:“還是聽馮閣老的吧!讓趙之龍先鬧起來,若其事成,我們出兵剿滅叛逆。若其事敗,我們勤王救駕。怎麽都可以落於不敗之地。”
張勇點了點頭,讚同道:“也是。反正馮閣老的腦子比我們兩個的都好使,聽他的準沒錯。老馬……”
“嗯?怎麽了?”看張勇一臉猶豫的樣子,馬得功問道。
張勇沉默了一會,最後還是選擇直接開口問。“老馬,你說,馮閣老是希望忻城伯趙之龍成事呢!還是事敗呢!就是說,你覺得馮閣老是想陛下活呢!還是想陛下死呢!”
“崇禎老哥,不得不說,現在的南京比燕京繁華多了。”
朱由檢輕輕點頭,“我也是第一次來南方。的確繁華,遠勝北地。你說,如果永樂皇帝當年沒有遷都燕京,這大明會怎麽樣?”
朱由哲搖頭道:“不怎麽樣?在外難以壓製北方草原上的蒙元殘部,在內南北貧富差距加劇,南北彼此對立。好的話,一個大號的南宋。壞的話,一個小號的東晉。”
朱由檢沉默了半晌,這才緩聲道:“實際上當李自成逼近京師之時,我還真想過遷都南京,隻是最後沒有成行。或許就像你說的,朕不願承擔主動放棄都城的責任。”
朱由哲苦笑著搖了搖頭,“這也不能完全怪你。土木堡之變後,於謙阻止南遷,而最終守住京師帶來的後續影響太大。再加上清軍數次入關,同樣陳兵京城城下而最終退兵。可能在很多人眼中,順軍進軍京師不過又是一次走過場。”
“如果我是你,不知道將來會如何的情況下,很可能做出和你一樣的決定。”
“可惜,不是任何時候都會有一個於謙來扭轉乾坤。但是,這幾百年才能出現一個的於謙,沒有死於敵手,卻被自己忠於的大明皇帝給殺了。”
朱由哲看向朱由檢,“崇禎老哥,為了皇位,一個人真能無恥到那種程度?”
朱由檢淡淡的虛影晃動了一下,似乎整個身體都在顫抖,“或許,或許英宗皇帝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朱由哲嘿嘿一笑,“苦衷?人人都有苦衷?尤其是當皇帝的人的苦衷更大。但看看眼前吧!為了各自的苦衷,讓這天下都變成什麽樣了?”
“崇禎老哥,不是我說,你們老朱家的人都不厚道。前有殺功臣的老朱,後有殺忠臣的永樂皇帝。其他的,更是一個比一個奇葩。”
朱由檢有些惱怒,“你也姓朱,而且目前你還在為老朱家做事?”
朱由哲拍了拍額頭,“我命苦唄!到這個世界就成了老朱家的人。”
朱由檢氣極反笑,“那不然呢!你打算到東虜那邊,為韃子效力?”
朱由哲搖了搖頭,“沒那打算,那從來不在我的選擇之中。”
朱由檢愣了一下,好奇問道:“那是為何?無論怎麽看,效力他們也更容易成功吧!”
朱由哲望向遠處,“因為對比他們,大明皇帝再爛,但也至少算是個人。”
朱由檢頓時啞然,有點不知道他這是在誇,還是在罵老朱家了。
又沉默了一會,朱由檢道:“來到南京,孝陵是不得不去的。等此事結束,你該親自去孝陵祭拜一番。”
朱由哲點了點頭,“收攏人心唄!我知道。”
看著朱由哲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朱由檢微微蹙眉,“此事很重要。”
朱由哲點頭,“我知道啊!等我辦完了自己的事,會去的。”
朱由檢看朱由哲似乎十分輕鬆,忍不住問道:“你一點都不擔心今晚之事嗎?”
朱由哲淡淡一笑,“自韓瓚周講了南京城的守衛情況後,便沒什麽可擔心的了。那麽多將領,彼此追求的各有不同,哪會聽趙之龍一人之令?就算有一些願意聽令的,又能有多少人?”
“此刻內城有近萬兵卒,明日一早鄭弘逵便帶著自己的八千兵卒和阮進的五千士卒趕到。又有馬吉祥這個錦衣衛千戶假借駱養性的名義調動城內錦衣衛暗中配合。趙之龍能成事才真的怪。”
“實際上……”
朱由哲頓了一下,然後才繼續道:“實際上,我更想借此事將事情鬧大,而且越大越好。”
朱由檢疑惑道:“鬧大?”
朱由哲笑著點了點頭,“有的時候,事情鬧的越大,越分不清對錯,而可以借機處理一些平時沒有理會處理的事。”
看朱由檢依舊不解,朱由哲笑著解釋道:“就如江南的那些士紳,流落江南的藩王,還有那些隻顧個人私利,而不顧朝廷利益的官員們,就該好好的清理一番。”
韓瓚周快跑著登上城頭,後麵跟著阮進,“陛下,所有前來赴會的將領都被控製了,有二十七位。”
朱由哲微微點頭,“那趙之龍呢!”
韓瓚周搖了搖頭,“他,還有他的那幾個親信將領都沒來。此外,金川門守將張勇和神策門守將馬得功都沒來。”
朱由哲對二人有所印象,他們在後來都是左良玉手下大將,卻不知為何此刻會在南京?
韓瓚周看朱由哲長久不語,忍不住輕聲問道:“陛下,陛下,我們現在怎麽辦?”
朱由哲迴過神來,“朕去見見那些將領們,你負責將所有兵卒撤迴皇城。”
韓瓚周愣了一下,臉色頓變,“陛下,皇城太小,若被圍,將很難突圍。您身係天下,此舉太過冒險。”
朱由哲笑著搖了搖頭,“無礙,也不會有什麽危險,照朕說的行事即可。”
城北,神策門下的一處營房裏,張勇和馬得功相對而坐。
而在他們麵前,擺放著一封信。
是傍晚時分,從吳淞口八百裏加急送到的。
張勇眉頭緊蹙,“趙之龍真有那麽大膽?而且,陛下真在城中?”
馬得功揉了揉額頭,“馮閣老的親筆信,應該不會有假。”
張勇道:“那我們現在怎麽辦?”
馬得功想了一會道:“還是聽馮閣老的吧!讓趙之龍先鬧起來,若其事成,我們出兵剿滅叛逆。若其事敗,我們勤王救駕。怎麽都可以落於不敗之地。”
張勇點了點頭,讚同道:“也是。反正馮閣老的腦子比我們兩個的都好使,聽他的準沒錯。老馬……”
“嗯?怎麽了?”看張勇一臉猶豫的樣子,馬得功問道。
張勇沉默了一會,最後還是選擇直接開口問。“老馬,你說,馮閣老是希望忻城伯趙之龍成事呢!還是事敗呢!就是說,你覺得馮閣老是想陛下活呢!還是想陛下死呢!”